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
2020-12-07 13:54:5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中思维错误》读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 幸存偏误:为什么你该去逛逛墓地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2.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哈佛是好大学还是烂大学?我们不清楚
在跨入泳池之前,不妨先照照镜子。你要诚实地对待自己。
3. 过度自信效应:你为什么会系统性地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一个是传统的过度自信,另一个是项目的直接利益人在激励下低估成本。
(1)不存在相反的不够自信效应。(2)过度自信效应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显——女人较少高估自己。(3)不仅乐观者会受到过度自信效应的影响,就连自称悲观的人也会高估自己——只不过高估的幅度要少些罢了。
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请你在筹划任何事情时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最坏的打算。这样你才会真正有机会,更现实一些地判断形势。
4. 从众心里:就算有数百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只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换言之,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这当然是荒谬的。
从众心理是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恶魔。在时装、管理技术、业余活动、宗教和节食里都存在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能让整个文化瘫痪——请想想邪教的集体自杀吧。
英国作家毛姆这样讲道:“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5. 纠缠于沉默成本:你为什么应该忽视过去
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行为呢?因为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坚韧是我们发出的可信信号。我们害怕矛盾。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我们就在制造矛盾: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那样我们就显得更坚韧。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6. 互惠偏误:你为什么不该让别人请你喝饮料
互惠古来有之。它的基本含义是:“我帮你,你帮我。”我们发现那些食物总量变化很大的动物之间都存在互惠。假定你是猎人,有一天运气好,猎杀了一头鹿。肉很多,你一天吃不完。当时还没有冰箱,于是你就与你的群体成员瓜分了这头鹿。这样,当你有一天运气不好时,你也可以从别人的猎物中获得好处。这是一种出色的生存策略。互惠是风险管理;没有互惠,人类——还有无数种动物——早就灭绝了。
互惠也有可恶的一面:报复。紧接着报复的是反报复,然后你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耶稣曾经布道,要求将另一面脸也伸给攻击者,也就是打断恶性循环,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互惠这一理念已经在我们脑中顽固地存在了一亿多年。
7. 确认偏误之一: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你要格外小心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因此被称作反驳证据,不过它缺少合适的德语表达)的新信息。这是危险的。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一点,“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怎么办?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你最好是像达尔文那样去做: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8. 确认偏误之二:干掉你的宠儿
成功指南和生活援助手册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撰写的。摆上台面的都是最无聊的理论,比如:“冥想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聪明的作者当然有大量例子证明这一理论。相反,寻找反驳证据则是徒劳,即寻找那些未冥想而幸福的人和虽冥想却不幸福的人。有多少读者上了这种图书的当啊,真是可悲。
我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呢?作家亚瑟·奎勒·库奇的一句话很有帮助:“干掉你的宠儿。”他的这句话是对那些经常舍不得删除漂亮但多余的句子的作家们讲的。他的呼吁不仅适用于优柔寡断的作者,也适用于我们大家。
结论: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9. 权威偏误: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
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跟踪记录。
其次,经常可以证明,权威也会出错。
10. 对比效应:你为什么最好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
没有对比效应,就完全无法想象打折生意。一种从100欧元降到70欧元的产品,会显得比一直就卖70欧元的产品更便宜。而事实上最初的价格根本无关紧要。不久前一位投资者对我说:“这只股票便宜,因为它只有最高价的50%。”我轻轻摇摇头。股票价格永远不会“低”或“高”。它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唯一值得考虑的是它从这一刻起是会涨还是会跌。
11. 现成偏误:你为什么宁可用一张错误的地图,也不愿没有地图
现成偏误是指: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这当然是愚蠢的,因为外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不会因为我们更容易想到而出现得更频繁。
应对办法:请与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与你拥有截然不同经验的人合作。因为你独自战胜不了现成偏误。
12. “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的陷阱:如果有人建议你选择一条“先经历通过的道路”,你应该敲响警钟
结论:如果有人说:“在好转之前会先恶化”,你脑子里就应该敲响警钟。不过请小心:确实有那样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业的转换可能会耗费时间,会造成停发工资。一个企业的重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所有这些情况,人们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里程碑是明确的,是可以检测的。请你望着里程碑,而不是望着天空。
13. 故事偏误:为什么就连真实的故事也是骗局
结论:从自传到世界大事——我们将一切炮制成有“意义”的故事。我们这样做是在扭曲真相——这会影响我们决定的质量。应对方法:请你将这些故事拆解开来。请你问问自己:这些故事想隐藏什么?训练方法:请你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会吃惊的。
14. 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但我还有一个建议,这建议更多是来自个人经验而不是科学: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你会惊讶你是个多么糟糕的预测家。另外,请你也同样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15. 司机的知识:你为什么不可以把新闻播音员说的话当真
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就是司机的知识,按芒格故事里的意思,司机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
结论:请你不要信任司机的知识。请你不要将公司新闻发言人、爱出风头的人、新闻播音员、唠叨鬼、花言巧语者、爱说闲话的人与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区分出来呢?这里有个明确的信号。真正有知识的人知道他们知道什么,也知道他们不知道什么。这类人一旦来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说,要么就说“我不知道”。他这么说时不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带着一定的骄傲。而从“司机们”那儿,你别的什么话都能听到,就是听不到这一句。
16.控制错觉: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
许多电梯里的“开门、关门”按钮也是这样的,它们与电梯控制器其实并不相连。科学里称它们为“安慰按钮”。
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17.激励过敏倾向:你为什么不该按实际开销付钱给你的律师
这是激励过敏倾向的例子。它先是说明了一个平庸的事实:人们会对激励机制做出反应。这不奇怪。人都会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惊的是两个次要方面:第一,一旦有激励加入游戏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迅速而剧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
请小心激励过敏倾向。如果你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的行为感到吃惊,请你想想,那后面隐藏着什么激励机制。我保证,你可以这样解释90%的行为。激情、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或恶意最多占到10%。
18.回归均值: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
当你听到诸如“我病了,去看医生 ,现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医生帮助了我”或“这一年公司业绩很糟糕,我们请了个顾问回来,现在业绩恢复正常了”的话时,很有可能就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为什么理性的人不诉诸理性
公地的真实意义是一处公共场所,希望通过教育、启蒙、信息宣传、呼吁“社会责任感”、教皇训谕或摇滚明星的布道从根本上解决公地悲剧是不可能的。
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将这块沃土交到私人手里,或封住草地的入口。比如管理,就意味着由国家制定规则:也许是收取使用费,也许是进行时间限制,也许是根据眼睛的颜色(或眉毛、奶牛的颜色)来决定谁享有优先使用权。
将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对于无法私有化的东西,如臭氧层、海洋、卫星运行轨道等,必须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
结果偏误: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事件。这座军事基地是不是应该疏散呢?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自然应该疏散。因为有大量线索说明,日本即将对其进行袭击。不过这些线索是事后回顾时才显得这么清晰。在当时的1941年,存在无数自相矛盾的线索。有的说明要袭击,有的说明不会袭击。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结论: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细研究一下这样作决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或者为一个也许是纯属偶然地获得成功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个决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吗?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这样做,哪怕上回的结果很糟。
21.选择的悖论:为什么更多反而是更少
第一,选择范围太大会导致无所适从。
第二,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作出更差的决定。
第三,选择范围大会导致不满。
22.讨喜偏误:你行为不理性,是因为你想讨别人喜欢
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
(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个性和兴趣上与我们相似;(3)他觉得我们讨人喜欢。
你在判断一笔生意时应该坚持不受卖方影响。请你不要考虑他,更好的办法是:请你想象他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23.禀赋效应: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废物,也说明了为什么邮票、手表或艺术品的爱好者很少将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交换或出售。
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宇宙”临时留给你的某种东西。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
24.奇迹:不可能时间的必然性
结论: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就是虽然少见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件。它们的发生没什么可吃惊的,如果它们从不发生,那才令人感到意外。
25.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团体迷思: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团体迷思是从众心理的一种特殊情况,我们在之前的一章里已经探讨过从众心理这一思维错误。
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你要仔细考虑没有讲出的意见,必要时要甘冒被隔离在温暖团体之外的风险。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他将不是团队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也许是最重要的人。
26.忽视概率偏误:累计奖金为什么越来越多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忽视概率偏误——这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定。
结论:我们很难区分各种风险,除非风险为零。由于我们不能直觉地理解风险,我们必须计算。在概率公开的地方——像彩票——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风险很难估计,但又是躲也躲不过的。
27.零风险偏误:你为什么会为零风险支付过多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人们本来都能更好地投资这笔钱,更显著地降低另一种风险。人们把这种思维错误称为零风险偏误。
结论:请你告别零风险的想象,学会怀着“没有什么是安全的”想法生活——无论是你的积蓄、你的健康、你的婚姻、你的友谊、你的敌人,还是你的土地。请你满足于至少有东西让你保持相对稳定并体验自身的快乐。
28.稀少性谬误:为什么饼干越少越好吃
我们的一个物品被人夺走了,我们就会认为失去的物品更有魅力。这种反应在心理学里也称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笔下两个悲剧性青年男女的爱情因为被禁而更加强烈。
我们对稀少性的典型反应是丧失清晰思考的能力。因此请你仅按价格和作用判断一样东西。你不要在乎它是否稀少,是否有哪位“伦敦来的医生”也想要它。
29.忽视基本概率:当你在怀俄明州听到马蹄声、见到黑白条纹时……
30.赌徒谬误:为什么没有一种平衡命运的力量
人们相信命运具有一种平衡力量。这就是常说的赌徒谬误,但独立事件不存在平衡的力量。一只球可以持续落在黑色上,无论之前它已经落了多少次。一位朋友不厌其烦地在表格里填入彩票数字,他总是在填得最少的数字上打叉。但他的整个工作其实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这就是赌徒谬误。
结论:请你仔细观看,看你面对的是否是独立的事件——不过这主要存在于赌场、彩票和理论书籍里。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大多有着相互联系——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请你忘记命运的平衡力量(除了回归均值的情形)。
31.锚定效应:数字轮盘如何搞得我们晕头转向
现实生活中,锚定效应随处可见。科学证明,如果老师知道一位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就会影响他给学生的新论文打分。在这里,过去的成绩起了锚定的作用。许多产品在包装袋上刊印的“建议销售价”也是一个锚定。职业销售人员知道,他们必须先设定一个锚——远在他们报价之前。
在首次与客户交谈时,他就会设定一个锚——通常会高出内部价很多:“亲爱的顾客,当您收到报价时,请您不要吃惊:我们为您的一位竞争对手做过一个类似的项目,价格在500万欧元左右。”锚就这样设定了,于是价格谈判就从500万欧元开始。
32.归纳法:如何把别人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
归纳法有可能具有诱惑性:“人类一直都是成功的,因此我们也将征服未来的挑战。”听起来不错,但我们没有考虑:只有那些幸存到现在的物种才能这么说。以我们存在的事实来说明将来我们也会存在,这是一个严重的思维错误——估计是最严重的。
33.规避损失:为什么凶恶的面孔比友善的面孔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员工(如果他们是独自承担责任,而不是集体作决定的话)都有畏惧风险的倾向。站在他们的立场,这样做是有意义的:如果做成某件事情最多会带给他们一笔奖金,但一旦失败就有可能让他们丢掉工作岗位,那他们干吗要冒这种风险呢?在几乎所有公司的所有情况下,风险都大于可能的收益。如果你作为董事长抱怨你的员工缺少冒险精神,那你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规避损失。
我们无法改变:恶比善更有影响力。我们对不利东西的反应要比对有利东西的反应敏感。走在大街上,一张凶恶的脸要比一张友善的脸更容易引起我们注意。恶行要比善行更久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当然也有例外:在事关我们自己的时候。
34.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
科学界称这一效应为社会性懈怠。它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团队中个人的效率无法直接看到,而是与团队融合在一起的。
社会性懈怠是一种我们让自己亏欠所有人的欺骗形式。
社会性懈怠不仅出现在体能效率方面,我们在精神上也会懈怠,比如开会的时候。团队越大,我们个人参与的程度就越小——一定大小的团队,当效率达到一个水平时,就不会继续下降了。此时一支团队有20人还是100人,再也无关紧要,它已达到了最大的懒惰度。
出于同样的原因,团队有甘冒比个人更大风险的倾向。人们称这一效应为风险分摊。事实证明,团队讨论会导致作出比人们独自作决定时更冒险的决定。因为大家都会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个人承担责任。”在涉及巨额资金的公司和养老保险机构的战略团队里,或在团队决定是否使用核武器的军队里,风险分摊的想法都是危险的。
结论:人们在团队里的行为不同于单独一人的时候(否则就不存在团队了)。可以通过尽可能彰显个人效率,来缓和团队的弊病。
35.指数增长:一张对折的纸为什么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结论:当事关增长率时,请不要相信你的感觉。你的感觉是没有用的——请你承认这一点。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计算器,或者,在增长率小时,就使用计算倍增时间的诀窍。
36.赢家的诅咒:你愿意为100欧元付出多少钱
那我们什么会沦为赢家的诅咒的受害者呢?一方面,因为一种货物的真实价值是不确定的。出价方越多,报价过高的概率就越大。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想排挤竞争对手。
请你记住沃伦·巴菲特的建议:“千万不要参与拍卖。”
37.基本特征谬误:千万别问一位作家他的小说是不是自传
基本特征谬误是指,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影响,在解释某些东西时低估情境因素。
结论:不管戏剧多么让我们着迷,舞台上的人绝非孤立的,他们的表演离不开一个个情境。你若真想理解正在表演的戏剧,就请你不要只注重表演者,而是多关注他们的表演或舞蹈。
38.错误的因果关系:你为什么不该相信仙鹤送子
结论: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就像仙鹤和婴儿一样。
39.光环效应:长相好的人为什么容易事业有成
光环效应是指:我们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
40.替代途径:恭喜你赢了俄罗斯轮盘赌
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
结论: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比起你通过无惊险的平凡途径(比如从事律师、牙医、滑雪教练、飞行员或企业顾问的辛苦工作)获得的成功,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蒙田怎么说来着:“我的生命充满不幸——这些不幸大多没有发生。
41.预测的错觉:水晶球如何歪曲了你的目光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结论:请你对预测持批评态度。我为此训练出了一种条件反射——我会对每个预测报以一笑,以此去除它的装腔作势,随后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位专家的预测有何约束机制?假如他是雇员,如果他不断出错,他会失去他的工作吗?或者他只是一个自封的预测大师,靠图书和报告增加他的收入?第二,这位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有多高?他在过去5年里作过多少预测?其中有多少应验了,有多少落空了?我希望媒体在发布所有预测时,一同公布被误以为是大师的人们的成绩证明。
最后,我要引用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一句话:“我不作预言。我从没做过,我永远不会做。”
42.关联谬误:有说服力的故事为什么会误导人
卡尼曼由此认为,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
结论:请你忘记“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说法吧,更重要的是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43.框架效应:言为心声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每个事实——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44.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为什么会有行动偏误?在一个狩猎采野果的环境中,行动比思考价值大得多。在过去,闪电式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思考则可能会致命。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人类的全部不幸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他们的房间里。”帕斯卡尔就曾经这么写道,在他的书房里。
45.不作为偏误:为什么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这样引起的损害主观看来更无害。
当形势不明、矛盾、看不透时,行动偏误就会插手了。此时我们倾向于做无用功,哪怕没有这么做的合理理由。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但防止损害对我们的激励并不强。
不作为偏误很难辨认——放弃行动不像采取行动那么容易看出。我们不得不承认,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看穿了不作为偏误,提出了一个醒目的口号来反对它:“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不作为偏误很难辨认——放弃行动不像采取行动那么容易看出。我们不得不承认,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看穿了不作为偏误,提出了一个醒目的口号来反对它:“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46.自利偏误:你为什么从不自责
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外因。这就是自利偏误。
婚姻里也是如此:科学证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对自己为伴侣关系正常运转所作贡献的评价都高于50%。
如何应对自利偏误呢?你有对你直言不讳的朋友吗?如果有,你很幸运。如果没有,那你至少有个死对头吧?好,那你就挑战一下自己,请他喝咖啡,请他不加掩饰地说出对你个人的意见。你会永远感激他的。
47.享乐适应症:你为什么应该缩短上班路程
享乐适应症: 我们工作、升迁,给自己购买更多更漂亮的东西,但我们不会变得更幸福。
(1)请你避免很长时间也不会习惯的负面效应,例如往返交通、噪音、慢性疲累等;(2)请你对物质的东西只期待短期效果,例如汽车、房屋、分红、中彩票、得金奖等;(3)持续的正面效应主要与你如何利用你的时间有关。你要设法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权。请你做你最爱做的事情——哪怕你要付出部分收入。请你为友谊投资。对于女人,隆胸具有长期的幸福效应;对于男人,则是升职——不过,只有当男人不与此同时更换对比群体时才会感到幸福。因此,如果你在升为首席执行官之后只跟其他的首席执行官们交谈,幸福感就会消失。
48.自我选择偏误:请不要惊讶有你存在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
49.联想偏误:为什么经验有时让人变蠢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好让我们不像坐过热灶台的猫一样。被烫过的猫永远不会再坐到热灶台上去——这是对的;但它也永远不会再坐到冷灶台上去了。”
50.新手的运气:加入开始时一切顺利,请务必多加小心
联想偏误——将相互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倾向。
从哪一刻开始就不再是新手的运气,而是天才呢?没有明确的分界,但有两条线索。第一,
如果你长期比其他人成功,你可以认为,自己的才华可能起到作用,但你绝不能过于自信、自满。第二,参与的人越多,某人出于纯粹的运气长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也许你就是这个某人。
51.认知失调:你如何撒点小慌,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狐狸有3种方式可以缓和这恼人的矛盾(失调):(1)它最终还是想办法摘到了葡萄;(2)它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够,摘不到葡萄;(3)事后作出别的解释。最后一种情况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
“你还可以尽情地扮演那只狡猾的狐狸——因为你没有吃到葡萄。”
52.双曲贴现:及时行乐--但请只限于星期天
双曲贴现。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我们对我们的冲动控制越小——比如在酒精的影响下——我们就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及时行乐是个好主意——如果每星期一次的话。但天天享受,好像每天都是末日似的,却是不明智的。
跋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