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农业经济师
2023-05-05 17:24:5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本人零基础,多么零基础,初中学历...再自考了个大专..细心半年逐字整理,浅显易懂,标注清晰,该科目自己考了118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现代农业发展概论
9分
现代农业发展概论
9分
现代农业理论概述
现代农业
按照生产力水平划分,世界农业发展经历了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
生产工具落后:石器、木制工具为主。
有目的的种植,养殖。
传统农业
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
二、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变化很小;
三、人力(有知识、技术的劳动者)资本稀缺。
二、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变化很小;
三、人力(有知识、技术的劳动者)资本稀缺。
现代农业
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
以现代先进的 科学技术 和生产手段 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
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
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业生态系统。
现代农业经历了三次革命: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
以现代先进的 科学技术 和生产手段 来装备,以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
集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农业生产系
统和协调、高效、安全的农业生态系统。
现代农业经历了三次革命: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
“机械—化学技术群”
现代农业经历了三次革命
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
现代农业经历了三次革命
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
按照农业技术性质划分,(美国)约翰 .梅尔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划分为
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
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
传统农业
农业技术基本停滞、农业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土地、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低资本技术农业
主要依赖劳动密度型或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和使用, 且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重点。
农产品需求增长,投资报酬率增长
人多地少,阻碍农村规模扩大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
农产品需求增长,投资报酬率增长
人多地少,阻碍农村规模扩大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
高资本技术农业
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下降 ,人地比例逐渐下降,
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
机械代替劳动,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
资本积累已经足以支持非农产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资本变得越来越充裕;,农场平均规模扩大,劳动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
机械代替劳动,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
现代农业内涵(原理)包括:
(1)创新的理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创新。
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
是科技创新,尤其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 。
创新的渠道
①引入农业新产品;
②引进农业高新技术;
③开辟新市场;
④新的原材料;
⑤农业企业的新组织形式。
(2)产业化经营的理念。 随着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农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集约化经营的理念。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我国人多地少,我国重点推行劳动集约,适度推进资金、技术集约。
(4)全球化的理念。 美国农业是典型的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
有世界面包房和世界饲料袋之称
(5)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 我国的农业目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不适合建立现代农业
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家庭农场)
包括:①土地经营形成规模;②专业协作形成规模;③联合发展形成规模。
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家庭农场)
包括:①土地经营形成规模;②专业协作形成规模;③联合发展形成规模。
(6)标准化的理念。
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来装备,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为一体,
生产系统:高产、优质、低消耗
生态系统:协调、高效、安全
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产系统:高产、优质、低消耗
生态系统:协调、高效、安全
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今后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
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
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
全面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
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产业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
全面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基本特征
(1)结果高效化。
现代农业的效益性表现在三方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手段科技化。
各国农业的竞争,本质是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化是农业竞争的核心
现在发达国家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在80%以上(我国60%)
现在发达国家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在80%以上(我国60%)
(3)要素投入集约化。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讲究以科学、合理的要素投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和高效。
讲究以科学、合理的要素投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和高效。
(4)服务社会化。
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农户、合作社、政府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
(5)农民职业化。
培养职业农民或农民企业家
代表人物:褚时健
(6)产业领域广、链条长。
形成以 绿色、蓝色、白色农业 三足鼎立竞相发展之势。——三色农业
绿色农业:它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
蓝色农业,是指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 。
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
蓝色农业,是指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 。
(7)农业经营方式一体化
三种类型
一是 工商业公司、金融机构通过直接经营农场而形成的农工综合体 ;
二是 工商业公司通过同许多农场签订合同而形成产供销或产加销联合体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
三是 农场间建立合作社, (发达国家 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通过合作社来销售) 。
二是 工商业公司通过同许多农场签订合同而形成产供销或产加销联合体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
三是 农场间建立合作社, (发达国家 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通过合作社来销售) 。
(8)农业功能多样化。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商品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等多项目标。
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等多项目标。
(9)资源配置市场化。
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还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保护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还需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保护
主要类型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闭合)的系统。将能源使用减少到最低,一切副产品都要通
过再循环。多种经营。保证物量生产最大。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
特点: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
过再循环。多种经营。保证物量生产最大。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
特点: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
2、有机农业
一般情况下, 有机农业不用化肥、农药及其合成的化学制品,在需要时使用 一定限量的化肥或农药作为应急手段 ,
也称为有机农业。由于较高成本和较低的产出率,只会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
也称为有机农业。由于较高成本和较低的产出率,只会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存在。
3、立体高效型农业
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 、“高效复合生态系统 ”。
包括: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都市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
包括: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都市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等。
4、高科技型农业
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为支柱的,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包括: 分子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等。
5、观光休闲型农业
将农业与旅游、生产、消费融为一体,是 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 的现代农业形式。
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1.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现代农业,无一例外的走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农业的
发展模式及其规律性
发展模式及其规律性
发展模式
规律性
(1)各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不同步,
但在生产方式演进上具有趋同性
但在生产方式演进上具有趋同性
集约型 (美国:土地集约、技术集约)、(日本:劳动集约、资金集约、技术集约)
我国重点推行劳动集约
内涵式 (以提高效率为中心)
(2)现代农业发展中 技术路线因国而异,
但在技术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
但在技术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
以色列的科技贡献率达到96%,而农业投入的贡献率只有 4%
(3)农户(农场)规模有大有小,
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如日本农协, 特点是半官半民性质;
以色列的基布兹;
美国的合作社。
以色列的基布兹;
美国的合作社。
(4)发展过程 存在差异,但强调农业
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目标趋同
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性的目标趋同
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电气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物质装备和生产手段。
我国石油农业道路 不可取 。
我国石油农业道路 不可取 。
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较强的地区经济和科技实力,人均 GDP达到较高水平,科学比较发达。我国 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 达到较高水平。
3.良好的外部体制环境。一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和市场体系。二是政府有比较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发展阶段
(一)启动建设阶段: 1953-1978 年
农业基础建设阶段
(二)探索发展阶段: 1978-1992 年
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忙于发展工业)
(三)全面推进阶段: 1993至今
(1)明确“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 。
(2)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业增收。
(3)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保护农业。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4)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5)持创新农业体制机制。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进展(特点)
(一)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一步改进:农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城镇化率提高。
(二)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 2006年4月29日,我国 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到 59.2%,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20年争取达到60%)
(四)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2019年农作物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超70%,农业的机械化已到了中期阶段。
(五)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发育
(二)农业产出增加、质量和结构优化: 2006年4月29日,我国 第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到 59.2%,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20年争取达到60%)
(四)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2019年农作物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超70%,农业的机械化已到了中期阶段。
(五)农业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发育
(六)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
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不断深化,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平台建成使用,
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全面启动,种业大数据、农技服务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新内容
产业数字化快速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不断深化,市场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平台建成使用,
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全面启动,种业大数据、农技服务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新内容
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 资源短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 。
(二)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
适度规模
(三)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矛盾。
素质
(四)农业投入不足和要素大量外流的矛盾。
(五)参与国际竞争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矛盾。
(六)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推进策略
(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1)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并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城镇化要与工业化同步;
(3)要转变资金向城市工业流动的偏向。
(二)实施分阶段、分区域、重点突破的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战略。
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战略。
(1)分阶段的目标
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①技术目标;
② 经济目标(直接价值取向);
③ 生态目标;
④社会目标
② 经济目标(直接价值取向);
③ 生态目标;
④社会目标
(2)分区域的定位
重点推进区域;率先实现区域;稳步发展区域
新内容
(3)重点突破的选择
农业高科技发展规划;
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农业科技研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扩展与传播。
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农业科技研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扩展与传播。
十三五规划指标
粮食供给指标
预计调增的是大豆,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是粮食作物
其他指标
(三) 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谋求生态资源存量的 非减和永续利用
(四)实行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
(五)实施通过农业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
政策措施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保障措施。
(4)进一步加大惠农力度
(5)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
(6)加强产销区的利益衔接
(5)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
(6)加强产销区的利益衔接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四)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创新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
现代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源短缺
现代农业投入要素和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创新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
现代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源短缺
现代农业投入要素和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
13分
农产品质量安全
13分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
是农产品的 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
广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包括农产品满足 储运、加工、消费、出口 等方面的需求。
是农产品的 内在品质与外在因素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状况。
广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包括农产品满足 储运、加工、消费、出口 等方面的需求。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
①全面控制 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 残留量, 确保广大消费者健康消费。
②打造 农产品质量安全 优质品牌 ,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97%以上,三品一标年增长6%
①全面控制 有毒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中的 残留量, 确保广大消费者健康消费。
②打造 农产品质量安全 优质品牌 ,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97%以上,三品一标年增长6%
(三)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特点
1、危害的直接性
2、危害的隐蔽性
3、危害的累积性
4、危害生产的多环节性
5、管理的复杂性
(四)农产品质量不安全的来源
(1)物理性污染,如人工或机械等因素在农产品中混入杂质或因农产品因辐射导致放射性污染。
(2)化学性污染, 如使用农药、 兽药、 添加剂等造成的残留。
(3)生物性污染,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
(2)化学性污染, 如使用农药、 兽药、 添加剂等造成的残留。
(3)生物性污染,如致病性细菌、病毒以及某些毒素。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一般规律
(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阶段:追求数量增长(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
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恩格尔系数在40%-50%),
保障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
三阶段:追求数量增长(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上),
强调数量与质量并重(恩格尔系数在40%-50%),
保障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要求相适应。 (恩格尔系数)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受制于生产经营的集约程度。 (集约化程度越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越好)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内涵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指各个相关部门或系统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进行分工合作所形成的一体化
工作网络 。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农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与国际水平对接,突出产地环境监测、投入
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重点建设农业 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 检验检测体系 、
农产品 认证体系 ,以及农业 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成
(1)农产品质量安全 法律法规 体系: 基础
(2)农产品 质量标准 体系: 依据
(3)农产品质量安全 管理体系 :主体
(4)农产品质量安全 支持体系 :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示范推广体系、法律
法规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法律法规是基础。
(2)农产品 质量标准 体系: 依据
(3)农产品质量安全 管理体系 :主体
(4)农产品质量安全 支持体系 :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示范推广体系、法律
法规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法律法规是基础。
第二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
一、农业标准化概述
(一) 含义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内涵就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 以市场为导向 ,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在于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 技术标准 和管理标准 向农民推广,
以便生产出优质、量多的农产品供给市场,促使农民增收、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在于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制定相应的 技术标准 和管理标准 向农民推广,
以便生产出优质、量多的农产品供给市场,促使农民增收、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 对象 :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
输、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
(三)内容 :
(1) 农业基础标准 :主要指在农业生产技术中涉及的名词、术语、计量、包装、运输、储存等。
(2)种子、种苗标准 :主要包括种子、种苗、种禽、鱼苗等品种种性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包装、运输、储存、标志及检测方法等。
(3)产品标准 :农林牧渔等产品品种、规格,农机具机械。
(4)方法标准 :是指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订的标准。
(5)环境保护标准 :对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制定的标准。
(6)卫生标准 :对食品饲料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主要包括农产品中的 农药残留及其它重金属 等有害物质残留允许量的标准。
(7)农业工程和工程构件标准 :围绕农业基本建设中工程的设计、施工、安装、农业工程构件等制定的标准。
(8)管理标准 :如标准分析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方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四) CAC标准 :CAC标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共同创
建,中国为成员国)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
CAC有机食品标准 的具体内容包括: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平行生产、收获、贸易和内
部质量控制等。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和授权。
建,中国为成员国)制定的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
CAC有机食品标准 的具体内容包括:定义、种子与种苗、过渡期、化学品使用、平行生产、收获、贸易和内
部质量控制等。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和授权。
二、农产品质量标准
分类
(1)按照执行的层次分类
国家标准 ---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环境保护局等
行业标准 ---民间团体
企业标准 ----农场主或公司
行业标准是美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主体
(2)按照严格的程度分类
强制性标准(法律法规等形式) 、非强制性标准(政府委托部门或自律性协会制定)
(3)按照涉及的环节分类
产前标准 :农业投入标准、农业环境标准
产中标准 :对食用农产品中农产品化学物质残留量的限制
产后标准 :包装和标识方面的标准,贸易方面的标准
生产全过程的标准 :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
(4)按照应用的对象分类
专用标准(垂直类标准) :专门针对某一农产品,用于容易产生危害的产品。
非专用标准(行业水平类标准) :适用于食品生产和饮料生产企业
(5)按照实行的地域象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可以被看作是国际标准。
特点
(1)覆盖面宽、数量大:几乎覆盖了从农业生产环境、农用生产资料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
通和贸易各个环节。
(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参与程度高。
(3)农产品质量标准不断被修订。
(4)农产品质量标准国际化。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分类与制定
标准的分类
从农业标准化活动来看,农业标准体系是由领域、内容、层级组成的立体框架结构。
(1) 领域: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2) 内容: ①安全类标准:影响农产品安全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要素方面的标准
②质量类标准: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
(3) 层次: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
管部门备案。 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是由 农业部 统一管理。
(1) 领域: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2) 内容: ①安全类标准:影响农产品安全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要素方面的标准
②质量类标准:是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标准
(3) 层次: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
管部门备案。 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是由 农业部 统一管理。
1)国家标准: 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制定的需要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①强制性国家标准( GB)②推荐性国家标准( GB/T)③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
2)行业标准: 指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 的技术标准 。①强制性行业标准②推荐
性行业标准,如( NY/T)
3)地方标准: 指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在省、 自治区、 直辖市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 的技术标准。
管理部门: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
4)企业标准: 企业制定的作为组织生产依据的,或在企业内制定适用的 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
标准的企业标准
①强制性国家标准( GB)②推荐性国家标准( GB/T)③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
2)行业标准: 指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 的技术标准 。①强制性行业标准②推荐
性行业标准,如( NY/T)
3)地方标准: 指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在省、 自治区、 直辖市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 的技术标准。
管理部门: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
4)企业标准: 企业制定的作为组织生产依据的,或在企业内制定适用的 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
标准的企业标准
标准的制定
①农业 国家标准 :是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下,由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按照“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和发布”的要求,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制定农业国家标准。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兽药产品质量、
兽药残留及检测方法,农业转基因检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由 农业部 负责的。
②行业标准: 由农业部 统一管理,负责农业行业标准的计划、立项、制定、审定、编号、发布、备案与复
审工作。
③地方标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 编制计划、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和发布。
④企业标准: 由企业组织 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从 2006 年 11 月 1 日起,国务院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和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制定 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这意味着, 凡是涉及 农产品生
产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不论是 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将由 农业部门 负责。
按照“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编号、统一批准和发布”的要求,对需要在全国范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
制定农业国家标准。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兽药产品质量、
兽药残留及检测方法,农业转基因检测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是由 农业部 负责的。
②行业标准: 由农业部 统一管理,负责农业行业标准的计划、立项、制定、审定、编号、发布、备案与复
审工作。
③地方标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 编制计划、组织、制定、审批、编号和发布。
④企业标准: 由企业组织 制定,并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备案。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从 2006 年 11 月 1 日起,国务院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和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制定 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这意味着, 凡是涉及 农产品生
产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不论是 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将由 农业部门 负责。
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组织机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核心体系。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农业行业系统为主的农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框架。
自 2006 年 4 月 29 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我国首次从管理体制上基本理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多
年来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和制度缺失的问题。从立法上确立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的主体地位,并明确了农业部门相应职能。
我国农产品检测机构基本形成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以及科研、教学的实际需要下,以农业行业系统
内管理部门的质检机构、科研和教学的质检机构组成的体系格局,其他相关系统的质检机构相应补充的发
展模式,根据其他系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类别,主要有质检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轻工
部门和粮食部门等系统的质检机构。
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框架。
自 2006 年 4 月 29 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我国首次从管理体制上基本理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多
年来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和制度缺失的问题。从立法上确立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的主体地位,并明确了农业部门相应职能。
我国农产品检测机构基本形成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以及科研、教学的实际需要下,以农业行业系统
内管理部门的质检机构、科研和教学的质检机构组成的体系格局,其他相关系统的质检机构相应补充的发
展模式,根据其他系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类别,主要有质检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轻工
部门和粮食部门等系统的质检机构。
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运行概况
(一) 法律依据
① 综合性法律: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畜牧法》、《农业法》、《渔业法》
② 产地环境法律: 《环境保护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
③ 投入品法律:《种子法》、《种畜禽管理条例》 《农药管理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
④ 认证和标准的法律: 《计量法》、《标准化法》等
⑤ 地方规章:《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 、《深圳市鲜活农产品食用安全管理规定》等
(二) 开展的工作
① 普查工作
②残留监控计划
③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计划
②残留监控计划
③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计划
(三)经费来源
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投入, 没有列入国家财政预算 ,没有固定和长期的经费来源。部分经费
主要来源于基本建设的规划以及各类工程中
主要来源于基本建设的规划以及各类工程中
第三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分类
从预警对象看,
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分为三类
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分为三类
(1)产品监测预警
目的: 确保 消费农产品 的质量安全
预警指标: 污染物 残留值, 包括植物性农产品(农药残留) ;畜禽类(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 ;水产品(各种药物)
目的: 确保 消费农产品 的质量安全
预警指标: 污染物 残留值, 包括植物性农产品(农药残留) ;畜禽类(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 ;水产品(各种药物)
(2)过程风险分析预警
常见的风险因素 :
①产地环境污染(大气、 水、土壤 等污染)
②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污染( 农药、兽药 、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饮料添加剂、农膜)
③生产中的农事操作不当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农产品收获、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
常见的风险因素 :
①产地环境污染(大气、 水、土壤 等污染)
②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污染( 农药、兽药 、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饮料添加剂、农膜)
③生产中的农事操作不当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不规范使用,农产品收获、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
(3)整体宏观预警
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属于政府公共管理行为。通过所确立的指标体系,现场检测手段以
及产前信息搜集的职能分析,发现苗头性的信息做出预警。
①先行指标(农药、兽药、饲料等 使用量 ):预测 未来 趋势。
②同步指标(农药、兽药等 残留检测值 ):反映 当前 走势。
③滞后指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循环的峰与谷 的一种确认。
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属于政府公共管理行为。通过所确立的指标体系,现场检测手段以
及产前信息搜集的职能分析,发现苗头性的信息做出预警。
①先行指标(农药、兽药、饲料等 使用量 ):预测 未来 趋势。
②同步指标(农药、兽药等 残留检测值 ):反映 当前 走势。
③滞后指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循环的峰与谷 的一种确认。
二、可追溯系统
(1)可追溯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通过登记的识别码 ,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通过登记的识别码 ,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2)可追溯系统
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即“食品生产、加工、贸易各
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 ”
可追溯系统最早在工业品行业建立召回制度,畜产品可追溯系统首先在欧盟范围内建立。
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即“食品生产、加工、贸易各
个阶段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 ”
可追溯系统最早在工业品行业建立召回制度,畜产品可追溯系统首先在欧盟范围内建立。
(3)相关的国际标准
①质量追溯系统通用方法标准。 ISO22000 标准。这类标准从管理角度入手, 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②追溯方法或工具的应用标准。如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标准(区别:GSI全球统一标识编码系统), 根据不同产品特点建立一套标准体系。
③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追溯标准。如美国生鲜产品运销协会发布的“生鲜农产品追溯实施指南”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
①质量追溯系统通用方法标准。 ISO22000 标准。这类标准从管理角度入手, 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②追溯方法或工具的应用标准。如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GS1 标准(区别:GSI全球统一标识编码系统), 根据不同产品特点建立一套标准体系。
③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追溯标准。如美国生鲜产品运销协会发布的“生鲜农产品追溯实施指南”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
三、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 部分国家追溯体系概述
(1)日本农协: 农户严格记录生产信息,然后整理成数据库,并对每种农产品制作“身份证”,建立消费者“终端查询”
(2)美国:从生产、包装加工、运输销售三大环节进行控制,通过供应商建立前追溯制度和后追溯制度,运输企业将供应商后追溯信息转给批发商或零售商
(3)欧盟:采用国际通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在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 国外追溯体系特点
(1)领域: 率先引入畜禽产品领域。
①生产周期长
②畜禽产品个体价值高
(2)行业: 具有较大规模,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3)依据:以相关国际标准为指导, 规范质量追溯信息采集和数据交换。
(4)政府适度(非强制)监管。
四、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概述
(一)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成
①政府开发,条码为记录介质。
②企业主导开发,纸质标识技术。
②企业主导开发,纸质标识技术。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特点
①完善的法规与制度保障
②政府主导的追溯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作为最直接的行业主管部门,推行追溯制度建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挥其在标准建设、产品条码方面的优势,商务部设立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③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不断提高
④先进的追溯技术广泛运用
BFID技术和电子卡技术(信息采集)、卫星定位技术、GSI(全球统一标识编码系统)
②政府主导的追溯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作为最直接的行业主管部门,推行追溯制度建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挥其在标准建设、产品条码方面的优势,商务部设立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项目,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③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不断提高
④先进的追溯技术广泛运用
BFID技术和电子卡技术(信息采集)、卫星定位技术、GSI(全球统一标识编码系统)
我国和发达国家的质量追溯体系的比较
第四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和内涵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
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是安全农产品 ,或者说是在安全方面合格的农产品,是农产品上市销售的基本准入条件。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目的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属于政府推动的公益性认证,不收取费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 “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 的工作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产地认定主要解决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
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是安全农产品 ,或者说是在安全方面合格的农产品,是农产品上市销售的基本准入条件。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目的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属于政府推动的公益性认证,不收取费用,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 “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 的工作制度。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产地认定主要解决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
(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依据的法律规范
①《农业法》、《认证认可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制度所遵循的法规 。
②“ 无公害 食品行动计划” 是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政策依据 。
(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标准依据
农业部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系列标准。包括:产品标准、产地环境条件、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技术规范。
标准系列号为NY5000
标准系列号为NY5000
(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五)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二、绿色食品认证
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概念:绿色食品是指企业按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
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
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
六大特色 :
①产品原料产地 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②种、养、加工过程 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并接受监管部门全程监控;
③企业必须按照绿色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规定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标准体系;
④允许少量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化肥、农药, 不得使用转基因技术 ,生产绿色食品的原料必须是无公害的农产品;
⑤绿色食品 包装、装潢和标志 必须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规定的标准要求;
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必经过农业部绿色食品监测中心或委托指定监测中心全程监控,产品经农业部认证并发给绿色食品证书。
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区别
(二)绿色食品认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据
①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绿色食品检查员注册管理办法》 、《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 等。
②标准依据:绿色食品标准分为 A 级和 AA 级。 A 级标准: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 AA 级标准:不使用。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以全程质量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4大部分。
③认证与管理机构:农业部的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是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机构。
②标准依据:绿色食品标准分为 A 级和 AA 级。 A 级标准: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 AA 级标准:不使用。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以全程质量为核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4大部分。
③认证与管理机构:农业部的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是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机构。
(三)绿色食品认证的程序要求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依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制定了绿色食品认证程序,主要分为八个过程:
①认证申请;
②受理及文审;
③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④环境监测;
⑤产品检测;
⑥认证审核;
⑦认证评审;
⑧颁证 。
凡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按程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境外企业另行规定。
①认证申请;
②受理及文审;
③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④环境监测;
⑤产品检测;
⑥认证审核;
⑦认证评审;
⑧颁证 。
凡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按程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境外企业另行规定。
三、有机食品认证
(一)有机食品的概念和内涵
有机食品是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要求,在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 不使用
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 不使用 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有机
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具体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它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条件:
①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 野生天然 食品;
②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 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 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
③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 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 ;
④通过授权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 认证 。
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 不使用 基因工程技术,并通过有机
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具体包括粮食、蔬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有机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它必须符合四个基本条件:
①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 野生天然 食品;
②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标准, 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 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
③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 和完整的生产及销售记录档案 ;
④通过授权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 认证 。
(二)有机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①有机食品认证依据的法律法规:有机食品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认证方式。《 有机产品 认证管理办法》 是我国
现行对有机产品认证、流通、标识、监督管理的 强制性 要求。《有机产品 认证实施规则 》是对认证机构开展
有机产品认证 程序 的统一 要求。
②标准依据
2005 年 1 月 19 日,《有机产品 国家标准 》正式发布 ,并于 2005 年 4 月 1 日起正式 实施,该标准共分为 生产、
加工、标志与销售、管理体系 四个部分。
③机食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即需注册)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负责监督。
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检查员应当经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后,方可从事有机食品认证活动。
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必须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 并得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后才能开展认证工作。
2002 年 10 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专门负责推动中国农业系统
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工作,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现行对有机产品认证、流通、标识、监督管理的 强制性 要求。《有机产品 认证实施规则 》是对认证机构开展
有机产品认证 程序 的统一 要求。
②标准依据
2005 年 1 月 19 日,《有机产品 国家标准 》正式发布 ,并于 2005 年 4 月 1 日起正式 实施,该标准共分为 生产、
加工、标志与销售、管理体系 四个部分。
③机食品认证的组织机构及管理 (即需注册) :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负责监督。
从事有机食品认证的检查员应当经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后,方可从事有机食品认证活动。
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必须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 并得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后才能开展认证工作。
2002 年 10 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专门负责推动中国农业系统
有机农业发展和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工作,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
(一) HACCP认证
(1)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强调预防,而非事后检验 。对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进行 危害分析 ,并针
对其中的 显著危害 在食品生产加工的适当步骤建立关键控制点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有效地防止和消除
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
强调预防,而非事后检验 。对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进行 危害分析 ,并针
对其中的 显著危害 在食品生产加工的适当步骤建立关键控制点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有效地防止和消除
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
基本要求:
1、进行危害分析
2、确定关键控制程序
3、设定临界点
4、确立监控程序
5、建立纠偏措施
6、制定核查程序
7、实施过程记录和保存归档
(2)适用范围
第一阶段:实践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出口水产品企业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统一管理阶段
第二阶段:出口水产品企业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统一管理阶段
(3)监督管理机构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4)企业 HACCP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本要求
(5)认证
企业委托有资格的认证机构对本企业建立实施的HACCP管理系进行认证
(6)验证
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或国外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企业建立和实施的HACCP管理体系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不需要HAPPC强制卫生注册的——新鲜蔬菜
(二) GAP认证
“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1)GAP认证的概况
GAP,核心和实质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的生产,
(2)GAP认证在我国的发展
最早主要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实施。 2016年取消
(1)GAP认证的概况
GAP,核心和实质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的生产,
(2)GAP认证在我国的发展
最早主要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实施。 2016年取消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特点
(1)过程长,环节多: 从“农田到餐桌” ,历时 3-12 月。
(2)时令性强
(3)地域性特点突出。
(4)风险评估因素复杂: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复杂的动植物生命体,具有多变的、非人为控制的因素。
(5)个案差异性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产品种类繁多,物种差异大,产品质量变化幅度大。
(2)时令性强
(3)地域性特点突出。
(4)风险评估因素复杂: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复杂的动植物生命体,具有多变的、非人为控制的因素。
(5)个案差异性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产品种类繁多,物种差异大,产品质量变化幅度大。
第五节 国家质量兴农战略
实施战略兴农的意义
(2022年)战略发展目标与路径
1、发展目标
四高+一强
四高+一强
2、基本路径
1、绿色化
2、优质化
3、特色化
4、品牌化
战略实施重点任务
第三章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乡村治理概述
乡村治理概述
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时期的乡村治理
(乡镇自治+人民公社)
计划经济时期的乡村治理
(乡镇自治+人民公社)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乡村治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镇自治(1949-1957年)
核心目标是对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乡村社会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系中。
奠定了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也是当代乡村治理发展的起点
2.集体化时期:人民公社制(1958-1982年)——高度集权的乡村治理方式
核心目标是高效地、大规模地汲取乡村资源来快速推进工业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镇自治(1949-1957年)
核心目标是对乡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乡村社会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体系中。
奠定了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也是当代乡村治理发展的起点
2.集体化时期:人民公社制(1958-1982年)——高度集权的乡村治理方式
核心目标是高效地、大规模地汲取乡村资源来快速推进工业化。
人民公社的概念
人民公社的作用
人民公社的缺点
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乡镇自治
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人民公社
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与乡政村治都是汲取乡村资源促进国家工业化快速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
(乡政村治+村治转型与乡村共治)
(乡政村治+村治转型与乡村共治)
1、乡政村治阶段
乡政村治的特点
乡政村治的意义
乡政村治治理危机的具体表现
2、村治转型与乡村共治阶段
(乡村共治是后税费时代——2006-今)
(乡村共治是后税费时代——2006-今)
城镇化,乡村社会的变化的表现
这一阶段乡村治理的具体表现
这一阶段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这一阶段的核心:村民自治、完成国家资源下乡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阶段面临的问题
乡村治理的四个阶段:乡镇自治——人民公社——乡政村治——乡村共治(村治转型与乡村共治)
核心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意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
推进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中内生追求
基本原则
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
第二节
我国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
我国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
健全乡村治理组织
体系的重要意义
体系的重要意义
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新时代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推动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火力的现实需要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维护农村安定有序的组织基础
我国乡村组织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是聚焦乡村政权建设,
大致经历了:
①农村基层党政组织与生产互助组织建设(1949-1957年)、
②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1958-1982年)、
③政社分开与村民自治(1983年以后)三个阶段。
按照组织设立方式和功能,目前乡村组织主要有政治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四大类型。
大致经历了:
①农村基层党政组织与生产互助组织建设(1949-1957年)、
②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1958-1982年)、
③政社分开与村民自治(1983年以后)三个阶段。
按照组织设立方式和功能,目前乡村组织主要有政治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四大类型。
农村政治组织
农村政治组织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包括在自然村、行政村设立的党小组、党支部、党总支,以及在农村经济织、社会组织内部设立的党的组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领域社会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是国家政权在农村基层的延伸
巩固强化体现的三个方面:①覆盖面逐步扩大;②农村党员人数逐步增加;③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断提升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领域社会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是国家政权在农村基层的延伸
巩固强化体现的三个方面:①覆盖面逐步扩大;②农村党员人数逐步增加;③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断提升
农村自治组织
农村自治组织是指农村居民实行群众自治组织功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村民理(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
路径:自治、法治、德治
农村自治组织是农民直接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活动的主要载体,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地域性、自治性、中介性等特点。
自治组织不断建设的体现:①组织机构不断完善;②民主制度不断完善;③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村民理(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
路径:自治、法治、德治
农村自治组织是农民直接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活动的主要载体,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地域性、自治性、中介性等特点。
自治组织不断建设的体现:①组织机构不断完善;②民主制度不断完善;③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农村经济组织
农村经济组织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态,
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
发展趋势:
①主体多元化。
②融合发展。要素集聚、产销一体、产业融合,家庭农场联盟、农业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③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 “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
发展趋势:
①主体多元化。
②融合发展。要素集聚、产销一体、产业融合,家庭农场联盟、农业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③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 “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村社会组织
农村社会组织是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服务、沟通、协调等作用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
主要包括:农村养老协会、妇女联合会、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新乡贤组织、红白理事会等。
主要包括:农村养老协会、妇女联合会、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新乡贤组织、红白理事会等。
特点
农村社会组织具有反映群众诉求、协调利益关系、提供专业服务,具有民间性、公益性、中介性、自主性等特点。
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动员吸引群众。
我国乡村组织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乡村组织在乡村
治理中的定位与作用
治理中的定位与作用
政治组织要强化领导核心地位,重点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党组织着重发挥政府领导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组织执行力的作用。
自治组织要完善治理机制,重点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村民委员会要反映农民诉求,建设和谐有序的平安家园,履行群众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监督
村民理事会要切实发挥议事决策功能,开展议事协商,办理公益事业,调节矛盾纠纷,培育文明乡风服务生产生活,维护村权益。
村务监督委员会要依法行使村级事务监督职权,切实成为农村的“小监察委”,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促进村务公开透明。
村民理事会要切实发挥议事决策功能,开展议事协商,办理公益事业,调节矛盾纠纷,培育文明乡风服务生产生活,维护村权益。
村务监督委员会要依法行使村级事务监督职权,切实成为农村的“小监察委”,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和村集体利益,促进村务公开透明。
经济组织要注重创新发展,重点是发挥强村富民作用
社会组织要突出规范培育,重点是发挥多元服务作用
体现
第三节
我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推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思想
(乡村振兴总要求)
(乡村振兴总要求)
乡村振兴
十九大提出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我国推进乡村治理的总体目标
我国推进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
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
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
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实践、制度保障三管齐下
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
传统美德
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引领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加强平安乡村建设
健全乡村矛盾纠分调处化解机制
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
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妇联、团委、残联
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
第四节
我国乡村治理的政策演进与示范建设
我国乡村治理的政策演进与示范建设
我国乡村治理的政策演进
1.乡村治理主体的演变
1982-199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治理主体是单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1987年,村民委员会在乡村普遍建立,它是群众性民主自治组织,其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自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
乡村治理主体除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还有共青团组织、妇女联合会、民兵组织、合作社和社区红白理事会等。
乡村社会的多元治理,不是一个治理主体一家独大,多元共治不是政府退出,不是“小政府、弱政府”,而是“小政府、强政府、大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
1982-199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治理主体是单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1987年,村民委员会在乡村普遍建立,它是群众性民主自治组织,其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自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
乡村治理主体除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还有共青团组织、妇女联合会、民兵组织、合作社和社区红白理事会等。
乡村社会的多元治理,不是一个治理主体一家独大,多元共治不是政府退出,不是“小政府、弱政府”,而是“小政府、强政府、大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
2、乡村治理定位的演变(中央一号文件)
2004年——乡村治理的重点是生产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
2004年——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首次提出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2008年——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暂时搁置农村社会的治理问题
2010年——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2013年——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社区化管理
2016年——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
2018年——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2019年——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共发布了21个三农一号文件
2004年——乡村治理的重点是生产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
2004年——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7年——首次提出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2008年——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暂时搁置农村社会的治理问题
2010年——完善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2013年——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社区化管理
2016年——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
2018年——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2019年——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共发布了21个三农一号文件
3.乡村治理机制的演变
农村出现新“三化”现象,即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留守人口老龄化,这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给乡村社会治理
带来新的影响和挑战,需要强化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单元的自治能力建设。
2013年中央提出重视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问题,
①党的十八大后新一代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路,
②乡村社会在面临新问题时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需求的反映。
农村出现新“三化”现象,即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留守人口老龄化,这导致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给乡村社会治理
带来新的影响和挑战,需要强化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单元的自治能力建设。
2013年中央提出重视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问题,
①党的十八大后新一代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路,
②乡村社会在面临新问题时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需求的反映。
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1.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2.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三治结合
坚持多方协同
坚持突出重点
2.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的主要内容
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活动
第四章
农村财政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9分
农村财政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9分
第一节
农村财政理论概述
农村财政理论概述
财政的基本范畴与概念
财政的基本范畴
1、从实际意义:是指财政部门,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 ,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从经济学意义: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居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3、从国家现代化角度来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财政的使命是为治理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公共风险提供基础和支持。
2、从经济学意义: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 ,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居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3、从国家现代化角度来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财政的使命是为治理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公共风险提供基础和支持。
财政的基本概念
财政收入
是指 在一个财政年度内 ,政府为抵御公共风险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凭借政治权力
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1、按收入形式分为:
①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②非税收收入 ;非税收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行政收入等。
2、按照管理权属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和财产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依法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1、按收入形式分为:
①税收收入: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②非税收收入 ;非税收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企业收入、公债收入、行政收入等。
2、按照管理权属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抵御公共风险和满足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
2007 年,我国现行支出分类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设置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大类,类下再分款、项两级。
财政支农投入,属于支出功能中农林水事务的组成部分。
2007 年,我国现行支出分类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设置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大类,类下再分款、项两级。
财政支农投入,属于支出功能中农林水事务的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
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划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
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
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划分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 与税收 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在我国预算投入、税收、财政补贴、财政信用和担保、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都可以成为财政政策的工具,
这些也是我国经常用于支持“三农”的政策工具。
通过财政支出 与税收 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在我国预算投入、税收、财政补贴、财政信用和担保、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都可以成为财政政策的工具,
这些也是我国经常用于支持“三农”的政策工具。
农村财政相关理论
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 ,但是农业资源报酬率低,农业的社会投入不足;农业结构落后,农民收入偏低, 市场竞争力小;
农业本身是生物性生产,自然规律起很大作用,无法与机械性生产相抗衡等, 决定了农业是弱质产业 。需要国家加大农业投入。
2、现阶段农村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农措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大农村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发展,更在于扩内需,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来启动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
农业本身是生物性生产,自然规律起很大作用,无法与机械性生产相抗衡等, 决定了农业是弱质产业 。需要国家加大农业投入。
2、现阶段农村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农措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大农村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发展,更在于扩内需,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来启动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
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 :城乡的财政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着力点和政策力度。
(2)市场化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的作用。财政支持的重点要放在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运用财政贴息、补助、投资、税收等手段,跳动和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农业。
(3)公共财政(风险)原则 :财政支持的重点要放在化解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公共风险 ,
而市场或围观主体自身能够化解的风险尽量交由市场调节或微观主体。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确定每一个时期财政支农重点。
(2)市场化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的作用。财政支持的重点要放在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运用财政贴息、补助、投资、税收等手段,跳动和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农业。
(3)公共财政(风险)原则 :财政支持的重点要放在化解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公共风险 ,
而市场或围观主体自身能够化解的风险尽量交由市场调节或微观主体。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确定每一个时期财政支农重点。
农村财政政策目标
(1)确保粮食安全
(2)促进农民增收
(3)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农民增收
(3)统筹城乡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直接投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财政信用和税收优惠政策
(1)财政直接投资政策
必须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或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是单纯依靠市场所不能解决的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必须具有公共产品特性或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是单纯依靠市场所不能解决的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改变资
源配置结构、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例如: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源配置结构、 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例如: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较普遍采用的方式
(3)财政贴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
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财政贴息的作用:
①可以以较少的财政资金推动较多的信贷资金去服务于财政规定的投资方向,
可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缓解财政压力。
②财政贴息对用款单位来说是一种优惠,是变信贷资金的整体有偿为部分有偿,
有利于扶持和发展社会“短线”事业。
可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缓解财政压力。
②财政贴息对用款单位来说是一种优惠,是变信贷资金的整体有偿为部分有偿,
有利于扶持和发展社会“短线”事业。
财政贴息的主要形式:
①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
②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银行 ,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息向提供贷款,
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②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银行 ,由贷款银行以政策性优惠利息向提供贷款,
受益企业按照实际发生的利率计算和确认利息费用
(4)风险补偿金 ,是指当某些项目的贷款产生风险时,财政对经办银行或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进
行的相应补偿,以此来激励金融机构对这类项目的贷款积极性。
行的相应补偿,以此来激励金融机构对这类项目的贷款积极性。
补偿对象: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
补偿方式:增量补偿、损失补偿、新增客户补偿。
增量补偿 :按当年中小企业贷款实际增加额、累计额予以补偿。增加额多,累放量大的机构承担的风险大,
即可获得较多的风险补偿,这是设立补偿基金的根本。(钱数)
损失补偿 :补偿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形成的贷款本息损失。
新增客户补偿 :目的就是增加企业的受偿面。
即可获得较多的风险补偿,这是设立补偿基金的根本。(钱数)
损失补偿 :补偿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因不可抗力(自然灾害)形成的贷款本息损失。
新增客户补偿 :目的就是增加企业的受偿面。
(5)财政担保 是以使用风险投资的原理支持政府倡导的领域加快发展。
具体到政策操作层面,不一定是政府直接对于农业相关的项目 提供直接的财政担保 ,
也可以通过对农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提供补贴、公用经费、转款资助 等多种形式进行
具体到政策操作层面,不一定是政府直接对于农业相关的项目 提供直接的财政担保 ,
也可以通过对农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提供补贴、公用经费、转款资助 等多种形式进行
(6)税收优惠政策 是指针对部分特定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一定鼓励或照顾的各种特殊政策的总称。
产生税收优惠的原因:① 税制制度上的需要;②作为政府实现公共政策的一种必要手段 。
产生税收优惠的原因:① 税制制度上的需要;②作为政府实现公共政策的一种必要手段 。
农村财政政策内容和重点领域
一、涉农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1)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3)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
(4)支持生态建设
(5)支持抗灾救灾
(6)支持扶贫开发
(7)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8)支持农村改革
二、重点领域
(1)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2)支持抗灾救灾,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3)增加财政扶贫投入,支持扶贫开发;
(4)积极支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5)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农业综合能力;
(6)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投资,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7)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
(8)涉农税收优惠,减轻农民负担;
(9)推行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不断提供农民种粮积极性;
(10)支持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缓解县级财政压力。
第二节
我国农村财政政策发展实践
我国农村财政政策发展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
财政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一1994年
财政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管理体制改为财政包干体制 ,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业农村方
面的支出重点。 增加和引导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面的支出重点。 增加和引导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阶段:1995-2002年
财政支出保证范围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 “三农”支出、教育、社保 等公共服务领域住处逐步成为
财政支出的重点
1994 年,国家实施了 分税制 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0 年,率先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这一时期,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较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趋于合理;财政支农的机制和方式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例如,在财政扶贫领域和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引入了世界银行的 项目管理办法 ,如报账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评价制度等。
财政支出的重点
1994 年,国家实施了 分税制 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0 年,率先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这一时期, 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较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趋于合理;财政支农的机制和方式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例如,在财政扶贫领域和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引入了世界银行的 项目管理办法 ,如报账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评价制度等。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
2003 年,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
2004 年,中央连续出台 12 个“中央一号文件” ,
实施了以 “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
“四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的支农惠农政策。
具体的政策措施: ①农业税全面取消 ;②财政支农力度显著加大;③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断
改善;④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⑤逐步将农村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
2004 年,中央连续出台 12 个“中央一号文件” ,
实施了以 “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
“四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的支农惠农政策。
具体的政策措施: ①农业税全面取消 ;②财政支农力度显著加大;③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断
改善;④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⑤逐步将农村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已经演变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
农村财政政策改革的基本经验
农村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①财政支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必须保障农业投入的法定增长
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政策。
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资金盈余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
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资金要 高于上年。
政府土地出让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资金盈余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
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资金要 高于上年。
政府土地出让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③新增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④把来自于土地的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
⑤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和鼓励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
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日趋显现
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 ;
有力的支持农村教育(“两免一补” )、医疗卫生(新农合)、社会保障(农民最低保障制度) 、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有力的支持农村教育(“两免一补” )、医疗卫生(新农合)、社会保障(农民最低保障制度) 、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财政支农机制日益灵活
农村财政政策面临
的主要问题
行政干预引导过度,市场作用受到抑制
生产环节投入过多,供销链条投人不足
畅通供销链条,开拓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新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
蒜泥狠,倒牛奶
奖补形式设置简单,引导推动缺乏效率
第三节
我国农业重点支持保护政策概述
我国农业重点支持保护政策概述
农业支持保护
政策的演变
1978一1984年,放活农村经营制度,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逐年提高粮食价格)
1985一1991年,改革流通体制,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1992-2002年,全面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制度
2003—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2013年至今,农业支持保护的理念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农产品价格
支持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20世纪90年代,探索实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
2004—2012年,实行最低收购价(稻谷、小麦)
和临时收储政策
和临时收储政策
2013年至今,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业补贴政策
农民收入补贴制度
①实行“三补合一”改革。2016年起,中央决定全面推开“三补合一”改革,
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②实行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
③实行玉米生产者补贴
农业生产性补贴政策体系
(1)农机购置补贴。补贴对象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2)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补助:高产创建资金、测土配方补助、科技入户技术补贴、小麦“三喷一防”补贴、农机作业补贴
(3)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通过以奖代补办法,支持农民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申请补助资金的对象包括农户、农民用水户
协会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组织、村组集体。
(4)农业结构调整资金。2015年起,国家选择牛羊养殖基础好、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养殖主体和收贮主体收储青贮玉米的补助,有力地促进了农牧结合、种养循环。
(5)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按已建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补贴。
(2)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补助:高产创建资金、测土配方补助、科技入户技术补贴、小麦“三喷一防”补贴、农机作业补贴
(3)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通过以奖代补办法,支持农民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申请补助资金的对象包括农户、农民用水户
协会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组织、村组集体。
(4)农业结构调整资金。2015年起,国家选择牛羊养殖基础好、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对养殖主体和收贮主体收储青贮玉米的补助,有力地促进了农牧结合、种养循环。
(5)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按已建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补贴。
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补贴制度
1)强化耕地、草原等主要生态系统补偿。
2)探索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的有效支持政策。
3)强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扶持。
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制度
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救灾补助、重大疫病防疫补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内容。
农业生产救灾补助:是对农民受灾后进行一定额度的补助,用于重建和开展生产自救等。
重大疫病防疫补助:是2003年禽流感疫情后,为了加强动物疫病防治而出台的专项补助政策,资金主要用于免费为农民进行疫病防治和畜禽宰杀的补助。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是为了鼓励各地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民的保费补贴。
农业生产救灾补助:是对农民受灾后进行一定额度的补助,用于重建和开展生产自救等。
重大疫病防疫补助:是2003年禽流感疫情后,为了加强动物疫病防治而出台的专项补助政策,资金主要用于免费为农民进行疫病防治和畜禽宰杀的补助。
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是为了鼓励各地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民的保费补贴。
第四节
我国农村财政政策和支农政策完善
我国农村财政政策和支农政策完善
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坚持底线思维,全面统筹谋划,突出改革重点,打破发展瓶颈,激发
内生动力,努 力构建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活力、持续发展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
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主要原则
(1)切实把握好三个关系 :
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
改革总体目标与具体政策措施的关系;
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
(2)牢牢守住四条底线 :
粮食安全底线;生态安全底线;社会安全底线;资金安全底线。
(3)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传统到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转变)
②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到立体式、复合式)
③转变农业发展视野(依靠国内生产国内市场向利用国内、国际 “两种资源、两种市场” )
④转变财政支农方式(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到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措施
创新政策手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①有序推进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1)支持开展耕地修复保护试点
(2)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②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继续支持增强国内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支持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创新支持方式,促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①创新帮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新;
②完善项目对接政策,推动新型主体向更规范、更具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创新生态支持机制,改善农业环境质量
要创新财政支持政策,统筹推进农林生态保护建设,促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①改革创新林业生态建设支持机制;②改革创新农业生态保护支持机制;③创新水利改革发展支持机制。
①改革创新林业生态建设支持机制;②改革创新农业生态保护支持机制;③创新水利改革发展支持机制。
创新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①构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的长效机制
1. 深入推进整合试点,通过实践进一步总结提炼经验;
2.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推动预算执行环节的整合;
3. 推进预算编制环节的整合,从源头上进行涉农资金的清理归并。
②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运用
③推进支农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第五章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
17分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
17分
第一节农村金融概述
一、农业金融的含义与特点
(一)农村金融的含义
含义
1、活动领域是农村
2、采用手段是信用
3、作用的实体是资金
4、表现形态是货币
概念区分:
农村金融 :向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提供的金融服务,
或被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所利用的金融服务。
或被农村地区各收入层次的人群、经济活动主体所利用的金融服务。
农业金融 :为与农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活动提供融资服务的农村金融服务活动。
如向购买化肥、市场化生产的农作物的农民提供贷款,或为满足农户和农业工人特定需要提供的保险。
如向购买化肥、市场化生产的农作物的农民提供贷款,或为满足农户和农业工人特定需要提供的保险。
小额信贷 :为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
它包括农业金融和农村金融活动领域的中低收入人群。
它包括农业金融和农村金融活动领域的中低收入人群。
(二)农村金融的特点
①涉及面广
既涉及农业、也涉及到农村地区工商业;既涉及农村,也涉及城市领域
②风险较高: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出现不稳定性;农村货币资金生产周转慢,流通时间长。
③政策性强:国家在政策上以及资金扶持上向农业倾斜;农村金融必须要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政策以及目标而开展工作。
④管理较难: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和资金需求的不平衡性,给农村金融管理带来困难。
区别于普通金融的其他特点
①关联风险很强:容易受到某些共同因素的影响而相互关联,呈现出共同的变化特征。
②户均货款、储蓄规模均很小。
③缺乏传统的抵押物品。
④分散、分割的市场。
⑤较强的季节性。
⑥存在补贴性的信贷支持:这与农村市场天生的脆弱性有关。
⑦基础设施很差。
二、农业金融体系的构成
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优点(立足点):
①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
②有利于克服缺乏抵押品所带来的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困境
③增加金融资源对农户的“可得性”
④以市场模式来增进金融效率
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一种竞争性金融体系
2、非正规金融VS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只限于小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客户,
且对地缘、人缘、血缘关系的要求比较苛刻。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
而正规金融机构具有功能完备的硬件设施平台和信息共享系统,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优势更加突出,
边际信息成本也会日益降低。因此,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一种竞争性金融体系。
非正规金融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信息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只限于小范围内相对固定的客户,
且对地缘、人缘、血缘关系的要求比较苛刻。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这一优势将不复存在。
而正规金融机构具有功能完备的硬件设施平台和信息共享系统,随着交易数量的增加,优势更加突出,
边际信息成本也会日益降低。因此,农村金融体系实际上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一种竞争性金融体系。
3、构建普惠的金融体系
从构建有利于包括所有中低收入群体 在内的金融需求者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角度而言,需要构建一个普惠金融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微观、中观、宏观 三个层次:
微观: 是指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
包括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公司、私营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观: 要构建保障农村信贷机构竞争良性运转的制度基础 。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多元化发
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运转的制度基础保障。
宏观: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作用的恰当发挥,需要健全的信贷法律框架、规章制度。
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是市场化运作 ,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吸纳剩余资金和配置资金。
这个体系包括微观、中观、宏观 三个层次:
微观: 是指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能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 。
包括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公司、私营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观: 要构建保障农村信贷机构竞争良性运转的制度基础 。建立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多元化发
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运转的制度基础保障。
宏观: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府作用的恰当发挥,需要健全的信贷法律框架、规章制度。
金融体系实现其功能的前提是市场化运作 ,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吸纳剩余资金和配置资金。
三、小额信贷的含义与产生
(一)小额信贷的含义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融资中介 , 按照组织化、制度化、商业经营原则,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中低收入阶层
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
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小额、短期、连续、简便的信贷服务。
小额信贷的提供者
正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组织)
非政府组织(NGO)
以成员为基础的合作组织(社区基金)
非正规金融组织
小额信贷条件
居住在信用社营业区域内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从事土地耕作或合法经营
具备偿贷能力
小额信贷的分类
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原因:
(1)资产组合的稳定性较差(无担保),短期内资产质量可能出现明显恶化;
(2)贷款成本较高,如出现同样金额的贷款损失,其资本水平下降得更快;
(3)发展历史较短,经营者和监管当局缺乏控制小额信贷风险的经验。
小额信贷和传统金融的区别
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贷款的区别:发放小额贷款时,放贷者虽然也强调贷款的偿还,
但主要不是通过要求提供信用保障形式实现的,而是通过采取措施激励偿还的方式实现的。
但主要不是通过要求提供信用保障形式实现的,而是通过采取措施激励偿还的方式实现的。
(二)小额信贷的产生
1. 低收入者具有独特的信贷需求
①最初只需要小额度贷款
②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确,再生产和消费中经常相互混淆
③缺乏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财产
2. 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失败
①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产生的好处并未惠及大部分收入低者(包括穷人) ,而是通常被少部分其中的相对富裕人群获得
②扶贫贴息贷款的到期还款率很低
③扶贫贴息贷款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
④贴息贷款政策不利用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不利于贫困的缓解和贫困地区正常金融秩序的建立。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国际组织援助和政府支持的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项目却没有成功,原因在于难以在提供信贷服务与机构自我生存之间找到平衡
第二节中国农村金融机构
一、中国农业金融体系的演变
(一)改革开发前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各级人民银行内部,设立农村金融管理部门;成立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见雏形。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一阶段( 1979-1993 年)农村金融市场机构的多元化
第二阶段( 1994-1996 年)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构建
提出建立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三阶段( 1997-2006 年)农村信用社主体地位的形成
第四阶段( 2006 至今)
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构建
二、中国农业金融体系的现状
正规金融
中国农业银行(最大的涉农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政策性银行)
农村信用社
(对象为农户)
邮政储蓄银行
(网点遍布城乡)
其他: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公司、贷款子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农村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
非正规金融
农村社区发展基金
农村资金互助
民间借贷组织
合会、私人钱庄、个人房贷者、企业个人互助
(一)中国农业银行
2010 年农行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三)农村信用社
特点:
1.组织上的群众性
2.管理上的民主性
3.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
地位
农村信用社系统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者,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农主力军,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是在原邮政储蓄的基础上新建立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银行,拥有遍布城乡的发达网点体系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银行、境外(金融机构)银行、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0万
三个不得: 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 。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
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
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0%。
由境内银行、境外(金融机构)银行、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00万
三个不得: 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 。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
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
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0%。
监管措施:
(1)村镇银行要确保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 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 100%。
(2)对资本充足率低于 8%,大于 4%的,要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
充足率,适时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
业务以及要求其降低风险资产规模等措施,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
(3)对限期达不到整改要求、资本充足率下降至 4%、不良资产率高于 15%的,可责令其调整高管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
(4)在限期内仍不能有效实现减负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 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2)对资本充足率低于 8%,大于 4%的,要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
充足率,适时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
业务以及要求其降低风险资产规模等措施,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
(3)对限期达不到整改要求、资本充足率下降至 4%、不良资产率高于 15%的,可责令其调整高管人员、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
(4)在限期内仍不能有效实现减负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 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三)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
贷款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 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资金运用
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0%。
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5%。
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5%。
放贷原则
小额、分散
监管措施:
看下面的易混淆
(四)小额贷款公司
(1)性质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只发放贷款)不吸收公众存款,
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
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
(2)设立条件:
有限责任公司由 50 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股份有限公司应有 2-200 名发起人,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 500 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 1000 万元。
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持股不超注册总额的 10%。
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向省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
股份有限公司应有 2-200 名发起人,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 500 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 1000 万元。
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持股不超注册总额的 10%。
申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向省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申请。
(3)资金来源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①股东缴纳的资本金、②捐赠资金,③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0%。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0%。
设立条件
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持股不超注册总额的 10%。
(4)资金运用
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 5%(同村镇银行)。
(5)监督管理
资产损失准备金率始终保持在 100%以上。
(6)终止
解散或破产
(7)利率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但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 0.9 倍。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
1,概念和性质
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 由乡(镇)、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
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
2、社员
农民入股条件: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非户籍)(本地有固定住所且居住满 3 年)在入股农村
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达到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
点;诚实守信,声誉良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达到章程规定的入股金额起
点;诚实守信,声誉良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入股条件:
①注册地或主要营业场所在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
②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③上一年度盈利;
④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 10%以上
②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③上一年度盈利;
④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 10%以上
入社注意事项:
单个农民或小企业入股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 10%,超过 5%的应经银监会批准。
社员入股必须以货币出资,不得以实物、贷款或其他方式入股。应向入股社员颁发记名股金证,作为社员的入股凭证。
不得以所持股金为自己或他人担保
社员入股必须以货币出资,不得以实物、贷款或其他方式入股。应向入股社员颁发记名股金证,作为社员的入股凭证。
不得以所持股金为自己或他人担保
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义务
执行社员大会的决议,向该社入股,按期足额偿还贷款利息,按照章程规定承担亏损,积
极向本社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不得以所持本社股金为自己或他人担保。
极向本社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不得以所持本社股金为自己或他人担保。
组织机构:
农村资金互助社社会大会由全体社员组成,是该社的权力机构。选举或决议应超过半数过,
修改章程、合并、分立、解散、清散的决议应当由社员表决权总数的 2/3 以上决定
修改章程、合并、分立、解散、清散的决议应当由社员表决权总数的 2/3 以上决定
3、经营管理
(资金的来源与去处)
(资金的来源与去处)
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来源①吸收社员存款、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③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作为资金来源。
资金用于①发放社员贷款,②满足社员贷款需求后确有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③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
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审慎经营,严格进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 8%
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 ——15%
对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企业社员、单一农户及其在同一户口薄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20%
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0%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 ——100%。
资金用于①发放社员贷款,②满足社员贷款需求后确有富余的可存放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③也可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
农村资金互助社应审慎经营,严格进行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 8%
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 ——15%
对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企业社员、单一农户及其在同一户口薄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20%
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0%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 ——100%。
(4)监督管理
1)资本充足率大于 8%,不良资产率在 5%以下的,可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属地银监
机构提出限制性措施,适当降低对其现场检查频率。
2)资本充足率低于 8%大于 2%的,银监机构应禁止其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限制其发
放贷款,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的力度。
3)资本充足率低于 2%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增扩股金、清收不良贷款、降低资产规模、限期内
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其自行解散或予以撤销。
4)农村资金互助社违法本规定其他审慎性要求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机构提出限制性措施,适当降低对其现场检查频率。
2)资本充足率低于 8%大于 2%的,银监机构应禁止其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限制其发
放贷款,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的力度。
3)资本充足率低于 2%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增扩股金、清收不良贷款、降低资产规模、限期内
未达到规定的,要求其自行解散或予以撤销。
4)农村资金互助社违法本规定其他审慎性要求的,银监会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五)农村信用社
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
农村信用社“三性”
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上的灵活性
放贷依据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1)基本做法
①建立农户的贷款档案。
②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发放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证。
③可持贷款证和身份证直接到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办理贷款证限额以内的贷款(贷款限额一般为农户年收入的3倍左右)
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定后,根据评定标准划定信用等级,信用等级通常分为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
“优秀”:①三年内按时偿还本息,无不良记录;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 2000 元以上;③自有资金占所需资金50% 以上。
“较好”:①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基本不欠贷款;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 1000元以上。
“一般”:①家庭有基本劳动力;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 500 元以上。
“优秀”:①三年内按时偿还本息,无不良记录;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 2000 元以上;③自有资金占所需资金50% 以上。
“较好”:①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基本不欠贷款;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 1000元以上。
“一般”:①家庭有基本劳动力;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 500 元以上。
(2)业务范围与目标客户群体
农户小额贷款的客户对象是农户——农民、个体经营户、小微型企业
(3)贷款用途
①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
②小型农机具贷款
③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
④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
(4)贷款额度
管理方法“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 。 授予贷款额度后,不必每笔贷款要调
查审批,减少了审查、批准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查审批,减少了审查、批准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5)利率
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 2.3 倍,下限为基准利率的 0.9 倍。
(6)贷款期限及还款的时间间隔
小额信用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周期确定,小额生产费用贷款一般不超过一年。(生产周期)
(7)风险控制与防范
①本身额度小、贷款分散、风险分散,本身具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
②超过小额贷款授信额度的贷款,需要实行联保或要求提供抵押担保;
③从防控风险角度出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建立了贷款分级审批制度。
②超过小额贷款授信额度的贷款,需要实行联保或要求提供抵押担保;
③从防控风险角度出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建立了贷款分级审批制度。
本节易混淆点总结 :
1)贷款限额方面
村镇银行: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0%。
农村资金互助社: 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 15%;对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企业社员、 同一户口簿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0%;
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 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0%;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5%。
小额贷款公司:同一借款人的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 5%。在此标准内,可制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限额一般为农户年收入的3 倍左右。
农村资金互助社: 对单一社员的贷款总额不超过资本净额的 15%;对单一农村小企业社员及其关联企业社员、 同一户口簿上的其他社员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20%;对前十大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50%;
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 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0%;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 15%。
小额贷款公司:同一借款人的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 5%。在此标准内,可制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限额一般为农户年收入的3 倍左右。
2)监管措施 (村镇银行、商业银行贷款子公司)
3)利率
小额贷款公司:上限开放;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9 倍;
农信社小额贷款: 上限2.3倍基准利率≥利率≥ 0.9倍基准利率。
农信社小额贷款: 上限2.3倍基准利率≥利率≥ 0.9倍基准利率。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
(一)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政策依据(可考性不强)
(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优势。
(1)农民专业合作社离农村金融需求最近,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小额、分散所要求的近距离服务提供方式的特点。
(2)可以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克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地消除了道德风险的不利影响。
(3)可以克服进入商业信贷市场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运作模式
(1)辅助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2)在抵押品不足的社员向金融机构申请商业贷款时,那些规范运作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向社员提供担保,以帮助社员获得贷款。
(3)那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实行“公司 +合作社 +
基地 +农户”模式,或“合作社 +基地+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申请贷款,然后
再通过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等关联交易方式,将资金现实地转移给农户使用,或者是转贷给农户使用。
(4)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为社员提供更多的获得信贷服务的机会。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入股村镇银行。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与“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组织成员间的资金互助。
(5)组建微小型担保公司为成员提供信用担保。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为成员提供信用担保。
(6)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农村信用社转变为一级法人、转型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作为发起人。
(2)在抵押品不足的社员向金融机构申请商业贷款时,那些规范运作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向社员提供担保,以帮助社员获得贷款。
(3)那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实行“公司 +合作社 +
基地 +农户”模式,或“合作社 +基地+农户”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申请贷款,然后
再通过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等关联交易方式,将资金现实地转移给农户使用,或者是转贷给农户使用。
(4)参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为社员提供更多的获得信贷服务的机会。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入股村镇银行。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与“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
3)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组织成员间的资金互助。
(5)组建微小型担保公司为成员提供信用担保。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担保公司,为成员提供信用担保。
(6)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农村信用社转变为一级法人、转型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作为发起人。
第三节保险与保险原理
风险
(一)风险的属性及其分类
风险是指某种随机事件发生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含义:
①风险是指未来将要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②风险是与人们的利益相联系的概念,可能性一旦变成现实,就会造成利益的损失;
③风险并不是导致损失的随机事件本事,而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发生事件的不确定,后果和影响的不确定。
风险的含义:
①风险是指未来将要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②风险是与人们的利益相联系的概念,可能性一旦变成现实,就会造成利益的损失;
③风险并不是导致损失的随机事件本事,而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发生事件的不确定,后果和影响的不确定。
1. 风险的三个属性: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性,、在一定程度可以防范
可测性是人能够经营保险的基础。
可测性是人能够经营保险的基础。
2. 风险的分类
(1)按风险造成的损失对象
①人身风险:因发生意外的事故或者突患疾病造成人的死亡或残废,因失业导致收入中断,生存受到威胁等等。
②财产风险:因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财产发生毁损、灭失和贬值及与财产相关的损失。
③责任风险: 由于岗位的职责不清或职责交叉所形成的风险,分为过失责任风险和无过失责任风险。
——过失责任风险:因疏忽、过失而产生的侵权行为,致使他人财产、或人身受到伤害的风险。
如,汽车撞行人,驾驶员须对受害者及家属偿付。
如,汽车撞行人,驾驶员须对受害者及家属偿付。
——无过失风险(绝对责任风险):例如,雇主对雇员在工作范围内身体伤害承担经济给付责任。
④信用风险: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犯罪而使对方受损的风险。
(2)按风险的性质
①纯粹风险(静态风险):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可能的风险。纯粹风险能够预测,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
②投机风险:指既有损失的机会又有获利的可能性的风险,三种结果:损失、无损失、盈利。
如期货、股票、赌博、从事经营活动等的风险。保险公司一般只承保纯粹风险,而不承保投机风险。
②投机风险:指既有损失的机会又有获利的可能性的风险,三种结果:损失、无损失、盈利。
如期货、股票、赌博、从事经营活动等的风险。保险公司一般只承保纯粹风险,而不承保投机风险。
(3)按风险产生原因(变动)
①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和物理现象造成的实质风险
②社会风险: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造成的风险,如偷窃、罢工、过失所致损失
③政治风险
政策变动
④经济风险:由于市场等经济因素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
(4)按风险涉及范围
①特定风险,是指由于特定的个人引起的仅涉及个人的风险
②基本风险,是风险的起源和影响都不与特定的人有关,至少是个人所不能阻止的风险,即全社
会普遍存在的风险(新增) ,常常与经济失调、政治变动等相联系。
②基本风险,是风险的起源和影响都不与特定的人有关,至少是个人所不能阻止的风险,即全社
会普遍存在的风险(新增) ,常常与经济失调、政治变动等相联系。
(二)风险管理
宗旨: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达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保障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1.风险管理的步骤
2.风险管理的方法
(1)回避风险 :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2)预防风险 :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
(3)自留风险 :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当风险。
(4)转移风险 :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用风险管理手段。如保险。
(三)可保风险
可保风险是指那些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保险的方法分散、减轻和转移的风险。
可保风险必须由七个基本条件:
(1)风险必须是偶然的;
(2)风险必须是意外的;
(3)损失程度较高;
(4)损失具有确定的概率分布,且单个投保主体发生的概率较小;
(5)风险是非投机行为风险;
(6)存在大量具有同质风险的保险标的,保证风险发生次数及损失值以较高的概率集中在一个较小的波动幅度内;
(7)损失是可以确定和测量的。
保险
(一)保险的定义
(1)概念:
保险是以合同的形式,在集合众多受同样风险威胁的被保险人的基础上,由保险人按
损失分摊原则预收保费,组织保险基金以货币形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
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发生合同规定的损失时给予补偿。
从本质上来说,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
当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保险的本质是一种互助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保费),它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损失分摊原则预收保费,组织保险基金以货币形式补偿被保险人损失的经济补偿制度。
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费,保险人在被保险人发生合同规定的损失时给予补偿。
从本质上来说,保险是一种社会化安排,是面临风险的人们通过保险人组织起来,从而使个人风险得以转移分散,由保险人组织保险基金,集中承担。
当被保险人发生损失,则可从保险基金中获得补偿,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保险的本质是一种互助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对客观存在的未来风险进行转移,把不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保费),它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2)前提:
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存在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多为保险提供了可能。
(3)要素:
①风险
②保险标的物
③保险基金:是指通过立法或合同方式,由各经济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确定的条件下,
交付规定数量的保险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
交付规定数量的保险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
④保险合同
(二)保险的原则
(1)诚信原则
(2)可保利益原则:投保人对投保的标的物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经济权益或责任关系。
(3)近因原则:风险发生不因时空来判断而是以最直接的因果关系来衡量。
(4)比例分摊原则:投保标的物的损失由所有承保标的物的保险人共同承担
分摊方式有:比例责任、限额责任和顺序责任。
分摊方式有:比例责任、限额责任和顺序责任。
(三)保险的职能
①经济保障职能和保险金给付职能: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②防灾防损职能
保险防灾防损工作体现于:从承保到理赔履行社会责任;减少保险事故,可增加保险经营的收益;
促进投保人的分先管理意识,从而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 (新增)
保险防灾防损工作体现于:从承保到理赔履行社会责任;减少保险事故,可增加保险经营的收益;
促进投保人的分先管理意识,从而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 (新增)
③融资职能
以收取保费形式将闲置资金有效利用,以有效返还的方式重新投入社会再生产
(四)保险的种类
(1)按照保险的实施形式: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
(2)按照保险标的和保障范围: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
(3)按照风险转嫁形式:
①原保险:直接签订保险合同
②再保险:保险人将承保业务分给另一个或几个保险人,也叫“分保”
③共同保险: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共同承保,其保险金额之和不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④重复保险:投保人以一个保险标的同时向两家或两家以上保险公司投保同一风险,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五)保险合同
(1)概念:
保险合同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保险关系必须具备三要素:主体、客体、保险合同的内容
保险关系必须具备三要素:主体、客体、保险合同的内容
保险关系的要素
主体
①保险合同当事人
保险人(承保人) ,即收取保费并按合同规定负责赔偿损失或履行给付义务的人。
投保人(要保人) ,即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同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并缴纳保费的人。
保险人(承保人) ,即收取保费并按合同规定负责赔偿损失或履行给付义务的人。
投保人(要保人) ,即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同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并缴纳保费的人。
②保险合同关系人
被保险人:指受保险合同保障有权按合同向保险人索取赔偿或给付的人。
受益人:指合同中由投保人指定在事故发生时享受保险合同规定的利益的人。即有权领取保险金的人。
被保险人:指受保险合同保障有权按合同向保险人索取赔偿或给付的人。
受益人:指合同中由投保人指定在事故发生时享受保险合同规定的利益的人。即有权领取保险金的人。
③保险合同的辅助人
是协助保险合同当事人办理保险合同有关事项的人,又称中介人,一般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
是协助保险合同当事人办理保险合同有关事项的人,又称中介人,一般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
客体
不是指保险标的物本身,而是指保险标的物的可保利益。
保险标的:合同中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可保利益: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投保的只是他对应的可保利益。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物没有权益关系,则合同失效。
保险标的:合同中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可保利益:被保险人向保险人投保的只是他对应的可保利益。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物没有权益关系,则合同失效。
保险合同的内容
①保险标的及其价值
②保险费
③保险责任
④保险期限
(2)保险合同订立步骤:
①要约;②承诺
第四节农业风险与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农业风险的分类
(一)自然风险特点:破坏性;不可预测性;地域性;内部差异性;季节性;多重性。
(二)市场风险:是指一个生产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三)意外事故:包括生物灾害(虫害、草害)和社会风险。
二、农业保险概述
(一)农业保险的定义
农业保险是指保险人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 所造成的
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各种保险保障。
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各种保险保障。
(二)农业保险的特点
(1)涉及的范围大:开办此类保险业务的机构必须经济实力雄厚
(2)受多重风险制约: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道德风险。
(3)经营投入大、赔付率高:需要政府给予扶持
(4)农业保险展业难度大
(5)农业保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 分为四类: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自然垄断物品,共有资源。
(三)农业保险的主要种类
1. 种植业保险
(1)农作物保险 :以林木以外的人工栽培的植物为标的物,是种植业保险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保险标的的差异,农作物保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其他作物保险;
按照生产周期不同:生长期农作物保险和收获期农作物保险。
(2)林木保险:以各种用材林或经济林等为标的物。包括森林保险、果树保险和园林苗圃保险等。
森林保险:承保对象:人工林场,承保的风险主要是火灾(人为火灾和雷击火灾)。
果树保险:承保对象:常绿果树和落叶果树及其果产品。
园林苗圃保险:一种介于森林、果业与农业之间的保险。
承保对象:专门为城市园林绿化定向繁殖和培育各种各样的优质绿化材料的基地的苗木。
按照保险标的的差异,农作物保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保险、经济作物保险、其他作物保险;
按照生产周期不同:生长期农作物保险和收获期农作物保险。
(2)林木保险:以各种用材林或经济林等为标的物。包括森林保险、果树保险和园林苗圃保险等。
森林保险:承保对象:人工林场,承保的风险主要是火灾(人为火灾和雷击火灾)。
果树保险:承保对象:常绿果树和落叶果树及其果产品。
园林苗圃保险:一种介于森林、果业与农业之间的保险。
承保对象:专门为城市园林绿化定向繁殖和培育各种各样的优质绿化材料的基地的苗木。
2. 养殖业保险
包括牲畜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其他养殖保险。
(四)农业保险的主要产品
按照农业保险产品形式来划分,
可以将农业保险划分为农业生产成本保险、农业产量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农产品收人保险以及农业指数保险。
1.农业生产成本保险
农业生产成本保险是指以农业生产投入作为确定保障程度的基础,根据生产成本确定保险金额的保险。
根据保险金额覆盖成本多少,分为物化成本保险(简称成本保险,或不完全成本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
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保险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险,指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所导致的农产品产量损失补偿其物化成本的保险。
完全成本保险是指保险金额覆盖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
2.农业产量保险
农业产量保险是指以自然灾害给保险标的带来产量损失为保险责任的保险业务统称,其赔付基于灾害发生时带来的产量损失。
3.农产品价格保险
农产品价格保险是指为分散市场风险,以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为保险责任的保险业务统称,
其赔付主要基于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与约定目标价格差值部分,农产品价格保险可以用于保障市场波动大、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
包括畜牧业、生猪、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约定价格的计算方法有直接使用历史平均价格、编制价格指数、采用期货市场价格等。
4.农产品收入保险
农产品收入保险是指以经营农产品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带来的收入损失为保险责任的保险险种。
收入保险简单、直接地以农产品收人为保障对象,既能分散自然风险,又能有效缓释市场风险。
收入保险可应用于任何农产品,如上海粮食作物收入综合保障保险。
5.农业指数保险
农业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发展,其将损害程度指数化,并以该指数为基础设计保险合同,
当实际计算的指数达到合同规定水平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有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卫星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收入指数保险等多种类型。
可以将农业保险划分为农业生产成本保险、农业产量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农产品收人保险以及农业指数保险。
1.农业生产成本保险
农业生产成本保险是指以农业生产投入作为确定保障程度的基础,根据生产成本确定保险金额的保险。
根据保险金额覆盖成本多少,分为物化成本保险(简称成本保险,或不完全成本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
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保险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险,指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所导致的农产品产量损失补偿其物化成本的保险。
完全成本保险是指保险金额覆盖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
2.农业产量保险
农业产量保险是指以自然灾害给保险标的带来产量损失为保险责任的保险业务统称,其赔付基于灾害发生时带来的产量损失。
3.农产品价格保险
农产品价格保险是指为分散市场风险,以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为保险责任的保险业务统称,
其赔付主要基于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与约定目标价格差值部分,农产品价格保险可以用于保障市场波动大、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
包括畜牧业、生猪、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约定价格的计算方法有直接使用历史平均价格、编制价格指数、采用期货市场价格等。
4.农产品收入保险
农产品收入保险是指以经营农产品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带来的收入损失为保险责任的保险险种。
收入保险简单、直接地以农产品收人为保障对象,既能分散自然风险,又能有效缓释市场风险。
收入保险可应用于任何农产品,如上海粮食作物收入综合保障保险。
5.农业指数保险
农业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发展,其将损害程度指数化,并以该指数为基础设计保险合同,
当实际计算的指数达到合同规定水平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
有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卫星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收入指数保险等多种类型。
农业保险的难点
保险费率难于确定
保险金额难于确定
理赔工作难度大
三、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农业保险业初期的迅猛发展( 1949-1958 年)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期的停滞( 1959-1981 年)
(三)市场化改革时期农业保险的蓬勃发展( 1982-1992 年)
(四)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农业保险制度的探索与困扰( 1993 至今)
(1)农业保险的萎缩徘徊阶段( 1993-2003 年):政府职责缺位。这个时期,政府本着农业保险商
业化经营的原则,因而对农业保险的经验主体几乎没有任何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
(2)农业保险恢复发展阶段( 2004-2015 年):政府职责归位。
2004年以来,在政府主体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开始进入迅速恢复阶段,且势头渐长,已出具规模。
业化经营的原则,因而对农业保险的经验主体几乎没有任何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
(2)农业保险恢复发展阶段( 2004-2015 年):政府职责归位。
2004年以来,在政府主体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开始进入迅速恢复阶段,且势头渐长,已出具规模。
四、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的基本模式
(一)安信模式
2004 年 9 月,中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开业。
模式: 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
(二)安华模式
2005年 7月 12日,保监会正式批准设立的东北地区首家农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银保合作,商业化运作、综合性经营、专业化管理 的全国性农险公司。
该公司是银保合作,商业化运作、综合性经营、专业化管理 的全国性农险公司。
(三)相互制模式
2005 年 1 月 11 日,黑龙江垦区投入经营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 。
原则和宗旨:“互助共济、风险共担 ”。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合一
原则和宗旨:“互助共济、风险共担 ”。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合一
(四)共保体模式
浙江成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 ,而不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
主要特点是 市场运作,政府兜底 。
主要特点是 市场运作,政府兜底 。
(五)安盟模式
法国安盟保险公司 首家 进入中国农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 。
运作特点: 险种全面、价格低廉、 “销售网和技术支持网”两条线运行 。
运作特点: 险种全面、价格低廉、 “销售网和技术支持网”两条线运行 。
安信模式 ——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
安华模式 ——银保合作、商业化运作、综合性经营、专业化管理
互助制模式 ——互助共济、风险共担(先农险后商险、先局部后放大)
共保体模式—— 市场运作,政府兜底
安盟模式—— 险种全面、价格低廉(外资)
安华模式 ——银保合作、商业化运作、综合性经营、专业化管理
互助制模式 ——互助共济、风险共担(先农险后商险、先局部后放大)
共保体模式—— 市场运作,政府兜底
安盟模式—— 险种全面、价格低廉(外资)
第五节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践
(中低收入——微观、中观、宏观)
(中低收入——微观、中观、宏观)
概念与实质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2005年,联合国明确了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
①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
②金融机构稳健,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
③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
④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AFI) 和专家学者对普惠金融概念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
①将其看成是一个愿景;②将其看作是金融服务格局;③将其作为金融服务理念;④将其当作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2015年国务院明确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①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
②金融机构稳健,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
③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
④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AFI) 和专家学者对普惠金融概念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
①将其看成是一个愿景;②将其看作是金融服务格局;③将其作为金融服务理念;④将其当作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2015年国务院明确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普惠金融的实质
普惠金融的实质是人人平等地拥有金融资源的享有权。作为和谐金融的一种表现,
体现的是“小贷款、大战略”,有利于穷人获得改善生活的机会,最终提升其能力,减少和消除贫困。
体现的是“小贷款、大战略”,有利于穷人获得改善生活的机会,最终提升其能力,减少和消除贫困。
(三)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的提出是基于一个共同目的,
即为大多数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提高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两者的区别:小额信贷强调客户的瞄准性,即瞄准穷人,强调扶贫功能,甚至带有慈善的性质,
旨在解决贫困者和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而较少考虑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外来资金停止供给时信贷业务便难以为继。
普惠金融强调贷款的回收,强调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强调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强调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即为大多数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提高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两者的区别:小额信贷强调客户的瞄准性,即瞄准穷人,强调扶贫功能,甚至带有慈善的性质,
旨在解决贫困者和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而较少考虑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外来资金停止供给时信贷业务便难以为继。
普惠金融强调贷款的回收,强调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强调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强调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体系的完善。
(四)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的本质区分
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发展趋势
第六章
农产品供需与贸易影响
19分
农产品供需与贸易影响
19分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
一、农产品需求与需求规律
(一)农产品需求的概念
农产品需求:
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需求与需要关系:
需求品种范围小于需要;需求小于需要;需求有趋向于需要的趋势。
农产品需求存在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 购买欲望 ;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 支付能力 。
农产品需求存在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 购买欲望 ;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 支付能力 。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需求量)
因素
①人口因素 :人口总量、地区分布、人口构成;
②收入水平 :同方向变动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又表现出 一定的层次性 ,随着收入越高,
人们对谷物等低档次的农产品需求会出现停滞或下降的趋势,较多收入转向高档次农产品需求。
③农产品价格 :反方向变动, 价格是影响农产品需求的直接因素。——最直接、最活跃、最主要因素
④相关产品价格———需求交叉弹性
替代产品——效用上相似并可以实现相互替代的产品——米饭、馒头——米饭需求量同馒头价格同向变动(同升同降)
互补产品——效用上相互补充的产品, 结合使用才满足需求的产品——镜框、镜片——镜框需求量同镜片价格反向变动
⑤消费者偏好 :同方向变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未来农产品涨价时,产品需求增加;反之,则需求减少。 同方向变动。
②收入水平 :同方向变动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又表现出 一定的层次性 ,随着收入越高,
人们对谷物等低档次的农产品需求会出现停滞或下降的趋势,较多收入转向高档次农产品需求。
③农产品价格 :反方向变动, 价格是影响农产品需求的直接因素。——最直接、最活跃、最主要因素
④相关产品价格———需求交叉弹性
替代产品——效用上相似并可以实现相互替代的产品——米饭、馒头——米饭需求量同馒头价格同向变动(同升同降)
互补产品——效用上相互补充的产品, 结合使用才满足需求的产品——镜框、镜片——镜框需求量同镜片价格反向变动
⑤消费者偏好 :同方向变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未来农产品涨价时,产品需求增加;反之,则需求减少。 同方向变动。
⑦政府政策: 价格、税收、补贴政策等。
(三)需求函数与需求规律
需求弹性——单一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始终是相反的
而需求交叉弹性下A产品价格和B产品需求量是有两种区别的
替代品A价、B量——同升同降
互补品A价、B量——价量相反
总结出:单一产品价格与需求量和互补品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而预期的价格下的需求量与替代品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供给弹性——供给量与价格同升同降
供给下,替代品价格反方向变化
而需求交叉弹性下A产品价格和B产品需求量是有两种区别的
替代品A价、B量——同升同降
互补品A价、B量——价量相反
总结出:单一产品价格与需求量和互补品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而预期的价格下的需求量与替代品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供给弹性——供给量与价格同升同降
供给下,替代品价格反方向变化
二、农产品需求弹性
(一)农产品需求弹性的概念与计算
需求弹性分 3 种: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1)概念
农产品需求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表示:需求弹性系数=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反映农产品价格每变动 1%,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表示:需求弹性系数=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反映农产品价格每变动 1%,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2)公式
E d = (△Q/Q )÷(△P/P )
(E d 代表需求弹性系数;
Q 代表原需求量; Q 1 代表变动后需求量; P 代表原价格; P 1 代表变动后价格。 )通
常取绝对值表示
(E d 代表需求弹性系数;
Q 代表原需求量; Q 1 代表变动后需求量; P 代表原价格; P 1 代表变动后价格。 )通
常取绝对值表示
(二)农产品需求弹性的类型
(三)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四)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农产品收入弹性)是指由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化而引起的购买农产品数量的变化
反映:农产品需求量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表示:农产品收入弹性系数=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消费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五)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新增)
农产品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Exy=(△ Qx/Qx)/(△Px/Px)=X农产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Y 农产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三、农产品需求的特殊性
(1)农产品需求的派生性。消费者对最终农产品的需求会引起加工业者、各级流通主体对中间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多为必需品, E d 小于 1。
(3)就同一销售阶段而言,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其同种类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如:猪肉>肉类>副食业
(4)同种农产品在不同销售阶段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5)农产品需求具有多样性。①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②农产品需求与其品质有很大的相关性。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
一、农产品供给与供给规律
(一)农产品供给的概念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农产品的 数量 。
两个必备条件: (1)生产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欲望 。(2)生产者具有供应能力 。
供给来自于生产,但是供给量不等于总产量 ,在市场中销售的部分才构成供给量。
两个必备条件: (1)生产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欲望 。(2)生产者具有供应能力 。
供给来自于生产,但是供给量不等于总产量 ,在市场中销售的部分才构成供给量。
农产量供给量的三个来源:
(1)国内当年生产的可供出售的农产品数量
(2)当地社会农产品储存量,包括国家、生产者、经营者储存
(3)进口量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 Qs 的因素
(1)农业资源:农业资的数量与质量,与农产品供给呈正相关关系,同向变动。
(2)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决定农产品生产量的核心要素 。
(3)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产品供给量。价格与农产品供给量呈同向变动。
(4)生产成本:反方向。 因此,控制价格上涨是增加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措施之一。
(5)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可替代产品价格, 反方向 。
(6)生产者对价格的预测:正方向 。
此外,税收、补贴也会影响农产品供给
(三)农产品供给函数和供给规律
①农产品供给 函数 :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农产品供给 函数式 : Q S =f(T,P,C,P 1 ,B⋯)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最大。
假定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农产品供给量只与本身价格有关。简写成 Q S =f(P)
假定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农产品供给量只与本身价格有关。简写成 Q S =f(P)
③农产品供给表: 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供给量的一览表
⑤供给 规律 :农产品供给量与其价格呈正方向变化(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二、农产品供给弹性
(一) 农产品供给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1) 概念
(1) 概念
农产品供给量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表示:供给弹性系数=供给数量变动的百分比/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反映:农产品价格每变动 1%,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2) 公式
E s =(△Q/Q )÷(△P/P )=[(Q 1 -Q )÷(P 1 -P )]×P/Q
(Es代表供给弹性系数; Q 代表原供给量; Q 1 代表变动后供给量;
P代表原价格; P 1 代表变动后价格。 )
(二)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类型
(三)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生产周期短,供给弹性大。
②农业资源的丰富程度。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供给弹性大;农业资源缺乏,农产品供给弹性小。
③农产品成本的高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如果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则盈利减少,供给量增加少,供给弹性小。
④ 价格变动时间的长短 。供给对价格反应有个滞后期。价格变动时间越短,供给弹性越小;价格变动时间越长供给弹性越大。
⑤生产条件改变的难易。 劳动密集型 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容易,供给弹性相对较大;
资金或技术密集型 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困难,供给弹性较小。
资金或技术密集型 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困难,供给弹性较小。
⑥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农产品自给所占比重大,商品率低,价格变化对供给量影响小,供给弹性小。
(四)农产品供给收入弹性
农产品供给收入弹性 是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化对农产品销售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反映:农产品供给收入弹性系数=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销售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反映:农产品供给收入弹性系数=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销售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三、农产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
(1)概念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某些农产品供给(量)与价格——对价格的反应滞后
发生 幅度大致相近 而方向相反 的 较长时期 的持续 波动。
发生 幅度大致相近 而方向相反 的 较长时期 的持续 波动。
(2)基本过程
①当农产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生产者将扩大生产,产量大于均衡产量。
②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供过于求,价格降到均衡价格之下。
③生产者将减少生产,产量会降至均衡产量之下。
④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高于均衡价格。
(3)原因
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使农产品供给对价格与其他变量变化反应滞后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形成
(一)供求决定
(1)、供求均衡—短期价格的形成
1.供求均衡论(均衡价格论) :是在静态条件下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是短期价格形成的理论。
2.短期价格的形成:即均衡价格的形成,是价格与需求的反方向变动和价格与供给的正方向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供求规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价格将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将下降。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4.均衡价格、均衡数量: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 时的价格、供给量。
5.均衡价格只是一种理论价格。实际商品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市场均衡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均衡中。
2.短期价格的形成:即均衡价格的形成,是价格与需求的反方向变动和价格与供给的正方向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3.供求规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价格将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将下降。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4.均衡价格、均衡数量: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 时的价格、供给量。
5.均衡价格只是一种理论价格。实际商品价格围绕均衡价格波动,市场均衡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均衡中。
(2)、蛛网理论—长期价格的形成
在动态的条件下,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作用下的均衡变动的理论。它是关于产品长期价格形成的理论。
在现实生产中,需求会对价格变动作出立刻反应,但供给的调整却有个时间差,把价格与产量的连续变动
用图形表示时呈蛛网状,故1934 年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将其定名为蛛网理论。
在现实生产中,需求会对价格变动作出立刻反应,但供给的调整却有个时间差,把价格与产量的连续变动
用图形表示时呈蛛网状,故1934 年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将其定名为蛛网理论。
(一)假定条件
(1)本期供给量决定本期价格。即本期市场价格受本期市场供给量决定,而本期市场供给量实际上是上一
生产周期的产量。
(2)本期价格决定下一期产量。
生产周期的产量。
(2)本期价格决定下一期产量。
(二)类型
(1)收敛型蛛网。 Es(供给弹性)< Ed(需求弹性)时, P、Q(产量)波动越来越弱,并逐步收敛,最后趋于均衡。
(2)发散型蛛网。 Es>Ed 时, P、Q (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均衡点越来越远,不能趋于均衡。
(3)封闭型蛛网。 Es=Ed 时,P、Q (产量)波动幅度既不是越来越小,也不是越来越大。P、Q既不能回到均衡点,也不会离均衡点越来越远。
现实的模式:三者交替出现的综合型,价格永远趋向于均衡点而不断波动。
(二)政府定价
美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欧盟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日本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总结
(三)价值决定
图
(四)农产品贸易影响
关税的影响
出口补贴的影响
欧盟CAP
进口配额的影响
美国食糖
第七章
项目投资与融资
20分
项目投资与融资
20分
一、项目的投资
(一)项目投资
概念
项目投资是按照一定的项目目标,根据投资方向和投资布局的战略构想,
充分考虑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在广泛占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多种角度的综合分析评价,
决定项目是否建设,在何时何处建设,选择并确定项目建设的较优方案。
充分考虑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在广泛占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
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多种角度的综合分析评价,
决定项目是否建设,在何时何处建设,选择并确定项目建设的较优方案。
原则
1、科学决策原则
2、民主决策原则
3、多目标综合决策原则
4、风险责任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的主要内容
(1)投资机会研究,是为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而进行的准备性调查研究。
(2)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对项目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
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评价,对项目是否可行作出初步判断。
(3)可行性研究,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阶段。
可行性研究的过程既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又是多方案比较选优的过程。
(4)项目申请报告,重点论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
(2)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对项目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
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评价,对项目是否可行作出初步判断。
(3)可行性研究,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阶段。
可行性研究的过程既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又是多方案比较选优的过程。
(4)项目申请报告,重点论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
(二)项目投资评估
概念
项目投资评估是咨询机构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或企业的委托,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
对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按照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市场、技术、财务、经济,以及社会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和再评价,
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和潜在风险,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
并对项目建设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或为政府核准项目提供依据的咨询活动。
对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告(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按照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市场、技术、财务、经济,以及社会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和再评价,
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和潜在风险,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
并对项目建设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或为政府核准项目提供依据的咨询活动。
原则
(1)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
(2)综合分析与单项分析相结合,以综合分析为主。
(3)宏观投资效果分析与微观投资效果分析相结合,以企业层面的微观分析为主。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5)对比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
(2)综合分析与单项分析相结合,以综合分析为主。
(3)宏观投资效果分析与微观投资效果分析相结合,以企业层面的微观分析为主。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5)对比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以预测分析为主。
程序
(1) 建立评估小组,制定评估计划。评估小组一般由5-7名项目领域专家组成。
(2) 要确定评估的目标、对象和指标。目标长短结合,对象完整,指标应根据目标和对象的差异有不同侧重。
(3) 根据确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收集、整理相关的评价资料,并做出专项分析。
(4) 运用整理完备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对不同项目进行局部评价和整体评价。
(5)提交评估报告。
3、内容
(1)项目的概况
(2)市场分析包括:产品市场概况、产品更新换代需求方面的分析、产品供给方面的分析、产品市场供求的综合分析。
(3)建设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厂址条件、环境效果条件、项目建设的其他条件。
(4)技术、工艺与设备评估
(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和预备费以及流动投资估算等;
投资筹措包括:注册资本和企业贷款,以及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是否可行。
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和预备费以及流动投资估算等;
投资筹措包括:注册资本和企业贷款,以及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是否可行。
(6)财务数据测算
(7)财务分析:财务盈利能力指标计算和偿债能力与财务生存发展能力的分析。
(8)国民经济评估分析:包括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效益费用比等。
(9)不确定性分析和项目比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
项目比选包括:互斥项目、多目标项目、单一目标项目等
项目比选包括:互斥项目、多目标项目、单一目标项目等
(10)项目总评估
(三)项目的财务分析与
项目(投资方案)比选
项目(投资方案)比选
项目财务分析的指标
(一)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
投资项目从投资行为发生开始,经过建设到项目建成,投人运营、受益直至项目终止
的整个时期称为项目生命周期,包括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
的整个时期称为项目生命周期,包括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
(二)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占比最大)、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建设投资分类:
按照概算法分类: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用;
按照形成资产法分类:固定资产费用、无形资产费用、其他资产费用和预备费用。
建设投资分类:
按照概算法分类: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用;
按照形成资产法分类:固定资产费用、无形资产费用、其他资产费用和预备费用。
(三)生产规模与产品品种方案
考虑项目的经济规模、资金和生产投入的来源,以及其他限制因素。
(四)产品成本费用
产品成本费用包括:总成本费用、单位产品成本的构成,以及主要投入物的单耗、单价及各种费用,工资或薪酬等。
(五)销售收入和税金。
营业收人和税费涉及运营负荷、产品或服务价格、税率和费率
(六)利润总额及其分配。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静态指标
①项目投资回收期
②总投资收益率
③资本金净利润率
(2)动态指标
基准收益率:大众认为的收益率
设定的折现率:自己设定的折现率
设定的折现率:自己设定的折现率
(三)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利息备付率(利息偿还能力)
偿债备付率(本息偿还能力)
偿债备付率(本息偿还能力)
资产负债率
是反映项目各年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及偿债能力的指标,也是反映项目偿债能力的最主要的指标,
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 100%
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 100%
项目(投资方案)比选的方法
(前提:时间具有可比性)
(前提:时间具有可比性)
(一)计算期(时间)相同的互斥项目比选方法
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指两个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的现值之和等于零的折现率。
净现金流之和、等于0!!!!!!
计算效益的方法
(1)净年值法:将分别计算的各比较项目净效益的等额年值( AW)进行比较,以年值较大的项目为优 。
(2)净现值法:将分别计算的各比较项目的净现值( NPV)进行比较,以净现值较大的项目为优 。
(3)净现值率法:净现值率( NPVR)表明该项目单位投资所获得的超额净效益,
进行项目比选时, 以净现值率较大的项目为优 。
进行项目比选时, 以净现值率较大的项目为优 。
计算费用的方法
(1)费用现值比较法(现值比较法) 。计算各比较项目的费用现值( PC)并进行比较, 以费用现值低的项目为优 。
(2)年费用法。计算各比较项目的等额年费用( AC)并进行比较, 以年费用较低的项目为优。
(3)最低价格法:分别计算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产品价格,并进行比较 ,以产品价格较低的方案为优 。
静态比较法:包括静态差额投资收益率( RA)法或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法
(五)计算期(时间)不同的项目比选方法
采用年值法和年费用比较法。如果采用净现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费用现值比较法、最低价格法,
需要对项目或方案的计算期和计算公式进行处理:
(1)方案重复法,其计算期:最小公倍数
(2)所有项目中最短的计算期
(1)(2)的目的就是限定时期
需要对项目或方案的计算期和计算公式进行处理:
(1)方案重复法,其计算期:最小公倍数
(2)所有项目中最短的计算期
(1)(2)的目的就是限定时期
二、项目的融资
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的区分
区分
项目融资的重要特例
特许权经营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民间资本的基本形式是项目融资,其核心 :特许权经营 。
即,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包括外商)签订特许权协议,
授予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维护等;
特许权期限内: 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来抵偿投资和经营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
政府则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收费高速)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本质是特许权经营,不是产权转让,所以特许期满,移交政府是无偿的。
①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就是特许权经营的一个具体类别。
②我国: TOT方式(移交一经营一移交) ,符合中国国情、把侧重点放在融资上的特许权经营新品种。
B00(建设——拥有——经营)
即,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包括外商)签订特许权协议,
授予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维护等;
特许权期限内: 项目公司向用户收取费用,来抵偿投资和经营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
政府则拥有对项目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项目公司把基础设施无偿移交政府。(收费高速)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本质是特许权经营,不是产权转让,所以特许期满,移交政府是无偿的。
①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就是特许权经营的一个具体类别。
②我国: TOT方式(移交一经营一移交) ,符合中国国情、把侧重点放在融资上的特许权经营新品种。
B00(建设——拥有——经营)
风险投资
(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
是技术成果的发明者希望通过项目的投资,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工艺或服务。
其融资特点是:
(1)发明者大多只有手中的无形资产,少数则还有一个艰难创业中的小公司。
风险投资本质上属于项目融资,也就是 现金流量融资 (结构式融资 )
(2)多数项目将会失败或无显著效益,这正是风险投资的风险所在。
(3)发明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难以估价,而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前景主要依赖知识的价值及其经营,
所以发明者和经营者一般享有多数股权 。
其融资特点是:
(1)发明者大多只有手中的无形资产,少数则还有一个艰难创业中的小公司。
风险投资本质上属于项目融资,也就是 现金流量融资 (结构式融资 )
(2)多数项目将会失败或无显著效益,这正是风险投资的风险所在。
(3)发明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难以估价,而高新技术公司的发展前景主要依赖知识的价值及其经营,
所以发明者和经营者一般享有多数股权 。
公私合营(PPP)
PPP模式是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合营模式,在我国也称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
如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
如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
运营模式:
公司融资与项目融资在
资金筹措内容方面的异同
资金筹措内容方面的异同
①公司融资:投资与筹资的对应关系
公司融资下,项目总投资分两部分。一是公司原有的非现金资产直接利用于拟建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不必涉及此部分;
二是拟建项目需要公司用现金支付的投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所对应的就是这一部分投资。
公司融资下,项目总投资分两部分。一是公司原有的非现金资产直接利用于拟建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不必涉及此部分;
二是拟建项目需要公司用现金支付的投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所对应的就是这一部分投资。
②项目融资:投资与筹资的对应关系:
项目融资可看作是公司融资的特例,由于不存在任何“企业原有的”资产或负债,
此时项目总投资的资金来源,仅有新增权益资本和新增债务资金 。
项目融资可看作是公司融资的特例,由于不存在任何“企业原有的”资产或负债,
此时项目总投资的资金来源,仅有新增权益资本和新增债务资金 。
项目融资应具备的条件
(1)可行性研究报告要编写完整,要有完整的财务计划。
(2)项目投产后的原材料、能源供应要有保证,价格不要超过事先的预测。
(3)项目投产后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有稳定可靠的市场,运输成本要合理。
(4)项目同外界的通讯要通畅。
(5)建筑材料要有保证,价格不超过原计划水平。
(6)承担施工任务的承包商和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经营者要有经验。
(7)不使用未经实践考验或难于掌握的新技术。
(8)合营各方之间签有各方都满意的协议。
(9)政治环境稳定、友好,各种执照和许可证齐全。
(10)不存在国家和主权风险,项目不会被所在国政府没收。
(11)货币和汇率风险已得到妥善安排。
(12)项目发起各成员均已缴齐各自的股金。
(13)项目本身应具有足够的价值,可以充当贷款的担保物。
(14)对项目的资源和资产进行了评估,结果令人满意。
(15)对项目有关的保险已做了统盘考虑和安排。
(16)对不可抗力、项目超支、工期延误的风险已做了安排,采取了措施。
(17)项目具有良好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能充当担保物。
(2)项目投产后的原材料、能源供应要有保证,价格不要超过事先的预测。
(3)项目投产后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有稳定可靠的市场,运输成本要合理。
(4)项目同外界的通讯要通畅。
(5)建筑材料要有保证,价格不超过原计划水平。
(6)承担施工任务的承包商和项目竣工投产后的经营者要有经验。
(7)不使用未经实践考验或难于掌握的新技术。
(8)合营各方之间签有各方都满意的协议。
(9)政治环境稳定、友好,各种执照和许可证齐全。
(10)不存在国家和主权风险,项目不会被所在国政府没收。
(11)货币和汇率风险已得到妥善安排。
(12)项目发起各成员均已缴齐各自的股金。
(13)项目本身应具有足够的价值,可以充当贷款的担保物。
(14)对项目的资源和资产进行了评估,结果令人满意。
(15)对项目有关的保险已做了统盘考虑和安排。
(16)对不可抗力、项目超支、工期延误的风险已做了安排,采取了措施。
(17)项目具有良好的预期投资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能充当担保物。
项目融资的组织
项目融资的参与者
(1)项目主办方, 又称项目发起方 ,是项目公司的投资者,是股东 。项目主办人可以是某家公司,
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联合体。可以直接管理项目公司,也可以委托项目公司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
(2)项目公司,为了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市场需求而建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可看作资产经
营公司,它并不一定参加建成项目的经营和产品销售,与营运方有契约关系。 其发起人和出资者:项目主办方。
项目公司需承担一定风险和项目建设责任
(3)借款方,多数情况下借款方就是项目公司。项目的承建公司、经营公司、原材料供应商及产品买主都
可能成为独立的借款方。
(4)贷款银行。 在项目融资中,往往由多家银行组成一个银团对项目贷款,这种贷款又称为辛迪加贷款。
(5)承建商。负责项目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通常与项目公司签订固定价格的总价承包合同。
(6)供应商,包括设备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7)承购商。在项目谈判阶段,要确定产品及服务的承购商,并签订协议,来减少或分摊项目的市场风险。
(8)担保受托方。贷款银行的还款保证:项目公司的资产及项目未来收益。为防止项目公司违约或转移资产,
贷款银行要求:项目公司将资产及收益账户放在东道国境外的一家中立机构,这家机构被称为担保受托方。
(9)保险公司。
(10)财务金融顾问。不承担顾问工作所引起的任何后果
( 11)专家。在项目主办人与贷款人就项目是否满足融资文件规定的完工和验收标准发生争议时,专家可
作为他们之间的仲裁人
(12)律师。
(13)国际金融机构。
(14)东道国政府。
也可以是多个投资者组成联合体。可以直接管理项目公司,也可以委托项目公司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
(2)项目公司,为了项目的建设和满足市场需求而建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可看作资产经
营公司,它并不一定参加建成项目的经营和产品销售,与营运方有契约关系。 其发起人和出资者:项目主办方。
项目公司需承担一定风险和项目建设责任
(3)借款方,多数情况下借款方就是项目公司。项目的承建公司、经营公司、原材料供应商及产品买主都
可能成为独立的借款方。
(4)贷款银行。 在项目融资中,往往由多家银行组成一个银团对项目贷款,这种贷款又称为辛迪加贷款。
(5)承建商。负责项目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通常与项目公司签订固定价格的总价承包合同。
(6)供应商,包括设备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7)承购商。在项目谈判阶段,要确定产品及服务的承购商,并签订协议,来减少或分摊项目的市场风险。
(8)担保受托方。贷款银行的还款保证:项目公司的资产及项目未来收益。为防止项目公司违约或转移资产,
贷款银行要求:项目公司将资产及收益账户放在东道国境外的一家中立机构,这家机构被称为担保受托方。
(9)保险公司。
(10)财务金融顾问。不承担顾问工作所引起的任何后果
( 11)专家。在项目主办人与贷款人就项目是否满足融资文件规定的完工和验收标准发生争议时,专家可
作为他们之间的仲裁人
(12)律师。
(13)国际金融机构。
(14)东道国政府。
项目公司的组织形式
如果项目发起人(主办人)是两家以上的公司,通过法律形式实现拟议中的项目
①采用合伙或者合同等适当的法律形式实现拟议中的项目 :契约式合营
②专门成立一家同它们分开的、独立的合伙或合同的法律形式: 股权式合资经营
①采用合伙或者合同等适当的法律形式实现拟议中的项目 :契约式合营
②专门成立一家同它们分开的、独立的合伙或合同的法律形式: 股权式合资经营
(1)契约式合营(合作经营)——最常见的项目组织形式
①法人式合作经营:指合作双方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合营公司实体,这个公司实体有独立的财产权,法律上有起诉
权和被诉权,设有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以该法人的全部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②非法人式合作经营:指合作双方不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合营实体,双方都是独立的法人,各自以自身的
法人资格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在法律上承担责任。
①法人式合作经营:指合作双方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合营公司实体,这个公司实体有独立的财产权,法律上有起诉
权和被诉权,设有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以该法人的全部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②非法人式合作经营:指合作双方不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合营实体,双方都是独立的法人,各自以自身的
法人资格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在法律上承担责任。
(2)股权式合资经营
是指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有限责任公司 ,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并按股权额分配利润。
在以项目融资方式筹措项目资金时,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将合资企业的资产作为贷款的物权担保 ,
以企业的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
项目发起人除了向贷款人做出有限担保外, 不承担为项目公司偿还债务的责任。
是指由合作双方共同组成有限责任公司 ,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并按股权额分配利润。
在以项目融资方式筹措项目资金时,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人,将合资企业的资产作为贷款的物权担保 ,
以企业的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
项目发起人除了向贷款人做出有限担保外, 不承担为项目公司偿还债务的责任。
投资者与项目公司
上述契约式合营中的法人型 及股权式合资经营 共同特点:建立了一家与项目发起人分离的项目公司来经营项目 。
在项目融资中, 项目公司是最常见、最普遍的项目经营方式。项目公司对于项目发起方的益处:
①把项目资产的所有权集中在项目公司一家身上,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发起方在世界各国所拥有的许多公司身上,(独立经营)便于进行管理。
②可以避免在发起人公司自身的账目上记入项目的负债额。
③可以把项目的风险与发起方公司分隔开来,使发起人公司不致因项目经营失败而受太大的牵连。
④可以享受东道国给予本国公司的税收减免优惠。享受东道国法人待遇
⑤有利于投资多元化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⑥便于吸收其他人参加项目。在股权式合资经营中,如果日后有人愿意加入该项目, 不必重新划分项目资
产,只要由项目公司发行新股票或转让原有项目公司股份即可实现
上述契约式合营中的法人型 及股权式合资经营 共同特点:建立了一家与项目发起人分离的项目公司来经营项目 。
在项目融资中, 项目公司是最常见、最普遍的项目经营方式。项目公司对于项目发起方的益处:
①把项目资产的所有权集中在项目公司一家身上,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发起方在世界各国所拥有的许多公司身上,(独立经营)便于进行管理。
②可以避免在发起人公司自身的账目上记入项目的负债额。
③可以把项目的风险与发起方公司分隔开来,使发起人公司不致因项目经营失败而受太大的牵连。
④可以享受东道国给予本国公司的税收减免优惠。享受东道国法人待遇
⑤有利于投资多元化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⑥便于吸收其他人参加项目。在股权式合资经营中,如果日后有人愿意加入该项目, 不必重新划分项目资
产,只要由项目公司发行新股票或转让原有项目公司股份即可实现
项目融资的
银行与金融机构
银行与金融机构
1、银团的组成
①牵头银行,在合同和担保文件的谈判过程中起领导和协调作用,又称为安排行或主经理行 。
牵头行为不为其他贷款人可能蒙受的任何损失负责。
②参与银行。(实际贷款人)由于项目融资贷款风险大,只有少数实力相当并较有经验的银行才能达成协议,协调。
③代理银行,代表银团主管项目贷款的日常事务 ,并根据项目协议与各方联系,对外发表公告和传递信息。
④工程银行。负责监督项目的工程进展及技术执行情况。 工程银行一般是牵头银行和代理银行的分支机构。
牵头行为不为其他贷款人可能蒙受的任何损失负责。
②参与银行。(实际贷款人)由于项目融资贷款风险大,只有少数实力相当并较有经验的银行才能达成协议,协调。
③代理银行,代表银团主管项目贷款的日常事务 ,并根据项目协议与各方联系,对外发表公告和传递信息。
④工程银行。负责监督项目的工程进展及技术执行情况。 工程银行一般是牵头银行和代理银行的分支机构。
2、开展项目贷款银团的特点
项目贷款银团与一般辛迪加贷款银团的区别
①贷款银行数量少、质量高 。只有具备丰富的特殊金融方面经验、并具有工程项目开发贷款背景的银行,
才能参与项目贷款银团。
②参与银团的银行之间权利平等。 银团中各家银行的资产和收益都被限定,哪家银行抢先获取收益或稍微
处于有利地位都会损害别家银行的利益。
①贷款银行数量少、质量高 。只有具备丰富的特殊金融方面经验、并具有工程项目开发贷款背景的银行,
才能参与项目贷款银团。
②参与银团的银行之间权利平等。 银团中各家银行的资产和收益都被限定,哪家银行抢先获取收益或稍微
处于有利地位都会损害别家银行的利益。
3、商业银行
若商业银行为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利率贷款提供担保,就把项目发起人原来具有完全追索权的贷款转化为
有限追索权 ,因为优惠利率贷款方的风险已部分地转移到商业银行。
有限追索权 ,因为优惠利率贷款方的风险已部分地转移到商业银行。
项目融资风险
按照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划分
(1)建设开发阶段风险(不包含预开发阶段)
(2)试生产阶段风险
(3)生产经营阶段风险
按照项目风险的表现形式划分
信用风险、完工风险、生产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市场风险、 金融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政治风险、环境保护风险。
市场风险、 金融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政治风险、环境保护风险。
按照项目的投入要素划分
人员风险、 时间风险、 资金风险、 技术风险(选择成熟技术型是减少项目融资风险的一个原则) 、其他风险、产品需求、
产品替代可能性、市场竞争能力;投资环境;环境保护立法;项目的法律结构和融资结构;知识产权;自然环境;其他不可抗拒因素
产品替代可能性、市场竞争能力;投资环境;环境保护立法;项目的法律结构和融资结构;知识产权;自然环境;其他不可抗拒因素
按照项目的可控制性划分
①核心风险(可控制风险) :指与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管理直接有关的风险。
包括: 完工风险、 生产风险、 技术风险、部分市场风险。
②环境风险(不可控制风险):项目生产经营受超出控制的经济环境影响而受到损失的风险。
包括:项目金融风险、部分项目市场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
包括: 完工风险、 生产风险、 技术风险、部分市场风险。
②环境风险(不可控制风险):项目生产经营受超出控制的经济环境影响而受到损失的风险。
包括:项目金融风险、部分项目市场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
第八章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
21分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
21分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概述
一、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
对象与内容
对象与内容
(一)概念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农经统计)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辖经营单位活动在数量方面的表现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以村为起报单位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辖经营单位活动在数量方面的表现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以村为起报单位
(二)目的
(1)反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2)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
(三)统计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1)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需要进行调查的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各个具体单位。
例如:要统计分析农民家庭经营状况,调查对象是所有农户,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农户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各个具体单位。
例如:要统计分析农民家庭经营状况,调查对象是所有农户,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农户
(2)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
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其调查对象为构成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类经营单位,包括各类乡镇级集体企业、村组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调查农户等调查单位。
例如: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统计的调查对象: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的调查对象: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统计的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统计的调查对象(总体);统计的调查单位(总体中各个具体单位)
其调查对象为构成农村集体经济的各类经营单位,包括各类乡镇级集体企业、村组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
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调查农户等调查单位。
例如: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统计的调查对象:所有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的调查对象:所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统计的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统计的调查对象(总体);统计的调查单位(总体中各个具体单位)
(四)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内容
(8个统计报表的内容)
(8个统计报表的内容)
①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 。包括基层组织及生产要素状况统计。
②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 。包括集体经济及其所辖经营单位各行业生产收入、支出、收益及收益分配情况统计。
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包括改革完成单位数量、量化资产、股东、股本和股金分红等情况的统计
④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包括农民负担各项税费统计和政府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补偿统计。
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 。包括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和仲裁等基本情况统计。
⑥农业生产托管情况的统计。包括托管服务面积、服务组织、服务对象等情况的统计。
⑦农业部门认定家庭农场情况统计。包括家庭农场基本情况、行业分布、经营状况、扶持发展情况等统计
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统计 。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数量、生产经营规模、服务能力、成员收入等统计。
二、农村集体经济统计资料的
搜集及统计指标应用
搜集及统计指标应用
(一)统计工作程序
①统计设计→②统计资料搜集(整个统计工作的核心、基础)→③整理(分析的前提)→④分析→⑤提供与开发利用
统计资料的搜集工作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统计资料的搜集工作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二)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1)统计报表。 是指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项目, 统一的报送时间,
自上而下逐级部署,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资料的一种调查制度
统计报表特点: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相对可靠
统计报表分类:按报送单位的多少不同,分为:全面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填报) 、
非全面统计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
举例: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属于全面统计工作报表。
自上而下逐级部署,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资料的一种调查制度
统计报表特点: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相对可靠
统计报表分类:按报送单位的多少不同,分为:全面统计报表(要求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都填报) 、
非全面统计报表(只要求调查对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填报) 。
举例: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报表属于全面统计工作报表。
(2)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所有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方法。
举例:农村集体经济统计除农户家庭经营收支资料外,其他调查对象的数据信息主要通过全面调查获得。
举例:农村集体经济统计除农户家庭经营收支资料外,其他调查对象的数据信息主要通过全面调查获得。
(3)抽样调查。从全部调查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估计和推断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举例: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支出资料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
特点:①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②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中。
③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举例: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支出资料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
特点:①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②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中。
③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4)重点调查。在全部调查对象中,选择其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当调查任务只要求掌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又有明显重点单位时,可采用此种调查。重点调查单位选择要着眼于研究现象主要方面数量变现的比重。
调查对象又有明显重点单位时,可采用此种调查。重点调查单位选择要着眼于研究现象主要方面数量变现的比重。
(5)典型调查。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了解事物苗头性、
趋势性的情况。典型调查优点在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
趋势性的情况。典型调查优点在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
(三)统计指标与指标分类
1. 统计指标
(1)概念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基本概念以及通过统计实践得到的指标具体数值的总称
(2)理解和用法
①指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名词,即设计形态。举例:粮食产量、人均纯收入等。
从设计形态构成,三个要素:指标名称、指标计量单位、指标计算方法
②具体的统计数字,即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举例:如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
从完成形态构成,六个要素:
指标名称、指标计量单位、指标计算方法(设计形态) 、具体指标数值、指标的空间限制、指标的时间限制。
统计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基本概念以及通过统计实践得到的指标具体数值的总称
(2)理解和用法
①指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名词,即设计形态。举例:粮食产量、人均纯收入等。
从设计形态构成,三个要素:指标名称、指标计量单位、指标计算方法
②具体的统计数字,即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举例:如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
从完成形态构成,六个要素:
指标名称、指标计量单位、指标计算方法(设计形态) 、具体指标数值、指标的空间限制、指标的时间限制。
2. 统计指标分类
(1)按照所反映的现象总体的内容划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①数量(级)指标。用绝对数形式表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量的统计指标。随调查对象范围
大小而增减,是认识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出发点。 数量指标是认识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出发点。
②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形式表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部数量关系或总体各单位一般平均水平
的统计指标。不随调查对象范围大小而增减。
①数量(级)指标。用绝对数形式表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量的统计指标。随调查对象范围
大小而增减,是认识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出发点。 数量指标是认识一定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出发点。
②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形式表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内部数量关系或总体各单位一般平均水平
的统计指标。不随调查对象范围大小而增减。
(2)按照计量单位不同划分——实务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①实物指标:是根据事物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自然、物理计量单位计量。举例:亩、公斤、米、升
②价值指标又称货币指标:以货币单位计量的反映事物价值量,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举例:总收入、总支出、净收入。
③劳动指标: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劳动消耗量。举例:工日、工时
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指标都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现的数量指标。
①实物指标:是根据事物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自然、物理计量单位计量。举例:亩、公斤、米、升
②价值指标又称货币指标:以货币单位计量的反映事物价值量,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举例:总收入、总支出、净收入。
③劳动指标: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劳动消耗量。举例:工日、工时
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指标都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现的数量指标。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统计实务
1、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
统计表的格式
指标名称
1、基层组织
2、农户及人口情况
3、汇总劳动力数
4、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
5、农户经营耕地规模
1、基层组织
2、农户及人口情况
3、汇总劳动力数
4、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
5、农户经营耕地规模
(二)目的和方法
农村基本情况统计一般采取全面调查的统计方法,以村为起报单位。
(三)指标解释
(1)汇总乡镇数。除县城关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工矿区以外的所有乡镇都纳入统计范围,有农村经济的县城关镇、
街道办事处也纳入。 大中城市以农业为主的郊区也应按建制纳入统计范围。
(2)汇总村数。存在农业经济、农村集体资产,成立村委会的村,或由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村
(3)村集体经济组织数。
(4)村委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数
(5)汇总村民小组数
(6)组集体经济组织数。不包括村内部分村民小组联合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7)汇总农户数:农户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户。
不包括:在乡村地区内的国家所有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街道办事处也纳入。 大中城市以农业为主的郊区也应按建制纳入统计范围。
(2)汇总村数。存在农业经济、农村集体资产,成立村委会的村,或由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村
(3)村集体经济组织数。
(4)村委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数
(5)汇总村民小组数
(6)组集体经济组织数。不包括村内部分村民小组联合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7)汇总农户数:农户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户。
不包括:在乡村地区内的国家所有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8)纯农户
(9)农业兼业户
(10)非农业兼并业户
(11)非农户
(9)农业兼业户
(10)非农业兼并业户
(11)非农户
(12)汇总人口数:指汇总农户中户口在农村的常住人口数。
(13)汇总劳动力数:指汇总的整劳动力数(男 18-50 周岁、女 18-45 周岁)和半劳动力数(男 16-17 51-60
周岁、女 16-17 46-55 周岁)的人口总数。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虽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
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半个劳动力在汇总劳动力时时记整数)
(14)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指年度内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本乡镇内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数。
包括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
家庭经营: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自己的劳动,凭借自有或与他人合有以
及承包集体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等)直接组织生产和经营。
包括:农户自营、承包经营、个体工商户、农村私营企业经营。
不包括:以农户或个人名义承包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不属于家庭经营范围。
(16)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17)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的劳动力数量。
( 21)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面积,即农林牧渔用地面积。
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水面(面积) 、其他(农用地面积) 。
(22)耕地(面积) :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25)园地:指成片种植果树、桑树、茶树的土地。
(29)草地: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覆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包括天然的、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13)汇总劳动力数:指汇总的整劳动力数(男 18-50 周岁、女 18-45 周岁)和半劳动力数(男 16-17 51-60
周岁、女 16-17 46-55 周岁)的人口总数。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虽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
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半个劳动力在汇总劳动力时时记整数)
(14)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指年度内6个月以上的时间在本乡镇内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数。
包括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
家庭经营: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自己的劳动,凭借自有或与他人合有以
及承包集体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等)直接组织生产和经营。
包括:农户自营、承包经营、个体工商户、农村私营企业经营。
不包括:以农户或个人名义承包集体企业的生产资料不属于家庭经营范围。
(16)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年度内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业,全年累计达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17)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指在外出劳动力中,全年累计在外劳动时间超过6个月的劳动力数量。
( 21)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面积,即农林牧渔用地面积。
包括耕地面积、园地面积、草地面积、林地面积、水面(面积) 、其他(农用地面积) 。
(22)耕地(面积) :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25)园地:指成片种植果树、桑树、茶树的土地。
(29)草地: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覆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包括天然的、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四)统计资料的分析应用
(1)每个劳动力平均负荷人口=汇总人口数/汇总劳动力数
(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比如:是否外出,从事哪个行业等等)
(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比如:是否外出,从事哪个行业等等)
(2)每个劳动力创造的总(净)收入=总(净)收入/汇总劳动力数
(3)外出务工农民所占比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汇总劳动力总数
(4)某类型农用地比重=该类型农用地面积/农用地总面积
2、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
统计表的格式
1、总收入
2、总支出
3、本年收益
4、年初未分配收益
5、其他转入
6、可分配收益
7、年末未分配收益
2、总支出
3、本年收益
4、年初未分配收益
5、其他转入
6、可分配收益
7、年末未分配收益
(二)目的、范围和方法
目的:
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统计年度的经营成果和分配情况。
范围:
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不包含村(组)办企业的利润及其分配情况(统一经营的除外)
不包含村(组)办企业的利润及其分配情况(统一经营的除外)
(三)指标解释
(1)收入指标
总收入 =经营收入(包括折价) +发包及上交收入 +投资收益 +补助收入 +其他收入
1、经营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股票、债券收入不计
2、发包及上交收入:农户和其他单位上交村集体的承包金+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
3、投资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
4、补助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
5、其他收入: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1、经营收入: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各项生产、服务等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股票、债券收入不计
2、发包及上交收入:农户和其他单位上交村集体的承包金+村(组)办企业上交的利润等。
3、投资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
4、补助收入: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
5、其他收入: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
(2)支出指标
总支出 总支出 =经营支出 +管理费用 +其他支出
1、经营支出: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2、管理费用: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干部报酬、报刊费。
3、其他支出: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1、经营支出: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支出。
2、管理费用: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干部报酬、报刊费。
3、其他支出: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3)收益指标
本年收益:本年度实现的收益总额——本年收益=总收入-总支出
年初未分配收益:年度未分配收益
其他转入:按规定用公积金、公益金弥补亏损等转入的数额
可分配收益:年末可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
年初未分配收益:年度未分配收益
其他转入:按规定用公积金、公益金弥补亏损等转入的数额
可分配收益:年末可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本年收益+年初未分配收益+其他转入
(4)收益分配指标
提取公积公益金:指当前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
提取应付福利费:指提取的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 ,
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外来投资分利:指向外来投资者的分利。
农户分配:指向所属成员分配的款项。
其他分配:除上述分配项目以外的其他分配项目。
年末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农户分配-其他分配——顺序
提取应付福利费:指提取的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 ,
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外来投资分利:指向外来投资者的分利。
农户分配:指向所属成员分配的款项。
其他分配:除上述分配项目以外的其他分配项目。
年末未分配收益=可分配收益-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应付福利费-外来投资分利-农户分配-其他分配——顺序
(5)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
集体经营收益=经营收入+ 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 - 经营支出 - 管理费用——不加其他收入
集体经营收益≤0,统计为无经营收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0,统计为有经营收益的村.
①5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经营收益<5万元;
②5万-10万元的村:5万元≤集体经营收益<10万元;
③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100万元
集体经营收益≤0,统计为无经营收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0,统计为有经营收益的村.
①5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经营收益<5万元;
②5万-10万元的村:5万元≤集体经营收益<10万元;
③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收益>100万元
(6)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租、出让宗数
出租——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使用者使用,收取租金
出租,以报告期实际收入为准
出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收取出让金。
包括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
出让,以签订的合同金额为准
出租,以报告期实际收入为准
出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收取出让金。
包括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
出让,以签订的合同金额为准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盈利能力分析
①资产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 /资产总额)× 100%,越高,表明盈利能力越强,反之盈利能力越弱。
②支出收益率=(本年收益总额 /总支出)× 100%,越高,表明盈利能力较强,反之盈利能力较弱。
3、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统计
(二)目的、范围和方法
目的
反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为引导各地坚持正确改革方向、
分类有序推进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提供数据参考。
分类有序推进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提供数据参考。
范围
统计时要全面理解产权制度改革的定义、内容,不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村办企业股份制改革等混淆,未展开集体产权改革及正在改革尚未完成的不应包括在内。
村办企业股份制改革等混淆,未展开集体产权改革及正在改革尚未完成的不应包括在内。
方法
全面调查统计方法
(三)指标解释
(1)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单位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
股权管理、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完成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个数。
不包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以及村办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情况。
(2)在农业部门登记的单位数:获得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的个数
(3)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单位数: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个数
(4)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的个数
(6)改革时点量化资产总额:完成产权改革的组村乡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制度改革时点量化集体资产的金额。
(7)改革时点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完成产权改革的组村乡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制度改革时点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的金额。
(8)股东总数:包括成员股东个数、集体股东个数
(11)股本总额:包括成员股本金额、集体股本金额——计算公式:本总额=股份总数*每股价值
(12)成员股本:成员股本=成员股东所持股份数*每股价值
(13)集体股本:集体股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持股份数*每股价值
(14)本年股金分红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本年股金分红总额。
(17)年末资产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
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等集体资产总额。(经营性资产总额+公益性支出总额)
(20)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指本年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
自有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和财政资金等公益性设施投入。
(21)支付的公共服务费用:指本年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公共卫生
(如垃圾处理、防疫)、教育、计划生育、优抚、五保户供养、消防、治安、公益设施维护和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发生的劳务费用、优抚和供养资金、材料费、运输费等,但不包括管理费用。
(22)上缴税金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实际缴纳的
契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各种税金总额。
(23)代缴红利税的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
本年实际代扣的股东分红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股权管理、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完成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个数。
不包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以及村办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情况。
(2)在农业部门登记的单位数:获得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的个数
(3)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单位数:获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个数
(4)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的个数
(6)改革时点量化资产总额:完成产权改革的组村乡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制度改革时点量化集体资产的金额。
(7)改革时点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完成产权改革的组村乡集体经济组织,在产权制度改革时点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的金额。
(8)股东总数:包括成员股东个数、集体股东个数
(11)股本总额:包括成员股本金额、集体股本金额——计算公式:本总额=股份总数*每股价值
(12)成员股本:成员股本=成员股东所持股份数*每股价值
(13)集体股本:集体股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持股份数*每股价值
(14)本年股金分红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本年股金分红总额。
(17)年末资产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的
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等集体资产总额。(经营性资产总额+公益性支出总额)
(20)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指本年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
自有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和财政资金等公益性设施投入。
(21)支付的公共服务费用:指本年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有资金支付的公共卫生
(如垃圾处理、防疫)、教育、计划生育、优抚、五保户供养、消防、治安、公益设施维护和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发生的劳务费用、优抚和供养资金、材料费、运输费等,但不包括管理费用。
(22)上缴税金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实际缴纳的
契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各种税金总额。
(23)代缴红利税的总额: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组、村、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
本年实际代扣的股东分红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
(四)统计资料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可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发展实力、运行机制以及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
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一般,改革完成单位数占比较高的,说明当地改革进程较快;
量化资产较多的,特别是经营性资产较多的,说明当地集体经济较发达,管好盘活这批资产有助于
激发农业农村内在发展活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一般,改革完成单位数占比较高的,说明当地改革进程较快;
量化资产较多的,特别是经营性资产较多的,说明当地集体经济较发达,管好盘活这批资产有助于
激发农业农村内在发展活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4、农民负担情况统计
(一) 农民负担情况统计表的格式
1、上交集体的各种款项
2、村民筹资和以资代劳的
3、农业生产性收费
4、行政事业性收费
5、农村义务教育收费
6、罚款
7、集资摊派
8、一事一议筹劳
9、附报指标
2、村民筹资和以资代劳的
3、农业生产性收费
4、行政事业性收费
5、农村义务教育收费
6、罚款
7、集资摊派
8、一事一议筹劳
9、附报指标
(二)目的、范围、方法
(1)统计目的:农民承担税费负担总量及构成。
①了解农民负担的水平构成;
②可以督促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
③为各级党政机关分析判断农民社会经济形式,研究制定农村政策和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2)统计范围
非集体统一经营层次的负担情况,包括一般农户、农村的个体工商户
统计内容包括:①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负担;②农民承担的社会负担;③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补偿。
统计内容包括:①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负担;②农民承担的社会负担;③农民享受的政府补贴补偿。
(3)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①全面调查
②访问调查
③抽样调查
(三)指标解释
(1)上交集体各种款项
上交集体各种款项:上交集体各种款项=土地承包金+共同生产费+宅基地费+(上交集体)其他款项。
包括:(是村集体而非政府、单位)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集资摊派和向有关部门或单位缴纳的款项
土地承包金:包括专业或招标承包果园、鱼塘、机动地、四荒,按合同规定的承包金。
共同生产费用:如水利设施维修费、灌溉和排涝费、集体林木管护费
(上交集体) 其他款项如土葬时交纳的款项、对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以承包费等名义交纳的费用、计划生育方面的费用;
包括:(是村集体而非政府、单位)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集资摊派和向有关部门或单位缴纳的款项
土地承包金:包括专业或招标承包果园、鱼塘、机动地、四荒,按合同规定的承包金。
共同生产费用:如水利设施维修费、灌溉和排涝费、集体林木管护费
(上交集体) 其他款项如土葬时交纳的款项、对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以承包费等名义交纳的费用、计划生育方面的费用;
(2)村民筹资、酬劳
一事一议筹资
当年向农民收取的用于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植树造林、 修建村内道路、 农业综合开发等
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
一事一议筹资=道路筹资+水利筹资+植树造林筹资+其他筹资
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资金数额。
一事一议筹资=道路筹资+水利筹资+植树造林筹资+其他筹资
一事一议筹劳
当年向农民收取的用于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植树造林、 修建村内道路、 农业
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用工数,以工日计算。
一事一议筹劳=道路筹劳+水利筹劳+植树造林筹劳+其他筹劳
综合开发等集体生产生活公益事业的用工数,以工日计算。
一事一议筹劳=道路筹劳+水利筹劳+植树造林筹劳+其他筹劳
(3)其他指标
1、农业生产性收费:农业生产性收费=水费+电费+其他收费(生产性收费)
2、行政事业性收费 指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在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
以及为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管理服务,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
包括:证照工本费、管理性收费、资源性收费等
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建房收费( 如:耕地开垦费 )+外出务工经商收费+农机摩托车三轮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收费
(不包括载货汽车、载客汽车和微型客、货汽车的收费)+计划生育收费(办证工本费、社会抚养费等) +其他收费
(如:证照工本费、殡葬收费、生猪屠宰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
3、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指政府举办的农村小学、初中向学生收取的教育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作业本费+代办费 (如保险费、体检费、电影费、校服等) +
(农村义务教育)其他收费 (如住宿费、借读费等)
4、罚款 :各级政府及部门和有关单位(非村集体)以罚款名义向农户收取的款项。
不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5、集资摊派:指地方政府、各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兴办某项事业和某项建设向农户筹集、摊收的款项,
如乡村道路、水利、办电、报刊、保险、电影等摊派,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
2、行政事业性收费 指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在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
以及为特定群体提供特殊管理服务,按照非盈利原则收取的费用。
包括:证照工本费、管理性收费、资源性收费等
行政事业性收费=农民建房收费( 如:耕地开垦费 )+外出务工经商收费+农机摩托车三轮车和低速载货汽车收费
(不包括载货汽车、载客汽车和微型客、货汽车的收费)+计划生育收费(办证工本费、社会抚养费等) +其他收费
(如:证照工本费、殡葬收费、生猪屠宰收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
3、农村义务教育收费:指政府举办的农村小学、初中向学生收取的教育费用。
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作业本费+代办费 (如保险费、体检费、电影费、校服等) +
(农村义务教育)其他收费 (如住宿费、借读费等)
4、罚款 :各级政府及部门和有关单位(非村集体)以罚款名义向农户收取的款项。
不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罚款名义收取的款项
5、集资摊派:指地方政府、各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了兴办某项事业和某项建设向农户筹集、摊收的款项,
如乡村道路、水利、办电、报刊、保险、电影等摊派,不包括一事一议筹资。
村民筹资叫一事一议筹资
行政筹资叫集资摊派
行政筹资叫集资摊派
(4)附报指标
政府补贴:政府对农民生产性或收入性补贴。种粮直接、退耕还林、征用耕地补偿费、能繁母猪、计划生育、贫困学生等补贴
农业四项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
其他补贴:除农业四项补贴、退耕还草以外的补贴
农业四项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
其他补贴:除农业四项补贴、退耕还草以外的补贴
(四)资料分析
农民负担总量和农民人均负担水平的指标运用和分析:
某地区农民承担负担总额= A+B+C+D+E+F+G+ H
某地区农民人均负担=( A+B+ C+D+E+F+ G+H)/ I
上述两式中, A:上交集体各种款项, B:一事一议筹资, C:一事一议筹劳折款, D:农业生产性收费,E:行政事业性收费,
F:农村义务教育收费, G:罚款, H:集资摊派, I:本地区农业人口(一般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汇总人口数)
某地区农民承担负担总额= A+B+C+D+E+F+G+ H
某地区农民人均负担=( A+B+ C+D+E+F+ G+H)/ I
上述两式中, A:上交集体各种款项, B:一事一议筹资, C:一事一议筹劳折款, D:农业生产性收费,E:行政事业性收费,
F:农村义务教育收费, G:罚款, H:集资摊派, I:本地区农业人口(一般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汇总人口数)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
统计表格式
1、耕地的承包情况
2、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
3、仲裁机构队伍情况
4、纠纷调处
2、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
3、仲裁机构队伍情况
4、纠纷调处
(二)目的、范围和资料取得方法
(1)统计的目的
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态,为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为研究制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2)统计范围
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纠纷调处情况。
(3)统计资料的取得方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采取全面调查统计的方法,依据指标的要求填报。其中,有些指标可
由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直接填报。如流转合同数、调解纠纷数等。
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态,为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为研究制定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2)统计范围
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主要包括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纠纷调处情况。
(3)统计资料的取得方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采取全面调查统计的方法,依据指标的要求填报。其中,有些指标可
由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直接填报。如流转合同数、调解纠纷数等。
(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7)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
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其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流转给其他经营者的面积总和。
(8)转包: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承包耕地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承包农户
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
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耕不足一年的除外,不计入。
(9)转让: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经发包方同意将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
权让渡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的耕地面积。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
原承包户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失去。
( 10)互换:指承包方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耕种管理,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
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双方的面积均统计在内,如:甲以 3 亩与乙的 2 亩互换,即统计为 5亩。
但明确约定不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只交换耕作的,不列入统计。(耕地地块、经营权都进行交换才能叫互换)
( 11)出租: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租赁给
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变化
(13)股份合作: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的耕地面积
(1)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指按照延长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家
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第二轮延长土地承包期时实行
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和园地面积。指标是为了反映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情况。
(5)以其他方式承包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份数) :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
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经依法登记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份数。
(6)机动地面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户家庭承包方式统一组织承包耕地时,预留的用于解决人地矛盾的耕地面积。
新开发或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没有分包到户的、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耕地,也应纳入机动地统计。
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第二轮延长土地承包期时实行
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和园地面积。指标是为了反映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情况。
(5)以其他方式承包颁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份数) :指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
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经依法登记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份数。
(6)机动地面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户家庭承包方式统一组织承包耕地时,预留的用于解决人地矛盾的耕地面积。
新开发或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没有分包到户的、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耕地,也应纳入机动地统计。
(7)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
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其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流转给其他经营者的面积总和。
(8)转包: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承包耕地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其他承包农户
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
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耕不足一年的除外,不计入。
(9)转让: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经发包方同意将承包期内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
权让渡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的耕地面积。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
原承包户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失去。
( 10)互换:指承包方之间为各自需要和便于耕种管理,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
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双方的面积均统计在内,如:甲以 3 亩与乙的 2 亩互换,即统计为 5亩。
但明确约定不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只交换耕作的,不列入统计。(耕地地块、经营权都进行交换才能叫互换)
( 11)出租: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租赁给
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变化
(13)股份合作: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的耕地面积
(14)耕地入股合作社的面积: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
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面积。
(15)其他形式: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除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形式以外的
其他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包括委托他人代耕不足1年的。
(18)仲裁委员会数:指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个数。
(19)仲裁委员会人员数:指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数。
农民委员人数:指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农民代表人数。
(20)聘任仲裁员数:指仲裁委员会依法聘任的专门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的人员数。
( 21)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人数:指依法承担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的人数。日常工作机构一般
由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由其他部门承担或单独设立的也应纳入统计范围。
专职人员数:指日常工作机构中专门从事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的人员数。
( 22)受理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总量: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数量。
( 26)调处纠纷总数: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已经调解和仲裁的纠纷数量。
(27)调解纠纷数: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处理的纠纷数量。
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面积。
(15)其他形式: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除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形式以外的
其他方式流转的耕地面积。包括委托他人代耕不足1年的。
(18)仲裁委员会数:指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个数。
(19)仲裁委员会人员数:指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设立的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数。
农民委员人数:指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农民代表人数。
(20)聘任仲裁员数:指仲裁委员会依法聘任的专门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的人员数。
( 21)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人数:指依法承担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的机构的人数。日常工作机构一般
由当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承担,由其他部门承担或单独设立的也应纳入统计范围。
专职人员数:指日常工作机构中专门从事仲裁委员会日常工作的人员数。
( 22)受理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总量: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数量。
( 26)调处纠纷总数: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已经调解和仲裁的纠纷数量。
(27)调解纠纷数: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调解处理的纠纷数量。
(四)统计资料的分析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分析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了解、掌握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状况,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处室的指导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的种类、分布和变化情况,研究规范和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为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分析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发生和变化
规律,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处室的指导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状况,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处室的指导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通过分析土地流转的种类、分布和变化情况,研究规范和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为制定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分析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情况,掌握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发生和变化
规律,为领导决策和业务处室的指导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6、农业生产托管情况的统计
统计表格式
托管项目:耕、种、防、收
托管的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其他
托管的服务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其他
统计的目的、范围和资料取得方法
(1)统计的目的
对耕、种、防、收进行托管,由服务组织组织化、规模化经营
(2)统计的范围
农业生产托管统计对象指向产中环节,具体设定在耕、种、防、收四个环节,
须注意产前农资购买及产后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不包括在内。
实践中,托管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叫“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 “共营制”等,
虽名称不同,但本质都属于农业生产托管范畴。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通过“综合托管系数”对托管服务各环节面积加权平均得出,
不是各环节服务面积简单加总,在概念上也勿与土地承包面积、土地流转面积混淆。
须注意产前农资购买及产后仓储、加工、销售等环节不包括在内。
实践中,托管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叫“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 “共营制”等,
虽名称不同,但本质都属于农业生产托管范畴。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通过“综合托管系数”对托管服务各环节面积加权平均得出,
不是各环节服务面积简单加总,在概念上也勿与土地承包面积、土地流转面积混淆。
(3)统计资料的取得方法
采用全面调查统计方法
(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指通过设定综合托管系数(依据农业机械化水平、各环节农业生产服务成本等因素确定),
对耕、种、防、收各个环节面积加权计算得出。
托管农作物主要是谷物、豆类、薯类三类粮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糖料三类经济作物。
(1)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指通过设定综合托管系数(依据农业机械化水平、各环节农业生产服务成本等因素确定),
对耕、种、防、收各个环节面积加权计算得出。
托管农作物主要是谷物、豆类、薯类三类粮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糖料三类经济作物。
(2)按服务环节划分的托管服务面积:指耕、种、防、收四个环节托管服务面积。
其中农户接受服务的面积,指各环节中委托方为农户、受托方为服务组织的服务面积。
其中农户接受服务的面积,指各环节中委托方为农户、受托方为服务组织的服务面积。
(3)服务组织数量:指提供托管服务的各类服务主体数量,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
不包括:没有直接提供托管服务的中介组织、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的农户。
不包括:没有直接提供托管服务的中介组织、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的农户。
(4)服务对象数量:指接受托管服务的各类主体数量,包括接受托管服务的农户数量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数量。
(四)统计资料的分析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服务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托管面积及托管率是分析当地托管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托管面积反映托管服务面积规模情况,计算公式为
A=0.36A1+0.27Az+0.1Ag+0.27A4
(A:托管面积;A1:耕环节面积;A2:种环节面积;A;:防环节面积;A4:收环节面积)
托管率反映托管服务水平,计算公式为
托管率=托管服务面积/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托管面积及托管率是分析当地托管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托管面积反映托管服务面积规模情况,计算公式为
A=0.36A1+0.27Az+0.1Ag+0.27A4
(A:托管面积;A1:耕环节面积;A2:种环节面积;A;:防环节面积;A4:收环节面积)
托管率反映托管服务水平,计算公式为
托管率=托管服务面积/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7、农业部门认定家庭农场情况统计
统计表格式
1、家庭农场情况
2、家庭农场行业分布情况
3、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
4、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2、家庭农场行业分布情况
3、家庭农场的经营情况
4、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统计的目的、范围和资料取得方法
(1)统计的目的
通过农业部门认定家庭农场情况统计,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和动态。
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情况。
(2)统计的范围
符合当地农业部门提出的家庭农场认定的标准,纳入当地农业部门家庭农场档案或名录的家庭农场。
(3)取得方法
采取全面调查统计方法
通过农业部门认定家庭农场情况统计,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和动态。
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情况。
(2)统计的范围
符合当地农业部门提出的家庭农场认定的标准,纳入当地农业部门家庭农场档案或名录的家庭农场。
(3)取得方法
采取全面调查统计方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耕地(面积) 。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中,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属于耕
地的面积。
(5)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 。指家庭农场实际经营耕地中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面积
(6)流转经营(耕地面积) 。指家庭农场实际经营耕地中属于流转而来的面积。
(10)家庭农场劳动力 (数量)。指家庭农场当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成员劳动力和常年雇工劳动力
(受雇期限年均9个月或按年计酬的雇工数量)之和。
(22)年销售农产品总值。指家庭农场当年生产并出售的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收入。不包括农民自食自用、赠送亲友部分。
(28)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森林食品等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量
(30)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 指家庭农场当年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总额。 (省级、 市级、 县级及以下)
(35)获得贷款资金总额。指当年家庭获得贷款支持资金的总额。 (20万元及以下、 20 万-50 万元、 50 万元以上)
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耕地(面积) 。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中,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属于耕
地的面积。
(5)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 。指家庭农场实际经营耕地中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面积
(6)流转经营(耕地面积) 。指家庭农场实际经营耕地中属于流转而来的面积。
(10)家庭农场劳动力 (数量)。指家庭农场当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家庭成员劳动力和常年雇工劳动力
(受雇期限年均9个月或按年计酬的雇工数量)之和。
(22)年销售农产品总值。指家庭农场当年生产并出售的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收入。不包括农民自食自用、赠送亲友部分。
(28)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森林食品等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量
(30)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 指家庭农场当年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的总额。 (省级、 市级、 县级及以下)
(35)获得贷款资金总额。指当年家庭获得贷款支持资金的总额。 (20万元及以下、 20 万-50 万元、 50 万元以上)
统计资料的分析
通过相关统计指标,分析农业部门认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雇工和获得扶持发展情况。了解掌握各地积
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情况。结合典型调查,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为中央决策和业务指导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参考。
8、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
统计表格式
1、农民专业社基本情况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类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情况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分配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类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情况
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分配
统计的目的、范围和资料取得方法
(1)统计的目的
为了全面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生产经营规模、服务能力、成员收入及扶持发展等方面情况。
(2)统计的范围
凡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的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包括已在工商部门登
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属于本统计范围,需要全部统计进来。
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不属于本统计范围。
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属于本统计范围,需要全部统计进来。
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不属于本统计范围。
(3)统计资料的取得方法
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采取全面调查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统计表由当地农经部门报省(区、市)
农经管理部门;再汇总全省(区、市)统计情况后报农业部。
农经管理部门;再汇总全省(区、市)统计情况后报农业部。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指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设立条件和程序、成员
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要求的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数量,包括已在
工商部门登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
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5)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成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末在册成员中身份为农民,
且被农业部门认定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成员数量。未被认定,则为普通农户。
(8)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业务往来的非成员农户数量,
包括接受各种服务和培训的非成员农户。
(24)牵头人身份: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或牵头领办人的职业身份。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由农民担任的属于农民牵头领办,由企业指派的代表担任的属于企业牵头领办,
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指派的代表担任的属于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牵头领办,由基层供销社、社会团体等指派
的代表担任的纳入其他牵头人领办。 (代表身份决定领办身份)
( 32)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为成员和非成员,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的总金额。
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为成员和非成员销售产品、接受成员委托代销的产品、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成员的产品。
( 34)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为成员和非成员,
统一组织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等投入品总金额。
(36)培训成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对成员进行技术、营销以及合作思想等方面培训的累计人次。
(39)创办加工实体的合作社数:指创办了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加工实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40)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指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
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销售合作社自己生产的产品、对非
成员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41)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缴的税金总额: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缴的各类税金总额。
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要求的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数量,包括已在
工商部门登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上述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
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5)专业大户及家庭农场成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末在册成员中身份为农民,
且被农业部门认定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成员数量。未被认定,则为普通农户。
(8)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业务往来的非成员农户数量,
包括接受各种服务和培训的非成员农户。
(24)牵头人身份: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或牵头领办人的职业身份。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由农民担任的属于农民牵头领办,由企业指派的代表担任的属于企业牵头领办,
由基层农技服务组织指派的代表担任的属于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牵头领办,由基层供销社、社会团体等指派
的代表担任的纳入其他牵头人领办。 (代表身份决定领办身份)
( 32)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为成员和非成员,统一组织销售的农产品的总金额。
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为成员和非成员销售产品、接受成员委托代销的产品、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成员的产品。
( 34)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为成员和非成员,
统一组织购买的农用生产资料等投入品总金额。
(36)培训成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对成员进行技术、营销以及合作思想等方面培训的累计人次。
(39)创办加工实体的合作社数:指创办了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加工实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40)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指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
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销售合作社自己生产的产品、对非
成员提供劳务等取得的收入。
(41)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缴的税金总额: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缴的各类税金总额。
(42)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指合作社本年度获得的盈余总额。
盈余总额=经营收入 +投资收益 +其他收入 -经营支出 -管理费用 -其他支出。
合作社的投资收益:指合作社对外投资分的利润、现金股利和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
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等。
合作社的其他收入:是指合作社除经营收入以外的收入。
合作社经营支出:指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
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取得的支出,以及销售合作社自己生产的产品,对非成员提供劳务等
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
合作社的管理费用:指合作社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
定资产折旧、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摊销等。(村集体支出:干部报酬、报刊费)
其他支出:指合作社除经营支出、管理费用以外的支出。
( 43)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实现的盈余,在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
可在合作社成员中分配的金额
可分配盈余 =总收入 -总支出 -上缴税金 -弥补亏损 -提取公积金。
( 44)按交易量返还成员总额: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从可分配盈余中按与社员交易量(额)的比例返
还给成员的总金额。
( 45)按股分红总额: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
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的红利金额。
( 47)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合作社数:指本年度按照法律和章程规定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
险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盈余总额=经营收入 +投资收益 +其他收入 -经营支出 -管理费用 -其他支出。
合作社的投资收益:指合作社对外投资分的利润、现金股利和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
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等。
合作社的其他收入:是指合作社除经营收入以外的收入。
合作社经营支出:指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
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取得的支出,以及销售合作社自己生产的产品,对非成员提供劳务等
活动发生的实际成本。
合作社的管理费用:指合作社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
定资产折旧、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摊销等。(村集体支出:干部报酬、报刊费)
其他支出:指合作社除经营支出、管理费用以外的支出。
( 43)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实现的盈余,在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
可在合作社成员中分配的金额
可分配盈余 =总收入 -总支出 -上缴税金 -弥补亏损 -提取公积金。
( 44)按交易量返还成员总额: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从可分配盈余中按与社员交易量(额)的比例返
还给成员的总金额。
( 45)按股分红总额: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年度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
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的红利金额。
( 47)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金的合作社数:指本年度按照法律和章程规定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及风
险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
(四)统计资料的分析
1.结构和类型分析
2.经营服务情况分析
3.收益分配情况分析
第九章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
20分(案例分析5题10分)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
20分(案例分析5题10分)
第一节 流动资产的核算
资产类各种盘亏、毁损、报废、折损、死亡、损失、修理、、撤销无法收回、非经济林郁闭后的管护费用、
利息、罚款、公积公益性折旧等一律计入“其他支出”
利息、罚款、公积公益性折旧等一律计入“其他支出”
一、货币资金的核算
根据货币资金存放地点及其用途不同,货币资金分为:现金和银行存款
(一)现金的核算
现金是指存放于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的货币。通过“现金”账户进行会计核算。该账户的
借方登记现金的增加,贷方登记现金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
现金是指存放于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部门、由出纳人员经管的货币。通过“现金”账户进行会计核算。该账户的
借方登记现金的增加,贷方登记现金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银行存款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存放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会计核算。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凡是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必须在当地的银行开设账户。
开设账户后, 除按核定的限额保留库存现金外,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存入银行;除在规定的范围
内可以用现金直接支付外,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货币收支业务,都必须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结算。
例: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入银行 1000 元现金
借:银行贷款 1000
贷:现金 10000
银行存款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存放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会计核算。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凡是独立核算的单位,都必须在当地的银行开设账户。
开设账户后, 除按核定的限额保留库存现金外,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存入银行;除在规定的范围
内可以用现金直接支付外,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货币收支业务,都必须通过银行存款账户进行结算。
例: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入银行 1000 元现金
借:银行贷款 1000
贷:现金 10000
二、应收款项的核算
(一) 外部应收款项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部单位和外部个人发生的应收及暂付款项。
通过“应收款”账户进行核算。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外部单位和外部个人发生的应收及暂付款项。
通过“应收款”账户进行核算。
(二) 内部应收款项
是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内部)发生的应收及暂付款项。
通过“内部往来”账户进行会计核算。
内部往来账户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 ,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各种业务,都
通过其核算。既核算应收及暂付款项业务,也核算应付和暂收款项业务。
“内部往来”各明细账户
年末借方余额合计数→资产负债表的“应收款项”项目内反映
年末贷方余额合计数→资产负债表的“应付款项”项目内反映。
对确实无法追还(债务单位撤销)、确实无法收回(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的款项,
按规定程序批准核销后,计入“其他支出”
是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内部)发生的应收及暂付款项。
通过“内部往来”账户进行会计核算。
内部往来账户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 ,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和农户发生的各种业务,都
通过其核算。既核算应收及暂付款项业务,也核算应付和暂收款项业务。
“内部往来”各明细账户
年末借方余额合计数→资产负债表的“应收款项”项目内反映
年末贷方余额合计数→资产负债表的“应付款项”项目内反映。
对确实无法追还(债务单位撤销)、确实无法收回(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以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的款项,
按规定程序批准核销后,计入“其他支出”
三、存货的核算
概念:村集体经济组织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
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各种材料或物资等。
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各种材料或物资等。
(一)存货的计价
原则:①购入的物资:按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相关税金等计价。
②生产入库的农产品、工业产成品: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计价。
③存货出库时:可在“先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 、“个别计价法”等
计价方法中任选一种,但是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动。
原则:①购入的物资:按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相关税金等计价。
②生产入库的农产品、工业产成品: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计价。
③存货出库时:可在“先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 、“个别计价法”等
计价方法中任选一种,但是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动。
(二)存货收发的核算
存货的收、发及结存通过“库存物资”账户进行核算。
存货的收、发及结存通过“库存物资”账户进行核算。
(三)存货清算的核算
对存货要定期盘点核对,做到账实相符,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
盘盈的存货,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计入“其他收入” ;
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按实际成本扣除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和残料价值之后,计入“其他支出”
对存货要定期盘点核对,做到账实相符,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
盘盈的存货,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计入“其他收入” ;
盘亏、毁损和报废的存货,按实际成本扣除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和残料价值之后,计入“其他支出”
总结图
流动资产:货币(现金和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外部和内部-内部往来)、存货、短期投资
第二节 农业资产的核算
农业资产包括
1、幼畜及育肥
2、产畜及役畜
3、经济林木
4、非经济林木
一、农业资产计价原则
①购入的农业资产按照买价及相关的税费等计价
②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经济林木投产前和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
也就是说动物或植物在具有经济价值——长成之前,按实际成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③产畜、役畜、经济林木投产后的开销费用:将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
按直线法分期摊销 ,预计净残值率:按产役畜、经济林木成本的 5%确定。
④已提足折耗但未处理仍然继续使用的产役畜、经济林木不再摊销。
⑤农业资产死亡毁损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按实际成本扣除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
后的余额计入 “其他支出”。
区分:其他支出:死亡毁损、非经济林木郁闭
经营支出:产役畜饲养费用、经济林木投产后管护费用、投产后分期摊销
②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经济林木投产前和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
也就是说动物或植物在具有经济价值——长成之前,按实际成本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③产畜、役畜、经济林木投产后的开销费用:将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
按直线法分期摊销 ,预计净残值率:按产役畜、经济林木成本的 5%确定。
④已提足折耗但未处理仍然继续使用的产役畜、经济林木不再摊销。
⑤农业资产死亡毁损时,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按实际成本扣除应由责任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
后的余额计入 “其他支出”。
区分:其他支出:死亡毁损、非经济林木郁闭
经营支出:产役畜饲养费用、经济林木投产后管护费用、投产后分期摊销
二、牲畜(禽)资产的核算
牲畜资产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中动物资产,主要有1、幼畜及育肥2、产畜及役畜。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牲畜资产”账户对其进行核算。
两个二级账户:“幼畜及育肥畜” (成龄前)、“产役畜”(成龄后)
(1)牲畜资产饲养费用的核算:
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计入资产成本——“牲畜(禽)”资产。
产役畜饲养费用,计入“经营支出” 。
(2)牲畜资产转群的核算:
幼畜成龄前,作为“牲畜资产”的幼畜及育肥畜核算;
幼畜成龄后,要转为“牲畜资产”的产役畜核算。资产转换通过“牲畜(禽)资产”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3)产役畜成本摊销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产役畜的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应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
计入经营支出。预计净残值率按照产役畜成本的 5%确定。
成本*(1-5%) /年数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牲畜资产”账户对其进行核算。
两个二级账户:“幼畜及育肥畜” (成龄前)、“产役畜”(成龄后)
(1)牲畜资产饲养费用的核算:
幼畜及育肥畜的饲养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计入资产成本——“牲畜(禽)”资产。
产役畜饲养费用,计入“经营支出” 。
(2)牲畜资产转群的核算:
幼畜成龄前,作为“牲畜资产”的幼畜及育肥畜核算;
幼畜成龄后,要转为“牲畜资产”的产役畜核算。资产转换通过“牲畜(禽)资产”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3)产役畜成本摊销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产役畜的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应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
计入经营支出。预计净残值率按照产役畜成本的 5%确定。
成本*(1-5%) /年数
三、林木资产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林木资产” 账户进行核算。 2 个二级账户:“经济林木”、“非经济林木”。
(1)林木资产培植费用的核算:
经济林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应予以资本化,计入增加收益林木资产的成本。
(2)林木资产管护费用的核算:
经济林木投产后,列入费用,计入“经营支出” ,
非经济林木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计入“其他支出” 。
(3)经济林木陈本摊销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林木投产后,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
计入经营支出。预计净残值按照经济林木成本的 5%确定。
(1)林木资产培植费用的核算:
经济林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郁闭前的培植费用,应予以资本化,计入增加收益林木资产的成本。
(2)林木资产管护费用的核算:
经济林木投产后,列入费用,计入“经营支出” ,
非经济林木郁闭后发生的管护费用,计入“其他支出” 。
(3)经济林木陈本摊销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林木投产后,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部分在其正常生产周期内按直线法摊销,
计入经营支出。预计净残值按照经济林木成本的 5%确定。
第三节 对外投资的核算
一、短期投资(流动资产)的核算
(一)短期投资的计价
(1)以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直接向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投资,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
以现金、银行存款认购一年期以下的债券和股票: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包括支付的手续费等交易费用。
(2)以实物资产(含牲畜和林木) 、无形资产方式向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投资时,
按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以现金、银行存款认购一年期以下的债券和股票: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包括支付的手续费等交易费用。
(2)以实物资产(含牲畜和林木) 、无形资产方式向其他单位进行短期投资时,
按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二)短期投资收益业务的确认
短期投资的收益包括两部分,①存续期间的持有收益、②转让或兑付时的收益。
持有投资期间的收益在出售或到期收回之前不进行确认。
持有投资期间的收益在出售或到期收回之前不进行确认。
(三)短期投资业务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置“短期投资”账户外,还设置“投资收益”账户:
“投资收益”账户:
借方:不存在收益,出售、到期收回的短期投资<原账面金额
贷方:存在受益,出售、到期收回的短期投资>原账面金额
年终,应将赚取的“投资收益”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收益”账户的贷方
(如没赚钱,亏损了那么将净损失,转入借方),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投资收益”账户:
借方:不存在收益,出售、到期收回的短期投资<原账面金额
贷方:存在受益,出售、到期收回的短期投资>原账面金额
年终,应将赚取的“投资收益”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收益”账户的贷方
(如没赚钱,亏损了那么将净损失,转入借方),结转后该账户应无余额。
二、长期投资的核算
(一)长期投资的计价
①以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 :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计价。
②以实物、无形资产: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
③购买股票债券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经纪人佣金、税金以及手续费等,也计入投资成本
(二)长期投资业务的核算
长期投资可分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长期投资取得股利、利息、利润等通过“投资收益”账户核算
(1)股票投资
被投资宣告分配股利或利润时,借记“应收款”,贷记“投资收益”;
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应收款” 。
(2)债券投资
债券发行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三种不同的形式。
应以实际支付的款项作为债券投资的入账价值,包括经纪人佣金、税金以及手续费等。
(3)其他投资
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进行长期投资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投资形式主要是与外单位进行联营投资。
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长期投资取得股利、利息、利润等通过“投资收益”账户核算
(1)股票投资
被投资宣告分配股利或利润时,借记“应收款”,贷记“投资收益”;
实际收到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应收款” 。
(2)债券投资
债券发行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三种不同的形式。
应以实际支付的款项作为债券投资的入账价值,包括经纪人佣金、税金以及手续费等。
(3)其他投资
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进行长期投资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投资形式主要是与外单位进行联营投资。
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都计入资产科目类——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但是他们产生的投资收益都计入投资收益类账户——赚钱记贷方,亏损记借方
但是他们产生的投资收益都计入投资收益类账户——赚钱记贷方,亏损记借方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
固定资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劳动资料,
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固定资产。
有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
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列为固定资产。
有些主要生产工具和设备,单位价值虽低于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
①购入的固定资产:
不需要安装的:实际支付的买价+采购费+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交纳的有关税金等计价;
需要安装或改装的,还应加安装费或改装费。——不包括折旧费
②新建的如房屋及建筑物、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按竣工验收的决算价计价。
③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按发票所列金额加上实际发生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
和应支付的相关税金等计价;无所附凭据的,按同类设备的市价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
④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的,按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加改造、扩建工程而增加的支出,减
去改造、扩建工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计价。
⑤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
⑥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设备的市价计价,盘盈计入其他收入,盘亏计入其他支出
不需要安装的:实际支付的买价+采购费+包装费+运杂费+保险费+交纳的有关税金等计价;
需要安装或改装的,还应加安装费或改装费。——不包括折旧费
②新建的如房屋及建筑物、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按竣工验收的决算价计价。
③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按发票所列金额加上实际发生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
和应支付的相关税金等计价;无所附凭据的,按同类设备的市价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计价。
④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的,按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加改造、扩建工程而增加的支出,减
去改造、扩建工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计价。
⑤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
⑥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设备的市价计价,盘盈计入其他收入,盘亏计入其他支出
三、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固定资产的增加的核算计入三个账户: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在建工程”,发生时,资产增加,记入借方。
1.“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的原值
2.“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3.“在建工程”:核算进行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农业基本建设设施大修理等发生的实际支出。
完工验收后,再转入“固定资产”借方。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在建工程”,发生时,资产增加,记入借方。
1.“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的原值
2.“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
3.“在建工程”:核算进行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农业基本建设设施大修理等发生的实际支出。
完工验收后,再转入“固定资产”借方。
四、固定资产折旧与修理的核算
(一)计提范围
应计提折旧:
①房屋、建筑物;②在用的机械、机器设备、运输车辆、工具器具;
③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④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不计提折旧:
①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②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③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④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周期: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
①房屋、建筑物;②在用的机械、机器设备、运输车辆、工具器具;
③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④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不计提折旧:
①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②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③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④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
计提折旧周期: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再补提折旧 。
(二)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①平均年限法(直线法) ,在固定资产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平均计提折旧。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额 =年折旧额 /12 ;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 原值 *100%
月折旧率 =年折旧率 /12 ;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额 =年折旧额 /12 ;
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 / 原值 *100%
月折旧率 =年折旧率 /12 ;
②工作量法,按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能够提供的工作量计算折旧。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完成总工作量
年(月)折旧额 =某年(月)实际完成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完成总工作量
年(月)折旧额 =某年(月)实际完成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村集体经济组织:
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生产(劳务)成本借方;
管理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借方;
公益性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计入其他支出借方。
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生产(劳务)成本借方;
管理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借方;
公益性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计入其他支出借方。
(四)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
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其他支出。
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其他支出。
五、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清理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核算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
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其发生的清理费用、清理收入。
清理完毕后,如为净收益,转入“其他收入” ;如为净损失,转入“其他支出” 。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设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核算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
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其发生的清理费用、清理收入。
清理完毕后,如为净收益,转入“其他收入” ;如为净损失,转入“其他支出” 。
(二)固定资产盘亏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按规定程序批准后,
按其原价扣除累计折旧、变价收入、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计入“其他支出” 。
盘盈计入其他收入,盘亏计入其他支出
村集体经济组织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按规定程序批准后,
按其原价扣除累计折旧、变价收入、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计入“其他支出” 。
盘盈计入其他收入,盘亏计入其他支出
第五节 负债的核算
负债的概念
负债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因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按偿还期限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
长期负债:指偿还期超过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等。
计价原则:利息支出、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都计入“其他支出”
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按偿还期限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
长期负债:指偿还期超过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等。
计价原则:利息支出、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都计入“其他支出”
流动负债的核算
(一)短期借款核算
概念:指从银行、信用社和有关单位、个人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借款增加,记贷方;借款减少,记借方。
借方:归还借款的数额
贷方:取得短期借款的数额
期末贷方余额:尚未归还的短期借款数额
概念:指从银行、信用社和有关单位、个人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借款增加,记贷方;借款减少,记借方。
借方:归还借款的数额
贷方:取得短期借款的数额
期末贷方余额:尚未归还的短期借款数额
(二)应付款核算
概念:指与外单位和外部个人发生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应付及暂收款项。
借方:实际支付款项时
贷方:发生应付及暂收款时
期末贷方余额:应付而未付及暂收的款项总额
概念:指与外单位和外部个人发生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应付及暂收款项。
借方:实际支付款项时
贷方:发生应付及暂收款时
期末贷方余额:应付而未付及暂收的款项总额
(三)应付工资核算
概念:应付工资——指应付给其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的工资报酬。
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的各种工资、 奖金、津贴、 福利补助等,
不论是否在当月支付、都应通过“应付工资”账户进行核算
应付给临时员工的报酬,在“应付款”或“内部往来”账户中核算。
借方:实际发放工资时
贷方:(按照经过批准的金额)提取工资时
期末贷方余额: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工资额
概念:应付工资——指应付给其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的工资报酬。
管理人员及固定员工的各种工资、 奖金、津贴、 福利补助等,
不论是否在当月支付、都应通过“应付工资”账户进行核算
应付给临时员工的报酬,在“应付款”或“内部往来”账户中核算。
借方:实际发放工资时
贷方:(按照经过批准的金额)提取工资时
期末贷方余额:已提取但尚未支付的工资额
(四)应付福利费核算
概念:指从收益中提取,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
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借方:发生福利费支出时
贷方:从收益中提取福利费
期末贷方余额:已提取但尚未使用的福利费金额
如为借方余额:反映本年福利费超支金额 ,经过批准后,应按规定转入“公积公益金”账户的借
方。未经批准的超支数额,仍保留在该账户的借方。
概念:指从收益中提取,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福利费(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支出),
包括照顾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借方:发生福利费支出时
贷方:从收益中提取福利费
期末贷方余额:已提取但尚未使用的福利费金额
如为借方余额:反映本年福利费超支金额 ,经过批准后,应按规定转入“公积公益金”账户的借
方。未经批准的超支数额,仍保留在该账户的借方。
长期负债的核算
(一)长期借款核算
概念: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从银行、信用社和有关单位、个人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
的借款及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应付款项。
借方:归还和偿付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时
贷方:发生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时
期末贷方余额:尚未归还和偿付的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总额
概念: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从银行、信用社和有关单位、个人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
的借款及偿还期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应付款项。
借方:归还和偿付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时
贷方:发生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时
期末贷方余额:尚未归还和偿付的长期借款及应付款总额
(二)一事一议资金核算
概念: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村民受益的生产、公益事业时,按照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以
“一事一议”的形式向村民筹集的专项资金。
借方:使用额
贷方:筹资额
期末贷方余额:应当用于一事一议专项工程建设的资金;
期末借方余额:一事一议专项工程建设的超支数。
必须另设备查账簿对一事一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登记。
进行生产公益设施建设, 不要支付劳务报酬的, 按当地劳务价格作价, 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公积公益金”账户;
需要支付劳务报酬的,按实际支付款,借记“在建工程” ,贷记“内部往来” 、“应付工资”等账户。
概念: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村民受益的生产、公益事业时,按照国家法规、政策的规定,以
“一事一议”的形式向村民筹集的专项资金。
借方:使用额
贷方:筹资额
期末贷方余额:应当用于一事一议专项工程建设的资金;
期末借方余额:一事一议专项工程建设的超支数。
必须另设备查账簿对一事一议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登记。
进行生产公益设施建设, 不要支付劳务报酬的, 按当地劳务价格作价, 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公积公益金”账户;
需要支付劳务报酬的,按实际支付款,借记“在建工程” ,贷记“内部往来” 、“应付工资”等账户。
第六节 所有者权益的核算
一、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者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的所有权,在数量上等于村集体
经济组织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余额。包括三部分内容: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
经济组织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余额。包括三部分内容: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
(一)投入资本的计价原则
①现金投资。投资者投入的人民币: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入账。投入的外币,按协议、章程中规定
的汇价(若未作规定,按收款日的市场汇价)折合成人民币记账。
②实物投资。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农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
投资者必须出具资产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证明。投资者不得以租赁的资产或者已作为担保物的资产进行投资。
③劳务投资。投资者投入劳务一般按当地劳务价格标准作价入账。
④无形资产投资。指投资者以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场地使用权进行的投资,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
的汇价(若未作规定,按收款日的市场汇价)折合成人民币记账。
②实物投资。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农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
投资者必须出具资产所有权和处置权的证明。投资者不得以租赁的资产或者已作为担保物的资产进行投资。
③劳务投资。投资者投入劳务一般按当地劳务价格标准作价入账。
④无形资产投资。指投资者以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场地使用权进行的投资,
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入账。
(二)资本的核算
资本是指投资者实际投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投资的价值。按照投资主体不同,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本分为:村(组)资本、外单位资本、个人资本、国家资本等。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本分为:村(组)资本、外单位资本、个人资本、国家资本等。
“资本”账户反映投资人实际投入的资本以及资本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公积公益金的核算
公积公益金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收益中提取和从其他来源取得的
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及集体公益事业的专用基金。
设置“公积公益金”账户是为了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积公益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借方(用处):按规定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兴建公益设施等因素减少的公积公益金
贷方(来源):从本年收益中提取、由于资本溢价、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
土地补偿费、转让土地使用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转入等因素增加的公积公益金——不包括福利转入
用于扩大生产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及集体公益事业的专用基金。
设置“公积公益金”账户是为了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积公益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借方(用处):按规定转增资本、弥补亏损、兴建公益设施等因素减少的公积公益金
贷方(来源):从本年收益中提取、由于资本溢价、资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资产、
土地补偿费、转让土地使用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转入等因素增加的公积公益金——不包括福利转入
(1)资本溢价的核算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合资经营的情况下,新加入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不一
定全部按实收资本入账,入账资本低于实收资本。这是由于投
资时间不同,对村集集体经济组织所做的贡献不同,投资者所
享受的权益也不同。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通常要付出大于原
有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新
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中按其投资比例计算的出资额,计入“资本
账户,实际投资额与其入账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溢价,计入
“公积公益金”账户。
定全部按实收资本入账,入账资本低于实收资本。这是由于投
资时间不同,对村集集体经济组织所做的贡献不同,投资者所
享受的权益也不同。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通常要付出大于原
有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新
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中按其投资比例计算的出资额,计入“资本
账户,实际投资额与其入账资本的差额,作为资本溢价,计入
“公积公益金”账户。
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投资者以外币投资时,需要折合成人
民币记账,因为记账汇率不同,资产的折算数额大于资本折算
数额,其差额为资本溢价。资本溢价不能作为资本入账,只能
计入公积公益金,作为所有投资者的公共积累,留在村集体经
济组织内。
民币记账,因为记账汇率不同,资产的折算数额大于资本折算
数额,其差额为资本溢价。资本溢价不能作为资本入账,只能
计入公积公益金,作为所有投资者的公共积累,留在村集体经
济组织内。
(2)、接受捐助的资产的核算——计入公积公益金
(3)、土地补偿费的核算——指国家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给付的土地补偿费,(不包括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
(4)、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拍卖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入
(3)、土地补偿费的核算——指国家征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给付的土地补偿费,(不包括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
(4)、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拍卖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入
四、未分配收益的核算
概念: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年积存的未作分配的收益。
两层含义:①留待以后年度处理的收益;②未指定特定用途的收益。
从数量上讲,未分配收益等于年初未分配收益加上本年实现的收益总额,减去当年各项分配后的余额。
核算:本年收益下设“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下设“未分配收益”“各项分配”两个二级账户
年终,将全年实际净收益(或亏损)自“本年收益”账户转入“收益分配-未分配收益”账户;
将“收益分配一各项分配”二级账户的余额转入“收益分配-未分配收益”账户
只有未分配收益年终可能结转有余额
从数量上讲,未分配收益等于年初未分配收益加上本年实现的收益总额,减去当年各项分配后的余额。
核算:本年收益下设“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下设“未分配收益”“各项分配”两个二级账户
年终,将全年实际净收益(或亏损)自“本年收益”账户转入“收益分配-未分配收益”账户;
将“收益分配一各项分配”二级账户的余额转入“收益分配-未分配收益”账户
只有未分配收益年终可能结转有余额
第七节 收入、成本、费用和收益的核算
收益及收益分配情况表
收益及收益分配情况表
一、收入的核算
概念: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以及行使管理、服务
职能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职能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一)收入的范围
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②农户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上交的承包金及利润;
③国家农业税收方面的返还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
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②农户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上交的承包金及利润;
③国家农业税收方面的返还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
(二)收入的确认
①一般于产品物资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经营收入
②在已收讫农户、承包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款项,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发包及上交收入。
设置:承包金、企业上缴利润两个二级账户
③在实际收到农业税征收部门返还的农业税附加,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
④在实际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款,或取得有关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补助收入
⑤发生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盘盈,实际收讫利息、罚款等款项时,确认其他收入
①一般于产品物资已经发出,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的凭据时→经营收入
②在已收讫农户、承包单位上交的承包金及村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款项,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发包及上交收入。
设置:承包金、企业上缴利润两个二级账户
③在实际收到农业税征收部门返还的农业税附加,或取得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
④在实际收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补助款,或取得有关收取款项的凭据时,确认补助收入
⑤发生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盘盈,实际收讫利息、罚款等款项时,确认其他收入
二、成本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组织生产或对外提供劳务等活动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劳务成本。
包括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费用(例题)
设置“生产(劳务)成本”账户
借记:按成本核算归集的各项生产费用、劳务成本
贷记:完工入库产品、已实现销售的劳务的实际成本
期末借方余额:尚未完工的产品成本、尚未实现销售的劳务成本
包括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费用(例题)
设置“生产(劳务)成本”账户
借记:按成本核算归集的各项生产费用、劳务成本
贷记:完工入库产品、已实现销售的劳务的实际成本
期末借方余额:尚未完工的产品成本、尚未实现销售的劳务成本
( 一) 农产品成本核算
农产品成本通常应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发生各项生产费用和劳务成本时,要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
能够分清属于某种产品负担的,就直接归集计入该种产品成本;
不能够区分的,可采用一定方法(平摊)分配(如按产品种植面积、作业面积、产量等分配)
最后将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或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农产品成本通常应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发生各项生产费用和劳务成本时,要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
能够分清属于某种产品负担的,就直接归集计入该种产品成本;
不能够区分的,可采用一定方法(平摊)分配(如按产品种植面积、作业面积、产量等分配)
最后将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或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
(二)工业产成品成本核算
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和劳务成本进行计算
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和劳务成本进行计算
(三)劳务成本核算
按成本对象归集费用项目。直接或分别计入劳务成本
三、费用的核算
(一)费用的概念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费用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生产经营和
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总和,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等。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费用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生产经营和
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的总和,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等。
成本与费用
(二)费用的核算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费用支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经营类支出,指与生产、服务等直接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如经营支出;
另一类是非经营类支出,指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如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费用支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经营类支出,指与生产、服务等直接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如经营支出;
另一类是非经营类支出,指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支出,如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
1. 经营支出的核算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因销售商品、农产品、对外提供劳务等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支出。
包括销售商品或农产品的成本、销售牲畜或林木的成本、对外提供劳务的成本、维修费、
运输费、保险费、产役畜的饲养费用及其成本摊销、经济林木投产后的管护费用及其成本摊销等。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因销售商品、农产品、对外提供劳务等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支出。
包括销售商品或农产品的成本、销售牲畜或林木的成本、对外提供劳务的成本、维修费、
运输费、保险费、产役畜的饲养费用及其成本摊销、经济林木投产后的管护费用及其成本摊销等。
2. 管理费用的核算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等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等
3. 其他支出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其他支出,如公益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利息支出、
农业资产的死亡损毁支出、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的盘亏、损失、防汛抢险支出、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损失、罚款支出等。
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其他支出,如公益性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利息支出、
农业资产的死亡损毁支出、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的盘亏、损失、防汛抢险支出、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损失、罚款支出等。
四、收益的核算
概念:在一定期间(月、季、年)内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净收入,即收入和支出的差额。
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是反映和考核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质量的一项综合性财务指标
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是反映和考核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质量的一项综合性财务指标
(一)收益总额的构成
总收益=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总收益=经营收益+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
其中:经营收益=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经营支出-管理费用
总收益=总收入-总支出
(二)收益的核算
设置“本年收益”账户
记借方: “经营支出” 、 “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账户的余额转入;若投资净损失,贷“投资收益”
贷方:会计期末结转本年收益时,将“经营收入” 、“发包及上交收入” 、“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 、“补助收
入”、“其他收入”账户的余额转入;若投资净收益,借“投资收益”账户。
年度终了,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收益,转入“收益分配”账户,
若盈利,借“本年收益” ,贷“收益分配” ;
若为亏损,借“收益分配” ,贷记“本年收益” 。 结转后“本年收益”账户应无余额。(转入了他的二级账户)
设置“本年收益”账户
记借方: “经营支出” 、 “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账户的余额转入;若投资净损失,贷“投资收益”
贷方:会计期末结转本年收益时,将“经营收入” 、“发包及上交收入” 、“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 、“补助收
入”、“其他收入”账户的余额转入;若投资净收益,借“投资收益”账户。
年度终了,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收益,转入“收益分配”账户,
若盈利,借“本年收益” ,贷“收益分配” ;
若为亏损,借“收益分配” ,贷记“本年收益” 。 结转后“本年收益”账户应无余额。(转入了他的二级账户)
五、收益分配的核算
(一)收益分配的要求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是指把当年已经确定的收益总额
连同以前年度的未分配收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配。
收益分配方案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连同以前年度的未分配收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分配。
收益分配方案须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二)收益分配核算的顺序
按照“大部分用于生产发展、小部分用于集体福利”的原则,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①提取公积公益金:用于发展生产(转增资本、弥补亏损) 。(兴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②提取福利费: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照顾烈军属、
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③向投资者分利:除上述分配项目外还应向各投资者进行分利,以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
分配的比例应按照合同或协议的规定,结合经营情况确定。
④农户分配。农户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在进行上述分配之后,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应对农户进行分配,
以体现合作者的利益。其数额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确定。
⑤其他分配。如以工补农等。
①提取公积公益金:用于发展生产(转增资本、弥补亏损) 。(兴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②提取福利费: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不包括兴建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照顾烈军属、
五保户、困难户的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农民因公伤亡的医药费、生活补助及抚恤金等。
③向投资者分利:除上述分配项目外还应向各投资者进行分利,以体现互惠互利的原则。
分配的比例应按照合同或协议的规定,结合经营情况确定。
④农户分配。农户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在进行上述分配之后,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应对农户进行分配,
以体现合作者的利益。其数额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确定。
⑤其他分配。如以工补农等。
(三)收益分配的核算
设置“收益分配”,核算当年收益的分配,该账户下设置“各项分配”和“未分配收益”两个二级账户。
年终,“本年收益”转入“收益分配”账户,“各项分配”应无余额;
“未分配收益”有余额:贷方余额:未分配的收益,借方余额:未弥补的亏损。
年终,“本年收益”转入“收益分配”账户,“各项分配”应无余额;
“未分配收益”有余额:贷方余额:未分配的收益,借方余额:未弥补的亏损。
总结
注意费用与成本的区别
第八节 会计报表
(总结前7节)
(总结前7节)
一、会计报表的定义及种类
概念:是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情况的书面报告。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编制以下会计报表:
①月份、季度报表:包括科目余额表、收支明细表。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经或财政部门规定。
②年度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编制以下会计报表:
①月份、季度报表:包括科目余额表、收支明细表。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经或财政部门规定。
②年度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及收益分配表。
二、资产负债表及其编制
(1)表格编制
总括地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以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基础,采用账户式结构编制。
左边:反映资产各项目
右边:反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
以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基础,采用账户式结构编制。
左边:反映资产各项目
右边:反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
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
(2)项目分类
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分类一般都是按流动性划分的。
资产依次排列为: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库存物资、生产(劳务)成本) 、
农业资产(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 、长期资产(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负债依次排列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
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 。
所有者权益排列: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
资产依次排列为: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库存物资、生产(劳务)成本) 、
农业资产(牲畜禽资产、林木资产) 、长期资产(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负债依次排列为: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
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及应付款、一事一议资金) 。
所有者权益排列:资本、公积公益金、未分配收益。
(3)补充资料
对于已发生损失但尚未批准核销的各项资产,应予以披露。包括:
①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短期投资;
②确实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应收款项;
③盘亏、毁损和报废、尚未批准核销的存货;
④死亡毁损、尚未批准核销的农业资产;
⑤无法收回、尚未批准核销的长期投资;
⑥盘亏和毁损、尚未批准核销的固定资产;
⑦毁损和报废、尚未批准核销的在建工程。
三、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及其编制
反应村集体的组织一定期间内收益实现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1)2 个部分组成:本年收益+收益分配
本年收益(总收入-总支出):包括经营收入、经营收益、本年收益三个大的项目
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可分配收益、年末未分配收益三个大的项目(左图)
(2)计算关系:
经营收益 (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经营收入 +发包及上交收入 +投资收益 - 经营支出 - 管理费用
本年收益 =经营收益 +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 +补助收入 +其他收入 - 其他支出
年末未分配收益 =本年收益 +年初未分配收益 +其他转入 - 各项分配
本年收益(总收入-总支出):包括经营收入、经营收益、本年收益三个大的项目
收益分配:包括本年收益、可分配收益、年末未分配收益三个大的项目(左图)
(2)计算关系:
经营收益 (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经营收入 +发包及上交收入 +投资收益 - 经营支出 - 管理费用
本年收益 =经营收益 +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 +补助收入 +其他收入 - 其他支出
年末未分配收益 =本年收益 +年初未分配收益 +其他转入 - 各项分配
入账价值不包括折旧费
公积公益金不包括福利
区分生产用折旧的产品和管理用折旧的产品
出售、报废、损毁的差额计入 其他支出,资本投资(实物、无形资产、资本增值)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村集体管理支出:报刊费和管理人员工资
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和合作社管理费用: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等
一事一议属于长期负债
生产用折旧计入生产成本、管理用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公益性折旧计入其他支出
公积公益金不包括福利
区分生产用折旧的产品和管理用折旧的产品
出售、报废、损毁的差额计入 其他支出,资本投资(实物、无形资产、资本增值)差额计入公积公益金
村集体管理支出:报刊费和管理人员工资
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和合作社管理费用:工资、办公费、差旅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等
一事一议属于长期负债
生产用折旧计入生产成本、管理用折旧计入管理费用、公益性折旧计入其他支出
第十章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
第一节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基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一)财务活动:企业资金的
筹集、投放、分配等一系列财务行为。
筹集、投放、分配等一系列财务行为。
(1)筹资活动
筹资, 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要, 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
企业需要确定: ①筹资总规模 (以保证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② 筹资结构 (资金结构)(以降低资金成本和风险)
筹资结构 (资金结构)——资金来源:
①权益资金:通过向投资者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等方式取得。
不需要归还,筹资风险较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较高
②债务资金,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取得。
要按期归还,有一定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较低。资金结构,指企业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 的比例关系。
筹资, 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要, 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
企业需要确定: ①筹资总规模 (以保证投资所需要的资金) ;② 筹资结构 (资金结构)(以降低资金成本和风险)
筹资结构 (资金结构)——资金来源:
①权益资金:通过向投资者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等方式取得。
不需要归还,筹资风险较小,但其期望的报酬率较高
②债务资金,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应付款项等方式取得。
要按期归还,有一定风险,但其要求的报酬较低。资金结构,指企业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 的比例关系。
(2)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
包括: 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
①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 的投资,
如 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 等。
②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以便获取股利或利息收入,
如 购买国库券、企业债券、公司股票 等。
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
包括: 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
①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 的投资,
如 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 等。
②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以便获取股利或利息收入,
如 购买国库券、企业债券、公司股票 等。
(3)分配活动
通过投资取得收入后, 首先弥补生产经营耗费,然后缴纳流转税,最后其余部分作为营业利润;(顺序)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利润总额 ,首先 向国家缴纳所得税后为净利润 ;
净利润还要提取公积金 ,其余部分作为投资者的收益 分配 给投资者,或作为企业的 留存 收益。
通过投资取得收入后, 首先弥补生产经营耗费,然后缴纳流转税,最后其余部分作为营业利润;(顺序)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构成利润总额 ,首先 向国家缴纳所得税后为净利润 ;
净利润还要提取公积金 ,其余部分作为投资者的收益 分配 给投资者,或作为企业的 留存 收益。
(二)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
①企业与 政府 之间的财务关系;
②企业与 投资者 之间的财务关系;
③企业与 债权人 之间的财务关系;
④企业与 被投资者 之间的财务关系;
⑤企业与 债务人 之间的财务关系;
⑥企业 内部各部门、各单位 之间的财务关系;
⑦企业与 职工 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因素
(一)时间价值因素
(1)时间价值的概念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指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没有风险、通货膨胀条件下的 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时间价值的百分比1+%)。
货币时间价值 是评判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 。
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指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没有风险、通货膨胀条件下的 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时间价值的百分比1+%)。
货币时间价值 是评判投资方案的基本标准 。
(2)时间价值(无风险报酬率)的计算:
终值 F(本金+利息的和、到期价值、将来值 ),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利和。
现值 P(本金 ),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
终值 F(本利和、到期价值、将来值 ):目前有两种利息计算方法:单利和复利
终值 F(本金+利息的和、到期价值、将来值 ),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利和。
现值 P(本金 ),指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一定量资金折合到现在的价值。
终值 F(本利和、到期价值、将来值 ):目前有两种利息计算方法:单利和复利
(二)风险报酬因素
(1)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财务上是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按形成原因一般分成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按形成原因一般分成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①经营风险,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
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其他外部环境变化(通胀、经济不景气) 。
②财务风险(筹资风险) ,是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息税前利润率 和借入资金利息率(都是借款的)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主要来自:市场销售、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其他外部环境变化(通胀、经济不景气) 。
②财务风险(筹资风险) ,是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息税前利润率 和借入资金利息率(都是借款的)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
(2)风险报酬
概念:风险报酬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 超过资金时间价值 的那部分 额外报酬 。
通常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通常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表示方法:
① 风险报酬额 ,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 时间价值 的额外报酬 ;
②风险报酬率 ,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 时间价值率 的额外报酬率 ,
风险报酬率 =风险报酬额/原投资额
②风险报酬率 ,是指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 时间价值率 的额外报酬率 ,
风险报酬率 =风险报酬额/原投资额
若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期望投资报酬率=资金时间价值(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
第二节 农业企业资金筹措
一、农业企业资金的特点
(1)占用量大 ,周转速度慢,利用率低;由农业企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2)农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不均衡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由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引起。
(3)农业企业中有部分产品具有自给性 。这部分产品不经过销售阶段,直接由产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二、农业企业资金筹措的原则和渠道
(一)农业企业筹措资金的基本原则
(1)筹资数量:规模适当原则。
(2)筹资时间:筹措及时原则。
(3)筹资来源:来源合理原则。
(4)筹资方式:方式经济原则。
(二)农业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
①投入资本。(权益资金)通过 筹集资本金 的方式吸收的资金。
农业企业的投入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 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 和外商投入资本等。
②留存收益。(权益资金)包括盈余公积金 (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等。
③负债。(债务资金)通过负债形式 筹集的资金。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 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
农业企业的投入资本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 国家投入资本、法人投入资本、个人投入资本 和外商投入资本等。
②留存收益。(权益资金)包括盈余公积金 (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等。
③负债。(债务资金)通过负债形式 筹集的资金。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 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
三、农业企业的资金成本
概念:资金成本是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包括 2 部分: 资金成本=资金筹集费(筹资费用)+资金占用费(每年的用资费用) 。
通常用相对数表示:
资金成本=资每年的用资费用(利息—每年)/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手续费、发行费—一次性)
下面的各种成本的计算都是基于这一原理的变形
资金筹集费:(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 获取资金 而支付的各项费用,
如向银行支付的借款 手续费 。因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 发行费 等。一次性发生。
资金占用费:(每年的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 使用资金 而付出的费用,
如向股东支付的 股利 ,向债权人支付的 利息 等。经常性发生。
包括 2 部分: 资金成本=资金筹集费(筹资费用)+资金占用费(每年的用资费用) 。
通常用相对数表示:
资金成本=资每年的用资费用(利息—每年)/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手续费、发行费—一次性)
下面的各种成本的计算都是基于这一原理的变形
资金筹集费:(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 获取资金 而支付的各项费用,
如向银行支付的借款 手续费 。因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 发行费 等。一次性发生。
资金占用费:(每年的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 使用资金 而付出的费用,
如向股东支付的 股利 ,向债权人支付的 利息 等。经常性发生。
资金成本分类:
(一)银行借款成本
银行借款成本是指:借款利息(资金占用费)与筹资费 。借款利息在税前支付,有减税作用。
K 1 =I( 1-T )/L( 1-f )
K 1 :银行借款成本, I:银行借款年利息, L:银行借款筹资总额, T:所得税税率, f:银行借款筹资费用(率)。
银行借款成本=利息(1-税率)/筹资额(1-筹资费率)或 筹资额(筹资额-筹资费用)
(2)债券成本
债券成本是指 债券利息 和筹资费 。债券成本的计算与银行借款基本相同,其计算
K b = I(1-T )/B(1-f )
K b :债券成本, I:债券每年支付的利息, B:债券筹资额, T:所得税税率, f:债券筹资费用(率)。
(3)普通股成本
普通股成本属于权益资金成本 。权益资金的资金占用费是向股东发放的股利 ,而股利是从税后净利润中支付的, 不能抵税
Ks= D/P( 1-f )
Ks:普通股成本 ,D:每年固定股利 ,P:普通股筹资额 , f:普通股筹资费用(率)。
许多企业的股利是不断增长的, 假设每年的固定增长率为 g,
则普通股成本的计算公式为:Ks=D1/P(1-f)+g,D1为第一年支付的股利。
(4)留存收益成本
一般企业都不会把全部收益以股利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因此,留存收益也是企业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投资者将留存收益留存于企业, 实际上相当于对企业追加投资 ,也要求有一定的报酬,所以留存收益也应考
虑资金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与普通股基本相同, 只是不用考虑筹资费用 。
Ke=D 1 /P + g
(1)(2)借款类资金需考虑所得税(3)权益类资金 (4)自有资金,不考虑筹资费用
银行借款成本是指:借款利息(资金占用费)与筹资费 。借款利息在税前支付,有减税作用。
K 1 =I( 1-T )/L( 1-f )
K 1 :银行借款成本, I:银行借款年利息, L:银行借款筹资总额, T:所得税税率, f:银行借款筹资费用(率)。
银行借款成本=利息(1-税率)/筹资额(1-筹资费率)或 筹资额(筹资额-筹资费用)
(2)债券成本
债券成本是指 债券利息 和筹资费 。债券成本的计算与银行借款基本相同,其计算
K b = I(1-T )/B(1-f )
K b :债券成本, I:债券每年支付的利息, B:债券筹资额, T:所得税税率, f:债券筹资费用(率)。
(3)普通股成本
普通股成本属于权益资金成本 。权益资金的资金占用费是向股东发放的股利 ,而股利是从税后净利润中支付的, 不能抵税
Ks= D/P( 1-f )
Ks:普通股成本 ,D:每年固定股利 ,P:普通股筹资额 , f:普通股筹资费用(率)。
许多企业的股利是不断增长的, 假设每年的固定增长率为 g,
则普通股成本的计算公式为:Ks=D1/P(1-f)+g,D1为第一年支付的股利。
(4)留存收益成本
一般企业都不会把全部收益以股利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因此,留存收益也是企业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投资者将留存收益留存于企业, 实际上相当于对企业追加投资 ,也要求有一定的报酬,所以留存收益也应考
虑资金成本。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与普通股基本相同, 只是不用考虑筹资费用 。
Ke=D 1 /P + g
(1)(2)借款类资金需考虑所得税(3)权益类资金 (4)自有资金,不考虑筹资费用
(5)综合资金成本
综合资金成本是以各种资金所占的比重为权数,
对各种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故又称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w =∑ K j W j——各资金占总额权重*成本百分比 求出后加总
Kw:综合资金成本, Kj:第 j 种资金的成本; Wj:第 j 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
综合资金成本是以各种资金所占的比重为权数,
对各种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故又称为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w =∑ K j W j——各资金占总额权重*成本百分比 求出后加总
Kw:综合资金成本, Kj:第 j 种资金的成本; Wj:第 j 种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
四、农业企业的资金结构
资金结构(筹资结构):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权益资金(投资成本、留存收益)和债务资金)其比例关系,
资金结构(筹资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 核心问题。
企业应确定最佳资金结构: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 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的资金结构。
其确定通常采用: 比较资金成本法 。它要求企业在作出筹资决策之前,先拟定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
的综合资金成本,并根据综合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金结构。
资金结构(筹资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 核心问题。
企业应确定最佳资金结构: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 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的资金结构。
其确定通常采用: 比较资金成本法 。它要求企业在作出筹资决策之前,先拟定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
的综合资金成本,并根据综合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金结构。
第三节 农业企业资金投放
一、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企业的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增加的数量。
这里的“现金”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 ,而且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的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
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现金净流量。流入-流出=净流量
这里的“现金”不仅包括各种货币资金 ,而且还包括项目需要投入的企业拥有的非货币资源的变现价值
包括: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现金净流量。流入-流出=净流量
(一)现金流出量
现金流出量是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
(1)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办费等投资;
(2)流动资金投资 :完整投资项目中用于生产经营周转使用的营运资金,也叫垫支流动资金
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合称: 原始总投资
(3)经营成本 ,又称付现成本,指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动用现实货币资金支付的成本费用。
(4)各项税款;
(5)其他现金流出。
(1)建设投资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办费等投资;
(2)流动资金投资 :完整投资项目中用于生产经营周转使用的营运资金,也叫垫支流动资金
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合称: 原始总投资
(3)经营成本 ,又称付现成本,指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动用现实货币资金支付的成本费用。
(4)各项税款;
(5)其他现金流出。
(二)现金流入量
现金流入量是指投资项目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
(1)营业收入 ;
(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
(3)回收流动资金 ;
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与回收流动资金 合称 回收额。
(1)营业收入 ;
(2)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
(3)回收流动资金 ;
回收固定资产余值 与回收流动资金 合称 回收额。
(三)现金净流量
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有时指一年内,有时指投资项目持续的整个年限内)内
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流入量>流出量时,净流量为正值
流入量<流出量时,净流量为负值
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流入量>流出量时,净流量为正值
流入量<流出量时,净流量为负值
二、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
投资方案评价时选用的指标可分为两类:
①贴现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
②非贴现指标 (辅助作用) ,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 。
根据评价指标的分类,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也被分为贴现的方法和非贴现方法。
②非贴现指标 (辅助作用) ,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 。
根据评价指标的分类,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也被分为贴现的方法和非贴现方法。
(一)贴现的分析评价方法
1. 净现值法
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
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要按预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 ,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 。
净现值> 0,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净现值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
所有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都要按预定的贴现率折算为现值 ,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差额 。
净现值> 0,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各期回收金乘以折现系数相加后减去投资成本
2. 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 。
现值指数> 1:项目的现金流入现值大于现金流出现值,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现值指数是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 。
现值指数> 1:项目的现金流入现值大于现金流出现值,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
各期回收金乘以折现系数相加后除以投资资金
3. 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
或者说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通常采用逐步测试法 :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
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
直到找出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
或者说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
通常采用逐步测试法 :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用它来计算方案的净现值。
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
直到找出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不须计算
(二)非贴现分析评价方法
(1)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回收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方案越有利。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回收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即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计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越短,则方案越有利。
(2)会计收益率法
会计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 ,是指投资项目的年平均净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
会计收益率越高,则方案越有利
会计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 ,是指投资项目的年平均净收益与原始投资额的比率。
会计收益率越高,则方案越有利
不包括成本和收回,只是收益(盈利)相加平均后再除投资资金——各盈利期盈利相同则不用平均
第四节 农业企业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内容
(一)利润分配的项目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利润分配的项目包括以下部分:
(1)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转为增加公司资本 。
分为: 法定盈余公积金、 任意盈余公积金。
(2)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 。利润或股利的分配应以各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为依据,
每一投资者或股东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与其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份数成正比 。
(1)盈余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从净利润中提取形成,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转为增加公司资本 。
分为: 法定盈余公积金、 任意盈余公积金。
(2)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或股利 。利润或股利的分配应以各投资者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为依据,
每一投资者或股东分得的利润或股利与其持有的投资额或股份数成正比 。
(二)利润分配的顺序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利润分配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1)弥补 以前年度 亏损 。
(2)计提 法定盈余公积金 :按照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 10%提取,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
50%时,可不再提取。用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时,转增后法定公积金余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 25%。
(3)计提 任意盈余公积金 。任意公积金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向
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以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
(4)向投资者分配 利润 或股利 。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投资者
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应以 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的原则,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1)弥补 以前年度 亏损 。
(2)计提 法定盈余公积金 :按照净利润扣除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 10%提取,法定公积金达到注册资本的
50%时,可不再提取。用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时,转增后法定公积金余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 25%。
(3)计提 任意盈余公积金 。任意公积金由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向
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以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
(4)向投资者分配 利润 或股利 。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为可供投资者
分配的利润或股利,公司应以 同股同权、同股同利 的原则,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二、利润分配政策的评价与选择
1. 剩余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 根据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 (最佳资金结构) ,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 先从净利润当中留用,
然后再将剩余的利润用于向投资者分配。 不变:资金结构
采用理由:公司只将剩余的净利润用于发放股利:为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 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
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
先计算权益资金比例,再用净利润减去权益资金
分配方案: 根据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 (最佳资金结构) ,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金, 先从净利润当中留用,
然后再将剩余的利润用于向投资者分配。 不变:资金结构
采用理由:公司只将剩余的净利润用于发放股利:为保持理想的资金结构, 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
适用于:公司初创阶段
先计算权益资金比例,再用净利润减去权益资金
2. 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收益
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不变:股利
采用理由:避免出现经营不善而减少股利的情况(因为稳定的股利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有利于投资者安
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
缺点: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脱节。
适用于:收益比较稳定、正处于成长期、信誉一般的公司。
分配方案:将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收益
将会显著地、不可逆转地增长时,才提高年度的股利发放额。 不变:股利
采用理由:避免出现经营不善而减少股利的情况(因为稳定的股利有利于稳定股票价格;有利于投资者安
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
缺点:股利支付与公司盈利能力相脱节。
适用于:收益比较稳定、正处于成长期、信誉一般的公司。
3. 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分配方案: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净利润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各年股利额随公司经营的
好坏而上下波动,获得较多盈利的年份股利额高,获得盈利少的年份股利额低。
固定:股利/净利润
采用理由:能够使股利与公司的盈利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真正公
平地对待每一位股东。
缺点: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不利于公司股票价格的稳定与上涨。
4.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分配方案: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利有较大幅度增加的年份,再根据
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 不变:低股利
采用理由:①使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②可使那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
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第五节 农业企业财务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权益越有保证。但若太高,流动资产占
用资金过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 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下限为 100%;流动比
率为 200%时比较适宜。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债权人权益越有保证。但若太高,流动资产占
用资金过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 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下限为 100%;流动比
率为 200%时比较适宜。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 1,低于 1 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 1,低于 1 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00%
资产负债率 越低 ,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越强 。
企业资产总额中,债权人提供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2.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100%
产权比率 越低 ,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越强 ,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
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的相对关系,表明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100%
产权比率 越低 ,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越强 ,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
能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
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与股东提供的资金的相对关系,表明企业的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3. 利息保障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
息税前利润,指企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通常用 “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 来近似计算。
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
从长期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至少> 1。且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债务利息
息税前利润,指企业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通常用 “利润总额加财务费用” 来近似计算。
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
从长期来看,企业若想维持正常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至少> 1。且比率越高,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资产管理效率是指企业管理和运用企业资产的效率。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
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一)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 取得存货 开始到 销售存货 并 收回现金 为止的这段时间。取决: 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
款周转天数 。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 越短 ,资金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管理效率 越高 。
(二)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企业 销售成本 与平均存货余额 的比率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 / 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 /2
存货周转天数= 360/ 存货周转率
一般来讲,存货周转率 越高越好 。存货周转率越高 ,表明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资金占用
水平越低。
(三)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或产品 销售收入净额 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的比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反
映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 /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 越高 (平均收现期 越短):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越强 。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或产品 销售收入净额 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的比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反
映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 /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 越高 (平均收现期 越短):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越强 。
(四)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 / 平均流动资产
平均流动资产=(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 / 2
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周转率 越高 (周转次数越多) :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
用效果 越好 。
(五)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 销售收入 / 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 = (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2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周转速度。 周转越快 ,反映销售能力 越强 ,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
效率 越高 。
三、盈利能力分析
(一)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销售收入× 100%
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
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提高其销售净利率。
(二)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 =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 销售收入× 100%
反映企业销售收入扣除销售产品或商品的成本后,有多少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三)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 /平均资产总额× 100%
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该比率 越高 ,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越强 。
(四)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 /平均净资产× 100%
平均净资产 =(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 /2
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比率 越高 ,表明企业投资带给所有者的收益 越高 。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 该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也是整个财务
管理体系的核心
平均净资产 =(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 /2
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比率 越高 ,表明企业投资带给所有者的收益 越高 。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 该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也是整个财务
管理体系的核心
(五)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 期末所有者权益 / 期初所有者权益× 100%
通常,若> 1:所有者权益增加,资本增值;若= 1:资本保值;若<1:所有者权益遭受损失。
指标的高低除受企业经营成果影响,还受到企业利润分配政策影响。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