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看懂《宏观经济学》
2022-01-01 20:29:26 10 举报
一图看懂《宏观经济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支出法GDP=C+I+G+(X-M)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某个因素使GDP上升,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某个因素使GDP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拉式指数
GDP的组成
通货紧缩发生时,人们受到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使,市场上的需求会下降,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随着科技发展、行业改变,一些员工的工作技能相对落后,被行业所淘汰
央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短期利率水平
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它与货币需求曲线相交于一个更低位置的均衡点E1点,此时的均衡点对应着一个更低的利率水平r1
雇员薪酬包括工资收入(wage)以及社保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两部分
在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补充说明了除了工资以外其他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成本也有向下的黏性。一国的经济在经历衰退后想要回归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会变得愈发困难。鉴于此,一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对该国经济恢复显得格外重要
实际GDP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ed)是指由于经济处于衰退阶段产生的失业
LM曲线描述的是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与需求均衡情况
劳动力与实物资本
在均衡状态下,货币供给(MS)等于货币需求(MD),即MS/P=L1(Y)+L2(-r)
就业人数:拥有工作的人数,这一数据不包括拥有非正式工作的人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规律性地发生波动的现象
混合收入总额是指非法人企业的收入。非法人企业主要指自我雇用的模式。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个体户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非没有效果,而是效果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可预测。他们主张经济周期是由实际经济变量,诸如科技发展与战争、大规模的瘟疫、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造成的。该理论又被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我们可以得到表示实际总收入和物价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
这个学派对凯恩斯学派提出了诸多的质疑。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特别是中央银行过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引起的经济过度繁荣。政府只要保证每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保持同步,整个经济波动将不会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
人均GDP
需要注意的是,反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率即使在下降,仍保持正数水平
名义GDP
又因L2(-r)与利率成反向关系,故此时对应着利率上升
①考虑物价水平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物价水平提高,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即高物价抑制投资;反之,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随之增加。物价水平与投资支出呈现负相关关系
家庭净储蓄=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政府为个人准备的抚恤金净值的变化
沿着总需求曲线的变化:物价水平改变,总需求会沿着曲线变化
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在发生萧条时无法自己恢复,需要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扩张。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是一种当今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理论。
GDP分解说明
物价水平上升,市场出现通货膨胀。工人感觉不到通货膨胀的发生,不会要求增加工资,于是名义工资(W)不变,实际工资(W/P)下降
沿着LM曲线的变化:当利率变化时,总收入会沿着LM曲线移动变化。它表示在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不同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收入水平
如果政府支出G增加1元,那么Y就增加1/(1-b)元。因为0<b<1,所以1/(1-b)>1,这说明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GDP的提高有一个杠杆的作用,1/(1-b)叫作财政政策乘数。b越大,说明财政政策的撬动效果越好
定义
所有企业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
对于通货膨胀率而言,当经济开始复苏时,企业不会立刻扩大生产而是先卖存货,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通常不会上升;通货膨胀率在这个阶段依然很低甚至继续下滑。当存货减少至一定水平时,价格水平才会上升。所以通货膨胀率往往滞后于经济周期,在经济扩张晚期和经济达到顶点时上涨。
LM曲线的移动:实际货币供给(MS/P)的变化会导致LM曲线发生移动①货币供给(MS)增加:央行释放流动性,利率下行,LM曲线向右移动。②物价水平(P)上升:相当于实际货币供给收缩,利率上行,LM曲线向左移动
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因素基本都与价格有关:①名义工资:名义工资提高,相当于生产的成本提高,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②原材料价格:原材料价格增加,生产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③企业家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如果企业家预期未来价格上涨,那么就会增加产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④税收:企业缴税减少,相当于生产成本降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⑤政府补贴:补贴可以看作成本的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⑥汇率:如果本币升值,很多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就会下降,对厂商而言,这相当于成本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家庭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
I——投资
经济衰退
潜在GDP的增长=科技进步+WL×劳动力增长+WC×资本的增长WL——劳动力对于产出的贡献系数WC——资本对于产出的贡献系数
统计误差项(statistical discrepancy)是指由于使用不同的数据,收入法和支出法衡量的GDP差异的调整项
第二类是以租金代表的土地的收入
名义GDP和实际GDP唯一的区别在于用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前者用了当期的价格,后者用了基期的价格
企业通过调整其对劳动力和实物资本的使用率从而应对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衰退:强制休假、裁员经济复苏:加班、雇佣临时工、招聘新员工
美联储货币供给统计口径
这两种需求都与总收入有关,为简化起见,把它们统一记作L1(Y)
派许指数
收入法GDP=C+S+T(这里C指消费支出)
生产:GDP考查的是一国国内一段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服务
由于一项投资的利润很难准确估计,所以我们一般认为投资是利率的函数,两者之间成反向关系
它与货币需求曲线相交于一个更高位置的均衡点E2点,此时的均衡点便对应着一个更高的利率水平r2
市场上货币供给充裕造成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将推动利率下行直至达到均衡点E
G——政府支出
无论经济多么繁荣,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将存在。但只要周期性失业为零时,我们就认为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利率上升时,企业家投资下降,总收入下降,所以IS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线
GDP和GNP
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属地:GDP是一个属地的概念,衡量的是属地内部的经济总量。这一点是与GNP相对应的
沿着IS曲线的变化:利率的改变会导致总收入沿着IS曲线发生变化,IS曲线上对应的总收入是均衡情况下的收入
衰退①当经济活动处于衰退(contraction/recession)阶段时,GDP开始下降(增长率为负)②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考虑,工人的工作时长也随之降低,同时失业率增加③消费、投资、净出口水平均有所下降
扩张①当经济活动处于扩张(expansion)阶段时,GDP增长率上升,经济活动更为活跃②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工人工作小时数上升的同时失业率下降③社会投资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对机器设备及建造的投资部分④社会通货膨胀率可能增加
当现行利率高于均衡利率点E时,债券价格就处于一个相对便宜的位置,人们便会用手中的现金去购买债券
M2:对应于广义货币的概念,在M1基础上,加上储蓄、小于10万元定期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等
失业率
存货的数量是由企业家决定的,存货数量既不能太少,会影响生产销售,也不能太多以至于占用过多的企业周转资金。可以通过观察存货销售比的高低来判断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
经济周期的重要指标
较低的生产效率会促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收入法GDP=C+S+T
货币主义的主要思想概括为货币中性理论(money neutral),即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加或者减少只会带来价格的改变。货币供给增加容易产生价格泡沫,泡沫破裂又将打击市场,市场参与者信心也会随着经济下滑。
不考虑政府支出进出口
如果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虽然工资水平与原材料价格等成本因素的下降会导致长期总供给曲线以及实际GDP回到均衡状态,但是这个过程可能进展得十分缓慢
总之,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S=I+(G-T)+(X-M)(G-T)表示财政平衡(X-M)表示外贸平衡
以支出法来分析GDP
包含在GDP计算中的项目:①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②最终产品和服务③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警局和法院提供的服务、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④业主自住用房的价值(如房屋租赁服务的价值)
由于净出口涉及的因素较多(如汇率、国外经济水平等),为简化理解,我们将其假定成一个常数
最终商品和服务: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包含中间商品
经济指标
奥地利学派
C——消费
奥地利学派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无用的,政府应让市场自由发展。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一国GDP等于该国国内总收入(gross domestic income,GDI)收入法的表达式为:GDI=国内净收入+固定资本消耗补偿+统计误差项
固定资本的消耗补偿可以理解为折旧,衡量了一段时间内企业生产设备、厂房等实物资产的折旧情况
通货膨胀的衡量办法
狭义货币: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加上流动性较高的存款
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将推动利率上行直至达到均衡点E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改变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避免或者改善
生产者/批发价格指数
衰退缺口(recessionary gap)是由于总需求曲线AD1发生向左移动导致的,总需求曲线平移至AD2与总供给曲线相交的新的均衡点B与之前均衡点A相比:物价水平下降,产出下降(即就业下降)
摩擦性失业:由于找工作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差造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假设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是以比例税的形式征收。那么C=a+b(Y-tY)=a+b(1-t)Y
货币需求
假设消费(C)与总收入(Y)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即C=a+bY,b是指当收入增加1元时,b部分被用作消费。一般情况下,0<b<1
基于基期消费篮子构成计算出的CPI(主流)
反通货膨胀(disinflation)是指通货膨胀率的持续下降
交易性需求(transaction demand):为了满足日常交易必须要保有的现金,与居民收入、GDP的水平密切相关。收入越高对现金的需求就越高
实际货币供给MS/P下降,LM曲线向左平移至LM1,它与IS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A
考虑税收的情况下
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私人收入-净税收
房地产部门
新古典学派(亚当·斯密)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基于经济体的平均物价水平,是平均物价水平的增长率
IS曲线代表的就是反映利率和总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第三类是以利息代表的资本的收入
当企业产量增加时,即使其对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物价水平也都不发生变化
货币供给分类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100%
将LS曲线与LM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里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点决定了短期利率水平
人们对经济的预期决定了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的改变又形成了经济周期。经济萧条的原因是工资的向下黏性。经济衰退时,物价下降,公司将降低工资,但由于工会的存在,工资无法在短时间内下调,公司盈利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公司开始裁员,社会失业率上升,经济发生大萧条
C——消费支出;S——家庭及企业储蓄;T——净税收(税收-转移支付)
Y = 产出量A = 可得到的生产技术L = 劳动量K = 物 质 资 本 量 H = 人力资本量N = 自然资源量
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综合分析
成本推动型★★成本推动型理论认为成本价格上涨会带来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成本价格主要包括工资、大宗商品、能源和原材料等价格。其中工资成本在生产成本的构成中占比较大,其变化对推动通胀的改变有着较大的影响
GDP平减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段时间内整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失业类型
总产出、价格和总供给、总需求
家庭相关
支出法GDP=
生产率 (Y/L) 依赖于每 个工人的物质资本 (K/L) 、每个工人的人力 资本 (H/L) 、每个工人的自然资源 (N/L) ,以及技术水平 (A)
顶点①当经济活动处于顶点(peak)时,社会经济活跃度降低,GDP增速放缓②失业率仍处于下降阶段,但是新雇用的员工数量开始减少③此时投资继续增加,但是其增速降低④社会通货膨胀率仍处于上涨阶段
国际货币供给分类
均衡状态下C+I=C+S即I=S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费雪指数
当社会物价水平P下降时,货币需求不变
一致型经济指标
劳动力:有工作或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群,排除了退休、学生等既没有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人
IS曲线的移动:应该考虑影响GDP的因素
经济周期理论
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综合分析对GDP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当央行减少货币时,货币供给曲线由MS0向左平移到MS2时
经济发展是波动性螺旋式上升的
结合GDP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财政政策乘数为1/1-b+bt
超短期总供给曲线(VSRAS):超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其假设物价水平具有“刚性”且恒定不变
利率可视作使用资金的价格,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利率)下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利率)上升
通货膨胀
拉氏指数和派许指数的几何平均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周期
需求上涨先造成价格的第一轮上涨价格的上涨又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这又推动价格水平的进一步上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G-T)=(S-I)-(X-M)可以看出,政府出现财政赤字(G-T>0)一定伴随着贸易逆差(X-M<0)或是私人储蓄多于私人投资(S-I>0)的现象的发生
衡量的一篮子商品的物价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日常消费的商品或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这一学派认为外部科技冲击(创新)会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科技进步时经济增长,当科技发展进入瓶颈时经济下滑,形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会自发地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所以政府无须对经济进行干预
两条曲线的交点就反映了当产品市场(IS曲线)以及货币市场(LM曲线)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下,社会物价水平所对应的总产出水平(GDP)
通货膨胀缺口(inflationary gap)是总需求曲线AD1向右移动至总需求曲线AD2,出现物价水平上涨,总产出增加的情况。导致经济繁荣的原因很多,它可能归因为政府扩张的财政政策或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归因为“婴儿潮”,婴儿潮的到来说明社会人口增加,总需求随之增加,从而带来经济的繁荣
就失业率而言,当经济开始衰退时,企业家将缩减生产,但是其不会立刻进行裁员,而是会采用削减工作时长的方式实现缩减生产的目的,如强制员工休假等。在经济复苏初期,企业家倾向于采用增加员工工作时长的方式增加生产,例如使用临时工或使在职员工加班。同样是为了防止经济只是短期上扬,并没有真正复苏。
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
家庭私人收入=雇员薪酬+净的混合收入+净财产收入
政府支出一般由政府决定,与经济体内部的变量没有关系,通常被假定为一个常数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净收入(net domestic income)不包含折旧部分
用当期消费篮子计算的CPI,派许指数计算结果通常小于拉氏指数的结果
①GDP包括但GNP排除的一项是外国人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②GNP包括但GDP排除的一项是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滞后型经济指标
②金融市场的利率:利率越高,企业家便更倾向于在金融市场投资,相应地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就会减少。或者我们可以把利率看作是企业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凯恩斯学派
营业利润减去财务费用(偿还银行的债务利息)、租金以及税收之后剩余的部分才是净利润
一般指超过30%时,我们将其称为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存货
领先型经济指标(重要)
新古典理论(实际周期)
当社会物价水平P上升时,货币需求不变
支出法GDP=C+I+G+(X-M)(这里C指消费)
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名义工资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改变而自行调整,总供给曲线呈现垂直的形状
政府对经济的人为干预行为形成了经济周期。当政府为了拉动GDP、降低就业时,就会人为地降低利率,企业就可能会过度地增加长期投资。这会造成产出超过需求的局面,并进一步拉低这些长期投资的收益,于是企业又逐步降低投资,造成经济衰退,形成经济周期。
流量概念:GDP衡量的是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所有量。流量是与时期相对应的概念
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发生的经济现象。它一般是由于总供给的突然下降(总供给曲线1向左平移至总供给曲线2)所导致的
经济增长是需求驱动型还是供给驱动型对物价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结合公式:Y=C+I+G+(X-M)C=a+bY
国际贸易部门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是由潜在GDP(potential GDP)的变化引起的。简单而言,就是整个国家的资源基础。①劳动力:增加劳动力,潜在GDP提高②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增加,供给增加③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包括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提高,从而提高潜在GDP④实物资本:实物资本如工厂、设备等,实物资本增加,从而提高潜在GDP⑤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进步能促使生产效率提高,从而提高潜在GDP
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X-M——净出口
③物价水平上升,国内商品竞争力下降(商品卖得贵了),出口下降,导致净出口下降。因此,物价水平与净出口呈现负相关关系,即与总需求呈现负相关关系
剔除出GDP计算的项目①以往年度生产的在当年又重新销售的商品②政府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金、养老金和社会福利等)③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如环境污染)④地下经济⑤以物易物(如邻居之间互相交换商品和服务)⑥非法交易
实际GDP除以总人口,其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的经济水平
LM曲线
经济周期是由于经济体内部缺陷造成的,即使经济一直增长,消费也并不会一直同步增加,当消费下滑时,经济增长也会随之回落,从而形成经济周期。他们认为个人与企业都将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经济周期是市场对外部冲击的有效反应,所以政策制定者不应试图扭转经济周期。
衡量了经济体内生产者购买产品的物价水平
C+I+G+(X-M)=C+S+T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的资源使用★
总供给曲线代表不同物价水平下整个社会的企业能够供给的产品总量
当经济发生滞胀时,政府如果要对抗经济衰退,就要采用一些刺激性政策,这会使得通货膨胀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①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利润。如果投资项目的利润越高,那么投资就越多
特征价格法
劳动力、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升高,总供给随之减少(70年代石油危机)
实际GDP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出口减进口)。表达式为:GDP=C+I+G+(X-M)
②考虑物价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物价水平提高,国民的实际财富下降,消费下降;反之,物价水平下降,国民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变富有,增加消费。因此,物价水平与消费支出呈现负相关关系
周期性波动现象在房地产部门表现得尤为剧烈当按揭贷款利率较低时,贷款买房的融资成本降低,房地产部门因此复苏
货币总需求等于L1(Y)+L2(-r),L1(Y)上升,那么相应的L2(-r)就会下降
这类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密切相关,记作L2(-r)
一国国际贸易部门的经济活动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在本国GDP水平上升时,进口增加。国际贸易对手GDP水平上升,则出口增加。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滞后性
GDP的相关概念
GDP的计算
第一类是企业家收入以及企业自己的留存收益
营业盈余总额是指公司制形式下的法人企业(无论是盈利或者非盈利的)所赚得的利润总和
政府收入部分只包含间接税,而没有包含直接税。这是因为直接税统计在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
M1:对应于狭义货币的概念,包括流通货币、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及其他支票
名义工资(W)不变,实际工资(W/P)上升,企业生产的成本增加,企业家会减少生产、破产或裁员,导致社会就业的下降,总供给下降,GDP也随之下滑
实际货币供给MS/P上升,LM曲线向右平移,与IS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
供给驱动型:经济扩张总是伴随着低利率水平和低通胀水平,紧缩总是与高通胀与高利率相联系
频繁地调整消费篮子中的新旧产品比重和产品质量,使其客观地反映消费者当期的消费特点
经济指标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特点
企业家付出的实际成本减少,企业家便会扩大生产,于是社会就业增加,总供给也随之增加,GDP随之增加
广义货币:在狭义货币基础上,加上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的流动性比较强的资产
X-M——净出口
新凯恩斯学派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总需求曲线是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下,一系列物价水平(P)所对应的社会均衡总产出/总需求(Y)水平
投资是利率(r)的函数,储蓄是总收入(Y)的函数
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用当期市场价格衡量的价值总和
税额减去对于产品及进口的补贴额以及税额减去对于生产要素的补贴额这两项可以合并看作是一项,即间接税减去补贴,这也是政府所获得的收入
当央行增加货币时,即货币供给曲线由MS0向右平移到MS1时
一般情况经济衰退都是由总需求的下降引起的,同时会伴随着:①公司利润下降②大宗商品价格下降③利率下行④信贷需求下降
谷底①当经济活动处于谷底(trough)时,GDP增长率由负变正②失业率处于高位,企业如果想扩大生产,便会更多地让工人加班或使用临时工人③人们在耐用消费品和房产上的支出增加④通胀率是一个滞后指标,此时的社会通货膨胀率处于较低水平或下降阶段
收入法①
对经济起预示作用
滞胀
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线,代表了物价水平和总供给之间正相关的关系
基于基期(base year)的物价水平和当期产量所计算出的GDP。实际GDP能够反映出剔除物价水平因素影响后总产出的实际增加值
物价水平的下降,相当于商品卖出去的价格更为便宜,企业家就会想降低工资压缩成本,由于工会力量的存在,工资不能有效下调
收入法②
支出法
预防性需求(precautionary demand):为了满足未来的紧急需要而保有的现金。它也与收入即整个经济体的规模有关
市场价值还暗示了GDP中包含的一定是有市场价值的市场活动,非市场活动需要从GDP中剔除
当现行利率低于均衡利率点E时,债券价格就处于一个相对较昂贵的位置,人们便会保留手中的现金伺机观望
在宏观经济学中,投资是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而非金融市场的投资
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其数量是由央银决定的,以把它看作一个常数
需求驱动型:经济扩张总是伴随着高利率水平和高通胀水平,紧缩总是与低通胀与低利率相联系
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动型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认为需求上升导致物价上涨。需求上升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引起:货币供给的上升、政府购买的上升和出口的上升
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即通货膨胀率为负的情况
影响投资的因素
市场价值:GDP衡量的是所有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收入与实际利率之间就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用名义GDP除以实际GDP得到的就是从基期到现在物价水平的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
投机性货币需求(speculative demand):这里把投机理解成风险相对比较高的投资。现在保有现金是为了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去投资
在图形上被规定为一条垂直的竖线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