天坛
2022-07-20 15:44:2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背导游词时归纳的有关天坛的知识点概要,有需要的小伙伴拿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历史沿革
明成祖朱棣营建宫城时,建天地坛
1420年竣工
朱厚熜改革,天地合祀变为天地分祀
嘉靖十七年改建大祀殿
嘉靖二十二年兴建大享殿,专用以行大享礼
清高宗弘历,乾隆七年改建斋宫;
乾隆十二年改造天坛内外坛墙;
乾隆十四年扩建圜丘;
乾隆十六年改祈谷坛大享殿为祈年殿;
乾隆十七年改建皇穹宇
乾隆十二年改造天坛内外坛墙;
乾隆十四年扩建圜丘;
乾隆十六年改祈谷坛大享殿为祈年殿;
乾隆十七年改建皇穹宇
光绪十六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竣工后一直保留至今
近代天坛1911年溥仪退位,祭天废止;
1915年,袁世凯又到天坛祭天;
1918年,新年元旦对外开放;
1937年,日军进驻天坛;
1939年,日军在神乐署做细菌实验;
1945年,北平市接收了天坛,国民党军队对天坛破坏严重
1915年,袁世凯又到天坛祭天;
1918年,新年元旦对外开放;
1937年,日军进驻天坛;
1939年,日军在神乐署做细菌实验;
1945年,北平市接收了天坛,国民党军队对天坛破坏严重
布局特点
一
一条中轴线
昭亨门-南
圜丘坛
皇穹宇
成贞门
丹陛桥
南砖门
祈年门
祈年殿
皇乾殿
北天门-北
三
外坛墙
内坛墙
分隔圜丘坛和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
五组主要建筑
圜丘坛建筑群
祈谷坛建筑群
斋宫建筑群
神乐署
牺牲所建筑群
七
七星石
九
九座坛门
祈谷坛门
圜丘坛门
泰元门
昭亨门
广利门
成贞门
东天门
西天门
北天门
祈谷坛建筑群
建筑规制和特点
三层,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
祈年殿建于祈谷坛上
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
内圈4根龙井柱,东西南北代表春夏秋冬
中圈12根金柱分隔的12个位置,代表一年的12个月
12个柱位加上柱间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
外圈的12根檐柱分隔出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
殿内中间北侧有一个方形高石台,放皇天上帝神版;
东西两侧较低的石台上,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
东西两侧较低的石台上,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
祈谷坛附属建筑
皇乾殿
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地坛的天库
明朝嘉靖年间,改名皇乾殿
东西配殿
长廊、宰牲亭、神厨
长廊
72间,又叫七十二连房,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防止祭品被雨雪风沙污染
宰牲亭、神厨
祭祀时屠宰牺牲的地方,北侧有神厨
祈谷坛祈谷礼
孟春祈谷的场所
无幄次,无从位
仪式过程与圜丘坛相似
8只铁燎炉
七星石
八块大青石
山形浮雕
七星代表东岳泰山七峰
多的一个,是长白山,康熙派人考察认为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
斋宫
建筑规制
永乐十八年1420年
如今的斋宫是清朝乾隆年间改建以后的规制
坐西朝东
拱券顶,又称无梁殿
斋戒
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制定祭天大典的斋戒制度
神乐署
西南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原名“神乐观”
凝禧殿是神乐署的正殿,原名“太和殿”,康熙年间改名为“凝禧殿”
祭祀演礼的地方
牺牲所
神乐署之南
明清两代精养祭祀牺牲的场所
乾隆年间,牺牲所由内务府直接管理
牺牲,也叫“牲牢”
概况
明朝永乐年间
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
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
全园植被覆盖率达89%
圜丘坛建筑群
建筑规制
3层,每层9级,四个正位设置棂星门,内璇墙圆形直径102米,外璇墙方形边长168米
圜丘坛周围四门:元亨利贞,天之“四德”
泰元门-东
昭亨门-南
广利门-西
成贞门-北
圜丘坛三层直径
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
阳数相加二十五为天数;
直径相加为四十五,九五之尊
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
阳数相加二十五为天数;
直径相加为四十五,九五之尊
九丈-一九
十五丈-三五
二十一丈-三七
扇形石
天心石
围绕天心石的是扇形石
第一圈是9块,第二圈是18块,以此类推直到第九圈是81块
测量方法“鸳鸯尺”
水平测量用--周尺
垂直测量用--明清营造尺
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
具服台
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建幄次(帐篷)
一个在圜丘坛,一个在祈谷坛
冬至祭天于天坛圜丘、孟春祈谷于天坛祈年殿、孟夏常雩祭天于天坛圜丘,此三礼皇帝在具服台换天青礼服,以示为天之臣
日坛-大红礼服、月坛-白色礼服、其他祭祀穿明黄色礼服
望灯杆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仅1座
明崇祯增至3座
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拆掉2座,至今只留有1座
高九丈
祭天时吊挂灯笼
燔柴炉
绿琉璃砖砌筑,东西南各九级台阶
祭典开始时,将1只刮净的牛犊置于其上
瘗坎
填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燎炉
12座
8座在瘗坎旁
焚烧清代前8位皇帝的配位上撤下的祭品
4座分别在东西棂星门两侧
焚烧4个从位撤下的祭品
圜丘坛附属建筑
皇穹宇-天库
建筑规制
皇-至高无上;穷-天;宇-殿宇
单檐攒尖顶
皇穹宇殿内正中的石台上,供奉有“皇天上帝”的神版
东西两侧四个方形石台上,分别安放有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版
东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牌
西配殿供有夜明,风雨云雷神牌
回音壁、三音石
声学现象
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被称为“三音石”
神厨
南神厨--圜丘坛东侧
北神厨--祈谷坛长廊东侧
制作祭品的场所
宰牲亭
南神厨东侧
北神厨东侧
又称“打牲亭”,因古时屠宰牺牲是先用木槌击打牺牲头部
圜丘坛祭天
冬至祭天、孟夏祈雩
祭天时神位及其他陈设的位置
正位幄次
皇天上帝幄次
天心石稍北
配位幄次
清代前八位,按昭穆之制分两组
东配位:努尔哈赤、福临、胤禛、颙琰
西配位:皇太极、玄烨、弘历、曼宁
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
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
第三位: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
第四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
第五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
第六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
第七位: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
第八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
第九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
第十位: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
第十一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
第十二位: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
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
第三位: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
第四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
第五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
第六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
第七位: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
第八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
第九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
第十位: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
第十一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
第十二位: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
从位幄次
东侧从位幄次
大明幄次
北斗星
二十八星宿
周天星宿
西侧从位幄次
夜明幄次
云师
雨师
风师
雷师
祭器
供案
祭器
供品
材质
明代和清初用瓷器
清雍正时改用铜制
清乾隆时,分用途不同各改用竹、木、漆、陶、铜、玉
皇帝拜位
南边
祝版案
位于圜丘坛最上层的天心石处,案上供祝版
祝版为木制,上裱祝文,下有木座承托
祭天过程
观神礼
冬至祭天前在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
清雍正年间,改为在紫禁城内的斋宫斋戒两天后,第三天前往天坛斋宫内斋戒
祭天仪式
皇帝起驾
具服台幄次内,更换祭天礼服,舆手,稍息,等候神牌
具服台出来后,进外璇墙南棂星门左门、内璇墙南棂星门左门,登坛,到达中层南侧拜位
祭天大典-九举:
燔柴炉,迎帝神
奠玉帛
进献苍壁和制帛
进俎
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牲牢上
初献礼
献酒、司祝官读祝文
亚献礼
第二次献酒
终献礼
第三次献酒
撤馔
送帝神
望燎
望燎位行望燎礼,恭视焚烧供品
礼成后,具服台更衣后回宫
常雩礼
祈雨礼
孟夏四月
如下雨,则结束
谢雨
如不下雨,则行大雩礼
谢雨
下雨太多,久雨不停
祈晴
谢晴
丹陛桥
特点
北出成贞门,便是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
连接天坛南北的通道
北端高出南端2米,由低渐高
长108丈
中间为神道
东为御道
西为王道
走牲道
俗称“鬼门关”,从牺牲所到宰牲亭必须经过走牲道,一去不归
具服台
祈谷坛具服台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