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
2021-07-01 15:21:57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王阳明新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王阳明思想
核心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格物”指穷尽事物的道理
“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例子: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洗洗碗,让他们安享晚年
演变与发展
悟道之前有三变(异质的转变)
泛滥于词章
格竹子
诗文界,世俗之学
出入佛老
留心仙道,讲究佛学
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说朱熹求理于事物,即求理于心外,并不正确,主次颠倒
后三变(同质的转变)
默坐澄心
慢慢地去清除内心的杂念
分清真我和假我
真我:本心真体
假我:私欲习气
致良知
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
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
知与行合二为一
圆熟化境
前三变是自我发现,后三变是自我完成的过程
阳明学详解
基本义旨
良知之天理
良知由自身内在本体自性,自然而然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
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良知本心
警觉惯性,和惯性作战
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
知行本为一体,但因私欲背离,所以必须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
知行不可分作两件事
当我们心知善恶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
良知与知识
良知是指“德性之知”
发于性体之知
如当恻隐自然恻隐
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为了达到对事物的真知,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发出命令,让我们去见、去闻、去求知、去习能
致良知,并不是凭空可以的,必须落在实事上
阳明学的风行
功夫指点的意义
克己与为己之心
克己并不是让眼耳口鼻,去视、听、言、动,而是不可“随躯壳起念”
真己与躯壳之己是主从关系
有真己做主宰,躯壳变成了真己的具体表现
静坐与光景
人怎么可能无念呢?只不过是要求“念”要“正”而已
人需要在做事上磨炼功夫才有益处,一味好静只是一种逃避的自私
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
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念发动就有了善恶之分
知善知恶是良知
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
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好善而为善,由恶恶而去恶
天泉证道
让喜欢参透本体的人,也要下一点功夫;让喜欢下功夫的人,也要努力去参透一点本体
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意蕴与境界)
良知心体正是“定是非,知善恶”的标准,也是成就事物的实现原理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润泽中而得其真实之成就
“心与理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即理最早由宋代陆九渊提出
阳明以“良知”概括孟子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王阳明其人
亲民哲学及事功
先亲亲,然后仁民,最后爱物,这是“厚薄”的自然秩序
你对你的家人,要比对陌生人要好,这是良知天理。虽先亲亲,但却不碍仁民,不碍爱物,也是仁心通于万物的“同体”之义
爱有等差
人格与风格
大丈夫气概
在政治上,他为平民立言,而反抗专制;在学术上,他聚集豪杰同志之士,共讲良知之学
狂者胸次
一切之依良知真是非而行,不委屈,不敷衍,没有瞻顾,没有回护
孔子言“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敬畏与洒落
敬畏不是指害怕,而是指不要欺瞒你的良知,一个人如果能稳当快乐便是洒落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