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
2024-11-02 14:30:03 11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公务员行测知识点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
位置规律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相同
平移
1. 方向:
直线(上下、左右、斜对角线)
绕圈(顺、逆时针)
2. 常见步数:恒定、递增(等差)
宫格方向判定:看数量,判方向
1.走直线:横行黑块数量相同→左右走 竖行黑块数量相同→上下走
2.绕圈走:中间颜色数量相同,优先考虑内外圈分开看
只要看到十六宫格,元素组成相同,优先内外分开;中间颜色数量相同,优先考虑内外圈分开看。
【注意】
1.元素组成相同,优先考虑位置规律。空白也可以作为平移的小元素。
2.两种元素不同,先盯着一个就近看,能排除几个错误选项是几个。
3.多宫格,优先内外分开看
旋转
(1)方向:顺、逆时针
(2)常见角度:45°、90°、180°等
【注意】:
(1)旋转特别喜欢结合“钟表类”考查,“钟表类”是指每幅图都有 1 个大
表盘,从中心点往表盘发散出相同数量的线段。
表盘,从中心点往表盘发散出相同数量的线段。
(2)分开观察元素是怎么移动的,但在找规律时如果发现两个元素的旋转
方向、角度相同,可以合在一起整体观察,考场上想到哪个用哪个,不需要过多
纠结,怎么简单怎么看。
方向、角度相同,可以合在一起整体观察,考场上想到哪个用哪个,不需要过多
纠结,怎么简单怎么看。
(3)两条线条相同,盯住其中一个做假设,结合就近走来做区分,下一幅
图中哪条线段距离其比较近,就优先移动到哪个位置,就近走的思维在位置规律
中用得最多。
图中哪条线段距离其比较近,就优先移动到哪个位置,就近走的思维在位置规律
中用得最多。
翻转
(1)左右翻转:竖轴对称
元素的位置左右变化,上下不变
(2)上下翻转:横轴对称
元素的位置上下变化,左右不变
上下变了,左右也变了——> 180度旋转
样式规律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相似
1.遍历(相同元素重复出现)
①外框的遍历:比如缺圆形就补圆形。
②内部图案的遍历:比如缺黑圆就补黑圆。
【注意】遍历:缺啥补啥。
2.加减同异(图形特征:相同线条重复出现)
1.相加、相减
2.求异(去同求异):去掉相同的部分,保留不同的部分。
3.求同(去异求同)
【注意】加、减、同、异:线条之间的加减同异。
【注意】加减同异的难点:加减同异结合位置规律考查。
怎么简单就先怎么看。
怎么简单就先怎么看。
1.思路一:图 1 与图 2 有明显相同线条,先进行加减同异,如果与图 3 不一
致,再进行位置变化。
致,再进行位置变化。
2.思路二:图 1 与图 2 没有明显相同线条,先进行位置变化,谁搞特殊(谁
不听话)先转谁。
不听话)先转谁。
3.加减同异不用考虑点,主要看线条的变化。
4.所有的相减都可以看作求异规律,所以不用考虑相减规律,直接考虑求异
即可。
即可。
3.黑白运算
1.图形特征:图形轮廓和分割区域相同,不同区域“黑白”颜色不同,且黑块数量不成规律
2.方法:相同位置运算
比如:
黑+黑=黑
白+白=黑
黑+白=白
白+黑=黑
黑+黑=黑
白+白=黑
黑+白=白
白+黑=黑
3.【注意】“黑白”运算:
(1)运算规则具体题目找
(2)“黑+白”不一定等于“白+黑”,要具体题目具体验证
(3)黑块数量相同,优先平移;黑块数量不同,优先黑白运算
【注意】小技巧:可优先找大面积相同色块进行运算。
属性规律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优先属性
1.对称性
1.“轴对称”特征图:“等腰”图形
当元素组成不同,且出现很多等腰图形时,优先考虑轴对称规律。
2.“中心对称”特征图:平行四边形、S、N、Z 变形图
3.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存在相互垂直的对称轴
【注意】对称性考法:
(1)识别轴对称、中心对称、轴+中心对称图形。
(2)细化考法:对称轴方向和数量。如题干均有 3 条对称轴,选项也应选
择有 3 条对称轴的图形。
择有 3 条对称轴的图形。
(3)根据对称轴方向、数量选不出答案,考虑对称轴与图形线、点、面的关系
该考法较热门,考查线条可能较复杂,可以考查对称轴与线条重合、
平行、垂直;可以考查经过几个交点、几个面。因为线的考频较高,建议优先考
虑对称轴与线的关系,再考虑与点、面的关系。
平行、垂直;可以考查经过几个交点、几个面。因为线的考频较高,建议优先考
虑对称轴与线的关系,再考虑与点、面的关系。
当考查该考点时,一般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因此,当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且根据方向选不出唯一答案时,考虑对称轴与线、点、面的关系。
因此,当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且根据方向选不出唯一答案时,考虑对称轴与线、点、面的关系。
(4)几个等腰图形拼合在一起,分开画轴,看轴与轴之间的关系
2.曲直性
图形特征:出现圆、椭圆等曲线图形
1.全曲线:图形全部由曲线构成。
2.全直线:图形全部由直线构成。
3.曲+直(考得少):图形既有直线,又有曲线。
【注意】
一定要根据图形特征解题,出现曲线图形,优先考虑曲直性规律。
3.开闭性
图形特征:1.完整的图形留了小开口,考虑开闭性;2.生活化、粗线条图形
1.全封闭
2.全开放
【注意】开闭性:
(1)完整的图形留了小开口,即“好好图不好好画”,考虑开闭性。
迷宫图是典型的全开放图形。
迷宫图是典型的全开放图形。
(2)生活化、粗线条图形,考虑开闭性。出现开口,可
能考查开闭性。
能考查开闭性。
特殊规律
1.图形间关系
1.图形特征:题干出现两个或多个封闭图形连在一起。
1.相离:图形分开,没有公共部分
2.相交:
①相交于点:常以相切情况出现。
②相交于线
a.数量:即相交线的数量
b.样式:相交边的长短(图 5 相交于最短边,图 6 相交于最长边);
整体/部分(图 6 相交于完整的 1 条线,图 7 相交于 1 条线的一部分)。
整体/部分(图 6 相交于完整的 1 条线,图 7 相交于 1 条线的一部分)。
c.目前考查整体/部分较少,重点以数量、长短为主,且考查长短时,图形
会画得非常明显。
会画得非常明显。
③相交于面:考查相交面的形状,即盯着相交面观察,可能是三角形、四边
形、五边形等。
形、五边形等。
2.功能元素
1.图形特征:每幅图都出现黑点、白点或箭头等小元素。功能元素的作用是
标记位置。
标记位置。
(1)交点:曲曲/直直/曲直。
(2)线:
①直线/曲线。
②最长线/最短线:如上图 2,小圆 1 标记最短线,大圆 2 标记最长线。
(3)角:
①直角、锐角、钝角。
②最大角/最小角。如上图 4,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是最大角;当直角、锐
角、钝角无规律时,可以考虑最大角、最小角。
角、钝角无规律时,可以考虑最大角、最小角。
(4)面:
①单独面、重合面:如上图 5,圆 1 标记重合面,圆 2 标记单独面。
①单独面、重合面:如上图 5,圆 1 标记重合面,圆 2 标记单独面。
数量规律
数量规律的图形特征:
(1)元素组成不同,且属性(对称性、曲直性、开闭性)没规律。
(2)当元素组成不同,且出现明显的数量特征图时,优先考虑数量规律。如出现“窟窿”、
封闭面明显,优先考虑数面;又如线条交叉明显,优先考虑数点„„。
封闭面明显,优先考虑数面;又如线条交叉明显,优先考虑数点„„。
面数量
1.什么是面?白色的封闭区域,可理解为白色的“窟窿”。
2.元素组成不同,什么时候数面?
(1)“窟窿”较多、多边形被分割、封闭面明显,考虑数面
(2)出现生活化、粗线条图形可能考查开闭性、对称性,若二者均无规律,
且图形中间出现明显留白,可考虑数面。
且图形中间出现明显留白,可考虑数面。
面的细化考法:
1.所有面的形状
第一组图每幅图的所有面均为三角形,第二组图图 1、图 2 的所有面均为四
边形,故“?”处图形的所有面也应为四边形。
边形,故“?”处图形的所有面也应为四边形。
2.相同面的个数(注意三角形)
(1)出现相同小元素的面,考虑相同形状面的个数。
(2)每幅图均有很多相同小元素重复出现,可观察相同形状面,图 1 有 3 个相同的“蜡烛”,
图 2 有 4 个相同的梯形,图 3 有 5 个相同的三角形,故相同面的个数依次为 3、
4、5,则需要找有 6 个相同形状面的图形。
图 2 有 4 个相同的梯形,图 3 有 5 个相同的三角形,故相同面的个数依次为 3、
4、5,则需要找有 6 个相同形状面的图形。
(3)相同形状的面常考查三角形,若题干某幅图出现很多三角形的面,可
考虑观察相同形状的面
考虑观察相同形状的面
3.最大面的形状、属性
(1)最大面的形状:如最大面均为三角形、最大面均为矩形。
(2)最大面的属性:如第三行图 1 最大面为是轴+中心对称图形。
线数量
1.什么是线?直线、曲线
2.特征图:
(1)“直线”特征图:多边形、单一直线。如出题时需在矩形上加一条直线,
让其构成 5 条线,此时若在矩形上添加直线,会制造争议题,可能面数量、点数
量同时也构成了某种规律,故最简单的出题方式,会通过画出单一直线进行“凑
数”。
让其构成 5 条线,此时若在矩形上添加直线,会制造争议题,可能面数量、点数
量同时也构成了某种规律,故最简单的出题方式,会通过画出单一直线进行“凑
数”。
(2)“曲线”特征图:全曲线图形,如出现圆、弧,尤其是单一圆、单一弧,
优先考虑曲直性,若无规律再考虑曲线数。
优先考虑曲直性,若无规律再考虑曲线数。
【注意】
光滑过渡的线为一条曲线。
1.直线数平滑的直线,不数线段。
2.出现单一直线、多边形,考虑数直线数。
3.线数量除了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也可分为横线和竖线。
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要有极端思维,通过分析复杂图形,排除不可
能考查的考点。
能考查的考点。
特殊考点:笔画数
1.一笔画含义:在不能重复的情况下,能够一笔画成的图形
2.“一笔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线条连通
(2)奇点数为 0 或 2(奇点:发射出奇数条线的点)
注:端点也是奇点!
多笔画: 笔画数=奇点数÷2(奇点数一定是偶数个)
图形不连通,需要内外分开数,再相加
【注意】笔画数常见特征图:
1.五角星:属于典型的“墙头草”,需要结合队友判定考点。若与五角星一
起出现的为“等腰”图形,则优先考虑对称;若五角星与“日”字、“田”字变
形图同时出现,则考虑笔画数。
起出现的为“等腰”图形,则优先考虑对称;若五角星与“日”字、“田”字变
形图同时出现,则考虑笔画数。
2.“日”“田”及其变形:
(1)“日”字变形图:1 条线将框分成 2 个面。
(2)“田”字变形图:2 条线将框分成 4 个面。
3.圆相切/相交:可能不是圆,当遇到封闭空间相切/相交,也有可能考查笔
画数。
画数。
4.出现明显端点:图形出现很多端点,可能考查笔画数。如“十”“A”,端
点在数面/曲线特征图没有出现过,端点是奇点,所以遇到很多端点(凑奇点),
可以考虑笔画数。
点在数面/曲线特征图没有出现过,端点是奇点,所以遇到很多端点(凑奇点),
可以考虑笔画数。
【注意】
“日”字变形,为一笔画
“田”字变形一般为两笔画图形。
“A”字变形一般为两笔画图形。
外框+内部一笔画=一笔画图形。
点数量
1.什么是点?这里指线与线的交点,端点不是交点
2.元素组成不同,什么时候数点?
(1)线条交叉明显(大树杈)
(2)乱糟糟一团线交叉
线条交叉明显,出现多个交点的时候,既可以考虑笔画数,又可
以考虑点数量,建议把二者的特征图捆绑在一起。比如出现“米”字图形的时候,
端点较多,不优先数笔画,而优先数交点,交点数无规律再数笔画数。
以考虑点数量,建议把二者的特征图捆绑在一起。比如出现“米”字图形的时候,
端点较多,不优先数笔画,而优先数交点,交点数无规律再数笔画数。
细化考法:
1.曲直交点:曲直交叉明显(即只数曲线和直线相
交形成的点。)
交形成的点。)
2.框上/内交点:所有图形均有“外框(圆居多)”,考虑框上、框内分开数
素数量
1.什么是素?
(1)多个独立小图形。
(2)部分数: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分。
2.出现小元素,做题思路:
(1)优先考虑元素种类和个数。
①种类:“长得一样”的是一种元素
②个数
(2)选不出唯一答案,考虑相邻比较,圈出相邻的 2 幅图,可能二者之间
有一种一样/不一样的元素。
有一种一样/不一样的元素。
3.遍历与素数量的区别:遍历(缺啥补啥)特征图是相同元素反复出现,而
素数量的元素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没有相同元素重复出现,正常看元素种类、个
数即可。
素数量的元素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没有相同元素重复出现,正常看元素种类、个
数即可。
4.遍历(缺啥补啥)喜欢在两组图/九宫格中考查,缺啥补啥需要一个榜样
(没有榜样就不知道需要补什么),两组图题目中,第一组图是榜样;九宫格题
目中,第一行图形是榜样,因此遍历很少在一组图中考查
(没有榜样就不知道需要补什么),两组图题目中,第一组图是榜样;九宫格题
目中,第一行图形是榜样,因此遍历很少在一组图中考查
【注意】
小元素题,元素种类、个数无规律,整体数无规律,考虑分开数。素数量
题目一般考查 2 种元素做运算
题目一般考查 2 种元素做运算
2.生活化、粗线条图形:
(1)从属性角度上看,可以考虑对称性、开闭性。理论上可以考虑曲直性,
但一个粗线条图形(两头是曲线、中间是直线)就很难判断曲直性,所以一般不
会用粗线条图形考查曲直性,一般用细线条考查曲直性。
但一个粗线条图形(两头是曲线、中间是直线)就很难判断曲直性,所以一般不
会用粗线条图形考查曲直性,一般用细线条考查曲直性。
(2)数量规律:面数量、部分数。
角
空间重构
六面体面与面的关系一共两种:
(1)面与面挨在一起,是相邻面。
(2)2 个面平行,是相对面。
相对面
应用:排除一组相对面出现 2 个的选项
展开图中如何判断相对面:
1.同行或同列相隔一个面
2.“Z”字形两端(紧邻 Z 字中线的面)
相邻面——公共边
如何确定公共边:
1.平面图中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
2.“L”形(4 个面连在一起构成)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L”形中间有呈直角的两条边,折叠之后会重合,从重合点发射出的 2 条线是同一条边
3.一列/行连着 4 个面,两头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
【注意】
相对面无法解题,就考虑相邻面,“邻居”不对一定不对,“邻居”
位置不对也一定不对。
位置不对也一定不对。
相邻面——公共点
如何确定公共点:
相邻三个面的公共点是唯一的
注:公共点发射出的线条的数量或图案折叠前后不变
【注意】
两个面看公共边,三个面看公共点
出现很多带斜线的面,优先考虑公共点解题,因为看公共点更容易看出线
斜着的角度是否正确。
斜着的角度是否正确。
相邻面——画边法
①结合选项,找一个特殊面的唯一点或唯一边
唯一点一定是在边框的四个
顶点是上找,而不是在内部。
顶点是上找,而不是在内部。
②顺/逆时针方向描边标号(描同一个面)
③题干与选项对应面不一致—排除
类比推理
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
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出题形式:
(1)两词型——A∶B,直接找两个词间的关系。
(2)三词型——A∶B∶C,两两找关系:A 和 B 或 B 和 C,如果找不出关系
时,可以看 A 和 C(考查较少)的关系。
时,可以看 A 和 C(考查较少)的关系。
(3)填空型——A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B,给出两个“( )”,选
项一般给出两个词,利用代入法解题,代入后前后关系一致,则为正确答案,如
前后两个词均是反义关系。
项一般给出两个词,利用代入法解题,代入后前后关系一致,则为正确答案,如
前后两个词均是反义关系。
做题方法:用造句子的方式去找关系
一、语义关系
近义关系、反义关系
近义关系
开心∶高兴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子主题
反义关系
勤奋∶懒惰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如果一级关系(近反义关系)选不出唯一答案——进行二级辨析
常见二级辨析:
感情色彩
褒义
贬义
中性
①词语本身没有任何感情倾向,如“红色”。
②可褒、可贬,根据语境来确定感情色彩。
构词结构
比喻象征义
比喻义、象征义: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外的事物,或者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
是另外一种事物的象征。
是另外一种事物的象征。
1.比喻义:圆圆的“月亮”像“玉盘”,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将“月
亮”比作“玉盘”。
亮”比作“玉盘”。
2.象征义:“松鹤”象征“长寿”。
真题常识积累
南冠∶囚犯(2018 联考) 桃李∶学生(2018 吉林)
桑梓∶家乡(2018 联考) 手足∶兄弟(2017 山东)
青衿∶读书人(2018 联考) 白丁/布衣∶百姓(2014 四川)
浮屠∶佛塔(2018 联考) 鸿雁/笺札∶书信(2017 联考)
丝竹∶音乐(2018 吉林) 总角/垂髫∶小孩(2014 山西)
汗青∶史册(2015 甘肃) 干戈/烽烟∶战争(2015 甘肃)
同窗∶同学(2015 甘肃) 花甲/耄耋/伛偻/黄发∶老人
红颜/娥眉∶女性(2019 四川)
桑梓∶家乡(2018 联考) 手足∶兄弟(2017 山东)
青衿∶读书人(2018 联考) 白丁/布衣∶百姓(2014 四川)
浮屠∶佛塔(2018 联考) 鸿雁/笺札∶书信(2017 联考)
丝竹∶音乐(2018 吉林) 总角/垂髫∶小孩(2014 山西)
汗青∶史册(2015 甘肃) 干戈/烽烟∶战争(2015 甘肃)
同窗∶同学(2015 甘肃) 花甲/耄耋/伛偻/黄发∶老人
红颜/娥眉∶女性(2019 四川)
二、逻辑关系
1.全同关系:等号关系。
1.与近义关系不同,近义关系是“≈”,全同关系是“=”。
2.“老鼠”=“耗子”;“西红柿”=“番茄”;“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首都”。前后均可以用“就是”造句子,中间划等号。
首都”。前后均可以用“就是”造句子,中间划等号。
3.名词一般考查全同关系,形容词和动词一般考查近反义关系。
2.并列关系
(1)矛盾关系:两个词是“二人世界”,非此即彼。
(2)反对关系:除了 A 和 B 外,还有其他情况。
区分:是否是“二人世界”,是否有“小三”。如果是“二人世界”,则为
矛盾关系;是“三/四口之家(有其他情况)”则为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是“三/四口之家(有其他情况)”则为反对关系。
判断两个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并列关系均是名词)?
①是否是同一领域,如均是水果。
②是否有相似功能,如“扫把”和“吸尘器”均是清洁的功能;“算盘”和
“计算器”有相似的功能。
“计算器”有相似的功能。
并列关系二级辨析考虑出现时间先后顺序 / 用不用电
3.包容关系
(1)种属关系(A 是 B 的一种):“水果(大词)”包含“苹果(小词)”,“苹果”是“水果”
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
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
(2)组成关系(A 是 B 的一个组成部分):“汽车(大词)”包含“轮胎(小词)”,“轮胎”是“汽车”
的组成部分。
的组成部分。
(3)区分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如果能单独用“是”造句通顺就是种属关系,
反之是组成关系。
反之是组成关系。
注意造句时一定要从小词往大词造句。
4.交叉关系
(1)题干特征: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类事物。
(2)判定交叉关系:
用 4 个“有的”造句(有的 A 是 B,有的 A 不是 B;有的
B 是 A,有的 B 不是 A),造句均通顺则是交叉关系。
B 是 A,有的 B 不是 A),造句均通顺则是交叉关系。
(3)可能考查交叉关系的情况:
①出现人物身份,考虑交叉关系。因为人在社会上可能有多重身份。
②题干出现的两个词是同一领域的,考虑交叉关系。
5.对应关系
(1)材料:“木材”是制作“家具”的原材料,二者是材料和成品的对应。
(2)工艺:制作“美酒”的过程中会有“酿造”的工艺,二者是工艺和成品的
对应。
对应。
工艺二级辨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即物理和化学变化。
涉及物理变化的工艺:捆扎、打磨、雕琢、剪裁、织造等
涉及化学变化的工艺:燃烧、氧化、发酵、酿造、冶炼等
(3)功能: 灯∶照明∶装饰(一般为名词+动词组合)
"功能"二级辨析:主要/次要功能
(4)属性: 盐∶咸(一般为名词+形容词组合)
“属性”二级辨析:必然/或然属性:
考虑的是本质固有的属性
(5)时间顺序: 购票∶乘车(动作的时间顺序)
二级辨析:主体是否一致
前后动作主体是否一致很关键
(6)因果 :炎热∶中暑(若两个词可以加“导致”造句,则为因果关系)
二级辨析:原因是自然 /人为
出现“地震、海啸、泥石流、酸雨、大雨”等与气候相关的词,二级
辨析喜欢考查自然、人为。
辨析喜欢考查自然、人为。
三、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 :学生∶学习
(2)动宾关系 :学习∶功课
(3)主宾关系 :学生∶功课
技巧:造句子
①造简单句:能不加字就不加字,能少加字就少加字
②加字尽量加一样
【注意】
①万年“坑”:注意动词和动宾。
②宾语一般为名词。
词语拆分
什么时候考虑拆分?
1.成语被拆分
南征∶北战 唇亡∶齿寒
2.两个词语之间没有明显逻辑关系
成败∶呼吸
3.相同单字反复出现
寒∶寒冷∶寒舍,“寒”出现很多次,说明是重
点,涉及一字多义
点,涉及一字多义
定义判断
解题思维:
1.看提问:“属于/符合”,“不属于/不符合”定义等
2.看题干:识别有效信息——找准关键词、关键句
3.看选项:逐一分析选项,当纠结时采用对比的思维进行排除,最终选择更
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读的准
关键词——主体、客体
主体——行为、活动的发出者
客体——行为、活动作用的对象
【注意】
1.主客体不符合的选项一定不符合定义!
2.不是每题一定都有主体和客体,但是出现了要重点看!
重点句式
方式:通过/利用……
目的:以/达到……
原因:因为/由于……
结果:导致/从而……
时间:当……时,在……情况下,在……前/后
【注意】
定义的头和尾很重要,中间的句式有“通过、利用、以、达到”等,后续
的关键词很重要,尤其是有“的”、形容词、修饰词时,通常更加重要。
的关键词很重要,尤其是有“的”、形容词、修饰词时,通常更加重要。
读的快
(1)优先看到概念所在的那句话的句号
(2)如果第一句话看不懂,后面可能出现“即、也就是说、包括”等引导的补
充说明内容,要重点看
充说明内容,要重点看
(3)多定义问啥看啥,纠结两个选项时,再与其他定义比较
1.题干有多个定义,问谁看谁。如有 1、2、3 三个定义,问 2 定义,则优先
看 2 定义;若纠结两个选项,选不出唯一答案时,再与其他定义比较。
看 2 定义;若纠结两个选项,选不出唯一答案时,再与其他定义比较。
2.特殊情况:提问方式为“下列正确/错误”,题干为多定义,此时定义都要
看,一般给出的定义比较像,要找出区别点(关键词)。
看,一般给出的定义比较像,要找出区别点(关键词)。
小技巧
1.拆词:定义本身可以拆词,优先根据定义找关键词。
2.同构选项——意思相似、结构相似的选项
同构选项可遇不可求,语法、结构相似,使用同构选项排除法。
逻辑判断
翻译推理
题目特征:
(1)题干和选项中存在明显的逻辑关联词。逻辑关联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
关联词,“如果……就……”“只有……才……”均表示条件关系,即逻辑关联词。
关联词,“如果……就……”“只有……才……”均表示条件关系,即逻辑关联词。
(2)提问方式为: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解题思维:
(1)先翻译
“前推后”
典型逻辑关联词:如果……那么……“前”指整个句子的前半句,“后”指
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推理”用“→”的形式表示。“如果 A,那么 B”翻译为“A
→B”,表示的含义是“当 A 为真时,B 一定为真”。
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推理”用“→”的形式表示。“如果 A,那么 B”翻译为“A
→B”,表示的含义是“当 A 为真时,B 一定为真”。
等价关联词:(前→后)
若……则……
只要……就……
所有……都……
为了……一定(必须)……
……是……的充分条件
只要……就……
所有……都……
为了……一定(必须)……
……是……的充分条件
翻译时如果出现“不、并非、不可能”等否定词,则用“-”的形式代替,即“-放弃→有机会”
“后推前”
典型逻辑关联词:只有……才……,翻译为“后推前”,即后半句推出前半句。
“只有 A 才 B”翻译为“B→A”
“只有 A 才 B”翻译为“B→A”
等价关联词:(后→前)
不……不……;
除非……,否则不……;
……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
除非……,否则不……;
……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
“后推前”关联词变形
1.除非 A 否则不 B:B→A
除非 A 否则 B:-B→A
除非 A 否则 B:-B→A
2.基础/前提/关键;不可缺少/必不可少;必要条件(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
且和或
“且”关系:
1.A 且 B:二者同时成立。
2.等价关键词:和、既……又……、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3.“且”关系只要有一项为假,整个“且”关系就为假,另一项的真假无需
关注。
关注。
“或”关系:
1.A 或 B:表示二者至少一个成立,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A 真 B 真、A 真 B 假、A 假 B 真。
2.等价关键词:或者、或者……或者……、至少一个。
“或”关系只要有一项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
“或”关系两项都为假,整个命题才为假。
(2)后推理
“逆否等价”
符号表示:A→B=-B→-A
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可能/可能不)
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可能/可能不)
“否一推一”
“或”的推理:否 1→1
“或”关系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到另一项,
如当“A 或 B”为真时,-A→B,-B→A。
如当“A 或 B”为真时,-A→B,-B→A。
肯一得不到另一项的真假
“德·摩根定律”
(1)-(A 且 B)=-A 或-B
(2)-(A 或 B)=-A 且-B
“-”进去,“且”“或”互变
(2)-(A 或 B)=-A 且-B
“-”进去,“且”“或”互变
【注意】
1.翻译推理题必须能够翻译,前提是有逻辑关联词,即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解答翻译推理题时不需要理解题干的含义,只需要记住逻辑关联词,机械
地做题即可。例如“就、一定”前推后,按照翻译和推理的方法解题即可。
地做题即可。例如“就、一定”前推后,按照翻译和推理的方法解题即可。
如何串串?(相同词在异侧,相反词在同侧)
1→2
2→3
串:1→2→3
1→2
-1→3
串:-2→-1→3
1→2
3→-2
串:1→2→-3
2→3
串:1→2→3
1→2
-1→3
串:-2→-1→3
1→2
3→-2
串:1→2→-3
从文章的确定信息开始推理
推理方式
提问方式:以下哪项中的推理形式/结构与题干中的推理形式/结构相同?
重结构,轻内容——字母代入来做题、有样学样
组合排列
特征:
1.两组及以上对象
2.对象之间的关系
1.两组及以上对象
2.对象之间的关系
排除法
子主题
特征:
1.两组及以上对象
2.对象之间的关系
1.两组及以上对象
2.对象之间的关系
1.两组及以上对象
2.对象之间的关系
2.对象之间的关系
排除法
读一句,排一句
(1)快速找到“谁是谁”
(2)快速确定“谁不是谁”
(2)快速确定“谁不是谁”
使用场景:
题干条件确定,能够保证题干中的每一句话为真,且选项信息充分,选项
中将每一个人的匹配关系均一一列出,考虑排除法。
中将每一个人的匹配关系均一一列出,考虑排除法。
2.代入法:
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
使用场景:
(1)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题干条件不确定优先尝试代入
(2)设问中有“可能”、“不可能”,考虑代入
辅助技巧
1.最大信息:指题干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以此作为推理起点。
2.符号:“>”“<”“=”“≠”。
(1)什么时候用:往往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用符号
的形式表示出来。
(2)如上面讲解赛道的那道题,“谁的赛道编号要小于谁”可以写“<”符
号,所以当题干中存在大小的比较,就要用符号表示出来。
的形式表示出来。
(2)如上面讲解赛道的那道题,“谁的赛道编号要小于谁”可以写“<”符
号,所以当题干中存在大小的比较,就要用符号表示出来。
3.画表格:
(1)做排序题,可以考虑列表格(一维表,横行列 1、2、3、4、5、6、7)。
(2)几个对象,3 个及以上信息;题干信息超过 3 个,没法列一维表(没有排序),也
不能用“>、<”符号表示,考虑列二维表。
不能用“>、<”符号表示,考虑列二维表。
(3)列表之后(无论是一维表还是二维表),优先填入确定信息。
真假推理
1.特征:题干中出现“只有一真(假)”等字样。
2.解题思维:
(1)找矛盾。矛盾关系(曾在类比推理时讲解过)即非此即彼,没有第三
种情况。具有矛盾关系的两句话,必然一真一假。
种情况。具有矛盾关系的两句话,必然一真一假。
(2)看其余。
常见矛盾关系:
1.A 与-A
2.所有……都是……与有的……不是……
3.所有……都不是……与有的……是……
4.“A→B”与“A 且-B”当“A→B”为真时,“A 且-B”为假;当“A 且-B”为真时,“A→B”为假,二者为矛盾关系。
2.所有……都是……与有的……不是……
3.所有……都不是……与有的……是……
4.“A→B”与“A 且-B”当“A→B”为真时,“A 且-B”为假;当“A 且-B”为真时,“A→B”为假,二者为矛盾关系。
逻辑论证
论证的三要素
论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
论据:
能够证明论点为真的原因、例子(数据、事例、调查、实验)
论证: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找论点与论据
一、典型提示词:
论点提示词: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推出/可知,据此认为
论据提示词:由于、因为、鉴于、根据
论据常见形式:原因、数据、事例、实验或调查内容等
二、结合提问方式——问啥找啥
三、首尾句原则:
尾句为总结性、概括性的一句话,为论点。题干没有
典型提示词,可以看首尾句是否有总结性语句,如果有,可以将其看作论点。
典型提示词,可以看首尾句是否有总结性语句,如果有,可以将其看作论点。
【注意】:下定义、提问题—说现象、“但”之前都可略读或不读。
解题思维:
(1)看提问方式:加强还是削弱。
(2)带着目的找论点、论据。如题干是削弱题,读题时找论点,首先看是
否有提示词,出现“因此”,看后边是否是论点,再看前边的论据。
否有提示词,出现“因此”,看后边是否是论点,再看前边的论据。
(3)有同学看完论点、论据直接看选项,然后就忘记论点、论据的内容,
或者问削弱,选了加强项,故要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或者问削弱,选了加强项,故要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①只有论点,无论据。
②论点、论据话题一致。
③出现陌生词:如题干一直讨论“智力”,后边出现“健康”就是陌生词。
(4)做预设,即要找什么样子的选项。
(5)带着目标性寻找对应选项。
选项比较原则:表意明确优先选
关注程度性词,出现一定要注意,如“远低于、极大、非常有限、巨大”。
选项比较原则:2.整体>部分,即范围大的>范围小的。
削弱论证
常见提问方式:
(1)提问方式中出现“质疑/反驳/削弱/反对”等字眼的为削弱题目
(2)如果问“最不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还是削弱类题目,
解题用排除法,排除可以削弱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题用排除法,排除可以削弱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选项。
一、削弱之否定论点(力度最强&最常考)
选项特征:与论点表述的意思相反
直接削弱 和 举例削弱 都是否定论点
【注意】:如果直接削弱和举例削弱同时出现,优选直接削弱。
二、削弱之拆桥(力度仅次于削弱论点)
什么是拆桥?
否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或者可以证明从论据推不出论点。
什么时候优先考虑拆桥:
(1)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
(2)提问方式为“削弱论证”时,优先考虑拆桥。
“剂量”题型:
论据:某提取物能治病
论点:含有该提取物的物质能治病
削弱项:物质含量极少/要吃极多
拆桥选项特征:
(1)论据与论点没关系
(2)通过论据无法得到论点
三、削弱之否定论据
题型特征:
1.题干中出现支持方、反对方观点相反的情况,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
2.题干存在论据并且在找不到否定论点和拆桥的情况下,考虑否定论据
选项特征:
与论据表述的意思相反
四、削弱之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
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必须出现在有因果论证的题目中,即论点中包含因果关系,
如论点出现“……是……的原因”或“……导致/使得/有助于/增加/降低 /加强/减轻……”。
如论点出现“……是……的原因”或“……导致/使得/有助于/增加/降低 /加强/减轻……”。
1.因果倒置:
原因和结果说反了
因果倒置的削弱方式从本质上说为否定论点。
2.他因削弱:
在原来原因 1 的基础上,增加另一个原因 2 也能导致相同的结果,削弱的是
原来原因的重要性或者唯一性
原来原因的重要性或者唯一性
他因选项与无关选项的区别:他因削弱项要求 2 个原因同时存在。
加强论证
加强之补充论据
论据包含原因、例子、事例、调查、实验
1.举例支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2.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
什么时候优先考虑补充论据?
(1)只有论点的题目
(2)论点论据话题相同的题目
举例加强不如解释原因的力度强
加强之搭桥(力度最强)
题型特征:
1.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
2.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
2.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
选项特征:
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搭桥考虑去同存异,论点和论据中相同的内容为“听课”,应去
掉;不同的内容是“学到解题技巧”和“提升考试成绩”,可以在二者之间建
立联系,如“学到解题技巧可以提升考试成绩”或“学到解题技巧和提升考试
成绩之间密切相关”。
掉;不同的内容是“学到解题技巧”和“提升考试成绩”,可以在二者之间建
立联系,如“学到解题技巧可以提升考试成绩”或“学到解题技巧和提升考试
成绩之间密切相关”。
当论点中出现一个前面内容中没有出现的关键词,正确答案应包含
此词语。
此词语。
搭桥题目中如果需要翻译,如出现逻辑关联词“所有……都……”“只
有……才……”“如果……则……”等,优选论据推出论点的选项。
有……才……”“如果……则……”等,优选论据推出论点的选项。
加强之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
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加强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没有搭
桥项,可以考虑必要条件
桥项,可以考虑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选项特征:
可行性分析
加强类题型总结:
针对选项:
1.搭桥选项应该包含论点或论据的关键词
2.主体/话题不一致选项不选
3.不明确的选项一般不选
4.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
1.搭桥选项应该包含论点或论据的关键词
2.主体/话题不一致选项不选
3.不明确的选项一般不选
4.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
数量关系
三大方法
代入排除法
把选项的数据代入题干条件验证,然后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1.什么时候用?
特定题型:年龄、余数、多位数、不定方程。
(1)年龄:涉及到年龄的问题,题干围绕着年龄变化进行分析。
(2)余数:出现“剩”、“余”、“缺”等关键字。
(3)不定方程:未知数个数多于方程个数。
(4)多位数:出现位数的变化。
看选项
选项信息充分:选项为一组数(问法:分别/各)
剩两项:只剩两项时,代入一项即得答案。
方法:
优先排除:尾数、奇偶、倍数
直接代入:最值(问最大,从最大的选项开始代;问最小,从最小的
选项开始代)、好算(如 100、120、131、147,优先验证好算的 100 或 120)。
选项开始代)、好算(如 100、120、131、147,优先验证好算的 100 或 120)。
代入验证时,如果题目问法有最值倾向,问最多,从最大的选项开始代;问最小,从最小的选项开始代。
倍数特性法
一、基础知识
1.若 A=B*C(B、C 均为整数),则:A 既能被 B 整除,又能被 C 整除。如
100=4*25,100 能被 4 整除,100 能被 25 整除,4 和 25 是 100 的约数。
100=4*25,100 能被 4 整除,100 能被 25 整除,4 和 25 是 100 的约数。
2.题型:
(1)平均分配物品、平均数。
①如老师给大家买苹果,每人分 3 个,刚好分完,则苹果总数=人数*人均
3 个,苹果总数一定是 3 的倍数。如选项为 100、101、104、120,只有 120 是
3 的倍数,则苹果总数为 120。
3 个,苹果总数一定是 3 的倍数。如选项为 100、101、104、120,只有 120 是
3 的倍数,则苹果总数为 120。
②平均数:如 5 个人的平均分为整数,总分=5*平均分,则总分是 5 的倍
数。
数。
(2)三量关系。
如老师去搬砖,每天搬 7 块,问一共搬多少砖,总数=7*
天数,总数是 7 的倍数。
天数,总数是 7 的倍数。
整除判定技巧:
1.口诀法:
(1)3、9 看各位数字之和。
①判断 21345 是否是 3 的倍数:各位数加和=2+1+3+4+5=15,15 是 3 的倍数,
则 21345 是 3 的倍数。
②判断 21345 是否是 9 的倍数:各位数加和=2+1+3+4+5=15,15 不是 9 的倍
数(15/9,除不尽),则 21345 不是 9 的倍数。
③判断 1234567 是否是 3 的倍数:各位数加和=1+2+3+4+5+6+7=28,28/3,
除不尽,则 1234567 不是 3 的倍数。
则 21345 是 3 的倍数。
②判断 21345 是否是 9 的倍数:各位数加和=2+1+3+4+5=15,15 不是 9 的倍
数(15/9,除不尽),则 21345 不是 9 的倍数。
③判断 1234567 是否是 3 的倍数:各位数加和=1+2+3+4+5+6+7=28,28/3,
除不尽,则 1234567 不是 3 的倍数。
(2)5 看末位。
5 的 1 倍为 5、5 的 2 倍为 10、5 的 3 倍为 15……,满足 5
的倍数的数字末位为 5 或 0。
的倍数的数字末位为 5 或 0。
(3)4 看末两位。
①判断 512 是否是 4 的倍数:512=500+12,500 是 4 的倍数,12 也是 4 的倍
数,所以 512 是 4 的倍数。
②判断 2016 是否是 4 的倍数:末两位为 16,16/4=4,可以除尽,16 是 4
的倍数,则 2016 是 4 的整数倍。原理:2016=2000+16,2000 是 4 的倍数,16
是 4 的倍数,则 2016 是 4 的倍数。
数,所以 512 是 4 的倍数。
②判断 2016 是否是 4 的倍数:末两位为 16,16/4=4,可以除尽,16 是 4
的倍数,则 2016 是 4 的整数倍。原理:2016=2000+16,2000 是 4 的倍数,16
是 4 的倍数,则 2016 是 4 的倍数。
2.因式分解:
(1)判断 X/18:18=2*9,判断 X/9 且 X/2。
① 因式分解后的 2 个数必须互质(互质:两个数之间没有公约数)。
②18 不能分解成 3*6,如果一个数既满足 3 的倍数,又满足 6 的倍数,不一
定能满足是 18 的倍数,如 12 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6 的倍数,但是 12 不是 18 的倍
数。
②18 不能分解成 3*6,如果一个数既满足 3 的倍数,又满足 6 的倍数,不一
定能满足是 18 的倍数,如 12 既是 3 的倍数又是 6 的倍数,但是 12 不是 18 的倍
数。
(2)判断一个数是 12 的倍数,12 不能分解成 2*6,因为 2、6 有公约数 2,
所以将 12 分解成 3*4。
所以将 12 分解成 3*4。
(3)判断一个数是 45 的倍数,不能分解成 3*15,因为 3、15 有公约数 3,
所以将 45 分解成 5*9。
所以将 45 分解成 5*9。
3.拆分法:
(1)判断 X/7:把 X 拆成 7 的倍数±零头,只看零头能否被 7 整除。
① 判断 602 是否是 7 的倍数,602=630-28,630 是 7 的倍数,28 是 7 的
倍数,则 602 是 7 的倍数。
② 判断 623 是否是 7 的倍数,623=630-7,630 是 7 的倍数,7 是 7 的倍
数,则 623 是 7 的倍数。
倍数,则 602 是 7 的倍数。
② 判断 623 是否是 7 的倍数,623=630-7,630 是 7 的倍数,7 是 7 的倍
数,则 623 是 7 的倍数。
二、余数型
余数型:多退少补。
(1)若答案=ax+b,则答案-b 能被 a 整除;若答案=ax-b,则答案+b 能被 a
整数。
(2)前提:a、x 均为整数。
整数。
(2)前提:a、x 均为整数。
三、比例型
出现比例条件
1.已知某班:男/女=3/5,问:
(1)男生人数是 3 的倍数。
(2)女生人数是 5 的倍数。
(3)全班人数是 8 的倍数。要有份数的概念,假设男生有 3 份,则女生有
5 份,那么男生和女生(全班人数)有 3+5=8 份。
(4)男女生人数差是 2 的倍数。要有份数的概念,假设男生有 3 份,则女
生有 5 份,那么男生和女生相差 5-3=2 份。
(1)男生人数是 3 的倍数。
(2)女生人数是 5 的倍数。
(3)全班人数是 8 的倍数。要有份数的概念,假设男生有 3 份,则女生有
5 份,那么男生和女生(全班人数)有 3+5=8 份。
(4)男女生人数差是 2 的倍数。要有份数的概念,假设男生有 3 份,则女
生有 5 份,那么男生和女生相差 5-3=2 份。
2.A/B=m/n(m、n 互质)。遇到比例型,需要将分数转化为最简形式(互质)。
(1)A 是 m 的倍数。
(2)B 是 n 的倍数。
(3)A+B 是 m+n 的倍数。
(4)A-B 是 m-n 的倍数。
(1)A 是 m 的倍数。
(2)B 是 n 的倍数。
(3)A+B 是 m+n 的倍数。
(4)A-B 是 m-n 的倍数。
比例的常见形式(遇到优先做,可进行秒杀):
1.男生是女生的 3/5(分数)。
2.男生与女生之比为 3:5(3/5)。
3.男生是女生的 60%(百分数),60%=3/5。
4.男生是女生的 0.6 倍(倍数),0.6=6/10=3/5。
2.男生与女生之比为 3:5(3/5)。
3.男生是女生的 60%(百分数),60%=3/5。
4.男生是女生的 0.6 倍(倍数),0.6=6/10=3/5。
【注意】
(1)A 占其他总数的 1/N,则 A 占所有总数的 1/(N+1)。
(2)A 占其他总数的 M/N,则 A 占所有总数的 M/(N+M)。
比例型:比例、倍数、分数、百分数为突破点。
前提:A、B 均为整数,m/n 是最简整数比。
方程法
普通方程
设未知数技巧
1.设小不设大(较少分数计算)
已知甲是乙的 1/3,如果设乙为 x,则甲为 1/3*x,出现分数,不好计算,
所以推荐设甲为 x,则乙为 3x,方便计算。
所以推荐设甲为 x,则乙为 3x,方便计算。
2.设中间量(方便列式)
3.问谁设谁(避免陷阱)
不定方程
1.方法:分析奇偶、倍数、尾数等数字特性,结合选项排除。
2.奇偶(重点):
(1)ax+by=M,当 a、b 恰好一奇一偶时,考虑奇偶特性。
(2)引例 1:3x+4y=25,x=?(x、y 均为正整数)。
x 的系数为 3,奇数;y 的系数为 4,偶数。系数一奇一偶,分析奇偶特
性。25 为奇数,4y 一定是偶数(4 含有 2 因子,乘以任何一个正整数,结果一
定是偶数),3x+偶数=奇数,因为“偶数+偶数”结果一定是偶数,只有奇数+偶
数=奇数,所以 3x 为奇数。3 为奇数,只有奇数*奇数=奇数,则 x 一定是奇数。
性。25 为奇数,4y 一定是偶数(4 含有 2 因子,乘以任何一个正整数,结果一
定是偶数),3x+偶数=奇数,因为“偶数+偶数”结果一定是偶数,只有奇数+偶
数=奇数,所以 3x 为奇数。3 为奇数,只有奇数*奇数=奇数,则 x 一定是奇数。
3.倍数(新):
(1)ax+by=M,当 a 或 b 与 M 有公因子时,考虑倍数特性。
(2)引例 2:7x+3y=60,x+y 最大为多少?(x、y 均为正整数)。
60 有 3 因子,所以 60 是 3 的倍数;3y 有 3 因子,3 乘以正整数,结果
一定是 3 的倍数。因为 7x+3y=60,移项,7x=60-3y=3*(20-y),y 是正整数,所
以 7x 一定是 3 的倍数。7*x=3 的倍数,7 不是 3 的倍数,则 x 一定是 3 的倍数,
则 x=3、6、9、12……
一定是 3 的倍数。因为 7x+3y=60,移项,7x=60-3y=3*(20-y),y 是正整数,所
以 7x 一定是 3 的倍数。7*x=3 的倍数,7 不是 3 的倍数,则 x 一定是 3 的倍数,
则 x=3、6、9、12……
4.尾数(少):
(1)ax+by=M,当 a 或 b 尾数是 0 或 5 时,考虑尾数。
(2)引例 3:37x+20y=271,x=?(x、y 均为正整数)。
。271 尾数为 1,20y 尾数为 0,所以 37x 尾数一定为 1
不定方程组
1.第一类:未知数一定是整数。
方法:先消元转化为不定方程,再按不定方程求解。
例:x、y、z 指的是人数,x 是语文及格的人数,y 是数学及格的人数,z 是英语及格的人数,
如果 x为 1.5 证明自己算错了,因为人数不可能为小数。
如果 x为 1.5 证明自己算错了,因为人数不可能为小数。
奇偶特性只能确定结果是奇是偶,排除两个选项,而倍数特性可以直接排
除三个选项,秒杀答案。
除三个选项,秒杀答案。
2.第二类:未知数不一定是整数
方法:特值法(一般赋零)。
例:x+2y+3z=M,2x+3y+5z=N。这里 x、y、z 都是价格,价格不一定是整数,要求比较宽松。
可以赋值 z=0,转化为 x+2y=M,2x+3y=N,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
可以赋值 z=0,转化为 x+2y=M,2x+3y=N,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
六大题型
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总量 = 效率 * 时间
工程问题考查题型:
【注意】
求公倍数:短除法
方法一:画一个短除号,先提出公因子 5,还剩下 3 和 4,此时没有任何
公因子了,最小公倍数=3*4*5=60。
公因子了,最小公倍数=3*4*5=60。
方法二:15 和 20 找公倍数,要分析两个数字的特点,20 是整十的,故公
倍数一定是整十的,将 15 变成尾数为 0 的,可以变成 30,20 和 30 找公倍数
可以想到 60。
倍数一定是整十的,将 15 变成尾数为 0 的,可以变成 30,20 和 30 找公倍数
可以想到 60。
1.给完工时间型(最简单):给出多个完工时间。
①赋总量(完工时间的公倍数)。不一定要最小,只要找到公倍数即可,
但是数字越小,越好算。
但是数字越小,越好算。
②算效率:效率=总量 / 时间。
③根据工作过程列方程或式子。
2.给效率比例型:考查频率最高
给效率比例的几种不同形式:
(1)直接型:甲的效率是乙的 1.5 倍。甲=1.5*乙→甲/乙=1.5=3/2,则甲
效率为 3,乙效率为 2。
效率为 3,乙效率为 2。
(2)间接型(重点掌握):甲 3 天的工作量相当于乙 4 天的工作量。所有工
作量的关系通通可以转化为效率关系,3*甲=4*乙→甲/乙=4/3。
作量的关系通通可以转化为效率关系,3*甲=4*乙→甲/乙=4/3。
(3)特殊型:某农场有 36 台收割机,或是一个施工队有 20 个工人,一片
草原有 15 头牛。一定有潜台词,即每台收割机的效率一定相等。每台机器/每个工人/每头
牛的效率是一样的,默认效率为 1。
草原有 15 头牛。一定有潜台词,即每台收割机的效率一定相等。每台机器/每个工人/每头
牛的效率是一样的,默认效率为 1。
解题思路:
①赋效率(满足比例即可)
②算总量:总量=效率*时间。
③根据工作过程列方程或式子。
3.给具体单位型:当作普通方程法问题即可。
具体单位是指除时间之外的任何单位。
如给出具体效率值,甲每天加工 7 个零件,或是效率差值,甲每天比乙多做 2 个零件,
或是给出具体的总量,甲和乙一起修了1000 米长的路。
或是给出具体的总量,甲和乙一起修了1000 米长的路。
解题思路:
1.设未知数(设小不设大或设中间量)。
2.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4.牛吃草类型:
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牛吃草问题一定会有增长量和
消耗量,要找到最终的实际消耗量,因为要讨论的是剩余量的关系。
消耗量,要找到最终的实际消耗量,因为要讨论的是剩余量的关系。
(1)判定:工作总量随时间而变化(排比句)。
(2)公式:Y=(N-X)* T,Y:原有草量;牛的头数 * 牛吃草速度(一般设为 1),
X:草生长的速度,T:时间。
(消耗的-增长的)* 消耗时间=原有量。
X:草生长的速度,T:时间。
(消耗的-增长的)* 消耗时间=原有量。
行程问题
1.三量关系:路程 S=速度 V*时间 T,行程问题围绕路程、速度和时间展开。
2.考查题型:
(1)基础行程
路程=速度*时间
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𝑉̅= 2* V1 * V2 /(V1+V2)。
常适用于(不同的速度,对应的路程相等):
①直线往返
②上下坡往返
小技巧:
1. 上下坡平均速度问题,有上坡、下坡和平路,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一定等于平路速度
一定等于平路速度
2.只要是上下坡往返即可,不一定上坡的路程要和下坡相等。
往返的过程,去的时候是上坡,回来变下坡;去的时候是下坡,回来变上坡,
故只要加上“往返”,就不需要“相等”。
往返的过程,去的时候是上坡,回来变下坡;去的时候是下坡,回来变上坡,
故只要加上“往返”,就不需要“相等”。
3.如果全程均为平路,必须是中点才能使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保证不同
的速度对应的路程相等)。
的速度对应的路程相等)。
(2)相对行程:
1.直线相遇:同时相向而行
公式:S 和=V 和*T 遇 =(v1+v2)*t 。S 和:就是两人走的路程之和。
2.直线追及:同时同向而行
公式:S 差=V 差*T 追 =(v1-v2)*t。S 差:追及刚开始时两人相差的距离。
3.环形相遇(同点相向出发)
公式:S 和=V 和*T 遇
相遇 1 次,S 和=1 圈(S 和就是完整的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相遇 2 次,S和=2 圈;相遇 N 次,S 和=N 圈。
4.环形追及(同点同向出发)
公式:S 差=V 差*T 追
追上 1 次,S 差=1 圈;追上 2 次,S 差=2 圈;追上 N 次,S 差=N 圈。
【注意】
环形相遇和环形追及的共同要求:同点出发,如果两人出发点不同,往同一方向跑,则不为环形追及问题,而是普通的直线追及问题(可以将路程展开成直线进行分析),故一定要同点出发。
如果追及过程,两人不是同点出发,第一次追上的过程不是环形追及问题,
但从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的过程就是环形追及问题。
如果追及过程,两人不是同点出发,第一次追上的过程不是环形追及问题,
但从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的过程就是环形追及问题。
5.多次迎面相遇(两端出发)
S 和=(2n-1)S =V 和 * t 遇=(V1+V2)*t 遇
从两端出发:不管是第几次相遇,永远都是奇数个 S。
6.多次迎面相遇(同端出发)
S 和=2nS=(V1+V2)*t 遇
从同端出发:两人一共走偶数个 S。
7.流水行船
V 顺=V 船 + V 水
V 逆=V 船 - V 水
V 逆=V 船 - V 水
静水速度 = 船速
漂流速度 = 水速
(3)比例行程:
但凡涉及到比例行程的问题,一定没有计算量,找到速度比、时间比、路程比,
根据比例放缩求解即可秒选答案。
根据比例放缩求解即可秒选答案。
1.三量关系:路程 S=速度 V*时间 T。
2.S 一定,V、T 成反比(此消彼长):路程一定,速度快,时间短;速度慢,
时间长。
时间长。
3.V 一定,S、T 成正比:谁跑的时间越久,谁跑的路程就越远,即同增同减。
4.T 一定,S、V 成正比:谁的效率高、跑的速度快,谁跑的路程就远。
5.小结:比例行程的标志就是找到不变量(定值),就可以用比例行程求解。
经济利润
基础经济
1.利润 = 售价 - 进价。
2.利润率= 利润 / 进价
3.售价=进价*(1+利润率)。比如批发衣服,一件 100 元,想获得 20%利
润,卖 100*(1+20%)=120 元即可。
润,卖 100*(1+20%)=120 元即可。
4.折扣=折后价/折前价。如果打折,卖 50 元,折扣就是 50/100=50%。
5.总价=单价*数量。一件东西 100 元,买了 10 件,总价为 1000 元。
6.总进价=单个进价*数量。单个进价 5 元,买 5 件,这批货物总进价就是25 元。
7.总利润 =总售价-总进价。如果用单个利润*数量,一定要注意亏损部分。
解题思路
1.方程法:有具体价格。
2.赋值法:
(1)给比例,求比例。
(2)三量关系只给一个量(总价=单价*数量)。工程总量=效率*时间
操作方式:对条件和问题都没有给具体值的量进行赋值即可。
分段计费
1.问:在不同收费标准下,一共需要的费用?
2.计算方法:
(1)先按标准分开看。
(2)计算之后再汇总
(2)计算之后再汇总
【注意】
合并付费问题里,把不变的剔除,只看变化的部分
最值问题
函数最值
1.判定题型:单价和销量此消彼长(薄利多销),问何时总价/总利润最高?
2.引例:单价为 3000 元,可卖出 16 万件。若单价每提升 300 元,销量会
降低 1 万件。请问当单价定为多少元时,销售总额最高?
降低 1 万件。请问当单价定为多少元时,销售总额最高?
答:销售总额=单价*数量,设提价 x 次,则总利润=(3000+300x)*(16-x)。
这是一个一元二次函数,x²的系数为负,构成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求这个
函数的最大值就是求这个抛物线的顶点;建议大家使用两点式。令总利
润=0,解得 x1=-10,x2=16,这两个根的中点对应的函数值就是这个函数的最
大值,x=(x1+x2)/2=(-10+16)/2=3,即当 x=3 时,销售总额最高。
这是一个一元二次函数,x²的系数为负,构成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求这个
函数的最大值就是求这个抛物线的顶点;建议大家使用两点式。令总利
润=0,解得 x1=-10,x2=16,这两个根的中点对应的函数值就是这个函数的最
大值,x=(x1+x2)/2=(-10+16)/2=3,即当 x=3 时,销售总额最高。
3.计算方法(两点式):
设提价次数为 x。
(1)令总价/总利润为 0,解得 x1、x2。
(2)当 x=(x1+x2)/2 时,取得最值。
(1)令总价/总利润为 0,解得 x1、x2。
(2)当 x=(x1+x2)/2 时,取得最值。
构造数列
题型:某个主体最多 / 最少。。。
1.引例:
(1)5 个人分 20 个硬币,每人都有,分到的数量互不相等。分得最多的
人,最多分( )个。
人,最多分( )个。
答:假设 1 号选手拿到硬币最多、5 号选手拿到硬币最少,题目所求为 1
号选手最多能拿到多少个。令拿最少的拿 1 个、倒数第二的拿 2 个、倒数第三
的拿 3 个,倒数第四的拿 4 个,所以 1 号选手最多拿 20-(4+3+2+1)=10 个。
号选手最多能拿到多少个。令拿最少的拿 1 个、倒数第二的拿 2 个、倒数第三
的拿 3 个,倒数第四的拿 4 个,所以 1 号选手最多拿 20-(4+3+2+1)=10 个。
(2)5 个人分 20 个硬币,每人都有,分到的数量互不相等。分得最多的
人,最少分( )个。
人,最少分( )个。
答:要让分得硬币最多的 1 号选手拿到的硬币尽可能少,则其他人分得的
硬币应尽可能多。假设分得最多的 1 号选手最少分 x 个,则 2 号选手最多拿(x-1)个,3 号选手最多拿(x-2)个,4 号选手最多拿(x-3)个,5 号选手最多拿(x-4)个。加和求解:x+(x-1)+(x-2)+(x-3)+(x-4=)20,解
得:x=6,即分得最多的最少分 6 个。
硬币应尽可能多。假设分得最多的 1 号选手最少分 x 个,则 2 号选手最多拿(x-1)个,3 号选手最多拿(x-2)个,4 号选手最多拿(x-3)个,5 号选手最多拿(x-4)个。加和求解:x+(x-1)+(x-2)+(x-3)+(x-4=)20,解
得:x=6,即分得最多的最少分 6 个。
(3)5 个人分 20 个硬币,每人都有,分到的数量互不相等。分得最少的
人,最多分( )个。
人,最多分( )个。
答:要让分得硬币最少的 5 号选手拿到的硬币尽可能多,则其他人分得的
硬币应尽可能少。假设分得最少的 5 号选手最多分 x 个,则其余选手最少分别
分得 x+1、x+2、x+3、x+4 个。加和求解:x+(x+1)+(x+2)+(x+3)+(x+4)
=20。
硬币应尽可能少。假设分得最少的 5 号选手最多分 x 个,则其余选手最少分别
分得 x+1、x+2、x+3、x+4 个。加和求解:x+(x+1)+(x+2)+(x+3)+(x+4)
=20。
(4)5 个人分 20 个硬币,每人都有,分到的数量互不相等。分得最少的
人,最少分( )个。
人,最少分( )个。
答:分得最少的人最少分 1 个。
2.方法:求谁设 x——反向推其它——求和列式。
构造数列问题,先根据主体个数构造一个名次,要求某个主体最大,那么其他主体就要尽可能的小,
问谁设谁为X,列出每个主体的值,加和。(要求某个主体最小,那么其他主体就要尽可能的大)
问谁设谁为X,列出每个主体的值,加和。(要求某个主体最小,那么其他主体就要尽可能的大)
【注意】:
1、要看清楚题目中是否说数量是否能相同!!!(是否给出主体个数互不相同)
2、如果结果算出来是带小数的,题目问最少,结果向上取整;如果是问最多,那么向下取整。
最不利构造
题型:至少……保证……
1.引例:
袋子中装有 5 个红球,8 个白球,10 个黄球。问:
袋子中装有 5 个红球,8 个白球,10 个黄球。问:
(1)至少取出( )个,才能保证有红球?
要保证有红球,最倒霉的情况是将所有白球、黄球全部取出,
此时再任取一个球就能保证有红球。至少取出 8+10+1=19 个球,才能保证有红球。
此时再任取一个球就能保证有红球。至少取出 8+10+1=19 个球,才能保证有红球。
(2)至少取出( )个,才能保证至少有 3 个同色的球?
答:最倒霉的情况是红、白、黄球各取 2 个,此时再任取一个球,就能保
证至少有 3 个同色的球。至少取出 2+2+2+1=7 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 3 个同色
的球。
证至少有 3 个同色的球。至少取出 2+2+2+1=7 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 3 个同色
的球。
(3)至少取出( )个,才能保证至少有 8 个同色的球?
答:最倒霉的情况是红、白、黄球各取 7 个,此时再任取一个球,就能保
证至少有 8 个同色的球;但要注意的是本题红球只有 5 个,将其全部取出即可。
至少取出 5+7+7+1=20 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 8 个同色的球。
证至少有 8 个同色的球;但要注意的是本题红球只有 5 个,将其全部取出即可。
至少取出 5+7+7+1=20 个球,才能保证至少有 8 个同色的球。
2.方法:要保证同种情况至少 n 个,应每种情况各取(n-1)个(如果有不够 n-1 的有多少取多少),最后再加 1。
【特殊问法】:至少保证取到三个同色的球 和 至少保证取到每个颜色都有三个的区别:
要找到最倒霉的情况,从最多的开始,最不利+1。
要找到最倒霉的情况,从最多的开始,最不利+1。
排列组合与概率
一、排列组合
(一)基础概念
1.分类相加:要么……要么……。
2.分步相乘:既……又……。
3.排列(A):与顺序有关,A(n,m)=从 n 开始往下乘 m 个数(下面的数决定从几开始乘,上面的数决定连乘几个数,依次递减)。如 A(10,3)=10*9*8, A(7,4)=7*6*5*4。
4.组合(C):与顺序无关,C(n,m)=分子 A(n,m)/分母 A(m,m)=从 n 开始往下乘 m 个数/从 m 开始往下乘 m 个数,是分数形式。
如 C(10,3)=A(10,3)/A(3,3)=10*9*8/(3*2*1),C(7,4)=A(7,4)/A(4,4)=7*6*5*4/(4*3*2*1)。
如 C(10,3)=A(10,3)/A(3,3)=10*9*8/(3*2*1),C(7,4)=A(7,4)/A(4,4)=7*6*5*4/(4*3*2*1)。
5.判定标准:从已选的主体中任意挑出两个,调换顺序。有差别,与顺序有关(A);无差别,与顺序无关(C)。
【注意】
出现“至少一个”的问法,正面分析情况较多(有三种情况),可以用逆向思维求解,
列式:总情况数-反面情况数(全部都是白子),
列式:总情况数-反面情况数(全部都是白子),
(二)经典题型
枚举法:
问有多少种可能性、多少种结果,且选项非常小(十位数或个位数),往往
暗示这需要枚举,穷举完所有的结果即可。
暗示这需要枚举,穷举完所有的结果即可。
【注意】
1.一定要穷举完所有的结果,不能重复或遗漏,考场上枚举的题目一定要做。
捆绑法:相邻
方法:
(1)先捆:把必须相邻的元素捆绑起来,注意内部有无顺序。
(2)再排:将捆绑后的看成一个元素,进行后续排列。
(1)先捆:把必须相邻的元素捆绑起来,注意内部有无顺序。
(2)再排:将捆绑后的看成一个元素,进行后续排列。
先捆(先看外部顺序,再看内在顺序)再排,分步用乘法。
外部顺序和内部顺序的结果与顺序有关则用 A,结果与顺序无关则用 C。
外部顺序和内部顺序的结果与顺序有关则用 A,结果与顺序无关则用 C。
插空法:不相邻
方法:
(1)先排:先安排可以相邻的元素,形成若干个空位;
(2)再插:将不相邻的元素插入到空位中。
(1)先排:先安排可以相邻的元素,形成若干个空位;
(2)再插:将不相邻的元素插入到空位中。
二、概率问题
1.给情况求概率(会涉及 A、C 的计算)
概率=满足要求的情况数 / 总的情况数。
2.给概率求概率:涉及加法和乘法原理
(1)分类:P=P1+P2+……+Pn,例:不下雨的概率=晴天概率+阴天概率。
(2)分步:P=P1*P2*……*Pn,例:连续两次闯红灯的概率=闯第一个的概率*闯第二个的概率。
“跟屁虫”原理:
两个人要凑一起的概率题,先让一个人随便挑,再让第二个人去找他。
此类题型的辨别方法:在一起、同一队、同一排,即两个人想尽办法在一起。
容斥原理
两集合公式:
A+B-A∩B+都不=全 → A+B-A∩B=全-都不
画图法:
先画圈,再代数;从里到外,注意去重
三集合公式:
标准型:A+B+C-A∩B-B∩C-C∩A+A∩B∩C=全-都不。
非标准型:A+B+C-满足两项-满足三项*2=全-都不。
标准型公式和非标准型公式的区别:
题目出现既 A 又 B、既 B 又 C、既 C 又 D 的情况,两两交集给得很繁
琐,用标准型公式
琐,用标准型公式
常识公式:满足一项+满足两项+满足三项=全-都不
【注意】
容斥问题中没有提及的量不代表为零!!!
常识判断
言语理解与表达
片段阅读
中心理解题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主要 / 旨在 / 重在 / 意在 / 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 / 主题 / 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段文字的主旨 / 主题 / 观点是……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方式
详读
略读
例子类: 比如、例如、譬如、诸如
原因类: 因为、由于
背景类: 近年来、随着。。。、在。。。的背景下
解题思路
重点词语
关联词
转折关系
典型标志词: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不过……
……然而……
……却……
其实 / 事实上 / 实际上
尽管……可是……
……不过……
……然而……
……却……
其实 / 事实上 / 实际上
理论要点:
转折之后是重点
错误选项特征:
1. 转折前的内容
2. 围绕例子、原因、背景……的表述
3. 无中生有
4. 与文意相悖
5.绝对表述(一般不能作为正确选项)
优选相对温和的表述,表述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不选
优选表述明确的选项,表述不清不楚、不明确的选项一般不选,但明确与
否要经对比才能得知,
否要经对比才能得知,
逆向思维的小技巧
理论依据
转折前后句子意思相反。
适用文段特征(两个标配)
(1)“很多人都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少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即文段中出现别人的观点。
(2)别人的观点之后出现转折表述。
将文段中别人的观点反过来即可得到文段强调的重点
因果关系
典型格式: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由于……因此……
理论要点:
结论是重点
引导结论的标志词:
1.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
2. 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文段特征:
(1)“因此”句在结尾,90%以上为文段中心句,题目较简单。
(2)“因此”句在开头/中间:结合后文具体分析。
1.之后的语句是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此时中心句还是结论句
2.之后的语句出现了转折、并列、因果,需结合多个关联词共同分析
必要条件关系
典型格式:
只有……才……
理论要点:
必要条件是重点(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注意】
1、无需推导
2、充分条件(只要……就……)这在言语中表述过于
绝对,一般在言语中很少出现。
绝对,一般在言语中很少出现。
变形考查—对策
对策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
4.前提、基础、保障
行文脉络:
(1)对策在最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对策在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3)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反面论证
典型格式:
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
把前面假设之后的错误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做法。
常见错误选项特征:
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
【注意】
1、做题不能只单纯看对策标志词,还要结合行文脉络一起分析。
2、当文段中只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时,“解决问题”通常会作为正确答案出现在选项里。
3、对策要匹配文段
4、对策要有针对性,对策不万能,一定要注意。
并列关系
理论要点:
概括全面完整
文段特征:
1.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2.句式相同或相近
3.无明显其他关联词语
选项特征:
1.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
2.更多种情况: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
【注意】
1、分句表达意思相同,提取共性
2、排除表述片面的选项
3、古今对比 VS 并列关系:
(1)古今对比:两个时间的对比,一般会有转折等关联词提示文段重点。
(2)并列关系:一般为两个时间及以上,且没有其他关联词提示文段重点。
主题词(文段的核心话题)
特征:
1. 文段围绕其展开
2. 一般高频出现
3. 多为名词
4. 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理论要点:
正确选项中需要包含文段的主题词
干扰选项:
范围的扩大/缩小
概念/范围的偷换
程度词
标志词:
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突出)等
理论要点:
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注意】
1、与主题词一样,也是辅助技巧。程度词在文段中起语气加重、强调的作用。
2、程度词常提示文段重点
3、一般情况下不能只看程度词,程度词需结合行文脉络进行分析。
行文脉络
划分
总—分
是最基础的结构,中心句在开头。如:开门见山提对策,后面进行原因的解释。
分—总
为基础的考点/结构,中心句在结尾。如:……因此……,“因此”之后的这句话是文段的总句(中心句)。
2.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这些代词相当于结论词,作用与“因
此”一样,代词指代前文的内容,重点是在这些词之后。
此”一样,代词指代前文的内容,重点是在这些词之后。
总—分—总
是由第一种“总-分”变形而来的,是对首句观点的再强调。
分—总—分
是由“分-总”变形而来的,在“分-总”的基础上再一次解释说明。
分—分
看上去好像很陌生,但是属于并列的考点,即并列关系,没有重点,需要概括全面、完整。
目的
要找到总句(中心句),对中心句同义替换就是正确答案
理论要点: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中心句特征:
观点
对策
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是“解决问题”(对策)。
结论
如:……因此……,“因此”之后的结论是中心句(总结句)。
评价
强调作者对事件的评论,体现出作者的态度、评价,代表作者的观点。
分述句特征: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
3.正反论证
4.原因解释
5.并列分述
特别提示:
以上解题思路的两种方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管联考还是
省考,不能只看重点词语或只看行文脉络,一定要结合使用。这个基本的思维要
建立,对于不掉出题人设的“坑”非常重要。
省考,不能只看重点词语或只看行文脉络,一定要结合使用。这个基本的思维要
建立,对于不掉出题人设的“坑”非常重要。
言语死于“脑补”,不要多想,不要按自己的想法想答案
细节判断题
【提问方式】
(1)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2)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3)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2)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3)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题型划分
典型细节题
【错误选项类型】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替换、混搭)
3.偷换时态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4.偷换逻辑
解题思路:
1、寻找选项中的人名/地名/物理名/化学名/英文字母/国家名(包括书名号),以便快速更好定位文段。
2、对比项
标志词:A 比 B 更……
A 高于/优于 B
利大于弊……
A 高于/优于 B
利大于弊……
作为错误表述的概率更高
3、相对绝对项
绝对表述:一定、必定、都、所有、全部……
作为错误描述的概率高
相对表述:可能、也许、往往……
作为正确描述的概率高
4、表述与实际不相符
作为错误描述的概率高
细节主旨化
【理论要点】:
优选契合主旨的选项
解题思路:
如果题干问“正确/符合”
有选项契合中心
选
没有选项契合
再去抓细节
如果题干问“不符合/不正确”
抓细节即可
语句表达
语句排序题
【提问方式】
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理论要点】:
第一步: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一定要对比!)
首句特征
1.下定义
„„就是/是指
并非看到下定义一定作为首句,要对比。
2.背景引入
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1.背景引入也适合作首句,但背景引入不
一定是首句,要进行对比。
一定是首句,要进行对比。
2.对比首句的时候,不能只看形式,可先看形式,
但如果形式都可以,还要注意内容。
但如果形式都可以,还要注意内容。
非首句特征
①关联词后半部分
②指代词:(一句话中单独出现指代词,但是并未出现指代对象,则该句不
能作首句)
能作首句)
人称代词:他/她/它
指示代词:这/那
【注意】
1.下定义和背景引入同时出现,要学会对比,除了对比形式,还要对比内容,
如果能对比出来,可确定答案;若对比不出来,想其他方式、方法再入手,
如果能对比出来,可确定答案;若对比不出来,想其他方式、方法再入手,
2.“形式”指特征,如:下定义的特征为:„„是/是指。看到“„„是/
是指”,从形式上来看,其为下定义。
是指”,从形式上来看,其为下定义。
第二步:同时进行,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
确定捆绑
1.指代词捆绑(这、那、他、该、其)
2.关联词捆绑
①配套出现(不但„„而且„„)
②单独一个(但、同时——需要分析句子意思)
(1)转折考查较多,如果一句话开头出现“但是”“殊不知”“然而”,提示
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2)并列典型标志词:同时、此外、也,前后句式、意思、话题一致。
确定顺序
1.时间顺序
1.时间顺序:如果两句话出现典型的时间提示,可利用时间先后顺序解题。
年份、朝代、时间提示词(过去、现在、未来)
年份、朝代、时间提示词(过去、现在、未来)
2.提示:不用考虑倒叙、插叙的问题
2.逻辑顺序
(1)观点+解释说明。
(2)A 和 B(非常好用的概念):先说 A,再说 B。
确定尾句(对比确定)
1.结论:通过“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引导的句子。
2.对策:通过“应该、需要”引导的句子。
3.看到结论和对策不一定是尾句,一定要对比确定。
第三步: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论要点:
横线在结尾?(当成分—总结构)
1.总结前文(核心话题)
2.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横线在开头?(当成总—分结构)
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横线在中间?(承上启下)
1.注意与上下文联系
2.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
接语选择题
【提问方式】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理论要点:
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把握文段尾句谈论的核心话题,需与下文保持一致
干扰项特征:
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注意】
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逻辑填空
词的辨析(选项角度)
1.词义侧重。
【辨析方法】:组词(灵活、科学)
1.用不一样的字组词(注意:组词不要离原词意思差太远)
2.整词搭配,“品行”可搭配为“品行端正”,为外在表现;“品性”可组词
为“品性纯良”,强调内在的。
为“品性纯良”,强调内在的。
4.组词时不要和原词意思太远,如:勾通/沟通,“勾”可组词为“勾结”,
有同学组词为“勾践”,无法帮助解题。
有同学组词为“勾践”,无法帮助解题。
2.固定搭配(看搭配 找对应)。
①常用词搭配、热点词搭配
②找准搭配对象(瞻前顾后)
【注意】横线所填词语搭配由“和、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所填词语需
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3.程度轻重。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的程度轻重与文段意思的程度轻重保持一致
4.感情色彩。
理论要点:
1.褒义、贬义、中性
2.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1)成果-结果-后果:都表示最终的情况,程度上比较不出来。对比感情
色彩,“成果”是好的,“结果”是中性的,“后果”是消极的。
(2)趋之若鹜-争先恐后:都表示争着抢着去做某事。对比感情色彩,“趋
之若鹜”的“鹜”指野鸭子,比喻追随坏人干坏事,感情色彩消极,“争先恐后”
为中性词,如:大家争先恐后去考公务员。
(3)同舟共济-狼狈为奸:“同舟共济”为褒义词、“狼狈为奸”为贬义词,
如:同学们同舟共济考公务员。
色彩,“成果”是好的,“结果”是中性的,“后果”是消极的。
(2)趋之若鹜-争先恐后:都表示争着抢着去做某事。对比感情色彩,“趋
之若鹜”的“鹜”指野鸭子,比喻追随坏人干坏事,感情色彩消极,“争先恐后”
为中性词,如:大家争先恐后去考公务员。
(3)同舟共济-狼狈为奸:“同舟共济”为褒义词、“狼狈为奸”为贬义词,
如:同学们同舟共济考公务员。
语境分析(文段角度)
关联关系
转折关系
理论要点:前后语义相反但不能矛盾。
递进关系
理论要点:前后意思相近或相关,但是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标志词:更、而且、甚至
并列关系
理论要点:
【标志词】
①同义并列:顿号(、)、逗号(,):意思相近或相同。
②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前后语
义相反。
义相反。
【标志句式】:句式相同或相近:类似排比句(结构一致)。
言语题中如果两个选项都可以的时候,要学会判断哪个词更加匹配文段的
话题,要对比择优。
话题,要对比择优。
特殊点:三者并列
一般情况:
两个顿号连接三个词,三者并列语义相近,但角度不同(A、B、C)。(不能出现 A、A、B 的情况,为重复)。
时常有顺承情况:听课、消化、运用。
特殊情况:A、A、( ) 只能选择 A。
并列 VS 重复
语义并列:
语义重复:用一个词搭配另一个词
【误区】考场上看见重复就排除?——不可以(对比)
对应关系
解释类对应
题干特点:分句, ____,分句
标志词:是、就是、即、无异于、无疑是、比如、例如等
标点:冒号(:)、破折号(——)
无标志词:通过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重点词句对应
1.重点词:
指代词
标志:这、此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代词指代的内容形成对应
注意看前后文。
主题词
标志:主题词(核心话题)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形象表达
标志:比如、就像、类似、“”
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
2.重点句:完整语句
文段中的完整语句可作为解题的提示
【注意】如果看搭配、找对应找不出答案,可以看文段中有没有挖空的句子,是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整句),
极有可能是出题人给你解题的突破口和线索,要在最后没有办法时用这个方法。
极有可能是出题人给你解题的突破口和线索,要在最后没有办法时用这个方法。
子主题
资料分析
速算技巧
截位直除
什么是截位?
看下一位,四舍五入
截谁?
一步除法:建议只截分母
多步计算:建议上下都截,再约分
截几位?
看最接近的两个选项的差距
差距大,截两位
首位都不相同
首位有相同,第二位的差值>首位数
差距小,截三位
首位有相同,第二位的差值=首位数
首位有相同,第二位的差值<首位数
看选项差距——>截位——>计算
【注意】
如果选项之间存在10、100倍的关系时,先看首位,再看量级(小数点、位数、单位等)
选项差距大,在保留两位之后,可看情况+1、-1进行微调方便约分。
选项差距大,在保留三位之后,老老实实的算。
分数比较
一大一小(比如25/8 和 36/5)
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同大同小(比如27/8 和 9/4)
纵向用直除
横向看倍数
看两个分子的倍数和两个分母的倍数,谁大谁牛,倍数小的直接看成都是1
多个分数一起比较大小
先观察,有没有一大一小比较简单的
再比较,竖着直除,横着看倍数
一般情况下,直接看直除后的首位即可(范围秒)
快速找数
纯文字型材料
结构阅读,圈关键字,一一对应。
表格材料
横纵坐标、标题、单位、备注
图形材料
标题、单位、图例
综合材料
各看各的,找文字和图表之间的区别
基期与现期
识别
1、时间靠前的是基期,时间靠后的是现期
2、增长量与增长率
增长量指基期与现期变化的绝对量
增长率是指基期与现期变化的相对量
3、同比与环比
同比:一般是和上一年的同一时期比较
环比:与相邻的上一个周期相比较
4、顺差与逆差
当出口>进口,是顺差 = 出口 - 进口
当出口<进口,是逆差 = 进口 - 出口
列式
已知增长量:
基期=现期-增长量
已知增长率:
基期=现期/(1+r)
速算
1、四个选项尾数各不相同,精确的加减计算可以用尾数法,如果末一位相同,可以看末两位。
2、化除为乘:
求基期、选项差距小、|r| <=5%
A / 1+r ≈ A * (1-r)= A - A*r
A / 1-r ≈ A * (1+r)= A + A*r
3、基期差值:
异号的情况:选项有正有负;列出公式后,增长率的符号有正有负
先排除现期坑,即直接把现期量做差的选项
再根据列出的式子判断大小
同号的情况:
截位直除
4、特殊数字速算
A * 1.5 = A + A的一半
A / 1.1 ≈ A * 0.9 ≈ A本身错位相减
A * 1.1 ≈ A / 0.9 ≈ A本身错位相加
A * 1.25 ≈ A / 0.8
常见术语解析
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用来反映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百分点:用来反映百分数的变化。
两个百分数做差得到的。
看百分点前边的话,高减低加
增长率与倍数:
(1)增长率指比基数多出的比率;倍数指两数的直接比值。
(2)若 A 是 B 的 n 倍,则 n = r+1(r 指 A 与 B 相比的增长率)。
成数与翻番:
(1)成数: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
(2)翻番:翻一番为原来的 2 倍;翻两番为原来的4倍;依此类推,翻n番为原来的2ⁿ倍。
遇番数,化倍数,翻N番,变为原来的2的N次倍。
增幅、降幅、变化幅度:
(1)增幅(都是增长率):有正有负,计算、比较时,有负号带负号。
(2)降幅:必须为负,计算、比较时,不带负号,直接看绝对值。
(3)变化幅度:有正有负,计算、比较时,不带负号,直接看绝对值。
一般增长率
1.识别:增长+比例(相对量),又名:增速、增幅、增值率。
2.计算:
(1)给百分点型
增速提高/回落
高减低加。
降幅的扩大/收窄:
a.先根据高减低加算降幅(不带负号),高减低加,“扩大”作减法,“收窄”作加法,降幅的
计算不带符号
计算不带符号
b.再把降幅转化成增长率
(2)给具体量型,套公式呗。
公式:r= 增长量 / 基期 = 增长量 /(现期-增长量)=(现期- 基期)/ 基期。
多个年份增长率>10%:
1.记忆:现期>1.1*基期,错位相加。
2.推导:(现期- 基期)/基期>10% → 现期- 基期>10%* 基期
→现期>10%* 基期+基期
→现期>(1+10%)*基期
→现期>1.1*基期。
→现期>10%* 基期+基期
→现期>(1+10%)*基期
→现期>1.1*基期。
4.注意:90%以上的题目都是判定“10%”,因为“10%”才有好的方法,如果
纯考计算量的就没有意义。
纯考计算量的就没有意义。
5.增长率大于 50%→现期>1.5*基期=本身+一半,考的很少。
3.比较增长率
1.识别:增速最快/最慢、增长幅度最大/最小。快慢形容速度,有时候问增
长的快慢,比的是增速,这也是增长率的比较。
长的快慢,比的是增速,这也是增长率的比较。
2.已知:现期、基期。
公式:r=(现期- 基期)/ 基期 = 现期 / 基期 - 基期 / 基期= 现期 /基期 - 1。
计算建议用(现期- 基期)/基期,比较用现期/基期-1,
计算建议用(现期- 基期)/基期,比较用现期/基期-1,
方法:看现期和基期的倍数关系是否明显:
(1)当现期/基期=1+(不明显),用(现期- 基期)/基期比较。
(2)当现期/基期=2+(明显),用现期/基期比较。
实际操作:三步走:
1.第一步,找出现期、基期。
2.第二步,直接看现期/基期能否得到唯一答案。倍数关系明显。
3.第三步,不能得出,再比较(现期- 基期)/基期。倍数关系不明显。
3.已知:现期、增长量。
公式:r= 增长量 /(现期-增长量)= 增长量 / 增长量÷[(现期/增长量)-
(增长量/增长量)]=1÷(现期/增长量-1)。公式转化是上下均除以增长量。
(增长量/增长量)]=1÷(现期/增长量-1)。公式转化是上下均除以增长量。
方法:直接比较增长量/现期。增长量/现期大,r 大。
增长量
1.识别:增长+单位(绝对量)。
2.计算:
(1)已知:现期、基期
公式一:增长量=现期- 基期
(2)年均增长量
(1)识别:时间段+年均(关键字)+增长(关键字)+单位。
(2)公式:年均增长量=(现期- 基期)/年份差。
年均增长量的基期选取
①2011~2015 年间,。。。的年均增量 →(2015−2011) = 4。2015 年是现期,
2011 年是基期。
2011 年是基期。
②十二五期间(2011~2015),。。。的年均增量 →(2015−2010)= 5。扣了帽
子(十二五期间)必须是 5 年,2015-2011=4 不是 5,基期前推 1 年,基期为 2010
年。
子(十二五期间)必须是 5 年,2015-2011=4 不是 5,基期前推 1 年,基期为 2010
年。
③五年规划,年均增长问题,基期前推 1 年。比如十一五期间(2006~2010),
基期是 2005 年,(2010-2005)= 5
基期是 2005 年,(2010-2005)= 5
④江苏省考的年均增长问题,基期均往前推一年。
(3)已知:现期、增长率
公式二:增长量 = 现期/(1+r)* r(是重点)。
百化分的方法
(1)第一步,|r|=1/N,10%=1/10
(2)第二步,增长量=现期/(N+1)=100/(10+1);减少量=现期/(N-1)。
百化分特殊值
(1)不用背,我也会:50%=1/2、33%≈1/3、25%=1/4、20%=1/5、10%=1/10。
(2)记住“7~12”这几个数,
“7~12”指的是百分数的整数部分,加和(百分数的整数部分+转化后分数的分母)为 20:
12.5%=1/8(12+8=20),11.1%≈1/9(11+9=20),
9.1%≈1/11(9+11=20),8.3%≈1/12(8+12=20),
7.7%≈1/13(7+13=20)。
“7~12”指的是百分数的整数部分,加和(百分数的整数部分+转化后分数的分母)为 20:
12.5%=1/8(12+8=20),11.1%≈1/9(11+9=20),
9.1%≈1/11(9+11=20),8.3%≈1/12(8+12=20),
7.7%≈1/13(7+13=20)。
(3)记住(16、6)和(14、7)互换的两对(类似两口子):
16.7%≈1/6、6.25%=1/16、14.3%≈1/7、7.1%≈1/14。
此时有的同学就会觉得老师矛盾了,一会将 7.x%化为 1/13,一会又将 7.x%化为 1/14,
遇到这种情况就区分记忆:7.x%≈8%→1/13,7.x%≈7%→1/14。
16.7%≈1/6、6.25%=1/16、14.3%≈1/7、7.1%≈1/14。
此时有的同学就会觉得老师矛盾了,一会将 7.x%化为 1/13,一会又将 7.x%化为 1/14,
遇到这种情况就区分记忆:7.x%≈8%→1/13,7.x%≈7%→1/14。
(4)记住(17、18、19),5.963:
17、18、19 成等差数列,5.9、5.6、5.3也成等差数列:
5.9%≈1/17、5.6%≈1/18、5.3%≈1/19。
17、18、19 成等差数列,5.9、5.6、5.3也成等差数列:
5.9%≈1/17、5.6%≈1/18、5.3%≈1/19。
(5)就记住 6.7%≈1/15
百化分技巧
放缩法:利用与背过的百分数的倍数关系,实现百化分
①比如25%=1/4,那么2.5%=25%*1/10=1/40。
②超过100%的情况,如 143%:14.3%≈1/7,则 143%≈10/7=1/0.7。
取中法:如果遇到百分数左右难取舍,且选项差距接近(差距小),为了稳妥起27
见,取中即可。
见,取中即可。
①18.5%:18.5%介于 16.7%(1/6)和 20%(1/5)之间,若按 1/6 或 1/5 计
算,可能会有误差,则取中为 1/5.5。
算,可能会有误差,则取中为 1/5.5。
②23%:23%介于 20%(1/5)和 25%(1/4)之间,取中为 1/4.5。
公式法:
(1)如果遇到百分数实在想不起来,或者你就不想背,那么请记住:N=100/
百分号前的数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百分号前的数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2)练习:44%=44/100,要化成 1/N 的形式,分子、分母均要除以 44,则
N=100/44≈2.2,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即可。
N=100/44≈2.2,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即可。
3.比较:
1.增长最多/最少、下降最多/最少。需要与增长率区分,增长快慢→比较 r,
增长多少→比较增长量。
增长多少→比较增长量。
(1)已知:现期、基期
①增长量=现期- 基期。
②柱形图中可以直接看高度差。对于柱状图,若数据太大,可以直接
看高度差,高度差即增量。
看高度差,高度差即增量。
(2)已知:现期、增长率
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百化分。
(1)同增长同减小,即增长率同正同负,比较变化量,记住原则:大大则大。
(2)有增有减,比较变化量,必须用百化分去做。
(3)现期量和增长率一大一小的情况,之前老师讲的是直接百化分,现在
可以看乘积,先用现期*r:
可以看乘积,先用现期*r:
①若首位不同,直接乘。如 200、20%与 100、25%,200*20=4 开头,100*25%=2
开头,可以直接判断前者>后者。
开头,可以直接判断前者>后者。
②200、25%与 110、50%。200*25%=50,110*50%=55,首位相同,必须百化分。
比例相关
比重
关键词:占。
现期比重:
“比重=部分/总体”的三量变化
(1)求比重:有两种不同的问法。
①A 占 B 的比重→A/B
②A 中 B 的占比→B/A。
(2)求部分(用乘法):部分=总体*比重。
(3)求总体(用除法):总体=部分/比重。
利润率:
(1)在资料分析中,利润率=利润/收入。
(2)在数量关系中,利润率=利润/成本。
增长贡献率:
公式:增长贡献率=部分的增长量/总体的增长量。
①单独问贡献:谁的量大,谁的贡献就大。
②问贡献+增长:此时问增长贡献率,增长贡献率=部分的增长量/总体的增长量。
【注意】
在相同总体中,部分差=比重差*总体。
饼形图怎么看?
构图原则:12 点钟方向,根据表格数据依次顺时针排布。饼形图是需要结合表格的
方法:(1)有总体,先看部分与整体的特殊比例。
(2)推荐:无总体,先看最大、最小,再看内部比例。
(2)推荐:无总体,先看最大、最小,再看内部比例。
基期比重:
1.识别:过去时间+占。
2.公式:A/ B * [(1+b)/(1+a)]。
记忆:先写现期比重 A/B,后面的小尾巴中增长率是交叉对应的,(1+b)/(1+a)。a、b 要带上正、负号。
记忆:先写现期比重 A/B,后面的小尾巴中增长率是交叉对应的,(1+b)/(1+a)。a、b 要带上正、负号。
3.速算:
(1)先计算,根据选项差距,截位直除“A/B”。
(2)再分析,根据“(1+b)/(1+a)”与 1 的大小关系,结合选项选择。
如果|a-b|≤5%,一般体现的是“略”;
如果|a-b|>5%,则不确定,需要计算。
|a-b|=10%-5%=5%,体现的是“略”,选择比 50%略大的 52%。
如果|a-b|>5%,则不确定,需要计算。
|a-b|=10%-5%=5%,体现的是“略”,选择比 50%略大的 52%。
两期比重:
1.识别:占(关键字)……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下降?
2.方法:找到两个增长率——比较就行了。
(1)找到 a、b:分子/分母,分子增速对应 a、分母增速对应 b。
(2)利用结论:a>b,上升;a<b,下降。
3.推导:今年比重=A/B,基期比重=A/B*[(1+b)/(1+a)]。比较时,两
个比重都有“A/B”,可以忽略,只看右边的(1+b)/(1+a),当 a>b 时,
(1+b)/(1+a)<1,A/B>A/B*1-,则今年的比重大,即上升了;反之,a<
b,则今年比重下降了。
个比重都有“A/B”,可以忽略,只看右边的(1+b)/(1+a),当 a>b 时,
(1+b)/(1+a)<1,A/B>A/B*1-,则今年的比重大,即上升了;反之,a<
b,则今年比重下降了。
3.易错点:增长率得看清符号。
两期比重计算——上升、下降+百分点:
1.识别:……占……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下降……百分点?
A/B- A/B * [(1+b)/(1+a)]= A/B * [1-(1+b)/(1+a)]= A/B *(a-b)/(1+a)。
方法:
(1)判方向:上升/下降,根据上升/下降排除两个选项。
(2)定大小:结果<│a-b│
因为 A/B<1(比重一定是小数/大数,结果小于 1);
a 通常是正数,1+a 往往大于 1(增长率是正数情况比较多,负数很少,
即使是负数,A/B 的变化幅度比 1/(1+a)更大,
因此可以认为 1+a 是大于 1 的)。(a-b)除以(>1)变小,再乘以(<1)结果更小,
故 A/B*(a-b)/(1+a)<│a-b│。
a 通常是正数,1+a 往往大于 1(增长率是正数情况比较多,负数很少,
即使是负数,A/B 的变化幅度比 1/(1+a)更大,
因此可以认为 1+a 是大于 1 的)。(a-b)除以(>1)变小,再乘以(<1)结果更小,
故 A/B*(a-b)/(1+a)<│a-b│。
平均数
1.关键字:均、每、单位面积。
现期平均数
1.关键字:现在+均、每、单位面积。
考点:
(1)列式→ 平均数 = 后 / 前(例:人均消费)。
平均数要注意谁除以谁,人均消费=消费/人数,场均得分=得分/场次。
平均数要注意谁除以谁,人均消费=消费/人数,场均得分=得分/场次。
(2)陷阱→日均、月均一定要看好
多个数求平均数
削峰填谷:
(1)画线,找峰找谷。(尽量找一个居中、好算的数)
(2)计算,用峰填谷。
基期平均数
1.识别:过去时间+平均。
2.公式:A/B * [(1+b)/(1+a)]。
3.速算:
(1)根据选项差距,截位直除“A/B”。
(2)根据“(1+b)/(1+a)”与 1 的大小关系,结合选项选择。
两期平均数
1.识别:……的平均数,比上年上升/下降?
(1)分子增速为 a、分母增速为 b。
(2)利用结论:a>b,上升;a<b,下降。
(2)利用结论:a>b,上升;a<b,下降。
1.识别:……的平均数,比上年上升/下降+%?
r=现期/基期-1=A/B÷{A/B*[(1+b)/(1+a)]}-1=(1+a)/(1+b)-(1+b)/(1+b)
=(a-b)/(1+b)。
=(a-b)/(1+b)。
【注意】:带符号计算,下降 5%→ -5%。
倍数与比值
1.识别:时间+倍数。
2.公式:
现期倍数=A/B
基期倍数=A/B*[(1+b)/(1+a)](先截位直除 A/B,再看(1+b)/(1+a)与 1 的关系)。
【注意】:倍数问题,必须先看问法!
(1)A 是 B 的几倍:A/B。
(2)A 比 B 增长(多出、高出)几倍:(A-B)/B=A/B-1。
(3)A 超过 B 的 n 倍:A>B*n。
【注意】:题目的坑点是问“多几倍”,给“是几倍”,二者之间有差 1的关系
特殊增长率
间隔增长率
1.识别:隔一年+求增长率。
即给出连续两年的增长率,隔一年求增长率
2.公式:间隔 r=r1+r2+r1*r2(和+积)。
3.速算:
(1)第一步,先算加和(分析选项是否是唯一值)。
(2)第二步,再算乘积(确定不了唯一答案,才计算乘积)。
①若 r1、r2绝对值均小于 10%,r1*r2可忽略。10%*10%=1%,选项之间的差距
往往都大于 1%,如果两个增长率都小于 10%,则乘积小于 1%,可以忽略不计,
如 5%+8%+5%*8%。
往往都大于 1%,如果两个增长率都小于 10%,则乘积小于 1%,可以忽略不计,
如 5%+8%+5%*8%。
②不能忽略时,一个不变,另一个百化分。比如 28%+25%+28%*25%,
28%+25%=53%,28%和 25%都大于 10%,乘积不可以忽略,25%比较好百化分,
25%=1/4,28%/4=7%,原式=53%+7%=60%。比如 60%+15%+60%*15%,60%+15%=75%,
60%和 15%都不好百化分,根据 a%*b%=[(a*b)/100]%,60%*15%=(900/100)%=9%,
原式=75%+9%=84%。
28%+25%=53%,28%和 25%都大于 10%,乘积不可以忽略,25%比较好百化分,
25%=1/4,28%/4=7%,原式=53%+7%=60%。比如 60%+15%+60%*15%,60%+15%=75%,
60%和 15%都不好百化分,根据 a%*b%=[(a*b)/100]%,60%*15%=(900/100)%=9%,
原式=75%+9%=84%。
延伸
1.间隔倍数=间隔r+1。
(1)第一步,先求间隔r。
(2)第二步,间隔倍数=间隔r+1。
(2)第二步,间隔倍数=间隔r+1。
2.间隔基期=现期/(1+间隔r)。
(1)第一步,先求间隔r。
(2)第二步,间隔基期=现期/(1+间隔r)。
(2)第二步,间隔基期=现期/(1+间隔r)。
3.间隔增长量:
(1)第一步,间隔|r|=1/N。
(2)第二步,增长量=现期/(N+1);减少量=现期/(N-1)。
(2)第二步,增长量=现期/(N+1);减少量=现期/(N-1)。
年均增长率
1.识别:年均增长最快,年均增速排序(年均+增长+%)。
2.例:2015~2019 年,志哥私房钱年均增长了百分之几?(给时间段问年均增长)
3.公式:(1+r)ⁿ= 现期 / 基期(N为现期和基期的年份差)。
比较:
①识别:年均增长最快、年均增速排序。
②方法:n 相同,直接比较“现期/基期”。公式是(1+r)ⁿ =现期 / 基期
【注意】:现期、基期的选取,与年均增长量一样。
计算:
年均增速为.......
方法:增长率较大且差距大时,居中代入。
居中就是找中间整十的数,选项中一般找 B、C 项中间的数字
3.常见平方数:11²=121、12²=144、13²=169、14²=196、15²=225、16²=256、
17²=289、18²=324、19²=361。
17²=289、18²=324、19²=361。
混合增长率
1.识别:当题目给出两个部分,部分+部分=总体,求增长率,
比如男生和女生,给出男生和女生的增长率,求全班的增长率,男生+女生=全班,
满足部分+部分=整体,即 A+B=C,此时 A 和 B 就是部分,C 就是总体。
比如男生和女生,给出男生和女生的增长率,求全班的增长率,男生+女生=全班,
满足部分+部分=整体,即 A+B=C,此时 A 和 B 就是部分,C 就是总体。
2.常见混合:
(1)固定搭配:房产+地产=房地产、进口+出口=进出口、城镇+农村=全国。
(2)时间累计型:1~11 月+12 月=全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半年。
(3)常识积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2016 年山东省考考查过,不要认为
硕士=研究生)、邮政+电信=邮电。
硕士=研究生)、邮政+电信=邮电。
(4)逻辑型:A+非 A=全部。比如:税收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规模以上
+规模以下=整体。
+规模以下=整体。
3.方法:先口诀(考查占比大于 80%),后线段
4.如何用口诀:
(1)口诀法:混合增长率居中,偏向基期量大的。
(2)起手式:部分写两边,混合写中间,数字标上去,开口要同向。
(3)例:男生+女生=全班。部分就是男生和女生,此时写在两边,谁在左,
谁在右无所谓,全班是整体写中间。
谁在右无所谓,全班是整体写中间。
(4)混合增长率居中(最小 r<混合 r<最大 r)。
(5)偏向基期量大的(做题时拿现期代替基期估算)。
看偏向:在题目中,如果剩余的两个选项比较接近,此时可以看平均数法,如果二者量相等,则混合后会在最中间,是(10%+50%)/2=30%,但是实际量并不是一样的,10%对应1万,50%对应 10 元,则偏向于 10%,即在 10%到 30%之间。
【结论积累】:
当累计增速提升,则当月增速>当月累计增速;
当累计增速下降,则当月增速<当月累计增速;
当累计增速不变,则当月增速=当月累计增速。
当累计增速下降,则当月增速<当月累计增速;
当累计增速不变,则当月增速=当月累计增速。
1~3 月是 3 月累计增速,是 10%,1~4 月是 4 月的累计增速,是20%,
发现 4 月累计增速上升了,从 10%变为了 20%,则 4 月份当月增速大于 4
月累计增速。
发现 4 月累计增速上升了,从 10%变为了 20%,则 4 月份当月增速大于 4
月累计增速。
2020 年 1~3 月份私房钱增速为 10%,1~4 月份私房钱增速为 5%。1~4 月的累计增速下降,
从 10%变为了 5%,则 4 月当月增速小于累计增速
从 10%变为了 5%,则 4 月当月增速小于累计增速
2020 年 1~3 月份私房钱增速为 10%,1~4 月份私房钱增速为 10%。
1~3 月增速=1~4 月增速=4 月增速=10%
1~3 月增速=1~4 月增速=4 月增速=10%
量的平均和率的平均
量的平均值 , 就是求平均数
对于率的平均,要用混合增长率
【注意】三者混合:
1.居中:最小<混合<最大。
2.偏向:先两两混合(最接近的),再两两混合。
最接近的两个混合后的增长率再和剩下的那个进行混合。
简单计算
1.直接找数
注意陷阱。
2.加减计算:
(1)精确计算用尾数法。
(2)估算用截位、凑整。
3.排序问题:先看四要素(时间、主体、单位、顺序)。
【注意】
1.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对应的是0或5结尾
2.五年规划,问年均增长问题(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量),基期前推;问加和、平均数,基期不前推。
综合分析
1.做题顺序:
(1)难易:从易到难。
①难:基期、两期,增长类,计算,乘除,题干长。
②易:现期,比例类,比较,加减,题干短。
(2)经验:
①表述绝对的往往是错的→逐年、均、一定、多几倍(常见坑,如是几倍
A/B=5,A/B-1=4)。如果题目问哪一项是正确的,带有“逐年、均、一定”的选
项不要先看。
A/B=5,A/B-1=4)。如果题目问哪一项是正确的,带有“逐年、均、一定”的选
项不要先看。
②表述“大约”“左右”往往是对的。
(3)概率:先看 C、D 项,再看 A、B 项。
2.坑点:
(1)提问方式坑→先标出“问对、问错”。
(2)时间坑:
①时间段(题中出现时间段,优先圈出来)。
②日均、月均。
③累计。
(3)单位坑→加减计算。
(4)概念坑→一定要拿准。
3.资料分析中的那些字:常见的概念坑。
(1)近、将近:小于且接近。如老师今年年近 30 岁,说明老师年龄与 30
岁接近但是小于 30 岁,28、29 岁;如果老师今年 32 岁,表述为“年近 30 岁”
就是错误的。
岁接近但是小于 30 岁,28、29 岁;如果老师今年 32 岁,表述为“年近 30 岁”
就是错误的。
(2)大约:四舍五入。如老师今年 32 岁,可以说大约 30 岁。
(3)逐年增长、持续增长:期间没有下降。
(4)增长趋势:看头和尾,如图 2011~2015 年,中间有下降,只看首尾,
2015 年是增长的,就是增长趋势。
2015 年是增长的,就是增长趋势。
(5)首次超过:第一次且大于。
(6)不满一年:当年增长量。如 2020 年底,粉笔学员有 2000 万人,入学
不满一年的有 500 万人,问 2019 年底有多少万人。已知现期、求基期,入学不
满一年说明是今年新入学的,即为当年的增长量,所求=2000-500=1500 万。
不满一年的有 500 万人,问 2019 年底有多少万人。已知现期、求基期,入学不
满一年说明是今年新入学的,即为当年的增长量,所求=2000-500=1500 万。
(7)超过 3 成与 3 成多。
(8)增长了与增长到。增长和增长了没有区别,“了”是语气词;增长了
和增长到有区别,100 的基础上增长了 5 倍,变为 600;100 增长到 5 倍,变为
500。
和增长到有区别,100 的基础上增长了 5 倍,变为 600;100 增长到 5 倍,变为
500。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