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热点趋势2020年回顾及2021展望
2021-03-31 15:00:4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对2020年的汽车产业热点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并对2021年汽车产业整体情况有一个趋势预判。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2020年回顾
关键数据
2020年汽车总销量-2549万,同比下降1.4%
热点事件
1、回首2020年,即便年初经历了新冠疫情,中国汽车产业仍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2020年初,为了对冲疫情不利影响,国家采取了宽信用、宽货币的金融政策措施。超预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 中央和地方各级促消费政策,使得2020年汽车市场表现超出预期。2021年需警惕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于汽车行业的冲击。
2、新基建助力下,充电桩、车路协同产业迎来快速发展
3、2020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元年
这一年的新能源市场,个人消费比例已从两年前的20%提升至近70%,非限购城市的购买比重也达到60%。整体来看,受年初疫情影响,2020年前11月,我国汽车产销同比下降3%左右,相比之下,新能源市场仅微缩0.1%。
4、疫情是汽车产业各产业环节实现线上的催化剂
销售模式的创新,直播卖车
根据热点主题快速响应,实现针对性产品设计的快速推出
防疫车、健康车
五菱玩“人民需要什么我们造什么”概念的背后,是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储备
5、自主品牌向上,纷纷推出独立新能源智能品牌
企业基本情况
2020年7月,东风汽车正式发布全新高端电动车品牌岚图,首款车型岚图FREE定位中大型智能电动SUV,将于2021年第三季度交付。
11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透露,长安要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一个月后,长城汽车独立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SL项目组”也浮出水面。
北汽算这波“冲高”势力中的先行者,其旗下高端品牌ARCFOX首款车型αT已于2020年10月正式上市。只是,ARCFOX αT上市后的销量表现并不如人意。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10月,ARCFOX αT终端销量为336辆,11月仅有94辆。
成立三年的广汽新能源于广州车展期间,宣布更名为“广汽埃安”品牌独立运营,并推出纯电SUV“埃安Y”。上汽、长城内部代号分别为“L”、“SL”的项目,也相继宣布定名,摇身变为“智己汽车”与“沙龙智行”。
合资品牌强势来袭,不少自主车企也开始借电动车向品牌高端化再次发起冲击。
为更加灵活面对转型,一部分传统车企于2020年加速成立旗下新品牌,基本围绕“高端、智能、新能源”三大主要因素“做文章”
6、特斯拉市值大涨,国内造车新势力市值也大大增加
特斯拉率先开启“市值狂飙”模式,于年中首次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这仅是开始,下半年其市值加速增长,如今已是丰田、大众、日产、现代、福特等九大车企的总和。
7、车企选择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发软件,布局软件能力
广汽与中科创达成立智能汽车软件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有车企成立内部软件部门,如长城设立一级部门“数字化中心”,推动集团数字化业务;
也有车企直接选择成立子公司,如上汽成立“零束”软件分公司;
还有多家车企选择与国内Tier1合作,双方共同定义软件架构,完成“软件定义汽车”的课题。
有车企成立内部软件部门,如长城设立一级部门“数字化中心”,推动集团数字化业务;
也有车企直接选择成立子公司,如上汽成立“零束”软件分公司;
还有多家车企选择与国内Tier1合作,双方共同定义软件架构,完成“软件定义汽车”的课题。
2021年展望
2021年关键数据预测
2021年:GDP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增速将达7%左右。预计2021年汽车市场销量增幅超3%,2024年增幅超10%。(中汽中心)
2021年汽车总销量将同比增长4%达2630万辆(中汽协)
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有望达到40%,总销量将攀升至180万辆(中汽协)
预计2021年GDP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平均GDP重新回到6.0%-7.5%区间。(中汽中心)
(毕马威预测)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8%。
同时我们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十个主要趋势:
1、消费、服务业继续回暖,成为下阶段经济复苏的主力
2、制造业投资增长提速
3、出口增速前高后低,总体保持强劲
4、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正常化,但需要关注调整的步伐
5、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供应链韧性成为重要考量
6、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7、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仍将受疫情和疫苗进展制约
8、中美经贸摩擦短期内将有所缓和
9、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10、创新、安全、环保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同时我们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将呈现十个主要趋势:
1、消费、服务业继续回暖,成为下阶段经济复苏的主力
2、制造业投资增长提速
3、出口增速前高后低,总体保持强劲
4、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正常化,但需要关注调整的步伐
5、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供应链韧性成为重要考量
6、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7、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仍将受疫情和疫苗进展制约
8、中美经贸摩擦短期内将有所缓和
9、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10、创新、安全、环保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幅有望达到8.2%;
2、世界银行也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7.9%;
3、毕马威在发布的四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当中预测中国GDP在2021年将增长7.8%;
4、摩根大通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7%;
5、瑞银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2%;
6、德国商业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0%;
7、德意志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9.5%
8、摩根士丹利也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为9%。
2、世界银行也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7.9%;
3、毕马威在发布的四季度《中国经济观察》报告当中预测中国GDP在2021年将增长7.8%;
4、摩根大通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7%;
5、瑞银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2%;
6、德国商业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8.0%;
7、德意志银行预测2021年中国GDP增速达9.5%
8、摩根士丹利也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为9%。
发展背景
资本、概念、技术产生的化学反应
汽车市场动能转换、亟待变革的关键时刻
智能电气化浪潮不断与汽车业融合
华为、苹果以及BBA等科技巨头加入战局
目前纯电动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
10万元及以下区间被五菱宏光MINI EV、欧拉好猫等小型电动车牢牢把握,蔚来、理想的主力车型售价均超过30万元。在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是合资品牌的传统优势区间,未来,或许也是合资车企发力电动车的主要区间。
新能源趋势预测
2020年7月14日,工信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预计2021年汽车下乡政策会继续实施,重点是鼓励换购和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需车企推出配套促销措施
2021年:新能源汽车继续发力,持续增长冲击2025年目标。以高端智能新能源为切入口,车企纷纷开展品牌高端化。整车企业更加注重新能源生态网建设。
2021年关键趋势预测
1、特斯拉年销量或突破80万辆,其在华销量将会达到35.5万辆
2021年,特斯拉为自己制定了不少“小目标”。马斯克表示,2021年特斯拉将进入印度市场。下半年,特斯拉将推出Model S Plaid三电机高性能版,新车将配备全新结构电池组,包括全新的4680型号锂电池。同时特斯拉柏林工厂将大规模生产Model Y。与此同时,位于得克萨斯州的全新超级工厂也将迎来投产
2、头部新造车将赴港二次上市(受中美关系影响,部分中方企业考虑从纳斯达克退市)
初步站稳脚跟的新造车三强开启了“技术”比拼,将在资本市场所筹资金押注自动驾驶、电池等电动车核心技术领域。
2021年,新造车企业需要加速丰富产品阵容,规模化效应。
3、合资车企强势分食纯电动车市场
大众的步伐较快,已经推出了首款基于创新模块化电驱动(MEB)平台打造的纯电动SUV车型ID.4,这款车仍然采用双车战略,目前ID.4系列已在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和上汽大众安亭工厂投产,两家工厂总产能或达60万辆,这个数字高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
日产纯电动SUV Ariya将于2021年正式投放中国市场,该款车型将在武汉新工厂投产。
福特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Mustang Mach-E,目前由长安福特推进国产计划,有望在2021年上市
现代品牌IONIQ 5也将于2021年正式亮相,该款车型基于现代E-GMP纯电动平台打造而来。
4、自主高端纯电品牌恐难有大突破(将是传统车企的“新势力品牌”落地交付接受市场检验的关键年)
合资品牌强势来袭,不少自主车企也开始借电动车向品牌高端化再次发起冲击。
前有特斯拉强势领先,后有蔚来、理想等新造车企业羽翼渐丰,加之合资品牌也开始布局纯电动车型,中国品牌借纯电动车向高端化突围,将会面临巨大压力
良性的市场需要多样需求、多场景等共同驱动,中国新能源市场长期以来都严重依赖政策和补贴,而智能电动车的出现很好地释放了C端购买新能源的需求,未来也将引领市场结构调整。目前,受制于燃油车往新能源过渡的发展限制,传统车企在中高端智能电动车的投放节点虽然晚于新势力车企,但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有望帮助他们快速追赶新兴造车企业。
考虑到过去几年里互联网巨头们均和大量的车企达成了合作,如今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整车项目,这些新的合作会否影响他们与其他车企的既有合作关系,还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
5、小型电动车或仍有一年红利期
产品力和安全性明显高于低速电动车的五菱宏光MINI EV,攻占的是2万-3万元价位区间的“老年代步车”市场。这款小型电动车主要卖向三、四、五、六线城市下沉市场。
相较于低线城市,一二线城市才是汽车消费的引领者,随着电动车产品逐渐成熟,就像小型燃油车,未来小型电动车仍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
6、动力电池行业也进入新的技术变革周期,固态电池研发加速
现状
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特斯拉发布“无极耳”电池,LG化学计划2021年二季度量产一款超高镍NCMA电池,宁德时代联手智己汽车,正在研发“掺硅补锂电芯”技术,续航约1000km的动力电池大约在5年内推出。
目前,丰田汽车已经按计划完成了固态电池装车工作,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预计2025年量产,其电池能量密度较锂电池可提高2倍以上。不仅丰田,大众、戴姆勒、福特、宝马、LG化学、宁德时代、三星、松下、国轩高科等多家企业也在研发固态电池。业内预期,固态电池大约于2024-2025年迎来量产。
7、2021年或许是主机厂设计全新品牌(尤其是电动车品牌)渠道模式、搭建混合直营渠道网络的初步阶段
中国经销商同样面临着变革的阵痛,转型已迫在眉睫。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连续12个月高于50%的荣枯线,最高达到81.2%;2020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整体新车毛利率骤然降至-3.5%,1019家4S店相继退网,近3万家经销商中只有21.5%实现销量增长,盈利的经销商不足3成。
通用旗下的别克电动车已经开启直营模式;大众集团也宣布ID.系列电动汽车将更侧重线上销售——用户通过线上直接下单,经销商负责提供销售咨询、试驾试乘、交易、车辆交接等工作。
“线上销售+线下展示+后续服务”
直销模式可以给车企带来更直接的客户数据,降低营销费用;统一产品售价,便于车企对市场和品牌统一管理;通过数据积累D2C的能力,衍生卖车之外的多元服务;优化库存管理。
推行直营或混合直营模式,势必与现有经销商、主机厂相关方的利益产生冲突;高昂的直营店建店和运营成本也是不小的压力。对于主机厂来说,2021年或许将是设计全新品牌(尤其是电动车品牌)渠道模式、搭建混合直营渠道网络的初步阶段。
8、芯片紧缺可能持续一年
目前,全球车规级芯片主要生产商(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等)均为外资企业。中国车规级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年进口额高达2313亿美元。中国自主芯片集中在较低端的分立器件和收音、导航芯片领域,缺乏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汽车芯片。芯片技术“卡脖子”现状早已被行业多家企业意识到,斯达半导、比亚迪、中车时代等企业也在多年前开始自研车规级IGBT,蔚来2020年启动了自动驾驶计算芯片自研项目。
芯片是一个比整车更需要规模化的产业,芯片行业没有弯道超车。在芯片的研发、生产、需求、原材料等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入布局。
9、L3级自动驾驶车型或迎来集中量产
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第3级自动驾驶也称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在该标准下,动态驾驶任务接管用户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这也符合现阶段大多数车企能够达到的标准,可以预见的是,2021年L3自动驾驶车型或将得以集中量产。部分车企也将推出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
自动驾驶巨头扎堆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的初步探索。
10、科技巨头入局加速智能应用落地
在中国科技巨头的狩猎场,无论是昔日的互联网巨头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为),还是后起新秀TMD(字节跳动、美团、滴滴),都已悉数挤进智能汽车赛道。
车企在软件研发领域处于弱势,需要科技公司的支持;主营业务增长遇到天花板的科技巨头,急需从智能汽车赛道开拓更大的利润空间。
11、车企与新型供应商的创新合作关系
12、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趋势
12月25日,《焦点访谈》栏目以“推动新时代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深度解读《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13、增换购用户、90后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中坚力量。
14、旅行车、轿跑SUV等小众市场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极。
15、政策红利释放,二手车市场预计增长15%。
智能网联领域2021年:L2级低端市场渗透率将大幅提升,L2+加速导入,L3级进入产业化前期。用户需求和技术升级进一步赋能座舱智能化发展。智能化、网联化与电动化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
零部件领域2021年:零部件本土化需求加速,汽车零部件进口替代将迎新发展。技术革新将成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市场需求扩张与供给重构拉动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
混动技术路线预测
产业政策对混动技术等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利好,但混动的技术路线短期内仍以日系为主
沙利文公司2021年的汽车产业十大发展趋势预测
总结可用说辞
产业发展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力增强等诸多特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科技互联网等领军型企业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地位和市场影响。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智能手机产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光伏、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等领域也均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2019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引领型巨头企业均入围世界500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的数量为“十二五”末的近3倍。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为206家,数量同样为“十二五”末的近3倍。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