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2022-02-14 12:05:0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1929年2008年两次全球危机背景情况比较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货币政策的运用成为各国经济的调控手段
凯恩斯主义出现
1929
更加关注金融稳定,而不是单一的关注通货膨胀
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产生了微调影响
构建你周期的宏观审慎框架
新的调控工具
2008
金融体系开始从混业经营走向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
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监管目标更加注重防范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
央行在化解两次危机中发货了巨大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职能可以有效隔离金融风险
美元至粗货币宽松会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风险
加强同其他国家合作,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促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
4、危机对金融改革的影响
但模型太过僵化
发展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量化风险管理办法
美联储权利提升
风险管理
银行
保险
证券
基金
金融机构过大,到了大而不能到的程度
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由过去主要依赖家庭存款等零售融资,转变为高度依赖批发融资,银行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抵抗力减弱
融资模式
确立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有利于将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之西南的风险隔离开
强调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但对系统性风险于事无补
确立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模式
强化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退出的机制安排
引入逆周期因素,更着重对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控制
资本要求
利率限制
杠杆率
流动性
逆周期资本缓冲
前瞻性的报备制度
增加对金融机构薪酬制度设计的管理,防止高管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监管工具
监管范围延伸到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
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债务担保
直接注资
支付准本金利息
创新金融机构救助工具
监管制度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市场参与者是非理性的
信息完备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中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等
银行吸收短期存款发长期贷款这一期限错配造成银行天然脆弱性
金融机构内部天然的不稳定性
交易环节太多,风险多,资产价格被严重高估
一个环节的问题会造成整个体系出问题
金融市场发展过快,脱离实体经济的土壤
本源因素
经济增速放缓,转性需求显著提高
两极分化差距加大
房地产泡沫
直接融资体系不完善
影子银行
分散的监管体系
落后的会计制度
中国的问题
投资和出口已经不能再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才是必然的选择
适当的信用扩张可以加速经济发展
过得的信用扩张可能引起资产泡沫,损害实体经济的运行
慎重对待信用扩张对内需的刺激作用
依靠政府手段烫平经济周期
重视货币财政金融政策应用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理念,加强金融监管,警惕过度金融创新的危害
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潜在威胁
调整经济结构势在必行
吸取教训
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
体制改革滞后
监管长短期利益,避免因短期内的国度刺激带来虚假繁荣
政府与市场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
短期宏观管理与长期经济增长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
宏观政策失误
宏观视角分析
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积累,如果经济结构不及时实现转型,大量资金由于缺乏丰厚回报的实体投资环境,流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导致资产价格虚高,泡沫产生
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两者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成本上升
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波动性,经济高速发展会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会造成监管真空,各机构之间高度关联,容易放大风险
从两者链接看,不科学的会计制度、不合理的资信评级和之后的金融监管造成两者之间信息传递有误,促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微观角度分析
5、金融监管
人口结构年轻
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
受教育程度不高
人口老龄化
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
受教育程度提升
人口结构
第二次技术革命后60年,电力技术广泛应用,是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信息技术革命之后
技术条件
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金本位货币体系
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老龄化社会
国家以信用为基础发型信用货币
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经济社会制度
大萧条时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严重萎缩,需求不足。使得危机向其他国家蔓延
危机通过国金金融市场传导并进一步演化为实体经济危机
货币政策
-
全球化程度大幅提升
全球化程度
全球政治经济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新兴市场国家逐渐崛起
全球经济格局
实体经济内部发展不均衡
传统行业衰落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信贷规模的快速非理性扩张
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一直对经济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导致产业发展不均衡
社会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两极分化达到历史高点;大众心理初心啊失衡,引发巨大资产泡沫;
长期的货币政策主张了泡沫的形成,为抑制泡沫政策转向导致资产价格跳水,危机产生
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时会不断重复自己
相同点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都是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的很小的情况下发到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暴富的理由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连
7、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加重了危机
8、危机的发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他完成自我延伸的逻辑之前不可轻言经济复苏
9、危机只有发展到最困难的阶段才有可能倒逼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往往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10、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他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
结论
1、两次大危机的比较
技术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导致经济繁荣发展。但随着效能的弱化,产能狗生,经济必然转向下行
政府部门是同通过扩大债务规模拉动需求来刺激经济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
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还是需要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不断的变革经济政治制度,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经济危机的繁盛也表明“理性人”假设是被质疑的
2、技术变革导致经济繁荣并进一步引发衰退
减少税收
扩大财政支出
扩张性财政政策
注资
接管
直接出手救助问题金融机构
财政政策
先紧后松
金本位束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不升反降
大幅降低利率
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
实施信贷宽松,公开市场购买
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等贸易保护主义
明面上保护政策没有出现,但隐形的保护政策仍在损害出口大国的利益
贸易政策
3、政府如何应对危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