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2020-09-21 10:50:26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资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斯宾塞(英)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次,意为“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博比特(美)1918年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
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
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新的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
按学科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来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学科课程的特点
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课程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活动课程(杜威)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按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选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公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计划性
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
杜威(美)
连带学习
克伯屈(美)
附属学习
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
主要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
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
物质性隐性课程
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
制度性隐性课程
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
心理性隐性课程
学校的人际关系,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
课程理论派流
学科中心课程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重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提倡螺旋式课程
倡导发现学习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
儿童中心理论或经验课程论
主张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结构和结构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特点
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