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
2021-05-30 19:21:34 2 举报
生物化学--糖代谢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UDPG焦磷酸化酶
延胡素酸
苹果酸
糖原合成:首先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c),在限速酶糖原合酶的作用下,将UDP-Glc转给肝、肌肉中的糖原蛋白上,延长糖链合成糖原。其次糖链在分支酶的作用下再分支合成多支的糖原。
无氧酵解:(一)己糖磷酸化:①葡萄糖或糖原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G-6-P),② G-6-P生成6-磷酸果糖(F-6-P),③6-磷酸果糖生成1,6-二磷酸果糖(F-1,6-BP)。(二)1分子磷酸己糖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三)2分子磷酸丙糖氧化为2分子丙酮酸:①3-磷酸甘油醛脱氢氧化成为1,3-二磷酸甘油酸,②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3-磷酸甘油酸,③3-磷酸甘油酸转变成2-磷酸甘油酸,④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丙酮酸。(四)2分子丙酮酸还原为2分子乳酸
6-磷酸果糖
UTP
A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NAD+/FAD+
ATP
NADH+H/FAD2
NAD+
UDP
磷酸戊糖途径
3-磷酸甘油醛
PPi
糖原合酶
脱羧,生成1个CO2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FAD+获取,生成1.5个ATP
磷酸丙酮异构酶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NAD+获取,生成2.5个ATP
当氧气充足时,NHDH+H或FAD2进入线粒体内参与氧化生成2.5/1.5×2molATP;氧气不充足时则提供H将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顺乌头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3-磷酸甘油醛,故产生2分子ATP
2[H]
糖异生
消耗1个ATP
α-酮戊二酸
丙酮酸激酶,Mg2+作为激活剂
糖异生:(一)丙酮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①丙酮酸羧化生成草酰乙酸;②草酰乙酸脱羧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二)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三)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
果糖二磷酸酶-1
通过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氨从肌肉运往肝
Pi
醛缩酶注:此反应可逆
糖代谢
丙氨酸
磷酸己糖异构酶
己糖激酶
磷酸戊糖途径第一阶段:6-磷酸葡萄糖由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及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催化作用,NADP+是它们的辅酶,G-6-P脱氢脱羧而转变为5-磷酸核酮糖,同时生成2分子NADPH+H+及1分子CO2。5-磷酸核酮糖在异构酶的作用下成为5-磷酸核糖。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磷酸戊糖继续代谢,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循环再生成G-6-P。5-磷酸核酮糖经异构反应转变为5-磷酸核糖或5-磷酸木酮糖,三种形式的磷酸戊糖经转酮醇酶催化转移酮醇基(—CO-CH20H)及转醛醇酶催化转移醛醇基(-CHOH-CO-CH20H),进行基团转移,中间生成三碳、七碳、四碳和六碳等的单糖磷酸酯,最后转变成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进一步代谢成为G-6-P。
脱羟,生成1个CO2
2-磷酸甘油酸
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的分解:在限速酶糖原磷酸化酶的催化下,糖原从分支的非还原端开始,逐个分解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基,形成G-1-P。G-1-P转变为G-6-P后,肝及肾中含有葡萄糖-6-磷酸酶,使G-6-P水解变成游离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由于肌肉组织中不含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分解后不能直接转变为血糖,产生的G-6-P在有氧的条件下被有氧氧化彻底分解,在无氧的条件下糖酵解生成乳酸,后者经血循环运到肝脏进行糖异生,再合成葡萄糖或糖原。
草酰乙酸
2molATP
糖原n+1
NADH+H
磷酸二羟丙酮
异柠檬酸脱氢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琥珀酸
柠檬酸
3-磷酸甘油激酶
烯醇化酶催化剂,mg2+作为激活剂
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个GTP
葡萄糖-6-磷酸酶
乙酰CoA(乙酰辅酶A)
6-磷酸葡萄糖
有氧氧化:一、葡萄糖氧化生成丙酮酸,这一阶段和糖酵解过程相似,在细胞质中进行。在缺氧的条件下丙酮酸生成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三、三羧酸循环:⑴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⑵柠檬酸经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⑶异柠檬酸β-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⑷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⑸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⑹琥珀酸脱氢转变为延胡索酸;⑺延胡索酸转变为苹果酸;⑻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5-磷酸核糖
糖原n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3-磷酸甘油酸
6磷酸果糖激酶-1
三羟酸循环
琥珀酰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