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2021-05-13 22:11:43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由内而外的教养》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如何解读生活:成人的依恋模式
如何解读生活
深层的自我思考能够改变你自己
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反思
1.你怎么看待成长?你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
2.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得怎么样?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你和母亲与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经历让你感到难以承受或者精神上受到了创伤?它们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5.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这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对你现在为人父母有什么影响?
6.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这种感觉怎么样?你是否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
7.在童年或者长大以后的生活中,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这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当你高兴或兴奋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当你烦恼或不快乐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9.小时候是否还有其他人照顾过你?他们照顾得怎么样?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你是否愿意让其他人照顾你的孩子?
10.小时候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依靠你和父母或其他人建立的关系走出困境?这些关系对你有什么帮助?
11.童年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你是否想改变某些行为习惯但遇到了困难?
12.你认为童年经历对你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和他人的相处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如何控制情绪:可控状态和失控状态
高模式进程
失控状态
父母未妥善处理的问题可能导致其思维和行为产生混乱,从而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表现得高度情绪化和捉摸不定,甚至在无意中使孩子产生恐惧和困惑
失控状态的四个阶段
触发
内部或外部事件引发低模式进程
过渡
大脑由整合运作的可控状态转入失控状态
浸没
处于失控状态。无法进行自我反省、调节等高模式进程,思维停滞
恢复
高模式进程的整合作用重新启动。在恢复阶段,对重新进入失控状态的抵抗能力很低
应对创伤与失去经历
不要指责或者批判自己,尊重你的感受、情绪以及脑海中浮现出的影像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失去一些东西,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去挚爱之人所带来的悲痛。健康的悲痛是正常的,让我们得以在对方离世之后重新思考彼此之间的关系
孩子在经历失去的时候也会产生悲痛的情绪,帮助孩子经历这些情绪,能够使他们理解这些经验,从而不让这些经验对孩子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摆脱失控状态
回忆一下你和孩子进入失控状态的经过
在你和孩子的互动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容易导致你进入失控状态
当处于失控状态时,进行自我反省会变得非常困难。停止和孩子互动,让你的身体动起来,伸展四肢,到处走走。注意你的呼吸。当你开始冷静下来时,注意观察你的精神感受和人际互动。“自言自语”对降低消极情绪和减少负面行为有所帮助
思考改变旧有模式的可能性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动荡型中断与良性破裂
父母和孩子都会时不时需要联结和独处
如果你需要独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孩子
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和行为都是出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的行为导致的结果,孩子就不会认为自己遭到了你的否定
设限型破裂
父母需要设限制,教会孩子“该”与“不该”,了解在家中他所想要的东西是否安全、是否合适
你可以向孩子强调他的渴求,但并不真的满足他的愿望
理解性的评价能够帮助孩子从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失望中走出来。但是,即使父母给出的反应是最具支持性的,孩子还是会因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难过。让孩子继续难过,而不去惩罚或者宠溺他, 是让孩子学会处理和忍受消极情绪的好机会。你并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或者试图让他一直沉溺于这种难过的感觉之中。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情绪,并让他知道你理解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有多难过
恶性破裂
破裂可能会导致强烈的情绪痛苦,并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这不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恶性破裂对孩子的危害最大,因为这种状况经常伴随着强烈的羞耻感
长期频繁的恶性破裂可能会对孩子自我认识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系修复
修复是个互动的过程,通常开始于父母的自我调适
创造精神距离,以便思考引发冲突的行为
理解自己的思想负担,同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孩子的经历和他给出的信号
尝试温和地主动进行修复
如何发展思维:第七感
第七感
指观察并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并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心的能力
思维的八大元素
思考、情绪、感觉、认知、记忆、信念、态度、意图
反思性对话
召开一次家庭会议,了解一下家庭成员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和孩子坐下来讨论你们共同经历过的事情
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家庭书籍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作者:尼尔•西格尔 (Daniel J.Siegel) / 玛丽•哈策尔 (Mary Hartzell)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译者:李昂
豆瓣评分:7.8
内容简介:
“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注定要重蹈覆辙吗?”这一切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不知有多少父母这样责问过自己,但可悲的是,在深深懊悔之后继续犯错,最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
《由内而外的教养》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如何塑造自我:记忆方式
未妥善处理的早年经历
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
不易提取的记忆
导致情感创伤的经历没有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在日后回忆时不容易提取
记忆的形式
别让过往的经历妨碍你做好父母
清除内心的噪音
反思练习
当你情绪不稳或怒气冲天时,把这种情绪如实记录下来
放宽视野,想一想你对孩子做出如此反应的深层原因
回忆某件影响了你与孩子沟通的事情,仔细分析这件事的经过
如何教孩子感知现实:故事力
故事的力量
故事有助于孩子理解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从而成为善于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讲述故事不仅是孩子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他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
故事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每一种人类文化中
故事贯穿于人的一生,形成于一个人的孩童时期,成年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故事也许是人类特有的,其他动物不会有这种独特的叙述,也不会有讲述故事的能力
故事在调节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故事也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作用
故事也许对记忆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事与大脑机能有着密切联系
大脑的感知方式
如何体会:情绪的力量
情绪是什么
情绪常被认为是一系列感觉,我们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够用一些词语来标记它们,比如悲伤、生气、害怕、高兴、惊奇、厌恶或害羞
情绪 可以被看作一种处理过程,它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机能
自我反省,认识情绪
我们不仅要从自身角度,更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全面认识自我能使我们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
学会与孩子交流
回想一下你和孩子有没有对同一次经历有不同的反应,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件事
协调交流
意识
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及他人的非语言信息保持敏感
调和
让自己的心理状态与他人保持一致
同理心
敞开心扉去感受他人的内心和想法
表达
积极地和他人交流你的内在心理感受,把它们表达出来
融入
在平等的氛围中积极分享,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解释
帮助他人分析其生活经历
人格
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性
如何沟通:建立联结
适时沟通
在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能立刻感受到并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及时地做出回应
相互协调配合的适时沟通能够拓展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产生
通过与他人融洽相处,孩子能够构建起自己的社会知识,也能够了解自我
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对父母来说往往是个挑战,当不可避免的分离和误解发生时,我们应当修复这些问题,孩子也就会渐渐明白,他们和我们之间的联结是可以修复的
错失联结
不能正确地倾听和回应孩子,会错过建立真正联结的机会
当孩子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或感受时,不管我们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我们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者一味地说孩子不对
如何获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恋模式
依恋与成长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脾性特点(比如敏感、外向或情绪化)和他与家人以及同龄人的相处经历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依恋ABC特征
调和(Attunement)
让你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孩子保持调和
与孩子进行非语言信息的适时沟通通常都能实现这一点
平衡(Balance)
孩子一旦与你的心理状态达到调和,就能获得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上的平衡
一致(Coherence)
如果你与孩子的关系既能使孩子感受到平衡,又能使他在与其他人相处时与其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结,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协调一致的心理感受
依恋能使孩子
寻求与父母的亲近
不高兴时把父母当作避风港寻求安慰
把与父母的关系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安全模式
不同的依恋关系,不同的沟通模式
有了安全依恋,孩子能够感受到与父母的联结,从而提升安全感,而安全感又能让孩子对其生活的世界产生一种归属感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