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则》乔丹·彼得森
2021-04-27 17:17:54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用他总结的12条基本的人生法则,为迷茫的我们找到前行的方向。但他强调,最重要的法则只有一条——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法则七: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延迟满足
前提是人类文明稳定到能够确保延迟行为在未来会得到奖励。
要改善未来,更大的牺牲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并非所有牺牲都能换来同样的回报,有时候更大的牺牲之后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且很难解释为什么。
练习分享
分享的本质是交换,一个无法分享和交换的孩子不会有朋友,因为友谊就是一种交换形式。
“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本杰明·富兰克林
有比没有好,而慷慨分享你拥有的则更好,比这还要好的是因慷慨分享而广为人知。
“你应该坚持练习奉献和分享,直到习以为常,然后你的生活就会幸福顺利。”
超越当下,着眼未来
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
自由需要建立在约束之上。每个人都有天性,而我们必须发现这种天性,只有与之抗衡,我们才能与自己和解。
将缓解不必要的痛苦当作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等同于是在完善社会形态和优化个人心态。
法则八: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做一个敢于说“不”的人
如果你不能向他人展现自己,也就不能向自己展现自己。
一方面,当你大胆探索和主动面对未知时,你能够用新获取的信息来更新自己;
另一方面,你需要通过新的言行和体验来激活自己,否则你就会停留在不完整的状态,而生活对于不完整的人来说是非常艰难的。
与未知为友,看清当下
与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志向相比,发展和人格相关的志向好得多。
法则九: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在真诚的对话里,大多数时候你是在聆听。
聆听就是关注的表现。
共同探索,互惠互利。
法则十: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emergency(紧急)和emergence(出现)
忽视问题是一切分崩离析的前兆
未知现象一旦从未知领域中突然出现,那么就意味着紧急时刻到来了。
你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会在你准备最不充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发生;你最怕遭遇的东西也会在你最弱、它最强的时候现身,而你终将被打败。
精确分析、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到不用维护关系的伴侣,就算找到了,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你。
未来有太多可能性,浑浊不堪、难以掌控,但谨慎的思想和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证明人生意义的独特、辉煌的命运。这就是眼睛和文字创造世界的方式。
法则十一: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在运转良好的社会中,能力而非权力才是决定地位的主要因素。
能力才能让一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感到安全。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想要做的都不是将风险最小化,而是优化风险。
未来需要的是坚毅而非软弱。
俄狄浦斯式的母亲在自己、孩子和恶魔之间立下了契约:“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我,作为回报我会为你做一切事情。你会因为自己长大却没有成熟而感到一文不值和痛苦,但是你永远不用为此承担责任,因为你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引起的。”
法则十二: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不是思考,而是专注
因为生活的痛苦而憎恨和鄙视生活,只能让痛苦变得无以复加。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
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
改变你用来规划生活的时间单位。
生活是好的,至少目前是。
法则一: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龙虾和我们一样:沉迷于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
愤怒和敌对的确可能引发暴躁和混乱,但同时也可以驱动我们反抗压迫,坚持真理,在未知险途上坚定前行。
环境会变,你也可以变,正反馈环能让你身陷囹圄,也能让你积极向前。
精神上的笔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睁大双眼看清生活的重任。
法则二: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人们天生喜欢秩序,在支序种人们可以做长远打算,感到稳定、平静和自信,因此我们都倾向于留在熟悉的地方,坚持已有的思想观念。
人们一直身居秩序,被混乱所围绕,人们所在的熟悉领域之外充满了未知,对秩序与混乱的恰当调和可以使人们领会到存在的意义。
人类在进化中演变出了对人格的感知能力,这些永续存在的人格形式可以预测,也有分类和等级。
你需要一边依赖已知和已掌握的事物,一边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这样你既可以平衡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能保持兴奋和投入的状态。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掌握新的,提升旧的,并且发现意义所在。
认识你自己
保护远比不上培养和赋能。(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安全的还是坚强的?)
自助者天助
如果说意识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自由选择。
自尊最要紧
为了最崇高的理想而牺牲并不等于心甘情愿、默不作声地接受他人持续的剥削和压榨,否则无异于是在支持暴政,允许自己变成奴隶。一味地忍受欺凌是不道德的,即使那个欺凌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
如果你抱着感感恩之心看待传统、国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令人惊叹的成就,那么你对自我和人类的仇恨就能得到平息。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尼采
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
法则三: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拯救他人是高尚还是虚荣?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很低或者拒绝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便会选择与那些生活已经一团糟的人为友。
恶人并不会因为不作恶就变成英雄,英雄是积极正面的,而不仅仅是没有邪恶。
恶习会传染,自律和稳定却不会,因为堕落比奋进容易太多了。
救赎并不是徒劳的尝试,但是将人拉出壕沟容易,救出深渊却很难。处在深渊底部的人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救赎的价值了。在帮助一个人之前需要确认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被帮助。
建立互惠关系
忠诚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诚之上,友谊则应该是互惠的结果。
上进的勇气既能让你发现当下的不足,又能为你揭示未来的希望。
你应该保持谦和、勇敢和独立思考,避免轻易产生不必要的同情和怜悯。
法则四: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人们的视线总是指向那些他们有兴趣靠近、试探、寻找或者拥有的东西。
也许快乐总是产生于改善的过程,而不是目标达成时那转瞬即逝的满足感。有希望就是快乐的,不论这希望产生于多么黑暗的深渊。
你和世界互动时,它会合作或者反抗。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与它共舞,尤其是当你德行兼备时,你甚至可以领舞。
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人类努力地提升对伦理的理解,将最初对孩童“你不可”的必要约束转化为明确、积极的个人愿景,这不光表现了令人钦佩的自控和自律,更表达了对世界负责的根本愿望。
法则五: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最根本的道德问题不是如何保护孩子免受不幸的痛苦和失败,而应该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你可以选择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选择把责任转交给严酷、冷漠的社会,而后者的行为动机绝不能与爱混淆。
心智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利融入社会的结果,所以人们需要不断被提示选择恰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当一个人偏离轨道时,那些在乎他的人会以各种方式将他拉回正轨,所以和在乎自己的人在一起是很有必要的。
管教五原则
1 限制规则数量:不要用太多规则来妨碍孩子们和他们的管教者,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2 用最小必要力量:从最小干预方式开始谨慎而有效的管教。隔离反省(time-out)是一种很实用的管教手段。
3 父母同时参与管教。
4 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
5 父母应当成为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父母的主要职责是让孩子成为受人喜欢的人,这会给他带来更多机遇,让他产生更多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这比培养个性更加重要。
法则六: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报复心无论多么有理,都会阻碍内心的成长。
停止卑鄙的行事方式,停止令你感到懦弱和羞耻的言语。只说让你感到强大的话,只做令你为之骄傲的事。
女性说“不”的癖好是人类进化当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这赋予了人类创造性、智慧和直立行走能力。
富兰克林认为,这个向他人索取适当帮助的行为是建立社会关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这种索取不仅给予了邻居展现友好一面的机会,而且对于邻居来说,因为帮助过对方,未来自己在求助时也会更容易。双方的互惠互信因此增加了。这样一来,双方也都可以克服对陌生人本能的畏惧。
如果一个孩子在四岁的时候还没有学会如何恰当地行事,那么他可能永远都很难交到朋友,研究表明,人在四岁以后主要是依靠朋辈来展开社会化进程的。如果一个孩子被朋辈排挤,他就会停止成长,越来越落后,最终成为孤独、反社会和抑郁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
真相是,你需要的是一个和你一样不完美的人。
正确的做法是:结束这段关系,离开这里到别处去,重新振作起来,然后再以身作则,激励他人。
收藏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