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的基本规律
2021-03-16 15:06:49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育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生理发展
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正常。
心理发展
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具体表现: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方向性,不可逾越,不可逆转。
教学启示:循序渐进,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
举例:拔苗助长、凌节而施、学不躐等、欲速则不达、盈科后进、杂施而不逊
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11、12--14、15)
青年期(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岁以后)
教学启示:不能搞“一刀切”
举例: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成人化
不平衡性(速度)
具体表现
1、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如:青少年在不同年龄的身高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2、不同方面的不平衡性
如:速度、起讫时间、成熟时期
教学启示:抓住关键期
提出者: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研究动物心理时提出。
效应:印刻效应
别称:窗口期,敏感期,最佳年龄期
几个常见的关键期: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时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例子:狼孩;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
易错点:1、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人类个体的机关机能便无法弥补。
2、关键期是遗传能够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互补性
具体表现: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学启示: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长善救失;
实例:盲人听觉、身残志坚
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
1、从群体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教学启示:因材施教
实例:人心不同、一把钥匙
稳定性和可变性
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
在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教学启示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整体性
具体表现: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教学启示:教师应该面对学生整体身心。杜威所说:“我们所需要的是儿童整体的身心和整个的心灵来创造学校,并以更圆满发展的心灵和甚至更健全的身体离开学校”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
历史性和社会性
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顺序性和阶段性
相似性和差异性
现实性和潜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人本主义)
别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良能良知觉/万物皆备于我/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性善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复演说
高尔登:优生学;血统论
卢梭:造物主之手
柏拉图:观念先天存在
彪勒: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着促进或延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桑代克:双生子智商相关研究;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
董仲舒:性三品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外塑论、经验论
荀子:性本恶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婴儿
奈特·邓拉普:《有本能吗?》
纽曼:分居同卵双生子研究
墨子:素丝说
二因素
辐合论
斯特恩(施泰伦)
遗传+环境
吴伟士(伍德沃斯)
遗传*环境
多因素作用论
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皮亚杰
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附加内容:
人本主义---内发论
行为主义---外铄论
中国性善性恶论---内发论
基督教的原罪说---内发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影响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6、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是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4、环境在总体上制约着发展的方向、性质、进程、速度、水平
5、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是人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6、相对于遗传素质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更为根本。
7、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例如: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8、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零星的、无计划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架势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发挥人的力量,唤醒人的生命自觉意识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如:孟子的性善论和良知良能说讲的是潜能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学校教育内部
1、取决于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2、取决于教师是否敬职爱业,充分而正确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
3、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是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而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教育外部
1、取决于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
2、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教育万能论
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
代表人物:洛克(英)、康德(德)、华生(美)、爱尔维修(法)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明确的目的性
良好的系统性
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有较强的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
良好的选择性
选择性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有计划的选择
良好的专门性
1、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
2、学校教育不仅设有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
3、更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
概念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热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类型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
生理、心理、社会
拓展:
内部因素:遗传、个体主观能动性
外部因素:环境、教育
主观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
客观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拓展:
1、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社会性和意识性
2、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3、教育的根本属性:社会性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育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六学二馆
3、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还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5、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拓展:
1、决定现代各国教育权力性质和内容的是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1、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一致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2、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改革
4、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制约教育目的。
教育的经济功能
1、再生产劳动力
2、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3、直接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与文化
文化的概念
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习俗)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征)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的表现在教育内容上)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制约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个人本位)
5、文化制约学校课程的结构和质量
6、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文化功能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基本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
5、教育还具有活化、批判、融合、改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最根本的文化功能是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
提出者:华勒(美)
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既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实现,这是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彩性和歧义性所决定的。
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强制性(非自愿性)、垄断性、公益性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
概念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
(基础)
校园环境文化
校容、校貌
校园设施文化
校园精神/观念文化
(核心)
包括:办学宗旨、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
构成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校园制度/规范文化
(保障)
组织形态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校风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特点
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独特性
功能
教育、导向功能
凝聚、激励功能
规范、约束功能
传承、辐射功能
学生文化
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学校生活中一种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特征
过渡性
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狱、民族等)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3、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根本动因)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最主要的途径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
脱离宗教、行政、内容、学术、经费
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教育万能论
洛克、爱尔维修、康能、华生
洛克:白板说
爱尔维修:完整、系统论述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美)
1、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2、人力资本形成主要靠教育,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投资。
3、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33%)
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文凭膨胀现象
基本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的银行利率。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4、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
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预测的
筛选假设理论
(文凭理论)
迈克尔·史密斯
教育成本与能力呈负相关
教育与工资呈正相关
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认为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
劳动力市场理论
皮里奥多林格
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社会化理论
鲍尔斯金蒂斯
教育的根本功能不是提高人的生产呢能力,而是造成不同的个性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