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2021-03-19 10:39:0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血液生理概述、血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血型和输血原则)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
一期止血
血液凝固
二期止血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Ⅰ)、组织因子(Ⅲ)、接触因子(ⅤⅡ)
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
始动因子是因子Ⅻ
外源性凝血途径
始动因子是组织因子 FIII
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生成
生理性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的激活
血管激活物
尿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凝集原(抗原)
凝集素(抗体)
白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血小板也存在血型抗原
红细胞血型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的分型
A型、B型、AB型、O型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
A抗原、B抗原、H抗原(都有)
血型抗体
天然抗体
ABO血型系统
抗A抗体、抗B抗体
免疫抗体
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的鉴定
Rh血型系统
Rh阳性
Rh阴性(熊猫血)
血量和输血原则
最好坚持同型输血
ABO相合
Rh血型相合(育龄妇女与反复输血者)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与次侧都无凝集
血液的生理概述
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α1-、α2-、β-、γ-球蛋白等
纤维蛋白原
无机盐
主要为Na+,Cl-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红细胞↑,全血比重↑
血浆蛋白↑,血浆比重↑
血液的黏度
全血的黏度
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黏度
血浆蛋白含量高低
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80%来自Na+,Cl-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正常
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血浆PH值
血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血液供应。
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
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
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
卵黄囊、肝脾、骨髓、
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前体细胞
幼稚细胞→终末细胞
红细胞生理
数量和形态
贫血
生理特征和功能
可塑变形性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血沉大小取决于血浆成分变化,而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渗透脆性(脆性)
衰老红细胞、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脆性更大
功能
主要是运输O2和CO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生成所需物质
必需原料—蛋白质和铁
成熟因子—维生素B12、叶酸
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性激素
雄激素
雌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
血管外破坏(主要)
血管内破坏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数量和功能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生理特性
黏附
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
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
血浆vWF因子(桥梁)
释放
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的物质排出。
TXA2(血栓烷)
由血小板释放
PGI2(前列环素)
由内皮释放
聚集
纤维蛋白原(桥梁)
Ca2+
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
两个时相
第一聚集时相(可逆性解聚)
第二聚集时相
收缩
依赖于收缩蛋白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