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
2021-03-30 10:41:18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摄影两百多年发展史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摄影"解释
摄影一词起源于希腊φῶς是”以光线绘图”光绘
以光学,化学,电子技术为基础利用光来记录影像的表现形式
光
在几何光学中,光以直线传播。
在波动光学中,光以波的形式传播。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与电磁波速度相近
在量子光学中,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构成光的量子(基本微粒),我们称其为光量子,简称光子,因此能引起胶片感光乳剂等物质的化学变化。
光的效应:光电效应/光化学效应/声光的效应
光的散射、反射与吸收
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正在这个条件必须具备,光源可以是天然的或人造的。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光源主要分三类1热效应产生的光/2原子跃迁发光/3物质内部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所产生的光/
在出现"摄影术"以前记录影像的形式
公元前时期包括原始社会主要也是以绘画和雕塑的形式记录影像
启蒙-春秋时期公元前
小孔成像原理(摄影成像原理)
公元前四百多年
墨子在《墨经》中记录了"针孔成像"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
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概念
公元前三百五十多年
后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350B.C)发现小孔成像现象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
公元1116年,北宋药学家寇宗奭
色散概念『本草衍义』提到:菩萨石映日射之,有五色光。
公元1553年有说58年,意大利人玻尔塔发明"暗箱"绘画
用铅笔将反射在画纸上的影像描绘出轮廓,再着色即可完成一幅画来记录影像
公元1568年意大利丹尼尔─巴尔巴洛为暗箱加装"镜头与光圈"
在暗箱上装上凸透镜
在暗箱小孔拴上一条绳子,用来控制圆孔大小,来获得清晰的影像
公元1573年,意大利数学兼天文学家丹提
「欧几里德远近法」中,发表使用凹面镜片,可以把倒像弄反成正像
17世纪
公元1608年汉斯·李波尔赛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公元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放大三倍的科学望远镜并首次观测月球
公元1611年,开普勒被称为照相光学的始祖
首创使用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复合透光,更为暗箱内的影像呈现,前所未有的摄影明析度。
公元1609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
利用凹透镜作目镜,用凸镜作物镜,发明望远镜。
公元1665年光的"衍射效应""声光效应"
弗朗西斯科·格里马第于1665年发现并加以描述,他也是“衍射”一词的创始人。
声光效应就是研究光通过声波扰动的介质时发生散射或衍射的现象。
光不仅会沿直线传播、折射和反射,还能够以第四种方式传播,即通过衍射的形式传播。
公元1666年,牛顿发现色散现象的理论
用三棱镜将日光折射七色"光谱,"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摄影的发展
"牛顿色环"表示着色相的序列以及色相间的相互关系,三原色、三间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等
三维空间的模式来表示色相、明度、纯度关系
18世纪
1704年,牛顿引入"干涩色"概念
1725年,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现代摄影始祖发现硝酸银遇光变黑
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图案的功能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19世纪
1800年
1802年,“晦影照相机”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
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底片效果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
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AgCl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1年,菲涅尔与阿拉果,自由主偏振光的干涉,确定了光是横波
1822年,法国约瑟夫.尼塞费尔.尼埃普斯”日光蚀刻法“
用涂有柏油的玻璃板为感光材料。再敷以版画,置于阳光下暴晒成像。
1823年,菲涅尔,发现了光的圆偏振和椭圆偏振现象,推出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规律,即菲涅耳公式(27年死于肺病39岁)
1825年,尼埃普斯第一张可以保存的照片<牵马人>《牵马少年》用”日光蚀刻法“翻拍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荷兰版画
1826年,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问世,是法国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将一种沥青融化后涂在金属板上经行长达8小时曝光时间。
1826年,英国人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²,是现存最早的负片。
1929年,禄莱公司制作Rolleiflex First Model双反相机(全称双镜头反光镜取景照相机)
1835年,法国人路易·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1938年"摄影术"的诞生
发现在碘化银感光板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从此,影像的记录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 1839年8月19日由法国政府宣布摄影术)。
1837年,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9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在法国出售,1839年世界上首次出售的吉耳·塔克莱奥型相机的镜头既大又暗,当时的感光材料在白天的野外摄影曝光需要大约20分钟
1839年,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洛特宾耶雷的《雅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1839年,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39年,在德国哈雷出版了第一本论述摄影的著作,作者是内托,书名为《制作达盖尔法照片的详细指导》
1839年, 法国19岁的贝克雷尔发现了光电效应,为以后设计光电测光表奠定了基础
1839年,第一次人造光源摄
L. lbbetson通过显微镜拍摄时使用了氢氧爆气光(limelight,由Goldsworthy Gurney发明)。这种灯给氧气中的碳酸钙加热,直到发出白光。这种灯被广泛使用。但结果却非常糟糕,这种光源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很差,人脸仿佛粉笔般苍白。
1839年,“达盖尔照相机”问世
法国A•吉鲁制作将机身是两个套在一起,可前后抽动的木质方盒,镜头则是1829年谢瓦利埃磨制的“沃拉斯顿”消色差透镜,焦距是375mm,光圈为F14,快门是置于镜头前的圆形铜片。
1839年,首次出现“Photography”(摄影)这个词
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雪尔博士(Sir John Herschel)首次提出“Photography”(摄影)这个词,底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快照(Snapshot)等名字也是他首先提出。
1840年,世界上第一架金属相机
法国福伦达公司利用达盖尔技术设计制造了德国第一架照相机“肖像撮影用新式银板设备”,也是世界上第一架金属相机,被称为福伦达/达盖尔式相机。世界上首片基于数学计算开发出的摄影镜头“帕兹巴勒镜头”「炮弹型相机」、「合金造相机」
1840年,法国谢瓦利埃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木质折叠型相机,拍摄165mm×216mm的画面。
1841年,"卡罗法"(Calotype)
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Henry Fox Talbot)在1841年6月10日发表的摄影方法。据悉,塔尔博特在1835年,用涂上氯化银(AgCl)溶液的高级书写纸张,拍摄史上第一张负像照片,即后来所谓的负片。通过接触式印相,可获得正像照片,由此开创出由负转正的摄影工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2年,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
是由德国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火后的汉堡》记录德国汉堡5月5日的火灾。
1844年,德国人F•F•马顿斯发明能拍摄150°弧度的“全景照相机”
1844年,美国人德雷帕(John william draper)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创医学摄影先河。
1846年,卡尔•蔡司在德国耶拿创立显微镜精密机械厂,这也是卡尔•蔡司集团前身。
1847年,“蛋清玻璃”摄影法
法国尼埃普斯•维克多利用玻璃感光板代替泰尔鲍脱所用的感光纸,为整个近代的负像转正像摄影法奠定了基础。“蛋清玻璃”摄影法的专利权。然而,混合于蛋清之中的感光药品极有限,曝光约需5至15分种,不适于拍摄照片。但是,它对于制作“蛋清相纸”并用于洗相片和制幻灯片还是很适宜的。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DavidBrewster)以凸透镜取代立体镜中的镜子,发明了改良型的立体镜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51年,发明“火棉胶摄影法”(湿版摄影法)
英国雕刻家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将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胶,再把碘化钾溶于火棉胶后马上涂布在干净的玻璃上,装入照相机曝光,经显影、定影后得到一张玻璃底片。很快取代早先的摄影术。此方法相对复杂且制造过程需现场连续进行,但由于感光度较高,曝光时间可缩短至15秒至1分钟。拍摄时需要带齐全套设备和药品乃至帐篷,颇为不便,但此方式仍在全球流行长达20年。
1855年,法国人陶配诺提出干版火棉胶法,使摄影更加便利。
1855年,摄影史上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
最早的战地摄影是由英国人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了影展,该影展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让人惊叹。
1856年,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1856年,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水中摄影"
William Thompson和一位名为Kenyon的先生在英国多塞特郡水域尝试着将相机安装在杆子上拍摄水下生长的植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水摄,但当时的作品早已遗失。第一次,结果很令人失望,灯光效果并不是Boutan所预期的就开始研发“闪光灯泡”。后面出版《 La Photographie Sous-Marine》
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 Scott)发明了的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只是用于记录。
1858年,法国巴黎著名人像摄影家纳达尔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摄影家,他乘热气球摄影,成为高空摄影第一人。
1860年,阿道夫•贝塔克(Adolphe Bertsch) 在巴黎生产出Bertsch立体相机。
1861年,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格子图案的缎带》
英国人J•C•麦克斯韦尔摄制他对着缎带拍了三次,每一次都在镜头上使用不同的滤色器。得到的三个图像进行冲洗后,用三个投影机(与当初的相机使用相同的彩色滤光片)投射到同一个屏幕上,当三个图像对齐时,一个全新彩色照片就出现了。他被公认为彩色摄影原理的创立者,彩色摄影的试验从此开始了。
1862年,出现"闪光摄影"
镁粉闪光机(即点燃镁粉与氯酸钾混合物发出强烈白光)Edward Sonstadt开始尝试将镁金属商业化。到1864年,镁丝终于上市了。1887年,Adolf Miethe和Johannes Gaedicke将镁粉与氯酸钾混合,制作出了Blitzlicht。这是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闪光粉。Blitzlicht令摄影师能够 在夜晚使用高速快门捕捉画面。这一发明在摄影界产生了轰动。
1862年,“纪实摄影”的鼻祖
62年4月英国街头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开始开始了他耗时十年的远东的行摄之旅,用影像记录了远东的人、风景和东方文化。成为最早纪实类摄影家,其被西方摄影界尊为“纪实摄影”的鼻祖之一。1873年,他的大型报道中国的摄影集《中国和中国人》在英国出版,其中发表了他在中国拍摄的二百幅照片,洋洋四卷,蔚为大观。
1865年,摄影史中第一组系列新闻摄影照片。
D•C•华盛顿拍摄的四幅一组的《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绞刑》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68年,W.H.哈里森提出了使用胶棉明胶来替代胶棉乳剂的设想。
1869年,法国科学家迪奧隆首次发表“彩色照片制作法”,因过于复杂未能广泛推广。世界上第一幅用减色法获得的彩色照片是迪奧隆摄制的《叶子》。
1871年,"干版摄影法"
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Maddox)9月在《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了自已的研究成果:以糊状的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AgBr)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
1872年,“电影摄影”起源
利兰·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由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来作实验24架照相机来记录动感影像。
1874年,法国的朱尔·让桑发明了一种摄影机“摄影枪”。
他将感光胶片卷绕在带齿的供片盘上,在一个钟摆机构的控制下,供片盘在圆形供片盒内做间歇供片运动,同时钟摆机构带动快门旋转,每当胶片停下时,快门开启曝光。让桑将这种相机与一架望远镜相接,能以每秒一张的速度拍下行星运动的一组照片。让桑将其命名为摄影枪,这就是现代电影摄影机的始祖。
1875年,贝尔发明电话。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79年留声机首度引进日本,1899年第一家唱片公司三光堂成立。
1879年,乔治﹒伊斯曼(Eastman)发明了一个干版涂布机,开始生产干片,升级了”干版摄影法“。
1880年,乔治﹒伊斯曼(Eastman)开设了“伊斯曼干版公司”柯达公司前身。 摄影要普及必须具备轻便、价廉、操作简易的照相机和感光片
1880年,法国人莫里斯·勒布朗发明了图像发射器
图像可以通过一台幻灯被投影到屏幕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幻灯机的雏形。但这种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从未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另外一个对远距离图像传输起显著推动作用的,就是对硒的光电性能的发现。化学元素硒在适当条件下能将光转化为电信号,这也是构成摄像机CCD传感器的基础。
1882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发明轻便的“摄影枪”
他运用左轮手枪的原理,创造出第一架能从一个镜头里。一秒钟内获取若干底片的摄影机,它真正解决了连续摄影的问题,说明现代的摄影机和摄影技术已经诞生。
1882年,法国的朱尔·马雷,发明了另一种新式摄影机
用它可以拍摄飞鸟的连贯动作,由此诞生了摄影技术。这种摄影装置形状像枪,在扳机处固定了一个像大弹仓一样的圆盒,前面装上口径很大的枪管,圆盒内装有表面涂有溴化银乳剂的玻璃感光盘。拍摄时,感光盘作间歇圆周运动,遮光器与感光盘同轴,且不停地转动,遮断和透过镜头摄入光束。整个机器由一根发条驱动。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张的频率摄影。
1884年,尼普科夫圆盘
德国发明家保罗·尼普科夫设计了一个穿孔的“扫描圆盘 ”,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孔把景物碎分成小点,这些小点随即转换成电信号,另一端的接收机把信号重组成与原来图像相同但粗糙的影像。
1886年,"胶卷"正式诞生
乔治﹒伊斯曼(Eastman)又研制出卷式透明感光片,又名”伊士曼胶卷“胶卷由此诞生。两年后1888年,胶卷开始量产当时的伊斯特曼干板公司(1892年变更为伊士曼·柯达公司)于2012年1月19日宣布破产。
1888年,柯达发布小型口袋式相机”柯达一号“,开启大众摄影新时代,其成功神话延续百余年。
1888年法国的朱尔·马雷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摄影机
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代替了固定感光盘,当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色机构固定住感光纸带使其曝光。后来,马雷又利用柯达感光胶片代替了感光纸带。马雷的摄影机不断改进,最终可以在9厘米宽的胶片上以每秒60张的频率拍摄。
188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摄影机「电影摄影机」两年后取得此专利开启电影的新潮
这种摄影机用一个尖形齿牙轮来带动19毫M米宽的未打孔胶带,在棘轮的控制下,带动胶带间歇式移动,同时打孔。这种摄影机由电机驱动,遮光器轴与一台留声机连动,摄影机运转时留声机便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活动摄影机。摄影机中有一个十字轮机构控制胶片做间歇运动,另有一个齿轮带动胶片向前移动。摄影机使用带片孔的35毫米胶片。1891年7月31日,爱迪生获得了「电影摄影机」专利权。同年还完善了用于电影放映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催动电影的发展,却应专利的垄断抑制电影27年到1918年因《反垄断法》退出了这个舞台。
1893年,福伦达去像散摄影镜头研制成功,并冠名“korinea”出售。
1895年 ,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光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光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这个X光机。
1898年,丹麦科学家保森根据史密斯的理论,研制出了第一台磁性录音机。
20世纪
1900年
摄影发展第二阶段20世纪初
1900年,柯达发售布朗尼相机售价1美元。
摄影真正普及于老百姓。这是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使用不同类型的胶卷相机开始充斥市场。相机的发展因此开始向小型化和轻量化方向演进。
1901年,伯利纳开设胜利公司(Victor),大量生产圆盘式唱片。
1907年,法国工程师爱德华·伯兰发明了有线图像传输系统的第一个稳定系统:传真电报机
它使照片从地球的一端瞬间传递到另一端成为可能,但这并没有对电视发展做出决定性的贡献,因为它还不能实现动态图像的传递。
1908年,英国人阿兰·阿奇博尔德·坎贝尔—斯文顿,公布了第一款可用的电子摄影系统
1909年,波尔森发明直流偏磁录音法。
1913年,莱卡(Leica)135相机诞生
德国莱兹厂的一位工程师巴纳克按35毫米电影胶片的规格设计出一种小型照相机光学取景器(牛顿取景器/逆伽利略取景器),取名莱卡(Leica)。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巴纳克在Eetzlar的街头用自制35mm24X36mm画幅的旁轴取景相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1925年才问世,它标志着35毫米照相机(又称135照相机)的诞生
1925年,10月2日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电视机,1929年量产”贝尔德c型电视机“
1926年,福伦达公司推出新镜头Skopar
1927年,电子式电视机诞生
21岁的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将单幅图像分解为60行,转化为电信号,再在屏幕上重组为图像。
1929年,第一台热像仪(红外线扫描仪)
匈牙利物理学家发明了用于英国防空防御的红外敏感(夜视)电子电视摄像机(光学遥感仪器),开发了第一台热像仪(红外线扫描仪)虽然研究了几种方法来提高技术速度和准确性,但扫描图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够使用冷却的光电导体进行商业化。1969年迈克尔·佛朗西斯·汤普塞特采用热电子扫描技术并获取该摄像机的专利。
1929年,德国人欧斯特·迈尔(J·Ostermeyer)发明一次闪光灯(闪光泡)
很快,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也开始生产名叫Sashalite的闪光灯泡。
1929年,福伦达公司Bessa弹折式皮腔相机(用蛇腹自动伸出式相机)问世
该相机和同年诞生的蔡司·依考的依考特起开创了使用卷式胶片的时代。
1930年,福伦达公司新推出了新式机型
高级弹折式皮腔照相机、双镜头反射照相机、简易弹折式皮腔照相机Bessa66、35mm相机
1931年,第一支电子闪光灯
电气工程师Harold Ederton制造的,与闪光灯泡相比,电子闪光灯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可控及可调节。
1932年,德国卡尔·蔡司推出旗下相机康太时I型
1933年,德国光学公司禄莱推出禄莱可德(Rolleicord)
1935年,柯达公司的克罗姆彩色反转片,根据曼内斯和高杜斯基发明的原理而制造成功。
1936年,维尔曼和施奈德博士根据费舍尔专利的原理,在沃尔芬胶片厂制成阿克发彩色胶片。
1936年,弗劳伊玛研制出了磁带录音机。与磁性录音机相比,这种录音机声音清晰定使用方便,价格便宜。
1936年,世界上第一款135胶片的单反相机
3月德国Ihagee(依哈哥)公司推了世界上第一款135胶片的单反相机的Kine Exakta一型相机产量很低,只生产了1400台。
1937年,马文制成一台采用新原理的钢丝录音机。
1937年, Polaroid宝丽来(莱)公司成立
由艾德温·兰德和乔治·威尔怀特所创立。2001年,宝丽来宣告破产未能跟上数码时代。2005年,公司被明尼苏达州企业派特斯全球集团买下。2008年2月,宝丽来宣布停止制造底片,转往发展数码相机业务,同年6月,宝丽来大中华代理权被宝丽来亚太收回。
摄影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
1940年,旅美匈牙利人彼得·戈德马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0年,军用苏哈相机诞生"HK-7"
哈苏创办人 Victor Hasselblad在二战期间受瑞典政府的委托,要求复制一台从德国空军获得的军用侦查相机。春天,他建立了一个工作坊开始研发相机,最终制作出240台 HK-7 。
1944年,宝丽来兰德研制一次成像(One-Step)摄影系统。
1944年,摄影进入中国·鸦片战争
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迪尔,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携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照片和一些澳门的风景照。
1947年,宝丽来兰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即时成相系统
一年后1948年推出了Model 95一次成相相机和专用胶卷,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1947年,LG成立于韩国首尔
1950年,日本东京通信工业公司(SONY的前身)开始出售日本最早的磁带录音机和纸基磁带。
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1956年,日本通信工业公司制造出晶体管化便携式录音机,可录放1小时。
1956年,福伦达有限公司转让给卡伦·蔡司集团
谢林克于战后徳国分裂时期开始经营(战争期间生产重心转向军用物资,产业几乎末受战争的冲击,战后作为西德的照相机厂商。1956年转让给卡伦·蔡司集团。1965年成立“蔡司·依考·福伦达”销售有限公司,1969年福伦达与蔡司·依考实现合并,1970年蔡司·依考宣布退出照相机行业。由此导致福伦达的商标及生产设备等全部转让给了佛兰克&海德克(罗兰)公司。自1974年,推出了新福伦达商标的相机。这个时期制造的产品有VSL系列单镜头反射照相机以及VF101、VF135等相机。 1981年,罗兰也倒闭了。福伦达再一次踏上振兴之路。此时,福伦达的经营转给徳国的流通企业家布鲁斯福特。之后,靠布鲁斯福特销售多种福伦达商标产品至今。历经风雨之后,BessaL相机的诞生,为福伦达注入了新的活力。
1960年,日本开始生产主导轴驱动电池式录音机,如SONY551;3M出售3M卡式系统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成了全球首盘盒式磁带
1969年,CCD感光元件(电荷耦合)/图像传感器
由美国的贝尔电话研究室所开发出来的维拉·波义耳(Willard S.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E. Smith)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影像电话和半导体气泡式内存。将这两种新技术结合起来后,波义耳和史密斯得出一种装置,他们命名为“电荷‘气泡’元件”(Charge "Bubble" Devices)。它是一个将“光”的信息转换成“电”的信息的魔术师。
1969年,柯达胶片用于阿波罗11号月球探测任务并将一架特制的500EL型哈桑勃特数字照相机长期留在了月球上。
1972年,宝丽莱生产出SX-70盒装底片机种,世界上第一台可直接“吐出自印相片”的照相机。
1972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mograph)。CT的基核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以越智为中心的开发团队。
1974年,维拉·波义耳(Willard S.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E. Smith)他们正使用CDD来感光相机
1975年,贝克汉姆出生
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一名24岁名叫Steven Sasson的柯达工程师用研发的数码相机获取了第一张数码照片(一个小孩与狗的黑白照片)。这数码相机重约3.6公斤,只能拍摄0.01万像素黑白照片,而且只能记录在磁带中,看的话还需要转换成视频信号用电视来看,创造一张照片要23秒。当时的柯达在胶片摄影领域如日中天,其高层根本不屑于这种数码相机,还公开表示,谁会愿意在电视上看照片啊?
1976年,佳能推出AE-1,曾经是专业摄影记者手中的武器
1978年,美乐时LX微型相机
1980年,索尼研发HAD感测器(80年代初期),ON-CHIP MICRO LENS(80年代后期)
1981年,日本索尼率先推出数码相机初形“Mavica“马维卡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型号,不使用感光胶片,采用了可交换镜头设计拥有标准变焦,中焦,长焦这3枚镜头。
1985年,日本东芝开发百万位的CMOS随机存取存储器。开发并销售世界上第一批膝上型个人电脑。
1986年,柯达推出了世界第一块分辨率达到100万像素的CCD传感
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对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同样DC产业影像很大。
1987年,到1988年光电相机(Electro Optic Cameray)由Eastman Kodak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秘密进行的项目
1988年,日本富士与东芝推出使用快闪存卡的Fujixs(富士克斯)”全数码式“的数字静态相机”DS-1P"
1988年,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1989年,索尼(SONY)开发出了SUPER HAD CCD,这种新的感光元件是在CCD面积减小的情况下,依靠CCD组件内部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提升成像质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1990年,国际电信联盟将Rec.709作为HDTV的统一色彩标准。
它有相对较小色域和用于互联网媒体的sRGB色彩空间相同。大部分影片在后期发行的过程当中,都需要在原片的基础上参照Rec.709色彩标准进行转码,以期提供符合主流播放形式如网络视频、蓝光DVD等的电影载体。
1991年,宝丽莱和柯达专利侵权案中胜诉,从柯达公司得到了9.25亿美元的赔偿。
1991年,日本东芝公司开发世界上第一批4百万位的与非型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
1991年,柯达推出DSC-100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机
经尼康F3改装得来,搭载了一颗尺寸为14×9.3mm的130万像素CCD传感器,拍摄时需要拖带一个容量大概为200MB的DSU数据业务单元存储RAW格式照片。贵的离谱
1991年,东芝公司发表40万像素的MC-200数码相机,售价170万日元。
1992年,柯达推出DCS-200摆脱的DSU的累赘,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
1994年,柯达商用数码相机DC40正式面世。
1994年,苹果发布了一款大众化数码相机QuickTake100,但事实上该相机是由柯达设计并已抢先发布数月,像素为640*480。
1995年,卡西欧发布数码相机QV-10
2月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的LCD屏幕的数码相机,也是第一台采用LCD屏幕取景的数码相机,我们可以看到光学取景器已经走向了没落之路,而这个趋势就是他引来的。数码相机模式的鼻祖
1995年,佳能EOS·DCS3C问世,同年还推出EOS·DCS1C,开始了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发展的历史。
1996年,柯达与尼康联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数码相机,与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数码相机(专业级)
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
1996年,sRGB色域是惠普和微软在共同主导定制的色彩空间,也是Windows系统和众多原生软件默认支持的色彩空间。
sRGB色域是一个通用的标准色域,意在让显示器、数位相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与应用软件对于色彩有一个共通的语言。显示设备能够覆盖的sRGB范围越大,显示的颜色就更加丰富饱满。
1996年,APS系统(Advanced Photo System,即先进照片系统)
由尼康、佳能、美能达、富士、柯达五大公司联合开发的APS系统(Advanced Photo System,即先进照片系统)。APS系统共有三种底片画幅可供选择,即:APS-H、APS-C和APS-P。APS-H为30.2mm×16.7mm,是APS胶卷可摄取的最大画幅;APS-C是左右各挡去一部分,为25.5mm×16.7mm,长宽比接近135画幅的3:2;APS-P是上下各挡去一部分,为30.2mm×9.5mm,属于超宽银幕画幅。
1997年,11月柯达公司发表了DC210变焦数码相机,使用了109万的正方像素CCD图像传感器;
1997年,奥林巴斯首先推出“超百万”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单反数字相机,引起行业巨大震动。
1997年,HDR(高动态范围成像)概念
Paul Debevec在SIGGRAPH上提交了题为“从照片中恢复高动态范围辐射图”的论文。这篇论文描述了按照不同的曝光设置对同一个场景进行拍照,然后将这些采用不同曝光的照片组合成高动态范围图像。这种高动态范围图像可以捕捉从黑暗的阴影到亮光源或者高反光的更大动态范围的场景。
1998年,Adobe RGB色域是专业软件生产商Adobe推出的色彩空间
初衷是为了同时囊括sRGB(电脑常用的色彩空间)和CMYK(印刷常用的色彩空间),这样拍出的数码照片不仅能在电脑上正常显示和编辑,也能印刷出颜色无损而正确的相片。Adobe RGB相比sRGB囊括的色彩范围更广,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因此在专业的摄影和后期领域被广泛使用。一年之后,Debevec又提交一篇论文“将人造物体渲染成真实场景:沟通基于图像的传统图形与全局照明以及高动态范围照片”。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以前的技术对光滑的铬球照相以生成他所称作的“light probe”,即本质上的高动态范围环境图。然后将这个light probe用于合成场景的渲染。与普通的环境图简单地提供反射或者折射信息不同,light probe还提供了场景中的照明,实际上,这是唯一的光源。这种方法实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效果,为整体照明模型提供了真实世界的照明数据。
1998年,索尼研发”NEW STRUCTURE CCD“和“EXVIEW HAD CCD”技术
1998年,富士胶片公司推出首款百万级(150万像素)最轻小、普及型刃NEPIX700型数码相机;佳能与柯达公司合作开发了首款装有LCD监视器的数码单反相机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1998年,柯达推出DC260数字相机:160万像素CCD图像传感器;3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字变焦;可接闪光同步线;快门优先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功能,具有拍摄程序预设功能;USB接口等。
1998年,佳能推出了旗下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D2000采用了尺寸高达APS-C的CCD传感器
1998年,9月卡西欧推出QV-7000SX数字相机是OV系列中档次最高的产品
具有2倍光学变焦和4倍数字变焦,光圈优先自动曝光,7种操作参数自定功能。此外还有相位差被动式自动调焦或手动调焦,多区测光或点测光,LCD显示屏,影像2倍放大,自动日期记录,生成HTML文件及多种拍摄功能。
1998年,9月柯尼卡公司推出DG-1防水数码相机
具有7级防水防尘设计的数码相机,总像素108万像素。机身和重要部分采用硬质橡胶材料加以保护。
1998年,10月美能达推出DemageEX系列数字相机
包括EXzoom1500和EXwiea1500两个型号;前者配有3倍变焦镜头—CCD单元(7-216mm/F3.5-5.6),后者配有大口经广角镜头———CCD单元(5.2mm/F1.9),其共同特点:采用1/2英寸150万像素的原色顺序扫描CCD3装有专用“Didta“数字影像专用操作系统,具有软件的扩展性;具有每秒3.5帧,最多7帧的连拍功能;可设定5种场景;具有与传统胶片相当的操作性能。
1998年,韩国三星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台MP3播放器。
1999年,6月尼康推出D1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凭借远低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售价开创了数码单反民用化的新时代。
1999年,索尼研发EXVIEW HAD CCD,比可视光波长更长的红外线光,会在半导体硅芯片内做光电变换。
21世纪
2000年
2000年,11月底共有12个公司推出20多种3MP数字相机。
2000年,9月世界第一款手机相机夏普J-SH04采用11万像素的CCD感光元件,及256色屏幕。
2001年,9月佳能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
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2001年,10月合资成立索尼爱立信开始生产手机,2012年2月被索尼股权收购更名索尼移动通信。
2002年,2月卡西欧公司推出的QV-3000EX数码相机(总像素数334万)。
2002年,诺基亚发布拍照相机“诺基亚7650”彩屏
2003年,Sony公司在CCD产品上采用全新的四色滤光技术RGBE
7月16日Sony公司正式宣布将会在自己全新的消费级CCD产品上采用全新的四色滤光技术,传统的感光无非红绿蓝RGB三色,数码相机所应用的CCD/CMOS感光单元是采用彩色滤光片原理,每个像素各感应不同的颜色,然后再将这些颜色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效像素。而全新的四色滤光标准则被称为RGBE,相对RGB而言,全新的E被Sony认为是一种亮蓝色标准,这里的E就是英文祖母绿单词Emerald的缩写(看上去应该算是青绿色)。
2003年,佳能推出EOS 300D
8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塑料机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辈EOS-10D惯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价首次低于1000美元,从而彻底改变了数码相机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2007年,诺基亚推出“N95”
内置了50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支持3.5G网络、GPS的机型,智能拍照手机的雏形已经诞生,是手机拍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进步,这款机王也可以说是诺基亚的全盛时期的巅峰之作。
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
2008年,6月索尼公司宣布了背照式CMOS传感器
并首先装载在旗下的DV中,这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传统CMOS在感光元件的感光层前面有一排金属电路,光线要先通过金属排线电路才能到达感光层,这就影响了透光率,甚至造成像素干扰。而背照式传感器的意思就是将这层金属电路层移到了感光层后面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光线利用率。
2008年,9月松下推出了Lumix G1这台相机
当时,还没有无反相机,微单相机这种通俗的叫法,国内很多人也把G1叫做单电相机,但实际上,这就是第一台真正发布的微单相机。
2008年,HTC发布全球首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HTC Dream。
2010年,苹果公司“iPhone4”横空出世
背照式CMOS等软件配件升级,开启智能手机摄影的时代。
2010年,DCI - P3色域
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 (DCI) 组织在 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 (SMPTE) 发布定义了用于数字电影的色域DCI - P3,电影视频在采集及后期制作的时候是根据DCI-P3色彩空间,但转为用户可以看到的DVD或者片源的时候,则统一要转为Rec.709/REC-2020 色彩空间。
2012年,高清电视色域标准REC-2020
8月由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UHD 4K)高清电视色域标准REC-2020 ,是 Rec. 709(sRGB)的升级版.
2012年,索尼注资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公司500亿日元成为第一股东
2014年,11月索尼宣布新型Exmor RS堆栈式传感器系列商品化“IMX1系列”
22世纪
2100年
2101年
23世纪······
2300年
2301年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