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2021-05-28 17:49:02 53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哲学思维导图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哲学
总论
哲学含义
理论化、系统哈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
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器指导性作用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经典著作
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自然辨证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
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进化论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定义
把世界的本源归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观点
1、水是万物的始基
2、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金木水火土
4、气者,理之依也
5、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6、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缺点
直观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源归为不可再分的原子
原子
缺陷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
自然观是唯物的
历史观是唯心的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内容
辨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自然界是什么样的?物质组成
辩证法:自然界怎样存在、物质是一动不动还是不断联系发展的?
认识论:和人类思维有无关系、人类思维能否认识自然?(有的人认为可以,有的任认为不可以)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优点
最科学
最彻底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我、心、观念、意志、情感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神、天理等
对立观点
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
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
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
唯物史观 VS 唯心史观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下了定义
存在范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运动
关系
物质-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意识
产生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本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意性
意识能够改造世界
意识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征
普遍性
蝴蝶效应
唇亡齿寒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客观性
“8”“4”、七上八下
喜雀报喜、乌鸦报丧
条件性
中介
多样性
多种联系
系统
整体和部分
整体主导、统率着部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关键部分决定着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
短板效应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有序合理-大于
无需不合理-小于
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斗争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
矛盾的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单个简单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种类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量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重视量的积累
重视质的转化
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杨弃,既克服又保留
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波浪式前前进、螺旋式上升
五大范畴
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
认识论
实践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基本特点
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生成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认识
认识的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第几阶段,是对事物表面的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
两者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运动的规律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特点
反复性(实践-认识-实践)、无限性(没有终点)
认识的结果
真理
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属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社会结构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成方式:生产力和生成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动力
基本矛盾一
生产力
实质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
生成关系
静态上:生成资料所有制、人们之间的地位关系、产品分配
动态上:生成、分配、交换、消费
基本矛盾二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方法论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走群众路线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