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祖晓梅
2021-01-14 13:22:46 5 举报
AI智能生成
《跨文化交际-祖晓梅》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
影响因素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
人口的流动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既是指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既是指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归纳特点
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
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两个层面
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之间
特点
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
涉及很多差异性
容易引起冲突
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跨文化交际学
定义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指只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历史
兴起于美国,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需要外交官和技术人员
霍尔的《无声的语言》1959年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确立阶段——20世纪70年代 P22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196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
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读本》BY Samovar与Porter
《跨文化交际引论》BY Condon与Yousef
《美国文化模式》BY 斯图尔特与贝内特
专业协会的成立
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成立分支机构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SIERTAR)——第一个独立的专业协会
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1974年——Internationa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als
197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
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跨文化交际理论》BY Kim与Gudykunst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BY Gudykunst与Kim
《跨文化交际手册》BY Asante与Gudykunst
Gudykunst有影响的理论
不确定性的减少理论
文化身份的协商理论
面子协商理论
归因理论
跨文化交际网络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理论
文化尺度理论
文化身份的协商理论
面子协商理论
归因理论
跨文化交际网络理论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理论
文化尺度理论
Bennett指出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两种学派
理论-理论学派,侧重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阵地在传播学
理论-事件学派,侧重应用和跨文化训练,如跨文化交际语外语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管理等
理论基础 P23
人类学
文化的定义——把文化看成是意义的系统或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与语音的关系——语言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世界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强调文化不论大小或强弱,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
心理学
主观文化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社会变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语用学——语言使用的规则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传播学
内容P25
- 文化与交际——基本概念
- 价值观与文化模式
- 语言交际
- 非语言交际
- 文化身份/认同
- 文化适应
- 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
- 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
- 跨文化交际能力
- 跨文化交际训练
研究方法
- 人类学——访谈和观察
- 心理学——量化
- 语言学背景——话语分析
- 传播学——实证主义
- 客位——从旁观者的视角
- 主位——从圈内人的角度分析某种文化,形成整体把握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集中方面
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
中西习俗对比
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国民性研究
价值观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
中西习俗对比
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国民性研究
价值观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国际汉语推广事业——机遇与挑战
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汉语教师应具备
跨文化交际能力——Fantini的定义“一种与语言和文化不同的人们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包含四个要素:
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四要素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
(1)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2)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
(3)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4)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6)能够帮助学习者克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不同和交际失误引起的各种困难。
(7)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2)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
(3)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4)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6)能够帮助学习者克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不同和交际失误引起的各种困难。
(7)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能够帮助学习者对其他文化简历好奇、开放、宽容和尊重的态度
文化与交际
文化
定义
- 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泰勒)——把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强调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
- 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式样,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它们在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Kluckhohn,1949,转引自胡文仲,1999)——强调生活方式中可见和不可见的部分
- 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一种在象征形式中表达的概念系统。通过这种系统人们交流、巩固和发展他们对世界的知识和态度。(Geertz, 1973)——强调文化与象征符号的关系
- 文化是交际,交际是文化。(Hall, 1959)——指出交际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 文化是心灵的软件。(G. Hofstede &G. J. Hofstede, 2004)——强调文化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
本书采用Brislin(2000)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要素
Samovar、Porter、McDaniel(2010)
历史——“温故知新”,历史故事提供文化认同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
社会组织——家庭、学校、政府、部落、社会制度等,有建立交际网络和规定其组织成员行为规范的作用
语言——核心要素,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G.Hofstede、G.J.Hofstede(2004)
象征符号——最外层,包括服装、语言、建筑等
英雄人物——第二层,文化观念的体现,可以理解文化的价值取向
礼仪——第三层,是文化习俗的体现
价值观——第四层,是文化的核心,通过习俗表现出来
分类
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
“客观文化是指文化的社会制度及人工制品。主观文化是指文化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观念、价值及思维方式。”——斯图尔特与贝内特(2000)
主观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更密切
主导文化与亚文化P44
主导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掌握权力的人群所代表或体现的文化。
亚文化是指一些群体在分享主导文化的同时又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亚文化另一种说法是共文化。
亚文化是指一些群体在分享主导文化的同时又体现出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亚文化另一种说法是共文化。
特点
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习得是指人学习称为被自己地文化团体所接受的成员的过程,文化习得的过程人类学家叫做“文化融入”,社会学家叫做“社会化”
是共享的,并世代相传——是一种集体意识,生活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们共同分享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是象征性的————体现在语言或非语言的象征符号中
是动态的——有些因素时容易改变的,有些却相对稳定
交际
定义
1.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内在状态。( Samovar et al., 2010)
2.交际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是这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单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包含着意义的协商和共建。(Gudykunst & Kim, 2003)
3.沟通是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互相影响的系统。(陈国明, 2009)
要素
- 传送者——可以是事情或物体,主要是人
- 信息——交际的内容,是信息传送者进行编码的外在表现形式
- 编码——怎样表达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象征符号来传送信息的过程
- 解码——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 媒介——渠道,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或非语言
- 反馈——接受者收到信息,并对其解释,弄清含义后,往往会进行反应
- 噪音——指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特点
- 象征性——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语言
- 动态的过程——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又是接受者,交际的编码与解码、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同时进行,作为一种过程,还体现在连续性、复杂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转性等
- 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交际中的信息包含两种意义:内容意义和关系意义。内容意义是事实性的信息,靠语言来传递。关系意义指信息内容是如何被解释的,主要靠非语言行为来推测。e.g. 学生对教授说“我想跟您谈谈我的成绩”
- 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语言行为大多是有意识地,非语言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
- 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交际行为是否得体或礼貌取决于交际的场合、环境和对象等诸多因素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文化关注的是结构,交际关注的是过程
Samovar、Porter与McDaniel(2010):
文化影响人们的感知、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文化影响人们的感知、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
Gudykunst与Kim(2003):
文化指导人们的交际行为,指导人们如何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文化指导人们的交际行为,指导人们如何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Gudykunst与Kim(2003)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一是从文化规范层面,二是从个人的层面
一是从文化规范层面,二是从个人的层面
文化与感知
感知是人们选择、组织和解释外部客观刺激(信息)的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选择——不同地区的人对冰雪的感知
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分类——中国饮食的烹饪方法、不同国家对于亲属称谓的分类
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意义联想——对于颜色的联想
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解释——大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发表自己的看法,男性在家做饭带孩子
文化与交际行为
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它为行为提供指南
文化影响饮食、衣着打扮、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人与人交往的方式
文化是一种影响交际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三种行为类型:普遍性的、文化性的、个体性的
价值观与文化模式
价值观
定义
- 价值观是用以进行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规则。(Rokeach, 1973)
- 价值系统反映了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必须做的和什么是禁止的。价值系统不是具体行为的报告,而是判断行为和约束行为的标准系统。(Albert, 1968)
- 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G. Hofstede & G.J.Hofstede, 2004)
- 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共享观念,价值观是文化模式的基础并指导人们应对自然和社会的环境。( Nanda & Warms, 1998 )
本质特征:
- 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
- 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
- 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的行为的
- 不是个人的喜好或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分类
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
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
特点
- 属于深层文化
- 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 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成分
- 被违背时会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Kluckhohn和Strodtbeck价值取向理论(value orientation)
五个基本问题
五个基本问题
- 人的本质——人性善、人性既善又恶、人性恶
- 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时间的取向——强调过去、强调在现在、强调未来
- 行动的取向——强调行动、强调精致的存在、强调发展的存在
- 人与人的关系——权威的关系、机体的关系、个体主义的关系
Hofstede 的文化尺度理论(culture dimension)
五种文化尺度
五种文化尺度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对自我与集体关系的认识、对内团体和外团体的态度
2.权力距离
3.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
4.不确定性回避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high-context/low-context)P78
定义(霍尔):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地被告知所有的事情。
而在高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已经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地被告知所有的事情。
而在高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已经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包括:
- 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 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来传递
- 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受到推崇
- 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接受自己的观点
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的特点:
- 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 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境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 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
- 人们试图绕圈子,避免对别人直接说“不”
中美文化模式
中国文化模式
- 集体主义——“忠恕之道”、“和为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以家庭为中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骨肉亲情和血浓于水、“百善孝为先”
- 尊重传统——“温故而知新”、“以史为鉴”、“姜是老的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 等级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称呼比自己大的同辈为哥哥或姐姐,学生称呼老师
- 面子观念——“人有脸,树有皮”、“打肿脸充胖子”、“家丑不可外扬”
- 重视人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懂人情”“欠人情”“知恩图报”“礼尚往来”
美国文化模式
- 个体主义——重视个人的独立、隐私、自力更生、首创精神和自我实现,谦虚并不是被美国人强调的美德
- 平等观念——平等是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在人际交往中崇尚随意、非正式的方式,工作环境中上下级之间互称名字,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不需要使用敬语
- 强调变化和进步——未来取向,对未来有乐观的信念,认为变化会带来进步,重视年轻人的活力,对新生事物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
- 物质享受——成功与否和地位高低往往用收入、住房等物质指标来衡量,信奉消费主义价值观
- 科学与技术——坚信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变化和福利,重视基础科学和研究,鼓励技术上的创新,重视科学证据,用调查数字和分析数据说话
- 工作与娱乐——行动取向,坚信努力和城市工作会得到回报,“努力工作,努力娱乐”,“时间就是金钱”
- 竞争意识——认为自由竞争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争做第一”,孩子被鼓励在并不确定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跨文化的语言交际
语言与文化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由于这个观点强调思维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强式假说又被称为“语言决定论”
沃尔夫后来修正了这种语言决定论的观点,指出语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态度和行为,而不是决定人们的感知、态度和行为。
这个经过修正的弱式假说提出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观点,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
由于这个观点强调思维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强式假说又被称为“语言决定论”
沃尔夫后来修正了这种语言决定论的观点,指出语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态度和行为,而不是决定人们的感知、态度和行为。
这个经过修正的弱式假说提出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的观点,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
假说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 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
- 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 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的世界是不同的。
语言与价值观
Kramsch(2000)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概括为:语言表达了、体现了、象征了文化。
语义与文化
词义与文化
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的往往不是词语的概念意义,而是附加意义(内涵意义)。
关世杰(1995)根据词语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把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词汇分为
重合词汇
平行词汇
全空缺词汇
半空缺词汇
冲突词汇
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
颜色词
中国京剧的脸谱:
红色:忠诚
黑色:正直
白色:奸诈
红色:忠诚
黑色:正直
白色:奸诈
印度尼西亚的皮影戏:
红色:贪婪
黑色:紧张
白色:高贵
红色:贪婪
黑色:紧张
白色:高贵
“色情”汉语中用黄色表示,如遇中用粉色表示,汉语中用红色表示,英语中用蓝色表示
动物词
“龙”在中国古代代表黄泉、威严和神力,在现代象征吉祥、财富和成功,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贬义词
“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具有比较负面的形象和联想意义,但在英语中一般有正面的意义
“猫头鹰”在中国古代是不吉祥的动物,往往与不行或死亡相联系,在希腊文化中,猫头鹰代表了智慧
“蝙蝠”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因为“蝠”与“福”同音,在西方文化中,蝙蝠使人联想到死亡
“牛”在中国文化的联想意义基本是正面的,在日本文化中牛却有负面的联想意义,使人联想到懒惰和愚笨
数字词
“八”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是很吉祥的数字
东亚文化中,“四”是不吉利的数字
“九”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在日本文化中却是不吉祥的,因为“九”在日语里与“苦”谐音
中国人崇尚偶数,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平衡与和谐的观念,但是日本人(认为双数容易拆分,避免离婚)和韩国人更喜欢单数(认为单数是阳数,一代表阳,二代表阴,三代表阴阳的完美结合,三是最完美的数字),越南文化中,“三”是不吉利的数字
西方文化中认为七是吉利的数字,有“lucky seven”的说法,与基督教的信仰有关;中国人不喜欢七,广东话里和“出”同音,意味着钱财的流出,与“气”谐音,表示生气不愉快
西方文化中十三是不吉利的,忌讳十三与星期五重合的日子
犹太人喜欢18,因为这个数字与希伯来语“生命”一词同音
印度人根据自己的生日决定吉祥数字:
一位印度裔的女士原来选好的房子号码是1705,她后来意识到这四个数字加起来一共是13,而且数字的位数是4,因为13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吉祥的数字,4在印度文化中也不是吉祥数字,所以她退掉了这个房子,重新选择了1005号的公寓,因为这些数字加起来是6,她说,6代表顺利,所以就买下了。
一位印度裔的女士原来选好的房子号码是1705,她后来意识到这四个数字加起来一共是13,而且数字的位数是4,因为13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吉祥的数字,4在印度文化中也不是吉祥数字,所以她退掉了这个房子,重新选择了1005号的公寓,因为这些数字加起来是6,她说,6代表顺利,所以就买下了。
禁忌与委婉语
禁忌语
死亡
汉语:驱使,逝世,故去,永诀,牺牲,就义
英语:pass away、rest in peace、depart this life、join the angels、go to heaven
英语:pass away、rest in peace、depart this life、join the angels、go to heaven
疾病
英语经常使用缩写字母代替疾病的名称:TB-肺结核、VD-性病、Big C-癌症
身体残疾和缺陷
汉语:谢顶-秃头、盲人-瞎子
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禁忌,使用“同房”或“夫妻生活”来代替“性生活”,会给罗提的雕塑打马赛克
英语文化中“胖”和“老”是禁忌词
敬语与谦辞
汉语:
对别人的称呼用敬称:您、君、足下、阁下、贵校、府上等
对自己的称呼用谦辞:敝人、在下、家父、贱内、犬子等
对别人的称呼用敬称:您、君、足下、阁下、贵校、府上等
对自己的称呼用谦辞:敝人、在下、家父、贱内、犬子等
权力距离影响中国人选择是否用敬语
亲疏距离影响欧洲人是否使用敬语,西班牙人对陌生人通常会使用第二人称的敬语形式
亲疏距离影响欧洲人是否使用敬语,西班牙人对陌生人通常会使用第二人称的敬语形式
语用与文化
礼貌原则与策略
包含6个准则
包含6个准则
- 得体准则
- 慷慨准测
- 赞扬准则
- 谦虚准则
- 一致准则
- 同情准则
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五条礼貌准则(顾曰国):
- 贬己尊人准则(最重要)
- 称呼准则
- 文雅准则
- 求同准则
- 德、言、行准则
Brown和Levinson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有两种面子需求:
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积极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礼貌策略收到三个因素的制约:
-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
-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 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
称呼语
中国人有亲属称谓泛化的倾向,往往根据对方的辈分、年龄和场合来选择合适的亲属称谓
大多数文化中,使用“职衔+姓”都是礼貌而正式的称呼形式
称赞语
日本人赞扬别人最多的是才能和表现
美国人主要称赞外貌和个人品质,大多称赞衣着打扮的变化,而不是评价别人的长相
中国人不太称赞别人的外貌
美国人主要称赞外貌和个人品质,大多称赞衣着打扮的变化,而不是评价别人的长相
中国人不太称赞别人的外貌
对称赞语的回应方式上:
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采用接受的方式,遵循一致准则
中国人常常进行否定,遵循谦虚准则
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采用接受的方式,遵循一致准则
中国人常常进行否定,遵循谦虚准则
道歉语
Holmes四种道歉策略:
- 明确道歉
- 解释或说明原因
- 承担责任
- 对未来作出承诺
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对道歉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请求语
越间接的请求显得越礼貌
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低语境文化:谈话以说话者为中心,喜欢直截了当,主要通过语言来解读对方的意图
高语境文化:以听话者为中心,喜欢比较委婉的表达,经常通过暗示表达真实想法,听话者根据语境揣摩对方的意图
高语境文化:以听话者为中心,喜欢比较委婉的表达,经常通过暗示表达真实想法,听话者根据语境揣摩对方的意图
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中国人崇尚谦虚的美德,语言表达上尽量低调、含蓄
美国人演讲的发言常以讲笑话做开场白,而日本人常以道歉做开场白
西方文化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
美国人演讲的发言常以讲笑话做开场白,而日本人常以道歉做开场白
西方文化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
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亚洲人:归纳式,先说论据,再说观点
西方人:演绎式,先说观点,再说论据
西方人:演绎式,先说观点,再说论据
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定义
-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胡文仲, 1999)
- 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TingToomey, 1999)
- 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景中发出者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她)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Samovar et al., 2010)
以上定义强调了非语言交际的以下特点:
- 不包括语言,而是包括了各种非语言的交际行为;
- 具有互动性,涉及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 是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与语境有密切的关系;
- 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非语言交际的种类:
- 体态语——身体语言,包括外貌服饰、面部表情等
- 副语言——伴随语言,包括音高、音量、语速、话轮转换等
- 时间观念——时间学,指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准时、预约、计划性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等
- 空间利用——距离学,包括个人空间、人体距离、座位安排、家具排列等
特点
- 非语言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 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规约性
- 非语言行为受到语境制约
- 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
功能
- 传达真实的内在感情
- 营造交际形象
- 进行会话管理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对于语言信息起着重复、补充、代替、规范和否定等作用。
体态语与文化
外贸服饰
面部表情
拉美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人们面部表情比较丰富
阿拉伯人会比较夸张的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男性在公共场合哭泣被看作是正常的事情
东亚国家的人,特别是男性,表情比较平静和严肃,不苟言笑
日本人认为在公共场合克制自己气愤、悲伤、爱慕等强烈情感的流露是智慧和成熟的表现
韩国人认为微笑太多会显得这个人浅薄、轻浮
中国“男儿有泪不轻弹”
亚洲人较少对陌生人微笑
阿拉伯人会比较夸张的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男性在公共场合哭泣被看作是正常的事情
东亚国家的人,特别是男性,表情比较平静和严肃,不苟言笑
日本人认为在公共场合克制自己气愤、悲伤、爱慕等强烈情感的流露是智慧和成熟的表现
韩国人认为微笑太多会显得这个人浅薄、轻浮
中国“男儿有泪不轻弹”
亚洲人较少对陌生人微笑
眼神交流
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交谈时直视对方的眼睛是感兴趣、城市和自信的表现,眼神游离被认为是不专注或者不真诚的表现
阿拉伯人在讲话的时候也只是对方的眼睛,以示尊敬
东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交谈中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不敬,特别是下级对上级
阿拉伯人在讲话的时候也只是对方的眼睛,以示尊敬
东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交谈中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不敬,特别是下级对上级
日本人把长时间注视别人看作是一种无礼和不敬的行为
在阿拉伯国家,男性之间长时间的注视是得体的,
德国人比美国人的注视时间要长,德国人会在谈话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这让一些美国人隐约觉得不舒服。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诚实和对谈话感兴趣的表现,但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注视太强烈、直接。在北美文化中,长时间注视对方一般被认为是男性同性恋者的特征。
在阿拉伯国家,男性之间长时间的注视是得体的,
德国人比美国人的注视时间要长,德国人会在谈话中直视对方的眼睛,这让一些美国人隐约觉得不舒服。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诚实和对谈话感兴趣的表现,但是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注视太强烈、直接。在北美文化中,长时间注视对方一般被认为是男性同性恋者的特征。
手势
竖起大拇指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很棒”,在美国文化中表示“没问题”,在日本文化中代表“男人” “您的父亲”,但是在阿拉伯文化中,这个手势却是一种侮辱性动作,与美国人伸中指的手势具有相似的含义。
食指与中指交叉相叠在中国有些地方表示数字“十”,在英语国家则表示“祈祷幸运” "祝好运”,在越南文化中这个手势则是下流的动作。
大拇指和食指围拢成一个圆圈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表示“OK”的意思,在日本和韩国表示“钱”,在中国,因为这个手势形成"wc"的形状,因此有时表示“厕所”,而在拉美一些国家,这个手势则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V”手势是很多国家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使用了这个手势,使这个手势迅速流传开来。“v”手势一般表示“胜利” (victory)。但是如果“V”手势的手心朝内、手背朝外,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则是下流的动作,也表示对于权威的轻蔑。“V”手势后来还有了一个新的含义,表示“和平” ( peace ),这个含义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大多数中国人更熟悉“V”手势表示的“胜利"含义。
食指与中指交叉相叠在中国有些地方表示数字“十”,在英语国家则表示“祈祷幸运” "祝好运”,在越南文化中这个手势则是下流的动作。
大拇指和食指围拢成一个圆圈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表示“OK”的意思,在日本和韩国表示“钱”,在中国,因为这个手势形成"wc"的形状,因此有时表示“厕所”,而在拉美一些国家,这个手势则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V”手势是很多国家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手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使用了这个手势,使这个手势迅速流传开来。“v”手势一般表示“胜利” (victory)。但是如果“V”手势的手心朝内、手背朝外,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则是下流的动作,也表示对于权威的轻蔑。“V”手势后来还有了一个新的含义,表示“和平” ( peace ),这个含义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中逐渐形成的。大多数中国人更熟悉“V”手势表示的“胜利"含义。
姿势
日本人对于尊者的鞠躬姿势越低,越表示尊重。地位低者要先鞠躬,而且一定要比对方的姿势更低,时间更长。如果双方地位相等,鞠躬则应该有同样的深度和时长。
阿拉伯人则喜欢坐在地上交谈,日本人也有坐在“榻榻米"上吃饭聊天的传统。在日本和韩国,盘腿坐是男性的常见动作,但是女性只能跪着坐,盘腿坐被认为是不文雅的。
蹲着的姿势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不文雅的动作
阿拉伯人则喜欢坐在地上交谈,日本人也有坐在“榻榻米"上吃饭聊天的传统。在日本和韩国,盘腿坐是男性的常见动作,但是女性只能跪着坐,盘腿坐被认为是不文雅的。
蹲着的姿势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不文雅的动作
身体接触
西方人握手的特点是一只手与对方相握,而且是紧紧握住,然后马上松开。但在中国,有时人们为了表示热情,会先用一只手握住对方的手,然后再把另一只手放上一起握,而且握的时间较长。
在泰国、柬埔寨等信仰佛教的国家,触摸别人的头是一种禁忌。
东亚国家的人有双手接递名片或礼物的习惯,对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只用一只手接送东西是不礼貌的。但是穆斯林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被视为对别人的侮辱,因此吃饭和与别人交往一定要用右手。
在很多阿拉伯国家,男性不与女性握手,更不用说其他的身体接触了。
在美国,拥抱和贴面亲吻只在亲人和熟悉的朋友之间进行,对陌生人只使用握手的方式。
在地中海国家,贴面礼一般只适用于异性之间或者女性之间,不熟悉的男性之间从来不互相行贴面礼。
法国人贴面礼是贴面两次或者四次,而比利时人和瑞士人则贴面三次。
在泰国、柬埔寨等信仰佛教的国家,触摸别人的头是一种禁忌。
东亚国家的人有双手接递名片或礼物的习惯,对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只用一只手接送东西是不礼貌的。但是穆斯林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使用左手被视为对别人的侮辱,因此吃饭和与别人交往一定要用右手。
在很多阿拉伯国家,男性不与女性握手,更不用说其他的身体接触了。
在美国,拥抱和贴面亲吻只在亲人和熟悉的朋友之间进行,对陌生人只使用握手的方式。
在地中海国家,贴面礼一般只适用于异性之间或者女性之间,不熟悉的男性之间从来不互相行贴面礼。
法国人贴面礼是贴面两次或者四次,而比利时人和瑞士人则贴面三次。
时间观念与文化
时间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金钱,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是有限的资源,而且时间好像是可以量化的具体东西
汉语中时间更多地被看作是自然现象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金钱,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是有限的资源,而且时间好像是可以量化的具体东西
汉语中时间更多地被看作是自然现象
单时制文化与多时制文化
按照霍尔(Hall, 1976)的解释,单时制文化中的“时间是线性的,像一条道路或一根带子,可以切割,可以向前延伸到未来,向后延伸到过去”。单时制文化的人们通过计划和预约来控制时间,在一段时间里只做一件事,强调准时、预约和最后期限。具有单时制文化特点的国家有北欧、西欧、北美等地区的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多时制文化中的人们遵守的不是物理时间,而是生理时间。他们不是把时间看成一个线性的东西,而是认为时间是围绕着生活的。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做多件事情。工作常常被打断,计划也经常改变。对于多时制文化的人来说,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比严格遵守时间更重要,因此他们更重视人情而不是计划,以一种综合和灵活的态度看待生活。具有多时制文化特点的国家主要是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拉美等地区的国家。
多时制文化中的人们遵守的不是物理时间,而是生理时间。他们不是把时间看成一个线性的东西,而是认为时间是围绕着生活的。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做多件事情。工作常常被打断,计划也经常改变。对于多时制文化的人来说,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比严格遵守时间更重要,因此他们更重视人情而不是计划,以一种综合和灵活的态度看待生活。具有多时制文化特点的国家主要是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拉美等地区的国家。
准时
计划性
空间利用与文化
个人空间
西方文化认为个人空间是隐私的一部分
德国办公室的门又厚又重,而且工作的时候总是紧闭的,开着门工作被德国人看成是轻率和不守规则的表现。
美国人则把门当作是否可以进入个人空间的信号。美国人工作时一般都敞开着门,这意味着他的办公室是公共空间,欢迎别人进人;如果工作时关着门就表示这是个人空间,不希望别人打扰。
德国办公室的门又厚又重,而且工作的时候总是紧闭的,开着门工作被德国人看成是轻率和不守规则的表现。
美国人则把门当作是否可以进入个人空间的信号。美国人工作时一般都敞开着门,这意味着他的办公室是公共空间,欢迎别人进人;如果工作时关着门就表示这是个人空间,不希望别人打扰。
人体距离
个体主义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如北美国家、英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人们的谈话距离比较远,因为他们更重视个人的隐私和独立性,所以他们对于个人空间被侵入就会更敏感。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强调互相依靠,集体成员在一个相对较近的距离内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
座位的排列
美国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坐在桌子两头的是地位高的人,而中国人则觉得地位高的人会在桌子的中间位置。
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办公桌排列是聚合式的。中国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里,办公室的桌子通常是两个或三个相对摆放,人们面对面而坐。在日本和韩国的公司里,普通职员大都坐在一间大办公室里的一个长方形桌子的两边。这样的桌椅安排便于员工的交流,强调的是合作与协调,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在西方的办公室里,桌椅的排列则是分散式的。每个人的桌子往往面对着墙,或者用隔板隔开。这种排列方式强调的是独立性、隐私和效率,体现了个体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办公桌排列是聚合式的。中国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里,办公室的桌子通常是两个或三个相对摆放,人们面对面而坐。在日本和韩国的公司里,普通职员大都坐在一间大办公室里的一个长方形桌子的两边。这样的桌椅安排便于员工的交流,强调的是合作与协调,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在西方的办公室里,桌椅的排列则是分散式的。每个人的桌子往往面对着墙,或者用隔板隔开。这种排列方式强调的是独立性、隐私和效率,体现了个体主义的价值观。
常见的教师作为排列方式:
一字型排列
马蹄形排列
圆圈形排列
一字型排列
马蹄形排列
圆圈形排列
跨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
模式
Berry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Berry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同化——个人不希望保留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寻求与新环境中的人们多进行日常交往,试图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分离——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习惯和传统
融合——希望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也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Berry认为是最成功最理想的适应模式
边缘化——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不认同目的国的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分离——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习惯和传统
融合——希望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也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Berry认为是最成功最理想的适应模式
边缘化——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不认同目的国的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过程
Lysggard“U曲线”理论
Oberg四个阶段
Lysggard“U曲线”理论
Oberg四个阶段
蜜月期——“一切感受都很美好”
挫折期——“文化休克”阶段,“一切都很糟糕”
恢复期——“一切都还行”
适应期——对文化差异持有更客观、宽容的态度。与当地人交往增多,有了更多的朋友。开始接受目的文化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愿意调整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况。
挫折期——“文化休克”阶段,“一切都很糟糕”
恢复期——“一切都还行”
适应期——对文化差异持有更客观、宽容的态度。与当地人交往增多,有了更多的朋友。开始接受目的文化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愿意调整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况。
影响因素
文化距离——指自身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语言、交际风格、宗教、政治、经济制度等
个人性格特点——对模糊性的容忍程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等性格特点
期望值——影响一个人在目的文化中的思维、态度和行为
社交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认识的人的支持
目的文化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等客观知识,也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行为规范等主观文化的知识
个人性格特点——对模糊性的容忍程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等性格特点
期望值——影响一个人在目的文化中的思维、态度和行为
社交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认识的人的支持
目的文化的知识——包括历史、地理、等客观知识,也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行为规范等主观文化的知识
文化休克
表现
感到孤独和无助。
想念家人和朋友。
烦躁或焦虑。
害怕被欺骗、抢劫或伤害。
强迫性地关注卫生和个人的健康。
过度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
回避与他人接触。
对目的文化的人采取敌视的态度。
身体疼痛或不适。
想念家人和朋友。
烦躁或焦虑。
害怕被欺骗、抢劫或伤害。
强迫性地关注卫生和个人的健康。
过度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
回避与他人接触。
对目的文化的人采取敌视的态度。
身体疼痛或不适。
成因
早期学者认为“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疾病,更多看到的是文化休克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更多学者从积极角度来看待“文化休克”
20世纪80年代后,更多学者从积极角度来看待“文化休克”
对策
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目的国语言
了解目的文化的知识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参加社会文化活动
改变自己的思维
学习目的国语言
了解目的文化的知识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参加社会文化活动
改变自己的思维
返乡休克
当一个人在别的文化中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自己原来的文化中,会感到不适应
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学习
文化适应假说
Schumann:学习者只有适应了第二文化以后才能系的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提出“”社会距离概念,指的是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
Schumann:学习者只有适应了第二文化以后才能系的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提出“”社会距离概念,指的是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
Brown文化关键期假说,后来发展成“最佳距离模式”
认为第二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当文化适应的某种条件得到满足的时期——文化适应的恢复期
认为第二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当文化适应的某种条件得到满足的时期——文化适应的恢复期
跨文化的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与文化
朋友关系
中国:希望建立深厚持久、一生一世的友谊——“两肋插刀”,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是中国人建立友谊的重要前提
个体文化中更看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性,随意性、相互间的吸引以及热烈的个人情感,是美国人友谊的基础
人情关系
中国的“关系”
先建立人情关系,然后再请求帮助
“关系”可以转移,介绍给朋友
核心是互惠或回报
西方的“社交网络”
可以先请求帮助,再表示感谢,或者请求帮助后不再联络
交往是双方的是,与别人无关
强调个人的独立性,把互惠的人情关系看作是一种负担
工作关系
个体主义文化:把工作与私人生活严格区别开来,同事之间保持一种职业的距离,很少谈论私人的事情
集体主义文化: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重要目标,中国人在自己的“单位”会有一种归属感,经常组织集体旅游和聚餐等
集体主义文化: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重要目标,中国人在自己的“单位”会有一种归属感,经常组织集体旅游和聚餐等
普遍主义:无论社么情况下都试图采用同一原则,对每个人都公平对待,把个人的情感和倾向放在一边,客观的看待情况
特殊主义: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观性和感情色彩比较强
特殊主义: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观性和感情色彩比较强
与陌生人的关系
中国人和日本人: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对陌生人比较冷淡
土耳其人和美国人:与陌生人交往比较放松,会主动介绍自己,乐于结交新的朋友
交往习俗与文化
见面寒暄
东亚国家的人以双手递送和接受名片为礼貌方式,日本人非常重视名片的社交功能和递接礼仪
西方人在介绍他人时遵循“尊者有优先知情权”和“女士优先”的原则
寒暄内容:
中国:家庭和孩子、社会见闻、职业、家乡籍贯、体育活动、饮食等
西方人:体育活动、旅游、职业、爱好、新闻、天气等
禁忌:
中国人:性、家庭丑闻、个人的生理缺陷等
西方人: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家庭财产等
沙特阿拉伯:公开场合谈论家庭
南非:种族问题
爱尔兰:天主教与基督新教问题
加拿大:魁北克问题
中国:家庭和孩子、社会见闻、职业、家乡籍贯、体育活动、饮食等
西方人:体育活动、旅游、职业、爱好、新闻、天气等
禁忌:
中国人:性、家庭丑闻、个人的生理缺陷等
西方人: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家庭财产等
沙特阿拉伯:公开场合谈论家庭
南非:种族问题
爱尔兰:天主教与基督新教问题
加拿大:魁北克问题
宴请招待
西餐餐具的摆放:“BMW”规则
西餐至多7道菜,一般的宴请只有4-5道菜
中餐:凉菜、热菜、汤、水果
西餐:开胃菜、汤/沙拉、主菜、甜点
西餐:开胃菜、汤/沙拉、主菜、甜点
中西餐的餐桌礼仪
你还没有吃完
非正式宴请:
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聚餐(potluck)
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聚餐(potluck)
馈赠礼物
中国:比较喜欢送实用的东西,认为双数代表和谐,是吉祥的数字,但是“四”的谐音不吉利
西方:偏爱比较有特点和艺术性的东西,也喜欢送自己做的手工礼品
日本人和韩国人:送给别人礼金的数目是单数的,特别是婚礼的礼金一定要是单数,双数意味着分离
西方:偏爱比较有特点和艺术性的东西,也喜欢送自己做的手工礼品
日本人和韩国人:送给别人礼金的数目是单数的,特别是婚礼的礼金一定要是单数,双数意味着分离
禁忌:
中国:雨伞、钟表、鞋子、梨、白色的花
日本、韩国、法国:菊花(葬礼上用)
伊斯兰国家:酒或者女人的照片
中国:雨伞、钟表、鞋子、梨、白色的花
日本、韩国、法国:菊花(葬礼上用)
伊斯兰国家:酒或者女人的照片
中国、阿拉伯:看重礼物的价格
西方人:看重礼物的特别性
西方人:看重礼物的特别性
西方人会给那些为自己提供了帮助或服务的人送礼,避免给上司送礼物;不喜欢用现金代替礼品
中国人在有些场合习惯送礼金,韩国人也比较喜欢送购物券或礼品券
中国人在有些场合习惯送礼金,韩国人也比较喜欢送购物券或礼品券
凑份子:
西方:采用匿名的方式,会刻意回避每个送礼人所贡献的钱数
中国:在有些场合会写上每个人贡献的钱数
西方:采用匿名的方式,会刻意回避每个送礼人所贡献的钱数
中国:在有些场合会写上每个人贡献的钱数
包装:
西方人、日本人重视礼物的包装
中国人习惯用红色或金色的包装纸,忌讳用白色的包装纸
日本人则喜欢用白色的包装纸,韩国人送的结婚礼金也是用白色的信封
西方人、日本人重视礼物的包装
中国人习惯用红色或金色的包装纸,忌讳用白色的包装纸
日本人则喜欢用白色的包装纸,韩国人送的结婚礼金也是用白色的信封
打电话
时间:
日本:上午电话最好在上午十点
西方:一般不在节假日打电话,早晨八点以前和晚上十点以后也不应该打电话
中国:经常有在休息时间打电话谈工作的情况
日本:上午电话最好在上午十点
西方:一般不在节假日打电话,早晨八点以前和晚上十点以后也不应该打电话
中国:经常有在休息时间打电话谈工作的情况
开场白:
中国:开门见山地说明要找的人,不先说明自己是谁
英美:习惯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说明要找的人
中国:开门见山地说明要找的人,不先说明自己是谁
英美:习惯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说明要找的人
中国人喜欢打电话联络
西方人更喜欢用电子邮件,理由:
更正式,可以引起对方的重视
重证据,邮件可以为以后的查询提供证据
打电话容易打扰别人
西方人更喜欢用电子邮件,理由:
更正式,可以引起对方的重视
重证据,邮件可以为以后的查询提供证据
打电话容易打扰别人
公共礼仪与文化
女士优先
中国习惯长者优先
排队
西方人:要求很严格,对不哦哎对现象的反应会特别强烈
中国人:要求相对灵活,认为在有些场合的情况下可以不排队
中国人:要求相对灵活,认为在有些场合的情况下可以不排队
付小费
西方:付给服务员小费是对他们劳动的承认和尊重
亚洲大多数国家没有付小费的习俗,但在泰国需要付给服务员小费
澳大利亚、新西兰:付小费仅限于餐厅、饭馆
法国、英国:公开付小费
意大利:付小费是不公开的
中东和南非也付小费
亚洲大多数国家没有付小费的习俗,但在泰国需要付给服务员小费
澳大利亚、新西兰:付小费仅限于餐厅、饭馆
法国、英国:公开付小费
意大利:付小费是不公开的
中东和南非也付小费
交通规则与礼仪
西方:女士优先
日本:在“优先座位”附近要关掉手机
日本:在“优先座位”附近要关掉手机
日本、美国:禁止在站台上或公共交通工具内吃东西、喝饮料
西方:“行人优先”
日本:下雨天开车,雨水溅到路边行人的脸上会被处以罚款
南非:为动物让路
日本:下雨天开车,雨水溅到路边行人的脸上会被处以罚款
南非:为动物让路
中国:车辆右拐不需要等红灯
在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十字路口,即便是右拐的车辆,也要在拐弯处停住
在瑞士等欧洲国家的十字路口,即便是右拐的车辆,也要在拐弯处停住
跨文化交际的心理与态度
刻板印象
特点
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一部分
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忽视个体差异
成因
家庭和周围人的影响
大众传媒
个人真实的经历
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刻板印象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负面的影响
负面和僵化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行为作出不准确的预测;影响人们对别人行为的感知,而且会影响到交往的方式、频率和深度;导致交际的回避
负面和僵化的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行为作出不准确的预测;影响人们对别人行为的感知,而且会影响到交往的方式、频率和深度;导致交际的回避
如何克服刻板印象
- 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
- 改变懒惰和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使概括的过程更复杂(自动性思维变成控制性思维)
- 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 试图寻找充分的证据和例外的情况
- 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的个人的行为的描述,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而不是对这一文化群体进行评价和简单概括
偏见
特点
核心是负面或敌对的感情和态度
很容易导致歧视
非常顽固
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偏见会阻碍跨文化交际,与刻板印象相比,偏见给跨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更加严重
Allport列举了偏见导致的五种后果:
- 诅咒
- 规避
- 歧视
- 人身攻击
- 灭族
如何克服偏见
- 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
- 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 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
- 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
种族中心主义
特点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具有无意识性
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种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对种族中心主义视角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爱国主义是褒义的,民族主义有时含有贬义,意味着狭隘和偏执
跨文化交流中都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坚持必要的原则和尊严,同时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更要注意种族中心主义的微妙存在
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漠然的交际距离
回避的交际距离
贬低的交际距离
文化相对主义
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要经历六个阶段(Bennett)
否定——人们可能会用刻板印象来描述其他文化
辩护——对其他文化有负面的刻板印象,对自己的文化都是正面的看法
轻视——认为文化的差异只存在于表面上,在本质方面,所有文化都有相似性
接受——可以容忍模糊性,接受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只有一种评判标准的看法,但是不代表同意或采纳不同的文化视角
适应——有意识地改变文化的参照系统,对别的文化产生移情或者采用别人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别的文化,也使自己的文化更好地被别人理解
融合——试图用多种文化的框架来解释和评价事物,并且能够充分考虑具体语境,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
前三个阶段处于种族中心主义的阶段,后三个阶段具有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
否定——人们可能会用刻板印象来描述其他文化
辩护——对其他文化有负面的刻板印象,对自己的文化都是正面的看法
轻视——认为文化的差异只存在于表面上,在本质方面,所有文化都有相似性
接受——可以容忍模糊性,接受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是只有一种评判标准的看法,但是不代表同意或采纳不同的文化视角
适应——有意识地改变文化的参照系统,对别的文化产生移情或者采用别人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别的文化,也使自己的文化更好地被别人理解
融合——试图用多种文化的框架来解释和评价事物,并且能够充分考虑具体语境,而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
前三个阶段处于种族中心主义的阶段,后三个阶段具有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
发展移情能力
与同情(一种种族中心主义地思维方式)相比,移情是从别人的角度设想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如何想和做,暂时搁置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哲学基础是承认差异性,是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
如何发展移情能力
- 关注和留心
- 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
- 了解自己的文化
- 以移情的方式去交际
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
教学理念与方式
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收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地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
体现: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人本主义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地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
体现: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地教育更多体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
特点:
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特点:
教师决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教诲式教学方法:重视学习的内容和结果
重视知识的传播和吸收
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
重视知识的传播和吸收
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
体验型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西方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
课程考核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外,还包括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口头演讲、小组课题、小论文等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西方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目标
课程考核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外,还包括课堂讨论、读书报告、口头演讲、小组课题、小论文等
杜威:知行合一、做中学
Kolb:体验型学习模型,包括四个环节:
- 实际经历和体验
- 观察和反思
- 归纳和抽象概念的形成
- 在新环境中应用新的理论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示范,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将理解。”
中西方国家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的主要不同:
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意义和交际为中心
东亚国家的外语教学传统上大多采用与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 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
- 大多采用演绎法来教授语言形式
- 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
- 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
- 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
- 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
西方第二语言教学主要采用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技巧,而是相关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总和。
交际教学法有三个原则:交际原则、任务原则、意义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则是交际法的延伸和发展, Ellis (2003)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核心。任务型教学的中心就是让学生使用语言来完成现实中的交际任务。
Brown将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交际教学法有三个原则:交际原则、任务原则、意义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则是交际法的延伸和发展, Ellis (2003)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核心。任务型教学的中心就是让学生使用语言来完成现实中的交际任务。
Brown将任务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点:
- 任务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单纯的语言形式引向真实世界的语境
- 任务特别强调交际目标
- 任务的要素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随意放在一起的
- 任务的目标是具体的,所以能够准确确定哪个任务更成功
- 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虽然在什么教学法更有效的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是外语教师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与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中:
教师主要充当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美国学生把教师的个性特征放在首要地位
教师主要充当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美国学生把教师的个性特征放在首要地位
在以教师为中心、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中:
教师承担着知识的传播者和权威的角色
中国和日本的学生更看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也很高
日本学生把教学能力放在第二位
教师承担着知识的传播者和权威的角色
中国和日本的学生更看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也很高
日本学生把教学能力放在第二位
师生关系
儒家文化圈的国家:教师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师生关系具有一种道德的色彩
教师受到家长的尊重
教师受到家长的尊重
崇尚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西方国家,师生关系讲究平等和互相尊重
普遍认为教育的失败主要责任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
普遍认为教育的失败主要责任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
Hofstede
(续表)
课堂交际
课堂环境
中国:
班级固定、教室固定,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也容易限制学生与其他不同班级和年级学生的交流
班级人数多,一般在50人以上
桌椅基本排成横排,面向老师,教室前面有讲台
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有先进的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只有黑板和粉笔
班级固定、教室固定,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也容易限制学生与其他不同班级和年级学生的交流
班级人数多,一般在50人以上
桌椅基本排成横排,面向老师,教室前面有讲台
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有先进的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只有黑板和粉笔
美国:
教室也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师只在自己的教室上课,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太紧密,培养他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
班级人数少,30人以下的班级比较常见
座椅摆放常常是半圆形的,或者学生围坐在不同的桌子周围
一般都配备较先进的教学设备
教室也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师只在自己的教室上课,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太紧密,培养他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能力
班级人数少,30人以下的班级比较常见
座椅摆放常常是半圆形的,或者学生围坐在不同的桌子周围
一般都配备较先进的教学设备
课堂行为
东亚国家: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解、提问或反馈,学生较少主动提问
中国的教育鼓励竞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以学习好的学生的表现为参照,对学生表现的表阳比较少
中国的教育鼓励竞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以学习好的学生的表现为参照,对学生表现的表阳比较少
西方课堂上的互动较多,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课上经常主动提问题
西方教师以普通学生为参照标准,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的鼓励更多,即使批评,也采取委婉温和的方式,是“包了糖的批评”
使用最多的纠错方式是重复
西方教师以普通学生为参照标准,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的鼓励更多,即使批评,也采取委婉温和的方式,是“包了糖的批评”
使用最多的纠错方式是重复
课堂管理
美国中小学课堂中学生背景多元化,学生智力、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差异较大等
中国课堂更多地体现了同一性,学生的文化背景相似,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相近等
中国课堂更多地体现了同一性,学生的文化背景相似,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相近等
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
学习动机
工具性动机与融合性动机——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因此这两者也被称为“动机取向”
融合性动机更有利于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融合性动机更有利于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马斯洛认为内在动机优于外在动机
根据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行为的动机首先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后是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自我实现。在他看来,自我实现和自我奖励是摆脱外界奖惩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马斯洛认为内在动机优于外在动机
根据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行为的动机首先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后是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自我实现。在他看来,自我实现和自我奖励是摆脱外界奖惩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学习风格
场独立与场依存(场敏感)——指学习者如何感知他所处的环境,是关注整体还是局部
分析型(左脑思维)与整体型(右脑思维)——倾向于做客观分析和判断还是从整体上把握各种事物的关联性,更多依靠直觉
感觉型与思考型
冲动型与深思型
封闭型与开放型
直觉随意型与具体有序型
外向型与内向型
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学习者对于视觉、听觉和动感的语言输入方式的偏好
学习策略
外语学习策略可以细分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学习策略与语言的输入有关
交际策略与语言的上输入有关
学习策略与语言的输入有关
交际策略与语言的上输入有关
学习策略的分类(O'Malley与Chamot)
认知策略:重复;查找资料;翻译;记笔记;简化;重组;关键词;使用形象等
元认知策略:组织;选择性注意;自我管理;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等
社会情感策略:合作学习;提问等
交际策略
回避策略
补偿策略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文化教学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目标
交际能力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包括四个方面(Canale与Swain):
- 语法能力: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词汇、句型和语法规则的能力
- 社会语言能力:了解如何根据场合、时间和对象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 话语能力:了解如何解释更大的语境以及如何组织更长的句子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能力
- 策略能力:了解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策略识别和弥补交际中出现的障碍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21世纪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21世纪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包括以下要素(Byram):
- 态度:具有好奇心和开放意识,悬置对自己文化的深信不疑和对其他文化的不信任
- 知识:了解自己和对方所在的文化群体的习俗、产品以及社会交往的一般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 解释和关联的技能:指能够解释其他文化的文献和事件,并能够联系自己文化的文献进行解释的能力
- 发现和交往的技能:指能够获得有关一种文化及其习俗的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际交往中运用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能力
- 批判性的文化意识:指对自己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明确标准、视角、习惯和产品的批判性评价能力
文化教学的目标
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5C目标
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
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贯连(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
Tomalin与Stempleski把Seelye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分析为具体的七个目标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概念
大文化与小文化
大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学、科学、艺术等
小文化:狭义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行为举止、思维方式等
西方外语教学领域提倡“小文化”应该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西方外语教学领域提倡“小文化”应该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
文化产品(Products)、文化习惯(Practices)、文化观念(Perspectives)(3P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陈光磊的分类
语构文化
语义文化
语用文化
语言中文化因素教学应包括
一般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差异
“文化词汇”的内涵
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
影响语用的语境因素
语言使用规则背后的文化意义或原因
客观文化
- 地理与环境
- 人口与民族
- 历史
- 政治制度
- 经济制度
- 家庭和婚姻
- 教育制度
- 传统思想及宗教
- 艺术
- 文学
- 风俗习惯
- 休闲生活
主观文化
- 世界观
- 价值观
- 思想和宗教信仰
- 思维方式
- 人际关系
- 社会交往
- 非语言行为
- 态度
- 交际风格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在文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学习的内容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背景
二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一是文化学习的内容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背景
二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师从文化知识传播者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多种角色
认知学习与体验相结合
有效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培训需要融合认知和体验两种模式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实现途径:
- 把文化因素当作语言教学的内容
- 把文化作为话题来讨论
文化的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相结合
把文化产品、文化行为习惯、文化观念的教学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化实践相结合
文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
教学过程中挑战与支持相结合
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的方法
提问
优点:
-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 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文化特点的能力
- 把文化学习与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
- 简单易行,容易操作,适合各种课堂和内容的教学
词语联想
优点: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词语的文化内涵,并了解词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加深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扩大词汇量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词语的文化内涵,并了解词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加深对于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扩大词汇量
步骤:
- 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或者文化差异较大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 让学生尽量多地想出跟这个词语相关的词语
- 教师解释该词语在汉语中的内涵意义是什么,包括褒贬色彩、象征意义及常用搭配等
- 把中国人会联想到的词语与学生们联想的词语做比较,使学生了解该词语含义的文化差异
角色扮演
优点:
- 便于学生理解语言使用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
- 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使用规则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理解语言使用背后的文化含义
- 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 体现了语言形式、功能和文化的有机结合
步骤:
- 学习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
- 教师提供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
- 学生分组表演,实施言语行为
- 各组在全班表演,教师指出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哪些是得体、礼貌的行为
- 师生讨论在不同文化中类似情景是如何表现的
文化比较
优点:
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特征的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
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行为和观念的宽容态度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特征的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
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行为和观念的宽容态度
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小组任务
优点:
- 活动以意义为中心,具有真实交际的特点
- 话题的讨论与语言形式的使用相结合,体现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融合
- 提高了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互动和协商的频率和质量
- 小组活动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动机和兴趣
观察与采访
优点:
- 所获得的文化信息比较真实可信,可以帮助学生从局内人的角度来把握目的语文化的特点
- 为学生提供了当地人交往的机会,可以让锻炼用目的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
-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积极态度,避免过度概括和刻板印象
-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结合
主要环节:
- 教师在课上布置观察与采访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任务单要具有可操作性
- 学生在观察、采访中记笔记或者录音,并作文字整理
- 学生在课堂上汇报和交流观察与采访的情况
- 全班对观察、采访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比较,找出目的语文化的一些特点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