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2政治学概论(2019年新版)
2021-03-23 10:22:12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00312政治学概论(2019年新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00312政治学概论(2019年新版)
第1章导论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政治的含义
论述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为伦理道德。在古代,各个思想家都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国康德、黑格尔)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这种政治观的基本特点是把国家说成是一种法律的产物,把国家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实质上是把政治界定为一种法律现象,因为政治活动主要是通过国家来执行的。(代表人物:凯尔森)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权谋和玩弄权术的活动。这种政治观的基本特点是把权力作为政治的核心,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代表人物:意大利马基雅维里)4、将政治看作“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在我国,持这种政治观的典型代表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他认为,政治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学者把政治与管理活动联系起来,如奥克肖特认为,政治就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代表人物孙中山与英国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这种政治观的基本特点是把政策作为政府的核心内容,认为与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相关的活动就是政治(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归纳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或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独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来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政治关系均直接表现为或最终可归结为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特点。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可以泳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我们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掌握政治的客观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简述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6、国际政治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
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家
孔子、孟子
礼治、德治、王道
法家
韩非
霸道、以法治国
道家
无为而治
西方古代政治学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中世纪
神学政治论-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神权高于王权
简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条是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这两条发展线索,各自先后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发展
简述近代以来至17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君主论》,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布丹《共和六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2、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发展和变革阶段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它提出了国家是统治阶级组织的观点2、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3、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它系统地阐发了国家地历史类型问题5、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地政党学说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要领
简述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
1、有助于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2、有助于提高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复杂政治问题的能力3、有助于学好政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4、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要领
1、要注重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2、要注重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3、要注重伦理与实践之间的结合
第2章国家与阶级
国家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群婚,人类婚姻发展的第一阶段
血缘家庭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
普那路亚家庭
人类历史上第二种家庭形式,规定同辈之间禁止通婚
氏族
简述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
1、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2、氏族议事会是决定氏族事务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当中所有成年男女均有权参加的平等机会3、氏族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彼此之间负有户型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简述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1、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是按血缘划分居民2、国家设立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氏族则只有纯粹的道德力量
阶级形成与国家的起源
阶级的形成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结果
1、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2、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3、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简述原始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主要结果
1、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2、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3、部落联盟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人阶级的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的结果
1、交换发展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2、由于商业活动、土地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著名论断表明了什么?
1、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早期国家产生的几种具体形式
雅典形式
罗马形式
德意志形式
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神权论
契约论
简述契约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它是近代西方国家最有影响力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2、基本观点是认为国家是人民订立契约的产物。这种理论通常不在意国家起源的历史证据,而是侧重于揭示国家存在的道德基础和法理基础3、既说明国家的起源和存在的正当性,又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评价:仅论史实或逻辑本身,契约论都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但它对于理解现代国家的合理性确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其所倡导的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的思想,对于推动近代西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暴力论
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论断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政治组织。这既揭示了国家的性质,也指出国家存续的时间问题。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所谓历史现象,就是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类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将随着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展开而向前发展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句话阐明了国家的本质。这里,首先说国家是一种手段,一种强制性的统治手段,而非社会公共的手段3、国家是一部机器。这说明的是国家作为工具在构成上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精密性,国家不是单个的机构,也不是简单的武装,而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观分析
社会共同体
古罗马-西塞罗
国家契约说
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
国家要素说
三要素
主权、领土、居民
四要素
主权、领土、居民、政治
国家的职能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谋求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防御敌人入侵,保卫国家安全,扩大国际影响,拓展生产空间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国家职能中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有怎样的关系
1、从来源依据上讲,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对独立,主次分明的,二者分别代表了社会的生存需要和国家的统治需要。从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规定性上来看,政治职能居于主导地位,社会职能居于从属地位2、从静态关系来看,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3、最后,从动态过程来看,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发挥程度在不同社会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并且两种职能的关系地位在特定的社会还可以相互转换
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简述国家消亡的条件
1、政治条件: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2、社会条件:旧的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3、精神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4、国际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5、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消亡的途径
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国家消亡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的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3、关于国家消亡的具体时间和采用什么形式等具体问题,有待于未来的实践加以说明
第3章国家的历史类型
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分类
亚里士多德
正常国家
贵族国、民主国、君主国
变态国家
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
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标准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简述政治革命的作用
1、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2、革命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3、革命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试述革命与改良的区别
1、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而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2、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现象,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当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就会起来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推动社会前进。而改良则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3、由于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阶级在推翻旧的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比如会遭到旧的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因此,革命不是一种和平的进化过程,而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而改良则是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简述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的区别
1、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一概地反对改良,只是不满足于改良,强调不停留在改良上,改良的全部合理性在于其要服从革命的原则和目的。改良是被统治阶级通过斗争而取得统治阶级的让步,革命者应当利用这些让步积累革命力量,进而夺取政权,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2、改良主义者则是停留在改良上,满足于统治阶级的让步,甚至借此来阻止群众革命。改良主义者实质上是旧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四种具体国家历史类型概述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土地所有制
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
四种具体形式
地主占有制、领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的特点
1、允许土地买卖,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手段是购买2、地主把自己占有的大量土地分别出租给佃农耕种,并通过收缴地租的方式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
简述中国封建官僚制的特点
1、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2、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3、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4、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简述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1、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2、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3、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资本主义国家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拓展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充足的货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2、出现大量能够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形成和扩张中表现的特征
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3、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自由劳动力的方式进行4、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矛盾
1、封建的生产关系是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特征的,劳动者并没有出卖自身的自由;资本主义生产则以雇佣劳动为基本方式,这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自由交易关系,因而必须要以劳动者具有支配自己的劳动的自由为前提2、封建生产关系下的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生产限于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生产则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因而其生产具有无限扩展的动机3、封建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国家权力的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表现为社会身份的等级制;资本主义生产以市场的平等交换作为活动条件,强调自由在社会经济流通领域的价值,故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经济决定政治,这些差异在政治上的要求也是难以协调的,所以,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本身都必然要求突破旧的封建形式的束缚以求得更充分的发展。
简述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既然生产关系是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生活同样也会按照自由竞争的规则和方式来运行。就其特性而言,自由资产阶级崇尚个人自由,于是在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下的政治生活,自然就以维护个人自由作为支配性原则和基本出发点。这种自由主义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新型的民主,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们享有的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为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提供经济保障。2、社会主义民主通过不同与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民主的运动和公民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称自己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全部强制性的价值在于保障人民享有民主,甚至可以说就是在人民中间贯彻民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专政实质上是统一的,民主更加纯粹,专政也远离压迫,一切都是新型的,一切都属于人民的。
论述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段,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论述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
1、就其根本性质来说,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对立的,因此,在无产阶级革命发生时,并没有在原有社会中发育成长起来的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政权的力量,对私有经济进行改造和引导,建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由此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2、依法打击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4、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第4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国家权力的内涵、特征、结构与国家形式
国家权力的含义
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
1、形成了行驶国家权力的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即各种形式的国家机关和官吏,使官吏机构得以专门话,管理者得以常任化2、建立了职业性的常备军3、确立了赋税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权力的论述
1、国家权力是根源于社会经济基础的政治权力。国家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国家权力则是统治阶级在经济领域拥有支配性权力的政治体现2、国家权力本质上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权力,它所表达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3、国家权力是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的公共权力,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国家权力的特征
论述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主权性既是国家权力具有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国家独立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2、强制性。国家权力所以能够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就在于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力量,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3、普遍性。国家权力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全体居民具有普遍约束力,所有社会成员、组织、集团都不得违背国家权力的意志和规定4、组织性。国家权力所以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原因在于它是通过相应的国家组织体系予以保障实施的
国家权力的结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通常以“分权制衡”作为政权组织原则,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制度设计1、由三个不同的机关分别执掌和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每一个机关都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在行使各自分掌的权力时,都会受到其他机关的制约,同时也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通过上述这些安排,实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从而形成分权制衡的权力结局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其组织原则具体体现为:1、民主集中制遵循人民主权的精神,贯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2、合理划分和高效协同国家机关权责的原则3、民主集中有机结合的国家权力运行原则4、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实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合理配置权力的原则
国家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2、形式体现内容,政体反映国体3、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简述政体的基本特性
1、政体的选择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2、政体具有多样性3、政体是国情的产物4、相对于国体而言,政体的发展变化具有灵活性和变异性
亚里士多德政体的分类
正宗政体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异政体
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政体的标准
1、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时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3、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贵族君主制、立宪君主制
共和制
贵族共和制
古代希腊和罗马
民主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公社制、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涵义
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单一制
复合制
单一制和复合制的区别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他一切过阿基机关,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等,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驶国家立法权4、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论述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形式,也是适合我国社会与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政体形式。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实行分权制衡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和国家性质决定的1、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表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政权性质,是最适合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我国权力机构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保障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论述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特点
根据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3、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5、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第5章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概述
国家机构的含义与特征
国家机构的特点
1、阶级性2、社会性4、强制性
3、整体性
简述国家机构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1、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政治组织体系和国家权力系统2、组成国际机构的各个国家机关为了贯彻、体现统治阶级的统一意志,从根本上说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并形成领导、指挥和操作的网络,它们是完整的政治组织体系和政治权力运筹系统3、保持和维护国家机构的整体性十分重要,如果某一国家机关或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利、职能配置不合理,机构设置和组织产生弊端,就会影响整个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甚至造成整个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混乱
国家机构的构成
国家机构通常由哪些国家机关构成或国家机构的主要构成要素
1、国家元首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监察机关5、司法机关
国家机构的设置
影响国家机构设置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1、国体。国体的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和运行取向2、国家统治方式。国家统治方式包括国家治理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这三种形式综合地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的组建和设置形式3、社会与国情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状况,也包括社会心理和历史传统,同时,还要考虑一个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条件
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
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结合西方国家的实际,分析“三权分立”的本质
1、“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之后,根据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建立起来的2、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独立行使,各自对宪法负责,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并且相互制衡3、这一原则已不再具有等级分权、阶级分权的意义
西方国家的主要国家机关及其职权
西方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
1、立法权2、财政权3、监督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2)在议会制国家,议会制拥有倒阁权,即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使政府集体辞职3)行使弹劾权4)行使质询权
西方国家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1、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2、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3、处理对外关系事务4、军事权5、立法参与权
西方国家司法机关违宪审查权的含义是什么
1、违宪审查是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决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反宪法,审查对象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令,政府根据法律颁布的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命令以及采取的行政措施。2、行驶违宪审查权的机构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普通法院行使,二是由专门的宪法法院行使。3、各国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方式有“事后审查”与“事前审查”两种。
西方国家“司法独立”的实质和意义
1、所谓“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2、司法独立原则及其他原则和制度,对于保障公民人身和私有财产权利,维护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比较我国司法机关与西方国家司法机关在活动与工作原则上有何不同
1、西方国家司法机关的司法原则与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其中司法独立原则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所谓“司法独立”是指法院和法官只服从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其具体含义有三个方面:1)司法权由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2)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3)法官在审理过程汇总坚持独立,法官按照“自由心证”原则办案2、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和工作遵循和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和如下几项原则。1)法院和检察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审判、检察活动的原则3)司法独立,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原则4)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特权,不容民族歧视原则5)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原则6)公开审判原则7)民主集中制即合议制原则3、我国司法机关的活动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同时受人大监督。虽然也推崇司法独立,但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有本质的不同。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机构
中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本质区别
1、议行合一以否定、替代资本主义议会制的三权分立原则为前提2、议行合一不是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在组织形式上的简单合并,而是两种国家权力和职能在职掌、从属上的集中统一3、议行合一即公社委员会兼管行政权和立法权,两权兼管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这种人民代表机关既是权力机关又是工作机关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哪些
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3、保证立法和决策民主化和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责任制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中国的主要国家机关及其职权
我国最高权利机关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权2、决定权3、任免权4、监督权
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的职权有哪些
我国的最高国家机关即国务院,其职权范围广泛,大致可以概况为如下七项:1、行政立法权 2、议案权 3、行政管理权 4、行政区划管理权 5、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 6、社会管理权 7、行使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民主集中制”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1、全国人大行使国家一切权力,包括行使立法权2、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在代表大会上享有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以及人身特别保护权利。人民代表是兼职,在议会期间和会外行使人民代表职权;在会议结束后,回到所在单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经常的密切的联系。
第6章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基本理论概述
政党的含义与特征
不同视角下政党的定义
1、政党是为适应选举(竞选)而建立的政治组织,是某一阶级为争取选票而建立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团体2、政党是某些人为了谋求官职而建立的政治集团,是为取得国家权力和控制政府而建立的政治组织3、政党是充当社会与政府间的媒介和仲裁人角色的组织等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观点是,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特定阶级用来执掌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工具,是社会政治斗争的集中代表。此外,政党又是一个阶级中最活跃、最坚定、最有觉悟的一部分组成,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政治组织
简述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组成3、政党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5、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
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分类
现代政党的分类
1、以政党代表的阶级和阶层属性为标准,可将其分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政党2、以政党是否掌握政权为标准,可将其划分执政党、参政党、反对党、在野党3、以政党的法律地位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4、根据政党的活动范围,可将其分为跨国政党联盟、国内政党和地区性政党
政党的功能
1、争取和影响群众2、整合和集中阶级意志3、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4、培养政治骨干
政党制度及其主要类型
政党制度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一国政党制度依据统治阶级利益要求而制定,因此,统治阶级可以依据自己统治和利益要求完善调整或改变政党制度2、一国政党制度可以由成文法规定,也可以由根据实际政治需要而形成某些相应的宪法惯例规定;可以在宪法中以原则性规定呈现,也可以按照宪法惯例而形成3、一国政党制度规定了该国政党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从而对该国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以及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简述政党制度的影响因素
1、受一国社会利益结构影响2、受一国不同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发展和成熟的对比程度的影响3、受一国国体和政体的影响4、受一国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规则的影响
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及其主要类型
两党制
两党制的特点
1、国内存在势均力敌长期占据本国政坛的两大政党2、两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状态3、两党制以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论述美国两党制与英国两党制的区别
1、美国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的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英国两党的活动围绕会议选举展开,由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其成员也都是议会成员。2、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英国两党采取集中制原则,有严格的投票纪律,所有该党议员必须按本党的决定进行投票,在政党组织结构上,中央与地方组织直接有着直接的联系纽带,其活动具有连续性。
英、美两党制特点及评价
1、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具有如下特点:1)两党围绕下议院议席选举展开活动2)两党均采取集中制原则3)英国政党的集中性质还体现在政党本身的组织结构上2、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的特点1)美国两党制与总统竞选紧密相关2)美国两大政党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多党制
简述多党制的主要类型
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特点:1、政党数量多,力量分散2、各政党往往分化成阵线分明的左右两大政营,轮流执政3、政权的更替往往取决于第三政党的结盟
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特点:1、联合执政2、政权更迭比较频繁
一党独大的多党制
特点:在这种多党制中,也存在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在该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可以单独执政,而其他政党处于在野党地位
一党制
当代中国的政党与政党制度
当代中国的政党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的参政方式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是历史人民的选择2、中国共产党起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二、中国民主党派是处于参政地位的参政党,是通过政治参与和政治协商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民主党派起参政作用。
简述中国政党制度的内涵、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2)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根本利益相一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3)政治协商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核心内容4)宪法和法律是我国各政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简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
1、提供政治参与渠道2、反映和表达不同阶级、阶层利益3、整合社会力量、提高政治认同4、实现民主监督、提高执政水平5、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实现方式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的组织形式2、中国共产党召集的协商座谈会是比人民政协会议方式更灵活并可随时根据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实现合作的方式3、共同参加国家政权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现合作的方式
试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
1、有利于中国最广泛人民民主的实现2、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效率3、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
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符合中国国情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全国民族各界根本利益4、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创造了新型政党关系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它创造了新的政党政治形式6、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开创了政党间新的相互监督形式和机制
中国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
简答中国统一战线的形成
1、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策略问题2、新中国建立前,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组织行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当前,“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为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这一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简述新时代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1、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2、处理好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3、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4、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5、处理好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
第7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概述
政治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简述政治文化的特征
1、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文化的要素与类型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1、政治心理2、政治思想3、政治价值观
政治文化的分类标准及结果
1、根据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可分为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2、根据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和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及其相互间关系,可分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3、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特点,可分为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4、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论述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之间的不同
1、传统政治文化以专制主义与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带有迷信色彩和宿命论,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突出特点是领袖崇拜、宗教信仰。在这种政治文化中,传统的价值原则则居于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创造力2、现代政治文化具有如下特征:1)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政治体系保障着广泛的政治参与。2)社会大多数成员勇于革新与开拓,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流。3)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你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政治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简述政治文化的结构
1、纵向结构。政治文化包含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两个基本层次。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政治文化基础性的垂直结构2、横向结构。各种政治亚文化相互作用,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水平结构3、对象结构。政治文化包含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三个层次4、成分结构。包含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政治价值型成分和政治理想性成分
简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政治文化反映了社会成员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反映了政治体系、法律制度在社会成员心中的价值认知取向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3、影响政治过程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它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形态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文化、奴隶社会的政治文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2、按照人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将政治社会化划分为儿童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成年期的政治社会化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1、家庭2、学校3、大众传媒4、社会组织
试述家庭在个人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1、家庭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父母、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教育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家庭结构不同,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由夫妻和子女两代构成的家庭,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是直接的;由祖孙三代或几代同堂构成的大家庭,容易使儿童形成保守的政治倾向;双亲不全或失去双亲的家庭,儿童容易自由放任,但也容易较早地形成独立的个性。3、家庭在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家庭的影响又是比较浅层的和较易改变的,并受到由于年龄所带来的各种有限条件的限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3、社会主义法治文化4、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5、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有其独特的民族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有其鲜明的时代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有其巨大的包容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具有其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3、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4、深入开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5、深入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1、凝聚政治资源,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顺利运行2、破除思想障碍,规范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3、维护社会期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第8章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政治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3、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政治发展的内容
1、政治生活的一体化2、政治结构的合理化3、政治功能的完善化4、政治管理模式的现代化5、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1、由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为核心的自上而下单向式的施政方式,逐渐向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双向互动式的施政方式转变2、由过去封闭式办公的方式向政务公开透明转变3、由过去行政审批内容复杂、审批层级多、程序烦琐、审批时间不确定的做法,向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简化行政审批层级和程序,方便、快捷、高效转变4、由过去施政注重上级满意向注重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转变5、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
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政治发展的动力
1、政治发展来源于人类对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2、政治发展来源于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3、政治发展来源于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4、政治发展来源于人类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互动
政治发展的途径
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在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政治改革
在社会改革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在改革中要注意改革速度的控制,不应过急2、要注意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3、要注意改革措施与改革环境的相互协调,确保政治改革在稳定条件下进行
比较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之间的不同
1、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改革指一定统治阶级中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2、革命具有如下特征:1)革命的目标是夺取和掌握政权。2)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3)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4)从变化的方式来看,革命通常表现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斗争3、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1)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4)政治改革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具有基础性和优先性地位2、政治稳定主要是指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和国家政权的连续性3、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在政治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才能获得持续的、普遍的政治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理论逻辑的产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实践逻辑的最终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1、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坚持党对政治发展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最大优势2、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奋斗目标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5、坚持从中国国情与实际出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6、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原则7、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推进政治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安排。
政治体制改革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治体制改革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坚持和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2、坚持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5、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驶
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优化协同高效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2、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要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2)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设置3)要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4)要合理设置地方机构5)要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意义以及路径
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1)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3)推荐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推动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1)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从战略上谋划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有益政治文明成果。3)要坚持四个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4)要坚持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立场
第9章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宗教概述
民族的概念及特征
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宗教的起源
马克思认为宗教的产生基于两个客观条件: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
简述宗教现象的本质特征
1、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具有虚幻性2、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想象,具有麻痹性3、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映,具有相对性
民族与宗教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1、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2、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宗教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1、宗教是构成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宗教与社会生活高度关联,与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3、历史上宗教与政权联系紧密,近代逐步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4、宗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
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层面
1、全球性的民族问题2、跨国性的民族问题3、一国之内的民族关系问题
当代世界的宗教问题
当今世界宗教问题的新状况
1、宗教信仰多元化,宗教教派林立2、宗教的世俗化倾向3、宗教带给人类共同的新挑战
当代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成因
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现状
中国宗教问题的特征
1、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法律保障2、宗教活动有序开展3、宗教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宗教关系积极健康
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的实质
中国民族政策的实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结合起来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民族发展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3、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双重权力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单一制国家结构下的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的宗教政策
简述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10章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的含义与特征
简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具有特定的自身利益和利益要求2、具有特定的行为能力3、具有特定的稳定的组织型态
国际政治关系的三个层次与特点
1、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利益关系2、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国际社会政治关系的特征
1、全球性2、有机性3、有序性4、变动性
试述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1、两者的公共权威属性不同。国内政治必须并可以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有效地运作。国际政治只能在各种利益和力量对比、博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2、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不同。在国内政治中,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各国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正式表达为各国的国家利益,事实上还存在着不同民族的民族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3、两者的行为主体不同。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个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这些政治行为的主体。在国际政治这个世界舞台上,最为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1、固定的领土2、定居的居民3、统一政权4、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对国家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2、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独立行为主体的必要条件3、国家主权是一国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4、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遵循国际关系准则的前提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1、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2、国际组织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订立的条约3、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及国际法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内容
1、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或称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它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活动中都应该普遍遵循的行为主体,体现为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则、规章。2、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1)普遍性2)共识性 3)应然性 4)约束性3、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互不侵犯原则 5)和平共处原则
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2、国际法在主权国家处理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3)国际法约束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家义务,其执行主要依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
简述国际法的作用
1、国际法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2、国际法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3、国际法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国际政治格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
1、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普遍化3、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在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在全球跨国市场流动4、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联动效应应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
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与功能以及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效应和功能2、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3、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也给国家主权带来多方面的制约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引领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新方案2、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脉相承、互为补充3、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制,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4、以“一带一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带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简述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
1、相互尊重。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各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大国对小国要平等对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2、公平正义。强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主张维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合法权益3、合作共赢。呼吁超越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倡导各国要同舟共济,在国际合作中坚持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担责、共谋发展,而不是画地为牢、以邻为壑
中国是如何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带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1、”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举措,是带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中国行动2、”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3、”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4、\"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带动沿线各国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