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焦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021-04-17 14:10:25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精神焦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前言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身边人焦虑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62%的人认为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虑。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5年里对金钱更加焦虑;对变老(40%)、外貌(32%)和职业发展(30%)的担忧也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明确任务,指出“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然而,大多数人始终不把精神心理问题当成严重的事。其实,焦虑感爆棚,心理压力过大,都会让自己的身心深受其害,我们该如何来减少焦虑,降低压力,让自己的生活幸福多一点呢?今天人民健康网就与你聊聊这个话题。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明确任务,指出“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公众幸福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然而,大多数人始终不把精神心理问题当成严重的事。其实,焦虑感爆棚,心理压力过大,都会让自己的身心深受其害,我们该如何来减少焦虑,降低压力,让自己的生活幸福多一点呢?今天人民健康网就与你聊聊这个话题。
定义
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与之相反的情感形式是企盼,即企盼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明显利好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焦虑(Anxiety)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Anxiety)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客观目的
焦虑的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如何迅速地采取各种措施,紧急调动各种价值资源,以有效地阻止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的这种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情感与疾病
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但是过度的焦虑或过弱的焦虑就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例如,对于国家处于危难时期的麻木不仁,而没有忧国忧民的焦虑,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同样,对于个人利益出现微小的变化而产生的过度焦虑,或者无缘无故产生的过度焦虑,也是一种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
重点关注人群
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临多种危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我国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的5~10倍。
女性
因为拥有细腻的心思,女性比男性想得更多,她们的烦恼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过度迁就、顾虑重重和过分依赖的女性。与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症。
老年人
到了老年期,人的器官开始老化,功能出现衰退,各种躯体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其他的还有老年期谵妄、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在社区居住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型抑郁症患病率为1%~5%,70~8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一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常出现于慢性躯体疾病、认知损害和功能障碍之后,存在高自杀风险,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
分类
现实性焦虑
与病理性焦虑不同,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因此,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病理性焦虑
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以上概念包括了以下基本特点:①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②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③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④表现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现实的适应因此而受影响。
以上概念包括了以下基本特点:①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②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③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④表现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现实的适应因此而受影响。
临床表现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症状特点是自发出现的,反复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急性焦虑发作,伴有明显的濒死感。典型的惊恐发作的临床症状有:
1.惊恐发作的精神症状
首次发作常常是突然的、自发的出现。典型的惊恐发作的精神体验有三种表现:
(1)濒死感:常常为惊恐发作的特征症状。患者突然产生胸闷、胸部压迫感、窒息感,不能自主呼吸的恐惧紧张感,甚至感到死亡将至而呼喊,常常不由自主地奔向窗户,推开门窗,让空气进入胸腔。
(2)失去控制感:有的表现为极度的精神紧张,有即将失去控制的焦虑或将变得疯狂的恐惧。
(3)精神崩溃感:部分患者体验到无法控制的精神崩溃的来临。
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有过这种发作的患者都对再次发作有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2.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临床常见的包括:
循环系统:心跳加快、心悸、心慌出汗;
呼吸系统:胸部压迫感、气短,胸痛不适、喉部堵塞感;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身体飘浮、眩晕、发热或发冷感、麻木、皮肤刺痛感、震颤;
其他: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感觉等。
本病常突然发作,10~30分钟症状迅速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突然终止。发作极少超过一小时。
1.惊恐发作的精神症状
首次发作常常是突然的、自发的出现。典型的惊恐发作的精神体验有三种表现:
(1)濒死感:常常为惊恐发作的特征症状。患者突然产生胸闷、胸部压迫感、窒息感,不能自主呼吸的恐惧紧张感,甚至感到死亡将至而呼喊,常常不由自主地奔向窗户,推开门窗,让空气进入胸腔。
(2)失去控制感:有的表现为极度的精神紧张,有即将失去控制的焦虑或将变得疯狂的恐惧。
(3)精神崩溃感:部分患者体验到无法控制的精神崩溃的来临。
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有过这种发作的患者都对再次发作有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2.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
惊恐发作的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临床常见的包括:
循环系统:心跳加快、心悸、心慌出汗;
呼吸系统:胸部压迫感、气短,胸痛不适、喉部堵塞感;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
神经系统:身体飘浮、眩晕、发热或发冷感、麻木、皮肤刺痛感、震颤;
其他: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的感觉等。
本病常突然发作,10~30分钟症状迅速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突然终止。发作极少超过一小时。
广泛性焦虑障碍
精神性焦虑
表现为对日常琐事的过度和持久的不安、担心。焦虑的痛苦在精神上体验为对一些指向未来的或不确定的事件过度的担心、害怕,或担心灾难、意外或不可控制的事件发生,如担心家人患病,小孩发生意外,工作上的失误,很小的经济问题,人际关系等,又称之为预期性焦虑,内容可以变化不定。精神焦虑可同时伴有睡眠的改变、失眠、多梦、注意力集中困难、工作效率下降、易激惹、烦躁不安等。
躯体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或植物性焦虑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可表现手心出汗、恶心、心慌、心率加快、口干、咽部不适、异物感、腹泻、多汗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有尿频、尿急、勃起不能、性欲冷淡;神经系统症状有耳鸣、视物模糊、周身不适、刺痛感、头晕及“晕厥”感。
神经、肌肉及运动性不安症状
运动方面的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身体发抖、坐立不安、无目的活动增多、易激惹、发怒、行为的控制力减弱等。焦虑病人的外观可见到表情紧张、痛苦、双眉紧锁、姿势僵硬不自然,可伴有震颤。皮肤苍白,多汗。小动作增多,不能静坐,往复徘徊。个别病人有口吃,或原有口吃加重。肌肉紧张症状表现头挤压性疼痛、以额枕为主,肩腰背疼痛、僵硬感、动作困难。睡眠障碍常以入睡困难为主,上床后忧虑重重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可有噩梦,大汗,恐惧。次日起床后头脑昏沉。
治疗
药物治疗
①抗焦虑剂中苯二氮类最常用,常用氯硝西泮1~2mg或阿普唑仑0.4~0.8mg,每日1~2次,肌注或口服,因该药具有成瘾性,增加或减少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②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米嗪、氯米帕明对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均有效,两药剂量均为每次25mg,每日1~3次,每3天增加25mg,一般治疗剂量为150~300mg,有睡眠障碍的可改用阿米替林;
③5‐T H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每次剂量20~40mg,日服1次。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亦可选用。
②三环类抗抑郁剂:如丙米嗪、氯米帕明对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均有效,两药剂量均为每次25mg,每日1~3次,每3天增加25mg,一般治疗剂量为150~300mg,有睡眠障碍的可改用阿米替林;
③5‐T H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每次剂量20~40mg,日服1次。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亦可选用。
心理治疗
解释性心理治疗、放松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及催眠疗法可以选用。焦虑大部分人都伴有失眠,由于失眠又加重了焦虑心理,这也给心理治疗增加了难度。
原因
1.离不开智能手机。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全世界的大事都会涌入我们掌中的手机。虽然我们比以往交流得更多,却比以往更孤独。人类需要通过感官进行交流——无论是触摸、眼神、嗅觉以及其他联系,比如笑,甚至眼泪。这些都在数字交流中被忽略了。
2.过着“双重生活”。
临床心理学家发现,许多人都过着双重生活:他们一方面想要展现出“与他人在一起很快乐”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关起门来用饮酒、暴饮暴食或出轨等方式来缓解焦虑。这些人通常是因为需要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以至于人前人后“分裂”,焦虑挥之不去。
3.对健康的担忧。
人们对健康的忧虑越来越普遍了。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对健康有了更多的认识,但也可能会让我们患上“疑病症”。医院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群人,在检查结果还没出来前,就怀疑自己有很严重的问题。例如,排便习惯改变、进食后胃胀或者体重减轻,就觉得自己可能得了肠癌。
4.“看起来更完美”让人压力大。
1/3的人表示,外貌形象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我们生活在一个名人和真人秀文化的世界里。这样的文化使得“普通人”都想变成公众眼中的偶像,人们对外表越来越关注。很多人由于“比上不足”而厌恶自己的外形,成为焦虑的根源。社交媒体也助长了这种焦虑和专注。
5.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
一项调查发现,焦虑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从22岁开始,在32岁左右达到峰值。这符合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人们在二三十岁时面临双重压力,即亲密感与孤独感。人们需要找到合适的伴侣,但又担心无法很好地经营关系导致孤单终老。
应对措施
不喜变动的人幸福感高
美国科学家一项新研究给喜欢畅想未来、求新图变的人一则提示——期望自己在未来10年里维持现状、不喜变动的人,生活中的幸福感才更强。
运动是心情的“兴奋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表示,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中一种化学物质——内啡肽的分泌,它能使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从功能上讲,内啡肽除了能够缓解疼痛,还能调整不良情绪,使人身心愉悦,抵抗哀伤;还能改善失眠;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免疫力;振奋精神,激发创造力和改善工作效率。即使没有情绪心理问题,也应养成运动的习惯。
心理有压力 这些招应对
一旦发现心理问题,不能“无为而治”、一味忍着,需要积极应对。一般说来,出现心理不适,首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自我调节。
1、正确面对压力。遇到挫折时,转移注意力,暂时抛开烦恼,先做喜欢做的事。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
学会宣泄。不顺心、不如意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不愉快情绪,切忌压抑负面情绪。
2、用积极的方式与人沟通。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善意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更不要随意猜测别人,必要时学会妥协,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3、一旦觉得自己心理压力过大,自我调适无效,就应积极求助于专业人员。
当我们在面对焦虑、压力时,其实解决之道还有很多,如深呼吸、冥想、与人倾诉等,学会放下,学会宣泄,学会给自己的生活加一点光,让自己的生活从此幸福一点点。
1、正确面对压力。遇到挫折时,转移注意力,暂时抛开烦恼,先做喜欢做的事。等心情平静后,再重新考虑如何解决烦恼。
学会宣泄。不顺心、不如意时,可以通过运动、娱乐、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宣泄不愉快情绪,切忌压抑负面情绪。
2、用积极的方式与人沟通。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善意待人,不要处处与人争,更不要随意猜测别人,必要时学会妥协,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
3、一旦觉得自己心理压力过大,自我调适无效,就应积极求助于专业人员。
当我们在面对焦虑、压力时,其实解决之道还有很多,如深呼吸、冥想、与人倾诉等,学会放下,学会宣泄,学会给自己的生活加一点光,让自己的生活从此幸福一点点。
参考资料
1. 郭翔.犯罪学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仇德辉.数理情感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29
3. 刘建斌... 等 . 商科类研究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认知和行为调查 [J]....教育现代化,2018,5(28):251-253
4. 5大原因让人孤独焦虑 3类人需关注心理问题 .人民网.2019-11-27[引用日期2019-11-27]
2. 仇德辉.数理情感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29
3. 刘建斌... 等 . 商科类研究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认知和行为调查 [J]....教育现代化,2018,5(28):251-253
4. 5大原因让人孤独焦虑 3类人需关注心理问题 .人民网.2019-11-27[引用日期2019-11-27]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