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
2021-01-28 18:04:55 35 举报
AI智能生成
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 互联网的使命是什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公众号、朋友圈、视频动态
公众号
挑选机制
最早一次公开课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公众号的70-80%的流量来自朋友圈的转发,我觉得特别好,也就是有20%的挑选机制,然后让80%的人获益。
鼓励创作
但是几年下来之后,我们在盘点遇到了什么问题。本质的问题是这些内容对他有没有吸引力。一个好的平台自然会鼓励内容创造者创造更好的内容,相比于博客时代,当时好的博主写出的文章好像量更多。
最近通过打击洗稿就是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希望劣币驱逐良币。关于如何鼓励产出更多优质的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的重点突破。
朋友圈
社交起源
起源
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人都是一个个个体的话,是没有社交的。在群体里面,社交就产生了。
诉求
社交最大的诉求是什么呢?就是不被本群体所排斥,否则就没法生存了。那么他要和人说什么好,以便让人重视呢?
为了让人重视,他要有夸张的手法。这是我自己的想象。我们今天在朋友圈都发一些夸张的照片或东西,然后引起重视。
沟通本质
从一个社交产品的理解来看,沟通是把你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都希望别人能够接受,而且你理解的人设和别人理解的人设是不同的,所以沟通就是为了让人理解你的人设,接受你自己的人设的设定。
你强硬地通过朋友圈把自己的人设加到你的朋友大脑中。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都是对方的最好的状态。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去记录大家最真实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做了即刻视频,后来我们又改成“视频动态”。我们觉得即刻视频如果那么拗口,那就叫“视频动态”。
视频动态
本质逻辑
与电脑端的推特、微博不同,手机App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是跟着你走的。这是本质的不同。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你遇到什么环境,你就有什么样的反应。视频可以记录下真实的世界以及你对真实世界的反应。我们觉得未来视频会取代照片,被成为更多的载体,因为视频所承载的信息量比照片大得多。
具体设计
让一个人记录自己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好友能够看到,并且这个过程不应该类似朋友圈。这个地方是朋友圈的反面,这是拍你最真实、不一定美好的、甚至胡乱拍的地方。
大众阅读:看一看
初心
做一个大众阅读的产品是很痛苦的,尤其是面对2亿、5亿量级的用户群体,这个困难不是数量达到多少,而是人的本性是不愿意阅读,或者不愿意学习的。
朋友圈无法满足阅读
朋友圈的本意是展现自己生活或推广自己人设的地方,而不是阅读文章。很多人是通过转发文章来代表自己的意见。
这几年下来,朋友圈在公众号平台文章阅读的占比越来越少。因为朋友圈每天的停留时间是30分钟,他们不会盯着每篇文章去看。
好看有“精选"和“推荐”,在尝试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
机器推荐
通过机器的推荐,只会不断强化你的某一方面的认知,让自己越来越相信和认同这一块,这时候你很难回来。
社交推荐
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我们接受新信息,不是自己跑到图书馆、网站或书店去搜索,大部分情况是听了周边人的推荐而做的决定。社交推荐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循环的系统。社交推荐有纠错作用,社交关系会帮你拉回来,这是社交关系强大的地方,它是一个恢复的平衡系统。
效果
“好看”上线以后,“看一看的团队很兴奋,因为数据在上涨,可以看到自己的朋友在看什么文章,你会关心社交体系里面在发生的事情。
信息流、AI、微信支付
信息流和AI
定义
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流,而是我不喜欢用“信息流这个标签贴在所有的产品上,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信息流。我们不想用这个标签定义所有东西,就像我们做的视频动态,不是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做了一个让大家展示自己的载体。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考虑以什么合理的方式展现信息。
担忧
我是对AI的未来表示担忧的人之一。当我在内部提到这样观点的时候,我们的同事会说,我们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获得用户更多的点击吗,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产品之外的东西。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后它背后的意义所在的。
微信支付
关于微信支付,很多内容同事说我很少提到,很少提到,是因为做得足够好了。
对于支付,我们藏了一个很好的功能,大家没怎么用过:亲属卡。我给父母开了,感觉特别好,因为他们每做一笔交易的时候,我感觉就在尽一份心。
张小龙4小时完整演讲笔记
开篇
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
微信的与众不同,并不是通过一些特别的办法去与众不同,而是它坚守了做产品的底线,它就与众不同了。
什么是好产品
原则
博朗的首席设计师TDiet Rams,提出十大设计原则:
1、有创意,创新
2、有用
3、优美,有美感,美丽
4、容易使用,不需要说明书
5、含蓄,不招摇
6、诚实
7、经久不衰,不随时间流逝而消亡
8、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9、环保,不浪费资源
10、尽少的体现设计,少即是多
改变
对于微信而言,任何一个改动都会有5亿人站出来说不满意的时候,我就知道不能够按用户的投票来决定我们要不要改。所以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专业判断。
微信的来源与动力
微信的起源
让产品拥有健康的自然增长曲线
在开发出第一版后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微信用户量都特别少,我们当时坚持,如果新产品没有获得自己的自然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去推广。从微信2.0开始,增长虽然不是很快,但是是自然往上长。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可以去推广它了。
微信的原动力
与时俱进
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但是从本质而言,微信还是一种工具。微信的起点,从第一个版本,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很好用的工具。
现在很多人不这么想了,大家认为开屏广告、系统营销推荐或者引导你点击某个链接是正常的。最可怕的是你认为是正常的,其实这是不正常的。
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得价值
微信公众平台
为了避免类似手机端的垃圾信息,把服务端和用户端连接起来,采用订阅的关系。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如果一个盲人只会值的人获得价公众按摩,根本不需要去一个微值平台好的流量的地方招揽客户,他只要做好服务就可以。让创造价值的人得到价值,这是微信公众号的原动力所在。
总结
这两年我看到业界做了很多我看不懂的产品。这两年很多App都在争夺用户的停留时长,这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从数据来看,从微信第一年发布朋友圈来看,用户平均在朋友圈发的时间是没有变化过的,不管是10个、100个还是1000个好友,他们平均在朋友圈呆半个小时。
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他会控制自己的时间,如果来不及刷,就快速地刷。用户不会按照你的内容来分配花多少时间,如果用户花更多的时间,我们认为用户的社交效率就变低了。
微信之前有一句口号:放下手机,和朋友多总结见见面。
微信小程序
动力
让更有价值的人得到回报。
今年各大互联网公司参与了小程序,但我并不担心。如果只是借由小程序做流量的载体,我觉得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都不会长久。
酝酿
为什么小程序是未来
因为App代表要下载和安装的服务,这个体验并不好,而网页的体验也不好。如果能够把小程序的体验做好,那么用户的体验就不会乱七八糟。
小程序的定位
线下,小程序要通过扫码去获得;线上,是通过社交和搜索去做。
现在社交我们已经做到了。但是搜索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们希望通过搜索直达小程序内部的数据,然后以用户可以理解的方式触达用户。原来每个App是连接不起来的,但是对于小程序,我们是可以搜到里面的数据和内容。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