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堂好课“的心得体会
2021-11-05 15:38:2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原教育行业从业者 教学场景设计产品经理 覆盖数万学员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一堂好课是什么
社会价值:放学生在课堂中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基于K12场景下的不同课程、班级类别的场景细分
1对1
问题:学习孤独感
解决方案:模拟PK互动,数据展示
在线大班课
问题1:关注度不够
解决方案:划分小组解决问题
问题2:辅导老师的存在感感知不强
解决方案:组内专属辅导老师强化学生联系
录播课
问题1:课程真实感
解决方案:通过模拟PK数据、AI分支话术等手段,提升课程的对于学员的真实感
问题2:互动参与感
解决方案:基于学科特性与学习神经科学,弱化与直播的互动区别,提高互动参与度
不同类型下的学员共性心理与情绪问题
正向
表扬奖励
成就感
获得感
合作竞争
关注感
负向
学习自卑
内部排挤
自我焦虑
权力对抗
中性
从众心理
社会公平
新鲜&趣味性
神经科学下的学习行为
课堂刺激行为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
记忆、模仿、练习、开放思考与学习环境与教学刺激的相关性
学员学习意愿的负向角度分析(学习行为的抗拒)
学习兴趣低
学习难度高(可以与学习兴趣低并列,也可以属于学习兴趣低的一个原因)
解决方案
拆解学习目标,以作文为例,一篇好的作文分别在书写、文采、逻辑、审题等维度有明确的要求,通过拆解后的细粉目标提升整体学习效果,比如开设书法练习课、每日一首古诗积累提升文采等;
休闲小游戏,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15-2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丢失的一个关键点,每次在对于阶段使用抢红包类型的小游戏抓回小朋友的注意力;
游戏化学习,闯关与排行榜是游戏化的两个关键性标志,借助游戏化的手段,引导学员完成每个步骤的学习(游戏化学习对于学习过程拆解的要求比较高),以提升效果;
化抽象为具体,在物理课与化学课,有些概念非常抽象,通过互动可视化手段呈现类似化学反应、斜面小车摩擦状态已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让学员更好理解各个模型;
分层
知识学习收获感(内容层的课程)
学习范围精确,基于学员知识的巩固提升
显性直接的知识
隐形间接的知识
学习前后产生明显的变化
学习积极性
知识掌握度
学习知识的持久掌握情况
学习知识的体系性与深层挖掘
非灌输性培养
商业价值:让家长看得见学生的变化并且乐于为其学习过程付费
基本理解
关键点:学生的变化以及付费间的价值交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我愿意为其付费价格之间的差值关系;
与个人消费场景的类比,教育交易场景下存在更为复杂的行为动机。产生的原因是
学员的反馈
目标性:是在学生的各个阶段下的目标分配占比的一种属性
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孩子的目标趋向就是玩的愉快,而家长的目标趋向是同龄竞争中略胜一筹,所以在这个阶段下,学习的核心需求主体也是家长,付费的主体是家长;
在高中阶段,高中生的目标趋向有了高考,而家长的目标趋向同样是高考,所以在这个阶段下,学习的核心需求主体从家长一极慢慢的分化为了学生和家长两个角色共担,其中不得不引入一个参数,就是付费能力问题,由于高中生仍然没有付费能力,所以此时的教育付费主体依然是家长,但是在付费过程中孩子的反馈已经成为家长不得不参考的一个依据了;
在大学以及职业教育阶段,很明显目标的主体已经落到的学生和职场人事当中,家长所承担的目标性已经相当弱了,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个阶段的付费主体已经是学生和职场人士了并且他们会自己为自己的付费负责;
过程性:在家长与孩子共同承担学习、付费的过程当中,孩子所表现出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对家长的生活社交能够起到正向所用,同时家长自觉或者被引导的认为这些动作与孩子的学习付费过程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下老师角色很关键,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新奇特的课堂互动体验,引发小朋友的好奇心,促成课后分享(不要让家长反感)
特定的作业,比如要求向家长分享背诵一首古诗
家长对于学员变化的感知,学员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
可以提供外化的内容
源源不断的生产可供外化的资源,并且通过展示表扬等途径引导家长愿意持续生产,构建闭环
如何评价一堂好课(数据)
短期目标
主观
辅导老师/主讲老师的学员上课观感反馈
学员/家长的课后反馈与评价
客观
课堂互动情况
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率
学生课堂作答正答率
学员课堂参与情况
课堂抬头率
课堂专注度
课次出勤信息
单课次的完课率
下次课的到课率
课后作业情况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率
学生课后作业正答率
其他
学习报告分享与点击查看情况
长期目标
学员群体的长期成绩提升率
课程整体的完课率
学期间的续费率
一堂好课的支撑角色
老师
为什么对老师的支持很重要
基于业务的拆解当中,续费率与转化率是直接依托于老师角色提升的
在转化路径下,我们需要区分老师们的行为
在与转化行为相关较弱的场景或者任务下,以效率提升为主
在与转化行为强相关的场景或者任务下,以效果提升为主
老师存在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存在共性和差异性
共性
对家长
与家长站在统一战线,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孩子成长
输出焦虑,证明你的孩子一定是需要付费提升的
对学员
照顾学员的基本信息
与小朋友打造亲密关系
差异性
主讲老师
对学员的触达更高
辅导老师
对家长的运营更高
关键点
对自己面对的群体的认知,合理分配精力
用户画像的设计
预期转化率高的学员以更高的关注度
认识隐性关系对于实质转化带来的帮助
这些隐形关系就是上文说的对学生的表扬、关注,让学生有获得感
挖掘可能的角色关系的场景
共识
eg:你想提分,我帮助过好多人提分,你好好听讲,能提分
eg:你想提升学习兴趣,我努力降低学习难度,帮助一起构建学习的兴趣
共情
eg:你不喜欢灌输性的教学方法,我就调整让我们相互匹配
eg:你享受被表扬的过程,作为老师的我会努力设计并且制造表扬的场景
共享
eg:作为老师的课堂之外的直播场景,和学生共享课后时间
eg:基于直播大班课场景下,一方面,连麦的行为很难实现均衡,另一方面,连麦受设备影响成功率存在,如果让所有同学通过语音弹幕形式分享观点,而讲师选取其中的几个进行播放(或者增加审核过程);
共为
eg:与家长多交流,让家长参与到亲密关系的搭建中
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toB加盟类的双师公司
辅导老师角色无法管控
合同签约主体为加盟机构
任务完成与奖惩机制无法直接触达
无法在任务层要求相对应的节点
最终结果时对于转化无法完全负责
利润问题
如何更好的提升服务效果与效率
产品分析:学而思网校的体验课观察-辅导/主讲老师角色
提升签到率方法
触达途径丰富
短信?
电话
微信消息
辅导老师微信私聊
课堂互动的一些体验
数学、语文学科的课件答题交互较为单一
英语学科的课件答题交互比较丰富
正式课与体验课区别?
用户画像体系的搭建与更好的服务
用户的历史信息
老用户
新用户
用户的沟通难度标注
沟通意愿强烈
沟通意愿弱
到课情况
出勤率
完课率
信息挖掘标记(朋友圈)
生活方式
家庭教育
方案
增加昵称与卡通形象的展示渠道,弱化全名
课程进行中的互动下发场景下,一定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小朋友的诉求
课后作业辅导表扬与鼓励
收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