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2021-08-23 20:34:58 1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
概述
概述
含义
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艾拉斯莫斯
凯洛夫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地位
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学校管理、开展教学活动、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结构
根据帕森斯的
社会组织理论
社会组织理论
正式组织
依据正式制度建立的
三个
层次
层次
第一层
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
班干部
第二层
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
小组长
第三层
只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
小组一般成员
班级组织类型
直线式
最简单的
班主任——班长——组长——学生
职能式
班主任——班长
学习委员
劳动委员
体育委员
···
劳动委员
体育委员
···
组长——成员
直线—职能式
班主任
班长
学习委员
劳动委员
体育委员
···
团支书
组织部
宣传部
···
宣传部
···
非正式组织
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
四种
类型
类型
积极型
与班级正式群体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文艺活动小组、公益活动小组、体育活动小组
娱乐型
情绪上的好感和消磨课余闲暇时间
玩好、有趣
消极型
与班主任、班委会发生对立
破坏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
破坏型
没有是非善恶标准
常常对班级组织产生破坏甚至震慑作用
江湖义气
关系
联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的
在学校、班级的教育管理中,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相互制约的
区别
正式群体
在学校人际关系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非正式群体
特点
普遍性、自发性、随意性、选择性···
具有满足个体需要、保护心理健康、沟通信息、调节平衡等正式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根据个体内心倾向
和行为动机
和行为动机
参照群体 / 标准群体
个体在心理上“向往”的群体
两种功能
①规范功能
②比较功能
实属群体 / 所属群体 / 基本群体
个人参与其中并接受规范的群体
规模小,更具凝聚性
对比
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
VS
正式组织
参照群体
VS
实属群体
功能
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创设积极的班级环境,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③诊断功能
判断自己优劣
④矫正功能
改正错误行为
班级规范的作用
①保证了班集体正常的秩序
②有助于班集体成员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③是班集体成员养成自律行为
班级规范是班级用以协调学生、学生群体交往、活动,提高班级活动效率,
保证班级健康发展的准则,具有心理控制与约束力
保证班级健康发展的准则,具有心理控制与约束力
班级规范具有控制、自律的功能
学生依章做事、调节自己的行为就体现了班级规范的自律作用
④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班级组织建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首要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班级管理
含义
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根本目的
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最终目标 / 目的
学生自我管理 / 学生自治自理
功能
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功能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基本功能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水平
重要功能
内容
微观、具体的学校管理层次
版本一
课观
课观
1.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质量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具体工作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
②以班长或学习委员、课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
③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
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班级德育管理
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4.班级生活指导
版本二
莘知
莘知
⒈班级组织建设
首要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①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
②指导班级组织建设
③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⒉班级教学管理
⒊班级制度管理
⑴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⑵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⑶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級任课教师群体
②以班长或学习委员、课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
③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
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⒋班级活动管理
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班主任必须按照班级管理的规律开展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基本规律——“人”——“人”——“人”
班主任要做到
(1)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
(2)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民主性原则
班主任发扬民主,吸收学生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要做到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
(3)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
3.自觉性原则
班主任启发学生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
班主任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2)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机构
(3)选拔和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
(4)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规章制度
(5)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4.整体性原则
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教育资源合理地配置,实现整体优化效应
班主任要做到
(1)树立全局观念
(2)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的成长
(3)分工协作,统指挥
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通过值日生制度/惩罚制度······
内容
(1)班级工作程序常规
包括班级工作计划、班级工作总结···
(2)班级档案制度常规
班主任要全面收集班集体建设的资料,对本班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长、成长过程等有较详细持久的记载,做好班会日记。
(3)工作职责常规
班主任和班干部及全体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中都应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使各岗位上的人员尽职尽责
(4)学习生活常规
包括班级学习、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劳动等各方面的常规
(5)传统活动常规
开展传统节假日活动,并力求丰富多彩
(6)家长工作常规
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共同进行分级管理,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2.班级平行管理
个人→→集体
集体→→个人
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特殊例子
值日生制度 / 小组评议制度 / 班委轮值制度——要求学生参与
比较
作业制度 / 迟到惩罚制度 / 评议制度···
4.班级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注意
要求
要求
方向性
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学生共同活动的方向和动力,它影响和制约着班级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方向
阶段性和层次性
阶段性
围绕着远景总目标提出分阶段地实现的要求
层次性
各种具体目标之间的从属、递进关系,上一层次目标的实现成为下一层次目标的基础,
而下一层次的目标总是为实现上一层次目标服务
而下一层次的目标总是为实现上一层次目标服务
可行性
提出的目标应符合学生实际,能为全班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通过学生的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激励性
对学生来说,一个正确的切合需要的目标,可以激发起行为动机,接受并参与班级管理活动
班主任必须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针对本班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些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
激起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实现目标成为鼓励学生前进的内在动力
激起学生的自尊心、进取心,使实现目标成为鼓励学生前进的内在动力
可测性
班级目标必须是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班级课堂气氛管理
含义
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类型和特征
综合的心理状态
包括:知觉、注意、思维、情绪、 意志及定势等状态
积极的课堂气氛
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气氛
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
对抗的课堂气氛/
失控的课堂气氛
失控的课堂气氛
各行其是
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而维持秩序
课堂纪律管理
按来源划分
⒈教师促成的纪律
学生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和监督
⒉集体促成的纪律
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
⒊任务促成的纪律
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⒋自我促成的纪律
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自觉的纪律
班集体的培养
概念
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基本特征
⒈明确的共同目标
⒉一定的组织结构
⒊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⒋集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⒌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发展目标般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三种,目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选拔班干部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干部
1.要有严格的要求;
2.要耐心引导,学生干部也是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千万不要急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而要大胆放手,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地去做工作
3.要注意学生集能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地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这样做既扩大了学生积极分子的队伍,
使更多的人有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干部具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实际本领。
2.要耐心引导,学生干部也是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千万不要急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而要大胆放手,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地去做工作
3.要注意学生集能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地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这样做既扩大了学生积极分子的队伍,
使更多的人有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干部具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实际本领。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级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班主任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要做好这项工作——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比较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版本一
1.组建阶段
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
2.核心形成阶段
学生之间开始相互了解
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
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
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
多数学生能互相严格要求
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
趋向成熟
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
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版本二——王道俊
1.组建阶段
班的核心和动力是班的组织者——班主任
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
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
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普遍关心、热爱班级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
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版本三
1.松散期
学生互不认识
2.同化期
开始熟悉,频繁往来
3.凝聚期
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
4.形成期
班级群体活动由学生组织开展
版本四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
学生互不认识,依靠班主任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普遍关心、热爱班级体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概念
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
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
是沟通学校、家长、社会的桥梁
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
是沟通学校、家长、社会的桥梁
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1904《奏定学堂章程》
级任制
一个老师负责班级大部分学科(低年级)
1938 国民政府
导师制 (级任导师)
195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班主任
科任制
一个老师负责一个学科
工作地位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任角色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班级建设目标的制订最为重要
EG
老师建立QQ群、微信群、家校通的方式进行沟通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领导影响力
表现
①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领导方式
三种类型
权威、民主、放任
具体操作
①“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分数、成绩
赫尔巴特
②“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关注学生对集体的喜爱、期望、归属感、 团结性
杜威
3.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协调三类关系
⑴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①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②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③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⑵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⑶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职责
教育的责任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培养的责任
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健康和谐地发展
发展的责任
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发展的内驱力等,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激活的责任
启动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心,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引发他们产生健康的积极的欲望和需求,使他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
夯实的责任
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班主任任务
首要任务/中心工作/工作的中心环节
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中心任务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⒊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与活动
⒋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⒌协调各任课教师工作
工作内容及方法
常规工作
⒈了解和研究学生
两个方面
学生个体的了解
对学生群体的了解
四种方法
①观察法
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②谈话法
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集体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
③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
学生档案
④调查访问
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
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
⒉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级体建设
班级体建设
比较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中心工作/核心工作: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重要而经常性的工作:德育
⒊建立学术成长档案
分类
个体档案
集体档案
四个环节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⒋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班会活动
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
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
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特点
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
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
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
由学校教师领导的,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团队活动
课外活动VS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课程计划和标准之外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体育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课堂教学
课程计划和标准之内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校外活动
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升展的教育活动、工作
如:少年官、艺术馆、业余体校···
特点
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自愿性、选择性、广泛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
内容
学科活动
(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
科技活动
文体活动
社会活动
游戏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主题活动
1.社会政治活动(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
2.科学技术活动(学习、了 解科技知识)
3.职业技术学习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新兴领域)优点:增加见识、开拓眼界: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对自己职业定向起引导作用。
4.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发展其文艺才能)
5.体育活动(发展学生体能,增强其体质,发现、培养体有人才)
6.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及习惯)
7.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学识知识,提高能力
组织形式
①个人/个别活动
②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③群众性活动
适合大多数学生,规模比较大
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会、竞赛、仪式、运动会、专题教育活动
实施原则
①自愿原则
课外活动学生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教师只起鼓励和引导作用
②自主原则
教师在指导课外活动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自主地完成活动
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个性差异的原则
个性差异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课外活动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自主地完成活动。
指导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
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组织管理体系
家庭
特点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方式的情感化、方法的多样化 (解答疑难、指导读书、树立榜样、游戏)
基本
要求
要求
1.和谐的家庭环境
2.对孩子的合理要
3. 理解和尊重孩子
4. 家长应不要求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社会
主要
途径
途径
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三结合
学校教育点生导地位,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 互相配合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实施特点
1.组织的自愿性
课外校外教育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爱好、特长,教师起引导性的作用。
2.内容的广泛性、实践性
教育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大纲的限制,只要符合教育要求并具备一定 条件均可开展。
3.形式的灵活性
其活动的形式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设备等具体条件灵活地进行
⒌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①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影响
②协调学校领导的教育影响
③协调班委会的教育影响
④协调少先队 / 共青团的教育影响
⑤协调学生家庭的教育影响
⑥协调社会教育影响
⒍操行评定
概念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
原则
①体现素质教育思想
②公平客观
③促进学生发展
步骤
①学生自评
②小组评议
③班主任评价
优、良、中、差
优、良、中、差
④信息反馈
意义
①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②有利于学生家长了解子女的综合表现;
③有利于科任教师了解学生
注意要求
①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②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③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避免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
⒎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主任对一个时间段(一般是一学期/一学年)的整个班级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根据一定的标准做出全面的、怡如其分的评估。
计划
学期计划
月或周计划
具体的活动计划
总结
全面总结
专题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⒈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优等生的特点
品学兼优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优等生的教育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⒉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中等生的特点
“一般学生”
/ “中间生”
/ “中间生”
①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②信心不足
③表现欲不强
分类
①思想基础较好、想学而又学不好的学生
②甘居中游的学生
③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对中等生的教育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⒊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后进生的特点
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
特点
①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
③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对后等生的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偶发事件处理
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
②客观性原则;
③有效性原则;
④可接受性原则;
⑤冷处理原则
②客观性原则;
③有效性原则;
④可接受性原则;
⑤冷处理原则
方法
①沉着冷静面对;
②机智果断应对;
③公平民主处理;
④善于总结引导
②机智果断应对;
③公平民主处理;
④善于总结引导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