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
2021-04-28 19:44:23 2 举报
AI智能生成
要认识真正的心理学,首先要懂得: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Chapter 8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本章内容:讨论科学的两个原则——关联性原则和聚合性证据原则
关联性原则
定义: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
新的科学理论不仅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新的理论可以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方式来解释旧的证据,但是它必须能解释得通
如果一个新的理论解释了一些新的现象,但是没有解释大部分旧的事实,那它将不会被认为是对于旧的理论的超越,因此不会立即取代那些旧理论
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
消费者规则:警惕关联性原则的无效性
科学发展“跃进式”模式(爱因斯坦综合征)的危害
让我们以为新的发现必定违反关联性原则
有益于伪科学和伪理论的贩卖者
方法1:解释数据前先将这个理论变得不可证伪
方法2:宣称先前的数据与他们的主题无关,因而不予考虑
强调新理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颖性
破坏关联性原则,理直气壮地说:与之关联的实证证据尚不存在
“跃进”模式与渐进整合模式的比较
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靠的都不是某一个突然的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停顿及前进之间的反复组成的
科学实验很少能完全确定某个问题或支持某一理论,从而排除其他理论
卢瑟福:科学家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观点,而是要依靠千万人的智慧
另一种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方法
科学总是遵循关联性原则,其特点在于众多个体的参与
伪科学经常认为特定的权威和研究者才有接近真理的“特殊”机会
两个理念
评估一个理论,是对大量实验的总体趋势进行评估(聚合性证据原则)
科学进步是蹒跚而曲折的,而不是阶梯式跃进
聚合性证据原则
两种方式来表述
按照““有局限的实验”的逻辑
1、实验出错的方式有无数种
2、每一个实验都有助于纠正其他实验在设计方面的错误
3、只要大量的实验能够得到近似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实验证据实现聚合了
4、聚合性证据原则允许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有些许差异的实验来源之上
按照理论检验
1、当一系列实验始终支持某个假定的理论
2、同时又能共同排除那些最主要的竞争性理论时
3、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
心理学中的聚合性证据
心理学结论往往是建立在聚合性证据原则之上的
心理学实验具有高度模糊性的因素, 因为其研究的问题涉及复杂的人类行为
当证据还不确凿时,千万不要把某一假说当作已经证实了的理论来对待
证明聚合性证据原则的最好方法就是检验心理学中一些仍存在争议的领域
例子:接触暴力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
“破窗理论”
吸烟和肺癌的关系
对于公众来说,聚合性证据原则常常是难以理解的
有时为了达到政治性目的或是经济目的而被有意识地忽视
科学共识
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
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
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步飞跃”
媒体总是将事情描绘成相反的形式
研究方法和聚合性原则
心理学长期以来都因过于依赖基于实验室的实验技术而饱受诟病
近年来,心理学各个领域都已经开始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了
更富想象力的现场设计,寻求聚合性的证据
实验与非实验结果的聚合性也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突出特点
注意:聚合性研究在支持初始假设方面并不总是正向的
向更有效的研究方法迈进
方法的递进:从个案研究到相关研究,再到操纵变量
相关研究用途
1、可以直接验证以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形式来表述的许多科学假设
2、尽管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但因果关系一定包含相关
3、复杂相关设计可以让研究者做出有限的因果推论
4、有时出于道德或伦理的考虑,我们无法对一些变量进行操纵
5、一些变量(出生顺序、性别、年龄等)无法被操纵而具有天然的相关性,涉及它们的科学知识也因此必须建立在相关证据基础上
科学概念总是在不断地演进
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证据融合过程就好比一个调焦过程。幻灯片的模糊影像就如同互相矛盾的数据,或者是那些支持多重假设的证据
研究早期所获得的矛盾数据不应该让我们对发现真相感到绝望
技术:将来自不同研究的证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结论
元分析
Chapter 9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本章观点: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外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不仅需要追踪并测量影响问题行为的种种可能因素,还必须考察这些变量是如何共同作用的
因果影响的三种变量
变量必须出现效应才会产生(必要性),变量较弱形式的影响则涉及一个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关系
一个原因变量可能是必要的(因变量表现出效应时原因变量必须存在)但并非充分的(它依赖于其他变量出现才能产生效应)
一个弱的原因变量可能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
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当预设偏见开始抬头时,人们就会倾向于忘记原因多样性这一原则
原因:用零和态度去对待潜在的原因
零和:一个人的收益是另一个人的损失
贫富差距扩大案例
学习障碍案例:是生理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吸烟、电子游戏:需要采用多重社会干预
Chapter 10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本章讨论:概率预测是抽象的,概率发生是真实的,如何接受概率性预测的现实?
“某某人”统计学
许多结论都采用的是概率趋势而非绝对确定性的表述
每当个别个案被用来证明概率趋势是无效的时候,很多人都常常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错误理解了概率定律的性质
即使是最强的趋势也会有少数的“特例”与之相悖
概率推理可能正是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
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基于群体的特征所作的结果预测常常被称为总体统计数字或统计预测
心理学很可能是人们不能进行统计思维的最大受害者
然而在所有学科中,心理学是对人类概率推理能力研究最多的学科
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对概率信息的不充分利用
“鲜活性”击败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
个案证据好像是摸得着的、具体的,概率证据则好像是摸不着、不确定的
是当个案证据给人一种很具体的错觉时,人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方式来整合信息
案例:假阳性问题
样本大小信息的误用
原则:样本越小,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定要认识到样本规模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
我们最坚定的信念常常是建立在脆弱的事实基础之上!
比如:地域偏见
赌徒谬误
定义:明明是独立事件,却认为先前的结果会影响下一结果出现的概率
赌徒谬误来源于对概率的诸多错误认识
错误认识:如果一个过程真正是随机的,就不可能出现重复同一结果或某种模式的序列
真正的随机序列,往往看起来不像是随机的!
再谈统计与概率
推荐书目(推荐了五本,只找到两本有中译本):
《思考:快与慢》
《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
Chapter 11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本章讨论:偶然性在决定结果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大脑的进化结果:我们寻求身边事物的关系、解释及其背后的意义
但有时根本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概念化的东西
世界上的许多事件不能以系统性的因素来完全解释清楚,至少现在还不能
然而,当一个特定的现象没有现成的系统解释的时候,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寻求“设备”往往仍在隆隆运转,试图将无意义的理论强加于原本随机的数据
示例:打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猴子
解释偶然性:错觉相关和控制错觉
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称为错觉相关
即使是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所期望的关联
在原本没有结构的地方看到了结构
当人们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两个变量相互关联的想法时,他们甚至能够在两个变量根本毫无关系的数据中发现联系
控制错觉
人们有一种倾向,愿意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示例:如何“征服”彩票的伪科学书籍
公平世界假设
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
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
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
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它不会对“好人”有所眷顾。
偶然性和心理学
为何有不可证伪的心理学理论的泛滥?
研究者试图解释一切,希望其理论不仅能解释行为中系统的、非随机的成分,还要能解释任何细微的变异。
巧合
解巧合的发生并不需要偶然性之外的因素,巧合并不需要特别的解释
对很多人来说,巧合是需要偶然性以外的原因来解释的
有一种错误信念助长了为巧合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
这种信念认为罕见的事不会发生,罕见偶合也绝非偶然
事实上,概率法则确保了随着事件发生次数的增加,一些罕见偶合出现的可能性会变得很大
这一定律不仅允许罕见偶合出现,而且从长远来看几乎保证了它的出现
示例:许多著名的音乐人都在27岁死亡
个人的巧合
发生在我们个人生活中的罕见偶合往往对我们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尤其不愿将其归因为偶然
原因:某些是动机性和情感性的,还有一些是概率推理的失败
许多罕见偶合实际上并没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罕见”
生日问题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为了减少错误,就必须接受错误
示例:红蓝灯测试:
在依靠一般性的原则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的同时,也要承认我们不可能在每件具体事情上都对
但是,“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做起来很难
统计预测
指依据统计资料中得出的群体趋势所作的预测
在心理学的许多分支领域,其知识都是通过统计预测来表述的
临床预测或个案预测
一些临床心理从业者则声称他们可以超越群体预测,对特定个体作出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
临床预测并不准确
统计预测比临床预测更为准确
临床心理医生相信,他们的经验应该可以提供给自己一些“洞察力”,从而得以作出比定量数据更好的预测。
实际上,这些“洞察力”根本不存在,他们的预测比依赖公开的统计信息所作出的预测要差。
为每一个案编造复杂的解释,确实可能抓住一小部分不寻常事件——但这是以损失了对大多数事件的正确预测为代价的
简单的统计预测则更有效
“统计数据不适用于单一个案”这一同样的谬误,是导致赌徒积习难改的重要因素
个案研究的价值
个案信息在引发对重要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变量的关注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一旦相关的变量已经确定,我们要开始运用它们来预测行为时,测量这些变量并使用统计公式来进行预测始终是最优程序
1、我们通过统计方法得到了更为准确的预测
2、统计方式优于临床预测之处在于,统计程序所得出的预测是公共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修改、批评或争论;
3、如果使用临床预测就等于要依靠个别权威的评估——由于这类判断太过个别和特殊,因此不能接受公众的评议
Chapter 12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心理学和超验心理学
摆在书店卖的心理学读物通常可以分为三类
1、一些早期经典著作(弗洛伊德、斯金纳、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等)
多半侧重老式的精神分析观点,已经完全不能代表当代心理学
这一领域最有价值的著作都被淹没在书店的科学或生物学类书籍中
如史蒂芬·平克《思维的运作》
2、伪装成心理学的伪科学书籍
充斥着无数超自然现象
导致的误解:心理学家就是证实这些超常现象存在的人
超自然体验和其他超常能力的研究不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3、自助类读物
励志类: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新瓶装旧酒类:将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老生常谈重新包装了一下
出自心理学专业人士之手,但算不上“负责任”的作品(常常大卖)
凤毛麟角:由负责任的心理学家为公众撰写
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心理学的印象
使公众搞不清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哪里
们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产生错误印象
使公众误解了心理学的目标和多数心理学研究所追寻的知识
认为心理学研究者所追求的是那种“菜谱式”的知识
指那些只告诉你如何去使用某物,但对其基本的运作原理一概不谈的知识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许多涉及行为的问题都要求多学科的取向
当这种多学科问题的研究成果发表时,心理学家的贡献往往会被其他学科所掩盖
这些年来,“心理学家”一词的含义已经含混模糊了
丹尼尔·卡尼曼不是经济学家,而是认知心理学家
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大多数研究型心理学家和公众缺乏交流
一些经常在大众传媒上露脸的从业者,他们的做法是不专业的、不道德的
心理学的某些分支中存在着一些反科学的态度和现象
比如:心理治疗
一方面,他们认为心理治疗“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因此反对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政府补贴和个人健康保险
如果心理治疗真的是一门艺术的话,他们应当由国家人文基金提供资助,而不是医疗保险。
认证
基于心理学的科学地位颁发资格认证
又用资格认证来保护心理学从业者的不科学行为
心理学的双重人格:极端缜密的科学与伪科学及反科学的态度并存
严谨性:采取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有关人类行为的各种主张
呈现:这一学科常由那些不尊重心理学这一严谨性的分支呈现给公众
每个人不都是心理学家吗
个体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
从这一意义上讲,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多是菜谱式知识
绝大部分个人化理论是无法证伪的
科学心理学
科学评估具有系统性和可控性
科学心理学总是力图通过实证方法检验菜谱式知识的有效性
心理学科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的标准
区分个体心理学和由科学心理学十分重要
抵制科学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利益冲突”!
伪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美国,占星师的数量是天文学家的20倍
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依靠的正是公众没有意识到关于行为的主张也可以用实证方法来检验这一事实
认为心理学是“什么都能往里装”
暗含心理学的主张是不能由实证方法来判别
如何识别伪科学的主张?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其主张免于被证伪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逃避同行评审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
Chapter1 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问题
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夸大
其研究方法彻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
不采用控制实验
认为个案研究足以证明理论的真实和谬误
专注于从个案数据构建复杂理论,而不保证这些理论的可证伪性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心理学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性和多样的调查方法
多样性的含义
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
理论整合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领域内的理论整合有所进展(进化心理学),
要求所有领域具备高度统一性是不合逻辑的
错误观点:真正的科学都必须具备一个宏大的、统一的理论
“科学”这一术语承载的两个信息
1、多元化标志
2、应该从方法而非内容上去寻找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统一性
科学的统一性
如何证明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1、采取科学的方法
2、从这一知识衍生出的实际应用是具备科学基础的
对心理学的错误认识
1、来自于伪心理学代理人处心积虑
其背后巨大的伪心理学产业(既得利益)
无论什么都可以纳入心理学范畴
心理学主张不能以理性标准来衡量
2、不愿看到科学进入到长期以来由不容置疑的权威或“常识”统治的领域里
关于人类的知识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会引发反抗
那么,什么是科学
什么不是科学
并不是由内容来定义的
也不能按照特定实验器材的使用来定义
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
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2、产生公共知识
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系统的实证主义
基于观察的实践
纯粹、单一的实证主义还不够
对于自然世界单纯的、非结构化的观察并不能导致科学知识的产生
科学观察
所观察的结果能够揭示自然世界一些潜在的本质
通常都是理论驱动的
它们检验有关世界的各种不同解释观点
系统的、结构化的
因此可以根据观察结果,决定哪些理论得到支持而哪些则被拒绝
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公共性
并不单独存在于特定个体的头脑之中
科学通过可重复性来实现其公共可检验性的理念
能够被原始调查者以外的其他人所重复
保证了特定发现并不是由于个别调查者的错误或偏差而产生的
当一项发现以这种方式被呈现出来时,它就成为了公共性的
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同行(任何人)都能对其进行重复检验、批评或拓展
并非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中的信息都必然正确
实证可解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科学针对的是可解决的、明确具体的问题
可以通过现有经验技术获得答案
不对无解问题或不可验证问题展开研究!
如何获得科学进步(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1、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
2、根据这些理论作出预测;
3、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
4、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
可解问题=可验证的理论
可检验标准=可证伪标准
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和经验技术更加进步的时候会成为可解的
科学家对特定问题、特定应用存在不同意见
科学的一部分创造力就在于寻找处于人类知识最前沿、并可以用实证技术加以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世俗智慧
包括:关于人类的普遍真理、说教、谚语...
不少自相矛盾,不可证伪
属于“后见之明”的智慧
在真正预测性的意义上是无用的
昨日的常识往往变成今天的谬论
心理学
常识总是基于一些假设,心理学对这些假设的经验基础进行检验
常常难免和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心理学的两难境地
1、一些人反对把心理学称为科学,否认心理学家可以建立关于行为的实证理论
2、由于惧怕心理学在某些领域揭示的真相会威胁到其信仰,而反对在这些领域的研究
分支主题
Chapter 2 可证伪性:如何挫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本章关注点:可检验的理论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可证伪性标准
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作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
所谓的明确包括两层意思
哪些事情会发生
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概念:理论
外行:一项未经证实的假设,一个纯粹的猜想或直觉
科学: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概念
能对一组数据作出解释
并对未来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
假设:从理论中产生的具体预测
目前可行的理论:产生了一些假设,并且其中许多已经得到了验证的理论
目前在科学范畴内所讨论的理论
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证实了的、所作出的预测并没有与现有的数据相矛盾的理论
并非纯粹的猜想和直觉
敲门节奏理论
越精准的预测在被证实的时候会给我们越大的触动
预测越具体和精确,有可能证伪它的观测现象就越多
好的理论和坏的理论
好的理论作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
坏的理论不会以这种方式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预测内容笼统,以至于总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或采用一种能免于被证伪的措辞方式(本杰明·拉什的例子)
不可被证伪,可以说已经不再是科学
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
弗洛伊德理论
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
事后解释人类行为
但并不作事前的预测
可解释一切,但在科学上毫无用处
小精灵
小精灵与ESP(超感官知觉)的解释
通过事先预设的逻辑自洽免于被证伪
要将一个研究成果认定为确定的科学事实,可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
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
证实能否令人信服,取决于预测在何种程度上将自己暴露在可能被证伪的情境下
细节越精确,越可信
可证伪性和世俗智慧
可证伪性
对各种行为理论逐一进行实证检验和筛选
事先作出预测,经得起实证的世俗智慧纳入心理学
拒绝向人类隐瞒真相
世俗智慧
追求事后能解释一切,提供安逸感
提供无法被反驳的解释
应避免让一般大众知道世界的真正本质
承认错误的自由
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
当信仰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
最好是调整信仰,而不是否认事实和坚持错误的想法
科学通过排除不正确的假设而非集中精力研究完美的理论而进步
一个假设在何种程度上被确信为正确,实际上与其是否为真无关
科学力量来源:交叉检验
每个科学家都积极地想要证明某些科学家所持有的观点是错误的
想法不值钱
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想法
只能提供感情支持
对科学无用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理论→预测→检验→修正)
科学家侧重于已知事实的前沿,而忽视那些已经被充分证实的问题
科学家们不怀疑那些被很多研究重复证实的事实
为了推进知识的进步,科学家们必须一直身处已知的前沿
当证伪一个理论或用一个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时候
新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所有旧理论能解释的事实
还能够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事实
复杂的理论通常是大体正确而非完全正确的
细节修正
知识一直处于一种被修正状态,知识是暂时性的
并不意味着知识是不存在的
Chapter 3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章讨论
为什么科学不去回答本质主义的问题
本质主义:从内在本质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作出最终解释
而是通过对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得以进步
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认为终极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科学的独特优势
并不在于它是一个不会犯错的过程
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消除错误的方式,它能不断消除我们认识中的错误
自称完美或绝对知识的主张及做法,却往往会阻碍人们的探索
本质主义者喜欢咬文嚼字
本质主义:在探求知识之前,过于关注术语或概念的定义
必须对这个词的使用所涉及的所有潜在语言问题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理解
科学
确定某概念的意义
是在与该术语有关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后
而非研究之前
进步的关键在于放弃本质主义,接受操作主义
操作主义者将概念和可观测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操作主义
1、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
2、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操作性定义使得概念从个人化的感觉和直觉中分离出来
并且允许任何实施可测量操作的人对概念进行检验
科学领域里定义概念
靠的是一系列操作
而非单独的行为事件或任务
信度和效度
对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包括测量:通过一些法则给观测结果赋值
如何判断赋值的准确度?
信度
定义:测量工具的一致性
对同一概念进行多次测评,能否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
多次测量的结果越近似,信度越高
注意:信度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是否测量了它本应测量的内容(鞋码器测智力例子)
效度
操作必须被证明对于概念来说是有效的测量
定义:指一个测量工具是否测量了它本应测量的内容
如何判断效度:是否与其他被测内容的相关变量有关
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量结果才是可信的
直接和间接的操作性定义
很少有科学概念几乎完全是通过可观测的操作来定义
大部分概念的定义采用更为间接的方式
取决于它和其他概念之间的特殊关系
通过它与另外一些概念间的关系来定义
示例:A型行为模式
结论
不同的概念与可观测操作的联系程度各有不同
但所有的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与可观测操作之间的联系来获得意义
科学概念的演进
科学概念的定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相关观测结果的不断丰富而发生变化
科学概念的演进
常与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交织在一起
获得多种操作性定义
只是反映从不同角度定义概念的方式
示例:行星的重新定义和冥王星被排除
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心理学上的“预设偏见”
1、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人格和人类行为的直觉理论,我们用它们来“解释”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
2、心理学中的许多专业概念都是用日常用语来表达的
智力、焦虑、攻击...
3、心理学中,这些定义常常具有高度技术性,通常具有特定意义,与日常生活不同
4、口语化术语,让外行无法分清其用法是通俗意义还是其技术意义
5、专用名词又会让外行的无知对现代心理学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理解?
1、操作主义不是心理学所独有的,它是所有科学门类的特征
2、承认我们对一些概念的无知
3、科学家有办法测量这些概念,其他研究者也能使用该方法获得相同的结果
作为人性化力量的操作主义
在科学中,知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个体提出主张时自己的肯定程度
真正人性化的观点是将关于人类的理论观点建立在可观测的行为基础上
通过对概念操作化的界定,概念进入了公共的领域
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进行批判、验证、改进或否定
不关注于本质主义者所讨论的文字意义
这类具有公众可用性的知识才能够用来解决人类的问题
概念意义的改变会导致对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与外行人士的理解产生冲突
本质主义者问题和对心理学的误解
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公众要求心理学去回答本质主义问题
此类要求在其他学科较少出现
原因
心理学至今没有为它提出的问题提供终极答案
但:没有任何科学可以对本质主义问题作出回答!
心理学不是宗教,它是一个试图对所有行为作出科学解释的广阔领域
心理学现在的解释是对行为的暂时性的理论建构
如何评估理论的可证伪性?
1、操作性定义
概念有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可观测操作的基础
2、节省原则
当两个理论有同样的解释能力的时候,涉及更少的概念和概念性关联胜出
原因:拥有较少概念性关联的理论在将来的检验中会更具可证伪性
Chapter 4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原则: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个案研究的地位
定义: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个体或很小的群体集中而详细的调查
作用:在特定问题的早期研究阶段,提示哪些变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能作为证实或证伪的证据,所以它在科学研究的后期不再有效
原因: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
科学的两步走:个案研究阶段→理论检验阶段
弗洛伊德工作缺陷:只停留在第一阶段
见证叙述与个案研究相似
都是孤立事件
能见证每一种特定疗法=什么也不能见证
理论检验
实验设计
构建某一事件或现象,使其只能用某一种特定的理论来解释
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设有控制组,或称为对照组,以期得到比较性信息
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仅暗示正在接受某种治疗,就足以使许多人感觉病情好转
本世纪以前,整个医学史只能说是安慰剂效应的历史罢了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所有的新药研究程序都必须包括对安慰剂效应的控制
大多数具有疗效的疗法都是有效治疗成分和安慰剂效应的未知组合
无论治疗手段是什么,安慰剂效应都会使人们提出证实其疗效的个人见证
轻信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的证据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鲜活性”问题
定义: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可获得性造成强烈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
再没有比发自内心的个人见证更鲜活、更引人注目的了
示例:飞机失事和车祸
车祸的代价和风险没有像空难那样以鲜活的方式呈现给我们
媒体制造的鲜活性效应,使得我们的风险认知发生了紊乱
呈现的鲜活性甚至可以影响我们对科学证据自身的解释
单一个案的压倒性影响
案例:某杂志用几个版面连续刊登了前一周阵亡者的个人照片引起的反越战抗议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眼见为实的倾向
绝大多数影响我们社会的复杂因素都只有靠数字才能捕捉
忽略“看着你的那个真实的人”
相信最佳证据来自于有控制的临床试验
见证证据的鲜活性常常掩盖了更加可靠的信息,并且混淆视听
仅仅指出依赖见证证据的逻辑谬误,并不足以让人们从一个更深的层次理解这类数据的缺陷
了不起的兰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对于任何一个荒谬的事件或无中生有的言论而言,获得见证是多么容易
巴纳姆效应:
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
并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
巴纳姆效应是手相学和占星术的基础
巴纳姆效应还可以证明产生见证有多么容易,以及为何见证毫无价值
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伪科学的盛行对社会的危害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人们倾向于不考虑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
伪科学是个油水颇丰的行当,数以千计的人靠公众的盲信盲从而获得收益
由于陷入伪科学之中,人们无法利用对他们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你邻居的伪科学观念可能会影响你,即使你不相信这样的观念
当政治领袖笃信伪科学时,他们的信仰会给数以千计的人们造成严重的后果
主张的提出和主张的交流
应该是:主张基于证据而非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交流
Chapter 5 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本章讨论:
阻止我们做出因果推论的两大问题
第三变量问题
方向性问题
选择性偏见是如何导致第三变量问题
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变量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关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分别与第三变量相关
而这个变量没有被测量
研究者不仅观察相关性,还靠真正地操纵关键变量来收集数据
方向性问题
根据相关就得出结论的做法是种普遍现象
变量间相关所涉及的两种误区
方向性问题
当变量A和变量B之间存在相关时,在断定A的变化引起B的改变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因果关系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即从B到A
第三变量的问题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不能预示任何方向上的因果,因为当这两个变量都和第三变量相关时,该相关还是会出现
选择性偏差
定义: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
充满诱惑的相关性证据加上固有的偏见,就能够欺骗最聪明的头脑
选择偏差很容易导致虚假相关
SAT得分例子
参加考试的人员比例不一样
参加考试的人员水平不一样
飞机弹孔分布例子
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加享受性爱例子
提防选择性偏差的发生;当只有相关时,应避免因果推论。
Chapter 6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本章讨论实验控制和操纵的一些原理
斯诺与霍乱案例:比较的重要性
比较、控制和操纵
如何找到正确的理论?
分离变量
当成功分离出一个变量,实验的结果就能排除大量之前提出作为解释的其他理论
方法
自然观察
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比较”条件并不多见
控制实验
操纵被认为是诱因的变量,在保持其他所有相关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观察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
被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随机分配与操纵共同定义了真实验
直接操纵变量能够产生更具说服力的推论
自然观察很难排除那些更为微妙的虚假相关
操纵变量与随机分配相结合,就能够排除那些可以归因为被试本身特征的解释
随机分配
是一种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以保证每个被试有同样的几率被分到其中一个组
效果:取决于实验中被试的数量
排除干扰变量,能有效避免由于分组方式所导致的系统误差
干扰变量:能够影响因变量的无关变量
通过使用这种多重的实验来提高结论的聚合效度
优点:
在任何实验中,样本的数量越大,随机分配越能平衡两组所有其他的无关变量
在一些匹配得不是特别好的实验里,由于随机分配克服了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来平衡两组间混淆变量造成的差异,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控制组的重要性
控制组(对照组):除一种重要因素(被研究变量)外,其他与实验组一致
比较性信息的必要性
实验组需要与控制组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
控制组的结果是背景信息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媒体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比较性信息的必要性上移开
民众对现场实验的误解
聪明汉斯——神马的故事
马具有数学能力只是针对马的表现的诸多解释中的一种
这种解释是可以通过实证方法来检验
节省原则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的聪明汉斯
自闭症的治疗案例
将未经证实的疗法投入使用是要付出代价的
当我们想要正确解释某种行为的时候,实验控制和操纵是不可替代的
对变量分开考察:特殊条件
科学实验:通过操纵和控制来分离变量
创设特殊条件来验证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可以防止错误观念像病毒一样侵袭我们
直觉物理学/心理学
个人经验并不能为抵御有关心理学的错误信念提供保证
依赖见证、个案和“常识”常常会使我们忽略控制组对于检验日常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准确的必要性
人类关于行为的直觉理论是有缺陷的,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学研究需要实验控制
Chapter 7 不像是真实生活的心理学实验与“人为性”批评
本章内容:思考心理学经常面对的一些批评,理解这种批评的不合理之处
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如果科学家完全禁锢在“自然”条件下观察,那么一些现象就不可能被发现
人类本身并不具备通过外部反馈来监测自身生理功能的能力
对“随机取样”的误解
错误观点:随机取样和代表性是所有心理学调查研究的必要条件
并非每一个心理学调查研究都需要使用随机样本
随机分配和随机样本的区别
随机取样涉及的是如何选择被试进行研究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
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确保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
随机分配是真实验所必需的条件
实验人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当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的机会和被分到控制组的机会相等时,就实现了随机分配
保证给被试分组时没有任何偏向
四种组合
非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
随机分配的非随机样本
非随机分配的随机样本
随机分配的随机样本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异同
理论研究
主要目的为理论验证的研究(基础研究)
追求的是对心理过程的理论验证,而不是把研究结果推广到现实中的某一特殊情境中去
不在意样本的随机性
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是预测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为
研究结果是要直接应用于现实的
样本的随机性和情境的代表都会影响结果的应用
两者关系
大多数科学研究仍然是用于验证理论的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的结果是通过理论间接应用的,而非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直接应用
心理学理论的应用/(普遍性)
究竟心理学中有多少理论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心理学家对知觉过程的研究
判断和决策的心理研究
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贴近“真实生活”,只不过很少为大众所知
“大二学生”问题
定义:
大二学生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中充当被试,因此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推广性受到了质疑
问题
这种批评不能说明研究结果无效,只是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理论的可推广性
在心理学众多领域里(主要研究一些非常基本的过程),大二学生问题不构成一个问题
许多研究结果得到了重复
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在心理学理论中建立一个年龄因素,以证明这个因素的重要性
并非所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都能被重复
结果无法重复的实验往往比结果可以重复的实验更具指导意义
大部分是源于实验刺激和方法的细微差异
过仔细分析对现象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为建立一个更精确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正确看待“真实生活”和“大二学生”问题
1、人工条件并不会让实验研究减色,它们只是被创造出来用以分离变量
2、大二学生问题本来是一种合理的关注,但它有时被夸大了,尤其是当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太熟悉时
3、尽管如此,心理学家应当始终注意他们的实验结论不要太过依赖于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特殊被试群体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