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纠结》读书笔记
2021-03-31 17:21:0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全面、高效的知识图谱:逻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全面又深度的提升认知,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建议先纵观全局,掌握好大方向。 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针对性的学习某一个点,最后做到逐步由点及面。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明白人
李鸿章
知识分子这么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同时代的人这么说,就缺少一份谅解。什么叫见识不够呢?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在具体的经验、传统、境遇当中,无论是悲也好、惜也好、敬也好,我们都只是作为局外人在旁观罢了。一旦我们置身到他的环境中,你遇到的全部是每一个时刻最具体的选择。
愚人船的故事
有这么一种船,船舱是密闭的,所有驾驶的仪器、船台全部在这船舱里头。陌生人走到船舱里面之后眼前一团漆黑,只能慢慢摸索,他看不到外面,也接收不到任何信号。而甲板上有一帮人在喊:“哎呀,你往这边开,那边有礁石,不能往那边走!”这帮人喊破了嗓子,他也听不见,只能在船舱里干着急。突然,船似乎撞到了什么,剧烈地摇晃起来,他也很着急,想听听外面的人到底在喊什么,但是外面的声音隔着厚厚的甲板根本传不到船舱内。
每一个具体情境里的人,都有他具体的难处。人性有多宽阔,人就有多少种可能。
透视社会的深度都是在情境中
性格作风
不贪恋过去,不恐惧未来
不纠结于过去的恩怨
他虽然有敌人,也有恩怨,但他从来不沉在里面难以自拔
灵活务实,因事不因人
不跟历史叫板,不跟未来较劲
在做实事上:日拱一卒
不被人际关系绑定
考虑一个具体的事件,调动人力资源,而不是纠结于具体的人际关系
心放在此时此刻,做当下该做的事
原来给人打工的时候,我就老跟别人讲,我自己做事有一个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给现在老板用的,但同时也是做给下一个老板看的。
打别人的工,增长自己的本事。
利用现有老板的资源做一个高地
曾国藩
成长与转折
在他出山的第一段时间里,他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看别人觉得别人这儿也不对、那儿也不对。
回老家这两年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心性大变,洗净名利争胜之心。突然觉得自己百无一能,这个时候再看别人,能从别人身上看到很多很多的长处。
精神与境界的转变
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个层次,仅仅往外求,即通过各种各样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逼自己改变,不是根本性的方法。
根本性的方法,是对外人变得更加通达,是内心的容量变得充分放大,每一个在人生当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我觉得他都有类似的经历。
人际关系处理的转变
年轻时信书本,恪守儒学简单的社会发展模式,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别人
上折子参人,与人难处
失落回乡后身段放低,柔和善舞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不给他人难堪
盖难为情
人事练达,世事洞明。
方法论
诚心正意
功可强立,名可强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延续持恒的好习惯
黎明即起
晚不沾荤
胡适
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
他的孤立独存,不管是面对两股政治势力还是主流民意,都敢于表达自己的孤立。
凡事经过理性思考
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主义问题
主义的前身是思想,对于信奉者来说,信着信着就变得不容辩驳了,就成了主义。胡适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容辩驳的,是天然正确的,应先疑而后信。所以他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当中有一个规律,就是相信名教,即以名词为宗教。
名教问题
虽然中国没有全民信仰的共同宗教,但都信仰一些大词,如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好似语言本身就有力量而不需要任何证据。但胡适认为这些东西均不可信。
语言的迷惑性
一切具有质疑的前提
民主不是什么优秀的政治制度,而是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
自知抉择与制度建设
中国历史
在历史以来的泼粪和搞臭中,他不会搞自己也在内的框架结构,只搞臭一个人。而当这个体系重建的时候,他们仍然用这一套体系,搞臭人不把自己的茅坑也给端了。
组织与集团化,人情世故这是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核心,最本质的逻辑是关系的建立,组织思路超不过这个。
制度
制度建设
个人也要有制度建设
收放自如是最恰当的位置,量力而行
一个好的制度会生产出两样东西:
第一,是力量;
第二,是对力量的控制。
制度之发展改变
随着形势变化也要制度改革
秦朝的案例,扩张造成的制度不适应,推广压力大。
罗马帝国案例
罗马人打仗分阶级:如果你是上等人,有枪,又养得起马,你就可以当骑兵、当军官;如果你没钱,弄根棍子或者拿把刀剑跟在队伍后头,就是轻装步兵、重装步兵。罗马军团里分很多级,“Class”这个单词,就是我们现在英文“阶级”这个词,就是从罗马军团的分级制开始的。打仗抢来的战利品,按出力多少分,有枪有马的就分得多,抄着棍子的平民百姓就分得少,这看起来很合理。可是,如果这种制度长期运营下去,你就会发现它比市场经济还要残酷。市场经济长期按规则运营,就会产生贫富分化。
凯撒被刺:贫富差距的博弈
制度变革
中国其实缺好的左派和好的右派。什么叫好的左派和好的右派?就是双方能够按照共同认定的游戏规则在一起博弈,别动不动就掀桌子,动不动就打翻狗食盆,让大家都吃不成。只有大家坐在一起,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商量好,是要更多的福利还是更多的自由,最后达成一个妥协,也叫共同的底线,这样才会诞生国家的长治久安。——秦晖《共同的底线》。
逻辑立场混沌,思想体系,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建设工具
名词之争多于实质辩证
追求实利,实用主义压倒一切,系统平衡永远来自于和稀泥
苏联制度变革:民主与代价
变革目标
民主,是一种价值目标。而价值目标,是无法讨论“价值”本身的高低与优劣的。但它对应于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则实为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
民主是政治改革的一种方向,而对应具体的政治改革,它当然是一种利益关系调整,尤其是权力关系的再造。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权力再造,其实质是此际需要在总统、人民代表大会与最高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三者之间获得一个恰当的权力平衡。如果我们更深远一些来看待权力“合法性”问题,其间关键是,在什么样的“共识”之下,苏联总统向各加盟共和国总统行使权力,并使各加盟共和国在新的权力制度框架内,建立国家认同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尤其对苏共权力转移在事实上带来的国家认同减弱与民族主义上升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政治本质
政治永远不是静态的逻辑论述与结构安排,它是制度之下,各个强悍的个体,以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竞争而出的一个结果。
症结存在的本质
经济问题的政治解决方案
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却只有美国的1/7,因此每年要用宝贵的70多亿美元外汇进口粮食。而上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猛降50%,已经低于苏联石油开采的成本,这不仅使苏联为石油输出而投资的大量输油管线成为无效益的投入,也使依靠石油出口维持经济的计划成为泡影。其经济增长率在1981年甚至低至1.5%,危机出现。油价的下跌、货币贬值以及西方国家的银行家做出不再贷款给莫斯科的欠有债务的东欧盟友的这一决定造成一系列经济问题。
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苏联的现代化之道是选择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它在苏联早期的电气化,新的煤矿开采,大坝、铁路、钢铁厂、重工业中心等建设上,是极其匹配的一种经济模式,但早期的重化工业,以追求经济数量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过渡到经济内涵集约性增长方式上,却再也力不从心。所以,越是“加速”,受体制约束,越可能经济增幅减缓。当石油价格下降,出口难以获益之时,这种经济结构性弱点便暴露无遗。
变革困境
苏联的国家认同,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国家意识形态认同,亦即社会主义认同;其二为民族认同。苏共权力的瓦解,出乎设计者意料的是国家认同的倾斜,即意识形态认同迅速下降,民族认同迅速上升。传统由国家机关强力控制的民族问题,在苏联改革之际,成为更困扰这个国家的问题来源,而它又快速导向了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方向。
改革中央计划经济的逻辑必然要求有某种形式的决策非集中化,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和莫斯科的中央部委下放决策权力。而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的教训是:将中央决策权力下放,却迅速扩展为普遍的对更多政治自由的要求。
苏联以远远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这一组织的成员提供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的资助。作为回报,这些国家把它们质量最好的商品出口到西方以获取外汇,而把质量低劣的产品提供给苏联。这当然对苏联经济是巨大的消耗,戈尔巴乔夫改变了这一格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摆脱苏联控制而获独立,苏联也因此摆脱政治与经济的两重约束,可以专心进行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
巴尔格乔夫
第一阶段,1985~1988年
是探索、试验和犯错误的时期;
第二阶段,1988~1990年初
民主化时期;
第三阶段,1990~1991年
社会力量、民族力量和政治力量放手进行斗争的时期。
过程
起初
1985年就任苏共总书记之时,破解苏联困境的选择并非政治改革而是经济改革。但经济改革接近3年时间,高度发育并充分成熟的苏联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任何“破绽”可供改革,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才转变方式,由经济而政治,更准确的说法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以政治改革为主导,由此确立。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极具挑战的“市场化”与“民主化”双重改革
改革开始
1987年,戈尔巴乔夫全面阐述了他的经济改革战略:“三自一全”——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劳动集体自治、完全经济核算。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将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苏联变革,政治改革主导模式,由此确立。
入手角度
戈尔巴乔夫选择的措施是:将原由苏共中央控制的国家权力,转移至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最高苏维埃。
1989年3月18日,俄罗斯议会选举
1990年,叶利钦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随后又当选俄罗斯第一任总统,他的竞选口号很明确:“俄罗斯优先”——号召俄罗斯人从苏联把自己解放出来。
作为“议会”的最高苏维埃,究竟是行政中心还是立法中心?或者仍如苏共中央政治局,各项权力合并全给最高苏维埃?戈尔巴乔夫解决这一问题是设立苏联总统,行使行政权力,与立法、司法分权。1990年,戈尔巴乔夫当选第一任苏联总统。国家权力,由苏共中央政治局到最高苏维埃,再到分权的总统,戈尔巴乔夫凭借自己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权力与资源,顺利地完成了这一系列的过渡。
1990年西方七国集团为鼓励苏联向民主和市场经济转变,曾达成一个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庄严协定”——西方国家答应在3年内提供450亿~600亿美元的援助,以巩固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推动苏联向市场经济转型。
1991年3月17日,全民公决。
1991年8月15日,在苏联的新联盟草案签署的前5天,《莫斯科新闻》周报公布了联盟条约草案,这一草案令人震惊,而先前是准备签署完毕再公之于众。草案制定了新的财权税收等政策。
1991年8月18日傍晚,国家紧急委员会成员去到戈尔巴乔夫休假的别墅,他们建议戈尔巴乔夫亲自签署紧急状态命令,被拒绝。一直隐而未彰的苏共“保守派”开始发力,力求绝地反击。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话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位。戈
独立后的俄罗斯,叶利钦实施的第一项政策,是拯救经济的“休克疗法”。戈尔巴乔夫用6年时间,以政治改革促进经济改革,并没有结出成功之果,叶利钦必须破解经济难题,以证明他更具领导力。
后遗症
“8·19”事件——使叶利钦获得空前声誉的事件,都很疑惑他为什么不趁此人气高涨之际,解决俄罗斯自身的权力结构与制度安排。当时,他离开莫斯科去休假了,回来后,就宣布采取休克疗法。他很轻易地跳过了不完善的俄罗斯制度陷阱。但是,陷阱终究是跳不过去的。
休克疗法应该从物价和贸易自由化开始,并确保控制货币供给为目标的宏观经济稳定。1990~1991年,俄罗斯得到了156亿美元的西方援助,但这笔贷款中的131亿美元被用来支付债务利息。其结果是:到达俄罗斯的西方援助中的大部分被用来偿还西方的债务,因而不能投资到俄罗斯的经济中去。西方政治家的许诺与实际的行动,并不吻合。
1993年10月4日清晨,俄罗斯坎捷米罗夫师的10辆坦克开进莫斯科,最后的、武力的解决行动即将开始。叶利钦与哈斯布拉托夫谁也没有找到和平的、民主的解决冲突之道。
1993年宪法确立了一个严重失衡的权力分立体制。它建立了一个权力极为强大的总统职位,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是一个总统制的而非议会制的国家,还意味着它是一个超级总统制国家。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去总统之位,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俄罗斯联邦由此进入普京时代。
选择
隋炀帝的选择与策略
屋大维的选择与策略
削减不平衡,平衡左右势力
不玩争上游,内斗,和元老院博弈打麻将
制定游戏规则
搞好游戏博弈氛围
事功
主观
个人选择与行动
具体的情境中,具体的选择,具体的行动
个人才华与天分
客观环境
人流
牛逼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就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
信息流
资金流
态度
持恒
小事情反复做
人的行为本质是不稳定也不持恒的
通透练达
雍正的关系处理
第一个阶段,雍正皇帝主动地扑上前去,没有底线、毫无保留、掏心掏肺、轰轰烈烈地去爱,就像那首歌写的:“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第二个阶段,既然我爱你,那所有我爱的人都必须像我一样去爱你,我们必须能够大被同眠、不分彼此、相亲相爱,抱在一处。
第三阶段是转折点。雍正的性格是,咱们兄弟一起喝酒,我先干为敬,然后看你怎么喝,要是你只是意思意思,我就不爽;或者我爱你,但是你没有按我希望的方式来爱我,对不起,我就跟你翻脸,而且一翻脸就把你往死里整。
就是如果爱,我就用全部力气爱你到死。如果恨,那么此前的爱都不算数,我要用全部力气把你作践到死。
不成熟的人际关系,没有边界的关系
自由主义与人际边界
自由主义
第一,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
第二,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如何对待孩子
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胡适之
关于爱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
中国的传统
仁:没有边界的二人关系。
甘地
做好自己,达到道德的巅峰
对现代化的认识
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我们印度不能开展商业,因为我们贫穷,所以我们有自由。但如果我们在道德上堕落了,那个时候再想获得自由,就太困难了。所以他认为,过去50年从英国带来的一切现代化的东西全是坏东西,什么铁路、电报,这些东西都不能要。
从思想上看的确是,印度哲学的看法是人内心的平静即是自由
这和资本主义精神是相悖的:一切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
道德不能堕落。
现在不丹就面临这样的挑战
人格修养
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相信一个道理,而且终身用自己的行为去践行,他就不是一个伪君子,这样的道德选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案例
反现代化浪潮
每个后发国家和民族的人都在追溯自己的传统力量
人欲是不重要的
人性
人性的自由释放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你甘地可以那么想、那么做,但是你身边那个你最得意的弟子尼赫鲁,他就不这么想,他要的是国家崛起和工业化。至少你在你最能影响的人这里,你都没挡住。你可以不吃肉,但我看见肉就忍不住;你可以去扫黄,有些人硬盘里的片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这就叫人性,是挡不住的。
只要你承认人性是多元的,那所做所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读历史,最先读出来的是掩映于人本身之上的东西,现象,名教道德评价,价值判断,当你读到人,只有一股深深的悲悯同情。
欲望无法堵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
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处理人际关系,就事论事,不为情绪妄念左右。
这种情况下,仔细分析一下你纠结的具体事情,马上就能捕捉到原因——你是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两个矛盾的结果,放在了现在。其实,只要你往前走,你会发现根本没有矛盾。
不会就事论事。他总是在想,说白了,就是他想多了。一想多,他的行为就会变形;行为一变形,对方心里就会结疙瘩;对方心里结了疙瘩,对方的行为也会变形,最后双方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冲突。
人格的成长都具有不稳定性,但稳定人格全在思行。
我自己为人处世其实就是这样。我这个人有点直,说得不好听一点儿,就是个二杆子。二杆子一定不好吗?不见得。比如说遇到事情的时候,我该发火就发火,然后该跟别人好就跟别人好。时间一长,别人就知道我是这样的性格,谁也不会把我当坏人来看,会觉得我具有很大的确定性,跟我交往的时候不需要玩什么心眼,这反而成了一件好事
鼠目寸光把眼下的事情办好!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除了你自己没人靠得住
妄念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执着于不可改过去
执妄于无限不确定未来
纠缠于同时间空间的人际关系中
要正视自己的执妄
你现在哪里,要到哪里去
哪些是你的本质,哪些是意念的产物,你有没有在行为中践行意念中认定去做的
你扎根本地的能力有哪些?
一个行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有没有必要?
换个姿势奔跑
为什么你不行?
第二个原因是工业社会的底层逻辑。
工业社会有一个特征,就是所有的效能都来自分工,所以在社会刚开始分工,有大的构建性机会的时候,就是大师辈出的一代。
第一个原因,你来迟了
现在当教授、博导的那些人,当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可以留校,可以发文章,可以当教授、当所长。那个时候全国每年才毕业多少学生?就像我读研究生那会儿,我们那一届文科、理工科的研究生加起来总共有37个人,现在一届是2000多人。前面的人刚当上教授,才四五十岁,还非常年轻,学术生涯还远远没有结束,哪里还有后来者上升的途径呢?就这么简单。
换个姿势
如果你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利润。
要牛逼,先活命
卢梭有铮铮铁骨,但也得有活路才行。卢梭的第一条活路就是他对音乐非常了解,他曾一度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去抄乐谱。当时贵妇要开音乐会,总会外包一些抄乐谱的活儿,卢梭不嫌吃苦,好歹能养活自己。
他有捕捉机会的能力。只要是一个转型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些机会从严丝合缝的传统社会里溜出来。这个时候,你要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个信息,卢梭就有抓住机遇的这个本事。
另辟道路
勇敢地摆脱原来的知识分子生态,找到自己的市场,这就是卢梭的绝招。除了写爱情小说,卢梭还有别的办法——在找到全新的市场、全新的客户的同时,他还把自己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式的、精英式的严肃思考灌输进去。
不管你多牛逼都得有一门自己的手艺、有自己的兴趣施展范围
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大家有辨识能力的情况下,我有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很多想法告诉大家的内在冲动。如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