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的艺术》读书笔记
2021-04-27 17:23:5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概述核心内容】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这本书是一位编辑和他的作者两人尝试写作和编辑各种叙事文、随笔和回忆录的产物。请不要被“一本正经”的目录所欺骗,在富有条理的章节中,编辑与被编辑者的经验之谈仍然是随性而洒脱的。而将这些各具“癖性”的思绪成功联结在一起的,是两位作者之间深沉真切的友谊。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写世界,写观念,写自己
超越准确
事实
权且假定事实的准确
做不到完全准确——每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记忆各不相同,你只能尽力为之
试图留意一切事物不可能实现,但很有助益
超越事实
小说和非虚构文学的差别
例:将酒吧想象成一本书(托德)
在一部长篇小说中,安装在墙上的麋鹿头就是一切
在非虚构文学里,身体的剩余部分真的挂在墙的另一面
非虚构文学家描绘真人实事
书写完了,书里的人物还要活下去
必须对事实的数量精挑细选
绕过故事中歪曲整体的那一部分——再现你如何感知自己目睹的事件的真实性质
事实和真相不是同义词
事实里发现真相
小心一些事实会遮蔽真相
作家与写作对象
“恋情的比喻适用于新闻记者—写作对象等式的双方,这种关系让人快乐,让人兴奋,新闻记者受其吸引的程度并不逊于写作对象。”——珍妮特·马尔科姆
忠实于作家自己
乔治·奥威尔:把政治写作转化为一门艺术(1946)
“自1936年迄今我所有的重要作品中,每一行的写作宗旨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提倡民主的社会主义。”
“一个人越是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倾向,就越有可能起到政治作用,同时不会牺牲自己的审美和理性完善。”
马克·克莱默:在公共事务的世界之外寻求真相
“文学性新闻主义在作家富有同情心的陪同下,把冷酷的事实和个人性事件结合在一起”
“……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准许他们观看他人的生活——对这种生活来龙去脉的交代经常比我们能够带给自己的清晰得多”
将一些事物变小而另一些变大,包括让某些遁形
在阅读一篇非虚构作品时,读者期待作者努力忠实于可以认识的事实
只有作品超越了表演的层次,超越了提供娱乐或信息的层次,超越了取悦受众和编辑的层次时,仍代表了自己最重要的信仰,作家才有可能活得最为圆满。
风格问题
由诸多细小决定逐渐累积而成;由每个句子每个选择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
把不同风格的用语生动有力地混杂在一起,强化了英语的自然节奏
小心拉丁语源词过于丰富
不要机械地偏爱较短的词语
普通写作指南目标
文章要写得清晰明了,生动有力
更高一层目标
实现自我风格
避开很多送上门来的风格和所代表的思维习惯
从一种否定的成就起步
写作样式归类
新闻腔:一种专业化的表达样式
表现为
空间很紧
浓缩语言,字数更少,也许看上去更正式、紧急
搞清事实,每一句话都有事实支持,写得快
不要逾越一个人的种种界限
基德尔认为:有时候,更长就是更短
更短的句子实际上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在脑子里产生印象
它很难听,所以读者会拒绝它
不要违背正常的说话节奏,还句子应有的从容感
新俗语
代表人物:马克·吐温、海明威
把通俗语言的用词和节奏转化为艺术
代表了一种民主作风的冲动
一种让自己貌似清新而真诚的现成手段
基德尔认为:青年作家尤其应谨防这种程式化的轻快活泼
这种行文格调往往手到擒来
作家以这种做法追求亲密
将被有眼光的读者抗拒
制式腔
反口语的文风、机构组织的传声筒📣
其背后根本不存在任何个体人格
说不清谁应该对话语里提到的事物负责
出自:政府、公司,还有学院
基德尔认为:华而不实的语言有时候并非是自我夸耀,而是用来掩盖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作者尽力想要避免重复,却把注意力导向了避免行为本身
华而不实却缺乏自信的作家酷爱被用滥的比喻
陈词滥调从来都不会奏效
宣传
操纵词语为意识形态或政权服务
最危险的宣传:真正阻碍理解的语言
它使用的语言,巧妙地潜入公众意识,看似代表了共识,细察则会发现,抹杀了各种差异
基德尔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含有人的声响
作家必须拥有自身语言
不要用自己的身份和大量的公众语言做折价贴换
你应力求让自己和作品的声响合调
如果你无法想象自己响亮地说出某样东西,那么很有可能你不应该写它
艺术与商业
出版业:一个赌徒的行业
传统出版业的三元体系——一出经典家庭剧
作家:孩子
经纪人:慈母
能找到一位喜欢这本书的编辑,并充当他与作者之间的缓冲者
出版商:严父
这个行业的人都真心喜爱书籍📚,并渴望把它们制作得更好
真相:已出版的80%图书是赔钱的
作家的市场营销计划
将自己”打造成品牌“
写一段”电梯推介“
书稿提案
编辑首先是一位读者
为这位读者呈现二十到三十页写得很漂亮的文章
培养双重特质
写作时把自己视为一名作家
你的书出版后就成了一件商品
胡扯
忠告
写作当然是为了挣钱,可是只有傻瓜才会仅仅为了钱而写作
生机勃勃、离经叛道
艺术🎨:一部作品所能唤起的最大乐趣
它是一份礼物
说出能给予爱的那个自己,而不是仅仅想要被爱的那个自己
刘易斯·海德:艺术家👨🎨,包括作家,在本质上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
“礼物经济”:把怨恨不平的东西升华为一种彰显人类高尚的真相
每一本书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自身酬报
任何一本书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得到市场的酬报,可是作家一般不会在达到艺术成就的过程中,成天考虑市场。
最好的作品是在作家的双眼仅仅盯着作品(而不是盯着它的种种影响,或是盯着自己)的时候写出来的
作家与编辑
学会怎样被他人编辑
潜心写作并非完全寂寞的工作
菲茨杰拉德:即兴改写
试图修补你已经写下来的东西有可能阻止你正视第二种类型
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并寻求更好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将第一稿写得飞快
新闻采访收集材料比最后采用的多十倍百倍
让自己没有机会后悔写得太烂
一旦发现效果不好,忍痛割爱不难
手稿通常写十遍
编辑阅读,给出这样那样的评语,直到剩下弯曲线
一起讨论手稿
一起解剖手稿
真正地倾听没有人希望听到的建议:你应该扔掉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稿件,从头再来
不断重新学习怎样撒手放弃一些讨人喜欢却与全书格格不入的文字
带“一点客观”来审视自己写下的东西
编辑:与作家之间的智力交锋
彼此需要
作家都是恶棍和酒鬼(天生自恋狂),而编辑能够施加让人变得稳重的影响(一种妻子般的职业)
实际上,基德尔暗地里做事井井有条,从未丧失一颗执着的心❤️
让他知难而退是不可能
编辑工作倾听,辅助,凭借直觉
编辑说话含讥带讽、拐弯抹角
要通过留心作家的天然界限、内心版图和真正兴趣,来为他效劳
“脸皮厚经得起批评”本质上是一种慷慨大度的行为
编辑只需要表现得圆通一些,愿意反复审读稿子
编辑对参与作品的构思感到满意,因此承担起一些责任,当有时间施加影响时,就会卷入其中
个性、境遇以及幸运的互相啮合
避免改写原稿
出自编辑之手的修改从来不如作家自己动手来得有效
如果确实要添加文字,应该尽量保持作者的行文风格和管用表达
对手稿、图书或是文章抱有一种鲜明的层次感
在卷入细枝末节前,他们需要首先看清结构和整体
写作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性的——不合逻辑或是戏剧性逻辑
帮助作家思考,与作家在结构和思想的层次上合作
过去成了一句断言,断言你的生活属于现在和未来
开头
牢记:写作是和陌生人交谈
作家和读者应互相信任
你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与读者的共同发现
信任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
读者会尊重你付出的努力
不确定方向时请依然坚定启程
读者希望看到你尝试
不是试着让人敬服,而是试着取得进展
冷静而朴实
谨慎之举
请记住你不是托尔斯泰或狄更斯
清晰易懂
遵循文字或感情的逻辑,文意渐次涌现
有时会成为意欲实现其他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把握提供给读者的双重体验?
一面被故事或观念所吸引
作家要为故事和观念服务,并总要为读者服务
一面享受作家的各种技艺
不应将注意力一味导向自身艺术形象
并不一定短促或简单
一个读下去的理由
开头的艺术
决定什么东西一开始不说,留待晚些时候,或是干脆什么都不说
让读者确信作家一定会抵达某个有趣的地方
故事的核心往往是一个需要抵达的终点,而不是由此开始的起点
限制的练习
叙事
故事
非虚构作家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建构一个故事,作者重新发现了它
不要太早全力投入一个构思
动笔前你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理不理解自己的构思
当构思被证明行不通时,可能很难舍弃
一面激情饱满地一路写下去,一面为自己留好后路
心灵启示式叙事
戏剧性来自冲突
人们一般把故事里的冲突理解为好人和坏人间的外部争斗
最重要的冲突往往发生在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是叙事者的内心世界
心灵启示——更深层的戏剧性
难题和展开和解决才是真正的高潮
视角
一个地点:作家由此倾听和观察
决定了看得到、看不到什么,谁的心灵可以进入,谁又不可以
口吻的选择
第三人称
一个没有实体的声音
把书写侧记的自己定型为“星期五女郎”
传统上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声音、不偏不倚的方式,很适合新闻或历史写作
第一人称
“我”
富有心灵启示的第一人称让读者确信你的故事
”有限的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涉入非常浅层
自然而随意,有助于读者观察
文本中很少透露叙事者本身的信息,包括叙事者的意见
尽管在个性上暧昧不明,却可以积极推动事件的发生
通过承认自己的在场,甚至通过自己的在场,帮助揭示写作对象
叙事的“我”是一种虚构
标志着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作者事实上拥有(也可能知识渴望拥有)的人格
使用场景
在非虚构写作中,作者卷入了自己正在描述的事件
”我“的在场对于事件的结果产生了可知的影响
对重大事件或社会困境亲历亲闻时,将自我戏剧化
存在感强
故事的规模
由“我”提供人的尺度来比照一个更大的背景
画布越小,第一人称就越有侵略性
没有实体的声音有时能使读者更亲密地接触主人公
即使是一个包含多个人物的复杂故事也可以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者的缺席,而不是在场,变得更有即时性
“有限的第三人称”
少见:读者看到的世界,就是人物看到的世界
多见:我们看到人物看到的东西,也看到人物正在看这些东西
人物
刻画、塑造它
“动作性人物”
摆弄粗线条的人物,赋予其戏剧性动作,再加上内幕信息
便于读者轻易理解
在故事中创造对于人物的幻觉
在或大或小的时刻将它们编织进故事
让人物离开纸页,进入读者的想象
丰富的细节
精髓
本质
剪裁、匠心安排
让主人公说话妙趣横生
安排其他人物替自己做出评论
次要人物作为审视主要人物的透镜,提供一种人的背景,让读者将主要人物看的更清楚
次要人物过于生动立体时有破坏叙事格局的危险
次要人物应只呈现单一维度
故事背景
告诉读者:问题的焦点究竟是什么
通过描绘这些情景和情感,你可以让读者投入想象力
但你可以做的更多
非虚构叙事者——受限的幻象师
受写作对象愿意并能够吐露的内容有限
小说家可以发明各种办法解脱甚至干掉这个人物,非虚构叙事者却不能
主人公,不是故事,才是作家的恒星
一旦选择了一个人来写,那个人就成了要解开的核心谜团,哪怕你知道自己永远也无法彻底解开这个谜团
结构
你可以打乱时间顺序,可是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理由
例:基德尔《劫后重生的力量》——将这个故事从主人公和作者两个视角出发,叙述两遍
基本要素
比重
创造前景和背景
让读者感受到人物、事件和观念的相对重要性
发现一个表面上微不足道、细心审视下却意味深长的细节或时刻,颠覆人们正常的期待。
次序
实际的时间顺序
建构一个详细的时间表
刻意改动实际顺序
容易缺乏推进力
用于
严肃的叙事作品中用来关怀人物际遇
像许多电影一样,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叙事直接切入主题
基本原理:时间
回忆录
拾起过去遗留下的混沌难辨的材料,赋予他们结构和形式
写困难。包括难写的事实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是一场受操纵的游戏:只有你在自发地参与
努力接受这一事实,自己和他人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玩笑
忠于事实
争议性
将忠于事实定义为忠于自己的记忆
以意义替代迷惑
展示回忆与回忆录之间的张力,直观而坦诚
超越真相
创作一部保存事实、同时转化经验的作品
随笔
发挥自身坚定信念的威力时,才华横溢、信心十足地处理自我、经验和观念
批判性
在其他写作中受到压抑的内心对话,在这里找到了论坛
权威性
特殊的敏锐头脑对于一般智慧的新鲜理解
需要有爱默生式的自信
幽默
拿自己寻开心,但笑中有泪——承认自己“被雇用扮演过小精灵”需要勇气
蒙田创造了这种文体,爱默生和梭罗为美国定义它
在小说中更加普遍
Example:Call me Ishmael.
这是老生常谈,也往往会误导人
“一个人物竭力做什么,一个人物害怕或竭力掩盖什么、希望获得或注定失去什么,一个人物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如果有人能以写作维持生计,却又对运气的威力不抱感激,那只能说是自欺欺人——基德尔
随笔可能成为隐蔽的回忆录
当某人不辞劳苦读你的作品,并给出诚实的反应时,你应满怀感激——基德尔
我们的对话大多由亲切友好的侮辱构成。人们经常悲叹这种存在方式,可是作为持久友谊的一个基础,它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你有时间的情况下是这样,结果我们有几十年的时间在一起。——托德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