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系统介绍
2021-01-26 16:29:07 386 举报
AI智能生成
推荐系统与知识图谱的应用。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General Introduction
解决了什么问题?
- 信息过载——连结用户和信息
- 长尾效应——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但难发现的兴趣
推荐系统的本质:利用算法模型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 结合物品信息、用户信息及用户对于物品的行为
- 利用机器学习构建用户兴趣模型
常用推荐算法介绍
1. (传统推荐系统)基于内容推荐(content-based recommendation)
Hypothesis: 用户可能对交互过的相似物品感兴趣。e.g.推荐电影,根据用户看过的电影,推荐相似题材。
核心思想:从物品的内容中学习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关系(表示)
2. (传统推荐系统)协同过滤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1. 用户协同过滤:比如A和B爱好相似,基于相似用户感兴趣的东西来推荐
2. 物品协同过滤:比如一群人都喜欢A和B物品,系统会认为A和B是相似的,如果有用户也喜欢了A的话,系统就会给它推荐B。
3. 混合推荐系统(结合1&2)解决传统系统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核心思想:加入了一些辅助信息(如社交网络/用户属性/多媒体/上下文)
知识图谱对于推荐系统的优势(知识图谱中包含推荐系统中的用户和物品等,需要我们去挖掘他们之间的联系)
1. 精准性:提工更多关于物品的语义信息,深层挖掘用户兴趣。(e.g.用户喜欢天下无贼,通过知识图谱发现其导演为冯小刚,进一步可以知道老炮儿也是他的作品,进而给用户推荐老炮)
2. 多样性:多个角度扩展用户兴趣
3. 可解释性:连结用户兴趣和推荐结果
知识图谱结合推荐系统的算法
1. 基于Embedding
核心思想:直接使用来自KG信息,去学习用户和物品的表示(就是直接处理之后获得实体和关系直接应用到推荐系统框架中)
1.基于距离翻译模型:代表方法transE
2.基于语义匹配模型
基于embedding方法的模型例子:collaborative filtering with KG
优点:ez to implement; 融合了KG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
缺点:忽略了KG的信息连通性,缺少可解释性(往回找原因,为啥推荐了这个比较难,因为是离线做好了算法直接implement)
2. 基于路径
核心思想:将知识图谱当作异构信息网络,构建物品之间的基于meta-path(路径)的特征(就是预定义路径)
举例: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电影;电影-种类-电影-种类-电影;通过以上path挖掘两个电影之间的潜在关系。
优点:有充分的可解释性(推荐给用户的电影可以知道是用过哪个路径推荐到的);也利用到了KM的网络结构
缺点:要手动设计路径;(实践中比较欠缺)不适用于跨领域的场景(比如新闻推荐,实体不属于同一个领域,跨领域比较多无法手动去预定义每一个领域的路径)-->大量的人为操作
3. 联合方法(规避1&2的问题)-->当前的研究趋势
核心思想:利用在图上传播的方法不断完善用户和物品的表示。(结构借鉴于图网络模型,很大的领域,不细讲了)
优点:
1. 提高准确性:优点在优化推荐系统的同时去学习图谱的节点和关系的表示;端到端(优于embedding),优化目标明确;图网络框架更好学习KG的结构和语义信息。
2. 提高可解释性:加入了路径,所以可以通过用户提供的物品的路径权重来解释推荐原因。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