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2021-03-03 11:51:39 32 举报
AI智能生成
批判性思维学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批判性思维Richard Parker
1 基础
定义: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
基本概念
断言
论题
解决问题就是对断言的真假作出回答
论证
论证与解释、说明有无区别?
广告中很少涉及论证,但却可以说服人
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原因
论证狗身上有跳蚤和解释狗身上有跳蚤的原因是不同的思维
论证基本特征
前提与结论
分为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
支持结论的前提需为真
一个论证的前提就是新论证的结论
前提与结论是相关的
论证的过程往往是由多个推理环环相扣而形成推理链;但每一推理链都应有其起点
日常的表达中往往省略那些显而易见而无须提及的前提;未表达前提是什么,只有更多了解情境和说话者才行
两种好的论证方式
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s)
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就为真,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很常见
非演绎论证(inductive arguments)
前提并不证明其结论,只是支持其结论,即如果前提为真,则提高了结论为真的可能性
支持有程度的不同;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高,非演绎论证越强
价值判断
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是对目的或行为作出道德或伦理的评价
两种误解
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同等合乎情理
这往往是逃避困难的牵强借口;因为不善于或不愿意挑战或辩护价值判断,就寻找以下借口:价值判断都是未经证实的个人意见,不能对之进行挑战
所有的价值判断都同等重要
价值判断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若只涉及喜好问题,每个人都可形成自己的判断;若涉及道德价值判断,此时就需要展开批判性思维
思维含混不清的原因
模糊(vagueness)
概念所指的具体范围不清晰就导致模糊
法律中如何对待模糊是很重要的
罗素说,直到你试图追求精确的时候,才发现所有事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模糊的
何种模糊程度是可接受的,没有确切答案;只是当模糊到我们难以理解时,就有必要使其澄清
歧义(ambiguity)
抽象(generality)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求解释
定义就是一重要方面。实际中我们往往遇到不完整的定义,只要能为我们解决当下问题即可,没必要追求完整定义
2 可信度
人们常根据无关因素来判断某人的可信度
包括性别、年龄、种族、口音、举止、外貌、宗教、衣着等
评估断言可信度的角度
断言本身
与个人观察冲突吗
影响观察的因素
注意力不集中、牵挂着某事或情绪不定都可能引起观察误差
物理条件如光线昏暗、速度过快、工具不精确、不稳定也导致观察误差
信念、期望、担忧等情绪也会影响观察
如告诉相信鬼魂的人房间有鬼,他很可能就相信他看到了有鬼的证据
被告知某班学生更加聪明,老师就很可能相信这班学生确实聪明
个人喜好和偏见也影响观察
讨厌某人,就总能看到其缺点
如果希望计划失败,就不自觉得夸大缺陷
记忆和观察一样不完全可靠,具有欺骗性
与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背景信息即为大量被证明了的事实、知识、信念、常识等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在考量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断言时,信任你的背景信息,但与此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并意识到进一步的信息很可能让你放弃原来的观点
你的背景信息面越广,就越能胜任对特定事件的评价
扩展背景信息就是要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
断言的来源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专业能力
教育和经验最为重要
其次是成就、声誉和职位
专家也可能犯错。合理的态度是:同意最权威的观点,同时又足够开放,在新的证据面前修正观点
新闻媒体的可信度
媒体越是控制在少数人手中,越是容易得到被操纵的信息
一般公认的是:媒体有政治倾向
值得强调的是,广告并不是用于论证购买产品的合理性的,只是为了销售产品;我们都会偶尔仅凭广告来购物,事后还不后悔,这种愉快的结果与其说来自广告,还不如说是来自运气
我们的态度
和常人一样,媒体人也可能犯错,接受了缺乏证据的断言
媒体有其压力,可能来自政府和其他力量
媒体也会受到利益驱动,面临来自广告、经理人的压力
如果仅是满足于媒体的信息,那我们也只能得到这样的信息
3 修辞(rhetoric)
委婉语
刻板印象
即贴标签
修辞中可带有刻板印象
暗示(Innuendo)
闪烁其词
嘲笑、讽刺
夸张(hyperbole)
通过视觉进行说服
图片、录像带都可以假的
态度
日常表达难免带有修辞,但修辞本身不是我们接受某个立场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用了修辞技巧的表达中都没有陈述理由
批判性思维能做什么?多加小心,要意识到虽然多数人打算善意地告诉你他所确信的,但想愚弄你的人也大有人在
4 常见修辞性谬误
源自愤怒的论证
由煽动性的语言或思想加某种结论组成
考虑问题时用愤怒代替了理由和判断
是煽动者的常用策略
诉诸武力的论证
通常采用威吓手段让人们就某个问题采取某种立场
基于其他情感的论证
同情 妒忌 奉承 负疚 一厢情愿 同辈压力 群体思维
因对某人所怀的怜悯之心使我们持有对无关之事的某种立场,即为同情
由于妒忌而对人吹毛求疵时,即为妒忌
利用别人的自负感去取代理性的判断,即为奉承
引起人的负疚感而促使其决策,即为负疚
令人愉悦就接受,不快则拒绝,即为一厢情愿,有研究表明积极乐观并不能延长癌症患者寿命,认为能延长只是自己一厢情愿
渴望被认同,所以接受某种观点,而不是因为其正确性,即为同辈压力
由群体认同感导致的谬误即为群体思维
共同特征是:前提并没有真正地支持结论,而唤起了一种情感。虽披着论证的外衣,实际却为说服
诉诸公众的论证
仅以大多数人相信它为根据,就劝某人接受某个判断
例如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上帝存在,但不能作为上帝存在的证据
有两种变体:诉诸司空见惯和诉诸传统
根据某事的常见来为作为作辩护,即为诉诸司空见惯,如你不能给我开罚单,因为人人都超速
历来如此,所以要这么做,即为诉诸传统,如相信圣诞老人,这是美国孩子的传统,但这不能证明圣诞老人的存在
相对主义谬误
所持观点存在冲突矛盾
如你认为不该实行陪葬,那就不能同时认为在某些地区这么做并无不当
以错制错
他人所犯的错,并不会使你的错误回应变得正当
转移注意力/烟幕弹
把话题引开或使问题复杂化
5 更多谬误
诉诸人身的谬误(the ad hominem fallacy)
把提出某断言的主体的特征与该断言本身的特征混为一谈
如你老师很特别,难道老师开的车就特别吗
变体
人身攻击型
人很渣,因此断言也一定为假
自相矛盾型
他前后看法不一致,所以言论一定为假,人们改变想法并不代表此前或此后言论之真假
与之相对的是把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直接转移到他的观点上也是谬误
生成谬误
把反驳断言的来源与驳倒断言混为一谈
来源不是人而其他实体,如俱乐部、政党
稻草人谬误(straw man)
歪曲、夸大,使得被攻击的立场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
试图篡改某断言,使得看起来明显为假
虚假的两难境地
在还有其他选项时,却局限于两种极端的选择
其与稻草人谬误可同时发生:想让我们接受X的人,也许不仅仅无视Y之外的其他选项,而且还夸大歪曲Y。换言之,只留一个合理选项,剩下的唯一选项实际是稻草人
完美主义谬误实为虚假两难境地的子类,即如果X政策不能如期地(比如完美地)满足我们的目标,就应该拒绝X
划界谬误是另一子类。要么有精确的划界点,要么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没有区别
问题就在于“滥施暴力”等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含糊不清。我们可以指出适合于这些概念的情形,也可以指出完成不适于此概念的情形,但无法精确指出其界限具体在哪
划界谬误指,在事实上并无必要精确划线的场合,坚持认为要在某个精确的点上划这样一条线
滑坡认证(slippery slope)
倘若没有理由表明X会导致Y,但仍坚持认为如果允许X发生,Y就会随之发生
案例:有人认为如果容忍早孕堕胎,就会容忍妊娠期堕胎,直至提出杀婴也可进一步考虑。但容忍早孕堕胎就一定会容忍妊娠期堕胎吗?不一定如此
滑坡论证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们必须继续某一行动,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
滑坡论证相当有影响力,因为在心理上一个事确实常常引起另一件事,即使在逻辑上并非如此
错置举证责任(misplacing the burden of proof)
不恰当地把举证责任分配给争议的另一方
本来应由对手证明其断言正确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经意间被误导,认为必须证明对手是错的
如果有人相信有鬼,不是因为有任何证据表明有鬼,而是因为没有人证明世上无鬼,即为错置举证责任
庄子和弟子的一段关于鱼是否快乐的对话就属于这类情况
在法律中,基于特定理由,举证责任完全在某一方,即除非证明有罪,否则无罪。这样有倾向性分配举证责任,不是谬误,而是保障基本权利
乞题(begging the question)
这种谬误的问题在于,利用争论中的断言,作为理由来支持该论证的前提,有时称为循环论证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