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
2021-01-16 14:58:2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资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1.教师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师的公民权利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
宗教信仰权
平等权
人身权
生命权
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权
名誉权
荣誉权
隐私权
肖像权
姓名权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2.教师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职业权利
职业权利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法律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
教育教学权
教师教育教学权不可剥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有权按照学校的安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非因法律的规定或教师可观的原因不能剥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教师可以根据国家、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权利必须在国家、社会、学校许可的范围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实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及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权利
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权
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权进行任何专业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开发研究,有权将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出版、著书立说
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有权参加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有关学术团体并在团体中兼任职务
有权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有学术争鸣的自由
指导和管理学生权
教师在不违反法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行使该项权利时不得以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借口,违反法律规定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侵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有权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生活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所做的评价必须是可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不能有教师个人偏见与私心
教师的指导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干涉
获取报酬和相关待遇权
教师的报酬必须按时发放,不得拖欠教师的报酬,不得克扣或变相克扣教师的工资
教师有权要求足额支付工资报酬,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课时津贴、奖金及其其他津贴在内的所有工资收入
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待遇,包括医疗、住房、退休方面的待遇和优惠政策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
民主管理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教师的民主管理权是公民此项权利在教师职业岗位上的具体化
教师应正确行使批评建议权,不得歪曲事实,进行人身攻击
教师有权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或其他方式参与学校管理,民主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进修培训权
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培训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
教师进修培训权的行使必须在完成本人教育工作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合理措施,保证教师进修培训的权利,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教师的义务
1.教师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教师有遵纪守法的义务
教师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的义务
教师有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教师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教师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义务
遵纪守法
教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遵守宪法和法律;教师作为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更应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教育教学领域起到模范师范作用;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使学生能做到遵纪守法
教师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教育教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必须使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坚持教育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不能有违背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政策的任何言论和教育内容
教师除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得随意改变教学计划、不得无故缺勤、旷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教师应该按照聘任合同的约定,履行本人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聘任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体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
爱护尊重学生
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应公平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个别学生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前提,应该把学生看作发展、成长的人。不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不能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借口,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教师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和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德育和体质的发展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履行该项义务的范围限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这个范围内教师对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有制止的义务,超出该范围不属于教师的法定义务
教师作为公民,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提高水平
教师首要职责是搞好教学、教好功课、完成知识教学任务,因而教师就必须锐意进取、刻苦学习。要使学生学号知识,教师首先必须学好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项义务实际上是国家对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历史发展到今天,竞争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只有高水平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文化素养
历史常识
科学常识
传统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
艺术常识
职业理念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由此确定为我国长远方针,
素质教育由此确定为我国长远方针,
提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标志: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征
1.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指所有学生,各种素质)
2.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3.基本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1.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全员性的体现,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
2.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整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3.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主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五、素质教育的外延
1.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2.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知识不应该限制人们的思维,而是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
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存疑、求疑,教学中促进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存疑、求疑,教学中促进该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七、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有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素质教育的成败。
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待遇不高是妨碍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提升教师的待遇能有效提升教师的素质
在学校工作中,领导必须优化学校管理,注意发挥教室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唤起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唤起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4.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学目的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不能仅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般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
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
5.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时间能力的要求
6.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九、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包括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有着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必须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学生是有着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和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是统一的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2.“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
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从本质上讲,学生处于人生发展你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正在成长和发展,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而是各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发
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
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
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
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是对学生发展不同步的认同
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是对学生发展不同步的认同
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
学生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力求使
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长久,培养大批的
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民族创兴精神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力求使
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长久,培养大批的
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民族创兴精神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
的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
的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
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
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
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影响,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
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
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影响,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
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任是并存
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任是并存
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行为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行为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的到部分补偿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
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人“聪明早会”,有人“大器晚成”
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人“聪明早会”,有人“大器晚成”
从群体角度看,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
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五、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即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入学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要做到不因性别不同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的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保证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双语教育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对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展状况的学生,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而且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教师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不体罚学生;②不侮辱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联系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二、教师劳动的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学生不仅有着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
教学任务的综合性
首先,教师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其次,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最后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因材施教
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材的理解,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选择最能奏效的教学方案与手段来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3.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的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4.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指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劳动的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师劳动的价值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的
6.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重视沟通,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建立专业理想(专业精神)
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
通识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本体性知识(系统的任教学科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等能力
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
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
形成专业自我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职前教育)
新教师入职知道(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在职教育)
自我教育
4.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会学习
通晓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成为学科专家
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
学习信息技术
自主发展的意识
自我诊断
自我规划
寻求支持
自我评价
6.教师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一般是新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能够完全适应时,便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
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职业的岗位责任
教师职业的岗位责任要求教师对学生负责
教师职业的岗位责任要求教师对教师集体负责
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
对学生及其家庭的责任。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指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指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也称为是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行为
教师基本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