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另辟蹊径的聪明人养成之路》读书笔记
2021-05-11 10:10:0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聪明人养成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8章如何将你的压力巧妙转化成动力?
压力——双刃剑。
手头有事的时候你并不会很不开心,但无所事事时引发的无聊和持续的堕落,才是最让人崩溃的。「生活中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塔勒布的反脆弱性:「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科学作家李少加对于压力的总结规律:「死物」(物品)在压力下,只会加速消亡;「活物」(人)与压力的关系,却颇为微妙。微妙之处就在,对人来说,压力很多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压力好坏无关,与给人带来的影响有关:
其实压力本身是没有任何不好的影响的。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自身对压力的解读和态度。真正有害的并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思维。
心理机构号 knowyourself 说,引起压力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人们对这种情境的解读。也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感到压力的自己。
当你将之视为一个挑战,一个试炼时,此时的压力反而会成为你的一种内驱力,你会跃跃欲试热血无比,因为你从它身上感受到的是「机遇」。压力为你带来的使命上进或放弃。
不是所有的压力都是坏压力,如果一种压力能使人成长,那么对这个人而言,这份压力就是好压力~
怎么面对压力:
1⃣坦然接受自己会有压力
永远不要试图做欺骗自己的事情,对压力也是如此。想要与什么和解,唯一的方法就是坦诚。
2⃣消除恐惧最好的方法是面对恐惧,奥利……
任何人只要克服过一次「未知的困境」,硬着头皮去做一次,就能彻底改观自己的心态,从中获得去挑战陌生领域的勇气和信心。比起那些因为压力而一次次逃避的错失机会的人,那个选择一次次迎难而上的你,才会在不断的突破自我中,获得更加丰满的生命体验。
3⃣把固定型心态切换为成长型心态:
固定型思维,成功来源于结果,根据结局来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并且感受到学习和自我提高。
本章节的想法🤯:
书评 & 感言🤓(是否想起了那首年代久远的歌曲:🎤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好了说正事,化压力为动力,关键是自己怎么看。当事情发生你只能先臣服它,与其和解与压力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它共存。不要总想着自己会失去什么,而是多想想自己会因为这件事得到什么。把总是会想:以前是不是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想法转换为: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把固定型思维转化为成长型思维。对于压力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解读,所以是战斗还是逃跑都在于自己的影响。城区刚枪一时爽,一直刚枪一直爽。干了,兄弟们…
第9章如何拯救你的间歇性堕落?
注意堕落而造成的心态:
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同理俄罗斯套娃:而堕落也是堕落的原因,也是堕落的结果。因为堕落而堕落,而堕落带来更多的堕落。
书评 & 感言🤓许多次的堕落和放任自如,都不是完全因为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或者很难。而是因为,我总是很难原谅自己的堕落。难以原谅自己一时的堕落,而选择了直接否定这一整天,甚至会否定自己。
在一个足够远大的目标安排中,当下的一些节奏被打乱并不会产生多大的隐患。但许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是把当下的细节过度深究,以至于影响到未来专注的状态。
书评 & 感言🤓真正影响你实现目标的,并非是当下节奏被打乱时耽误的那点进度,而是被打乱节奏后你的心态,影响了你接下来的该做的那些更重要的事。
解决间歇性堕落的方法:
1⃣找到对未来感的平衡
近期未来,就是你后面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或者下一刻就会面临的,离你很近的未来。远期未来,就是可能你需要几年后,人生下一个阶段里才会面临的,离你还比较远的未来。我们需要平衡好这个未来感,也就是要把近期未来的「享受」权重调得低一点,把远期未来的「成长」权重再调高一点,达到一种张弛有度的平衡。
书评 & 感言🤓比如拖延症,就是因为在近期未来里的几个小时内你想玩游戏或者追剧享受,但在远期未来里,你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厉害的人。不过在现实中,我们一般都会因为近期未来离自己更近,而暂时忽略远期未来的愿望,选择去玩了(🐶你懂的)。
2⃣把时间尺度拉长
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下,对你来说的「间歇性堕落」,都可以视为「短途休息」。核心是你无需为自己的堕落而后悔,也不需要有负罪感什么的,因为你牺牲了一小部分的时间,却获得了更好的精神状态,在之后的学习中更高效的专注。
3⃣精力管理胜于时间管理
精力才是决定你在单位时间里的产出和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在头脑技能最高的黄金时间段,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到平均状态的两倍,甚至更多。
原谅自己的间接性堕落:
一定要结果的是欲望,热爱过程的才是梦想。快速的得到想要的东西是一种诅咒,缓慢的得到想要的东西是一种恩赐。
书评 & 感言🤓与自己和解,如果要是非要在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改变,那睡觉都得带着负罪感。将之视为合理的休息,为了让自己走的更远。
书评 & 感言🤓做事情总有疲惫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崩的太紧,状态不好就休息,是为了更好的上路。这种间接性“堕落”不是真正的堕落,不要做到极致,过于追求完美主义。所谓物极必反,不要因为小小的障碍,而推翻整个计划否定自己。你要翻过得是山,遇见石头迈过去就好。跟自己讲和,让自己的间歇性休息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状态。
第10章有哪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学习方法?
【认知——让你爱上学习】
一定要把学习本身,转换成一个只属于你的正循环渠道,无论是「看了这本书可以装逼」还是「学了这个知识毕业后就可以涨薪」,一次转换不行,就两次。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同,成就感来源也不同,你得去自己定义它,转换成只对你有益的样子。
分支主题
【方法——让你学习效率提升十倍的方法】
1⃣大脑🧠的黄金时间:
根据脑科学理论,在头脑技能最高的时间段,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到平均状态的两倍,甚至更多。
1、利用醒后的 3 个小时,在自己专注力最高的时段(比如早上的这段时间),做需要专注力的工作。2、把这个「专注时间」固定,形成习惯,让头脑记住这个「专注时间」。
2⃣明日预设:
今晚就做明天的学习预设。提前预定动作,就是提前设置,把「A 事」当成是「B 事」的行为开关。
预设时间埋得越久,暗示性就越强,因为头一天已经想好的事情,第二天就不需要再经历意识上的深思熟虑了。
3⃣微习惯:
利用微习惯做事,你会收获巨大的惊喜。在完成你的微目标之后,你很可能会继续完成「额外环节」。(斯蒂芬·盖斯——《微习惯》)
正反馈很重要,它是哄着大脑持续坚持的那颗最甜的糖,而你做几乎没有门槛的微小动作,就会带来每天的一点正反馈,不会让你产生对「自律」的抵触情绪,从而持续的行动,进步,成功。就像这本书的摘要一样——「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在痛苦到来之前,我们已经完成;而完成本身,就是奖励。
4⃣费曼学习法:
别闹了,费曼先生。1、Pick a topic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d start studying it.选择一个学习主题,开始阅读关于它的所有资料,做必要的笔记。2、Pretend to teach your topic to a classroom. Make sure you're able to explain the topic in simple terms.假装你在教室里向学生解释这个主题,用尽量简单的词汇去描述它,力求学生能听懂。(听众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你的毛绒玩具)。3、Go back to the books when you get stuck.当你讲解卡壳的时候,再回头阅读资料,弄清楚再继续讲解。4、Simplify and use analogies.回到第一步,试图用更加简洁、直白的语言去讲述概念。
这个技巧的本质就是「模拟一个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的场景,复述一遍学习的知识。」
【环境——学习效果最好的学习环境】
1⃣建立专属学习的「仪式感」环境:
仪式感很重要,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触点」,让大脑建立一种场景感条件反射,只要碰到这个触点,就等于告诉大脑:「我要进入学习状态了,你准备好」。
2⃣让身边人认可你的学习:
告诉周围的人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我现在要学习了可以把声音开小一点吗?以诚恳的语气去寻求理解,而不是独自忍耐情绪,甚至爆发情绪。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做什么。
书评 & 感言🤓先让自己对学习提起兴趣,可以巧妙的利用转换机制。比如我学完英语可以撩外国妹子,读完书可以装逼,学了这个知识我就能涨钱等。增加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赋予学习意义。然后用好的学习方法(大脑的黄金时间、明日预设、微习惯、费曼学习法等)让自己事半功倍,给自己设置一个学习专属的环境,告诉别人自己不希望被打扰,从而更高效的投入学习。
第11章为什么保持迟钝,你会更加成功?
对生活保持适度的顿感:
《跃迁》中提到,在一个资源很多,多重博弈的世界,缓慢反应的能力比敏感有效很多,迟钝比敏捷更加重要,在管理复杂系统时,迟钝可以算是一种生存能力了。
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而越是这种庞大、复杂的系统,反馈的周期就越长,短期内的结果根本影响不了长期的走向,越是想控局,就越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身边随时都充斥着有许多诱惑和机会,看似弃之可惜。但长期来看,错过了这些,其实也根本没什么。(你会在意自己一个月前有没有打王者和吃鸡吗?)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遥远未来的动物。」人类注重未来的理由是为了让自己能在未来生活的更好,获取到多倍于当下的利益,又或者是将某些风险防患于未然。
思考遥远未来的能力,则需要钝感力的协助。只有能够对眼前的短期刺激做到不在意,才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建设未来。但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这么敏感,我们的注意力只会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消磨殆尽,变得浮躁,一事无成。可以这么说:操越大的盘,就越需要对短期体验的迟钝,对长期收益的想象力。迟钝点似乎也不坏。它让我们不在意短期得失,不被短期快感诱惑,变得专注,有定力。
但凡是能够清晰觉知到的情绪状态,大多都能自然而然得消失。——艾菲
关闭感知就是给了自己一个「延迟反应」的时间,让自己能够察觉到当下的情绪,并且想明白了再去做决定。如果你能观察到自己情绪的微妙变化,观察到自己每一次不经意间升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观察到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它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你自然就能回归平静与理智。
短期体验好的事情,未必真的有价值,也无法达成很长期的深远影响。而缺乏对未来的把控感,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近期的情绪,让我们变得浮躁、焦虑,更迫切的追求短期刺激。唯有保持适度的「迟钝」,才是破解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
书评 & 感言🤓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的主角,阿甘一直被人骂傻子,可他傻吗?那句:run,Forrest. 阿甘跑出了自己的人生传奇,跑出了美国传奇。阿甘对生活保持了顿感和非常强的定力,不管从橄榄球🏉明星到战争英雄,还是从百万富翁到亿万富翁, 他的人生达到了许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别人问他,你是傻子吗?阿甘说:做傻事的才是傻子,先生。当Jenny问他:阿甘,你有什么梦想?你以后想做什么?阿甘反问我为什么不能做自己。Jenny的一生都在追寻着外界,而阿甘却专注于自己,无论生活发生什么,他都欣然接受,这就是那句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各种味道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阿甘一跑就是三年许多记者问他,你为了什么跑?是世界和平?妇女主权?阿甘又说:我只是想跑。最后Jenny回到阿甘的身边直到去世前,阿甘对她讲述了自己的许多故事,Jenny躺在床上听着阿甘说跑步时见到的山河大海日月星辰,Jenny对阿甘说后悔没在你身边。阿甘的妈妈去世前对阿甘说,我只是时间到了,死亡是我们的归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阿甘问妈妈那我的归宿在哪里?妈妈告诉他你得自己去弄明白。包括最后影片开头结尾的羽毛,人生就像羽毛一样,你永远不知道风会把你吹多高多低,多近多远,命运会带给我们什么不知道,但是可以保持住自己的定力,对生活有一定的顿感,就像那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个口味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做好自己。对,就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像阿甘那样我只是想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而去从众追求那短暂的即时快乐,发自内心的去坚定自己的事情。一个人的内在越丰富他所需要从外界获得的就越少。现在得不到反馈那么再坚持一下吧,就像头顶的乌云,他们只是从头上飘过,而我们却还要前行。
第12章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
创造者思维:
不从事物表面去了解它,而是更深入的去透视,拆解它的内部,再重组,整合,回到它被包装和加工之前的原始状态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不同的站位,不同的视角。站在创造者的视角呢,和站在消费者的视角,看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
书评 & 感言🤓比如当你摸清楚游戏的规则与机制,也正是游戏失去吸引力的时候。因为此刻它对于你来说已经不再「未知」了,一切神秘感和不确定性都荡然无存。
「祛魅,剖值」。祛除那些虚伪的魅力,剖露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价值。当你站在消费者视角时,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永远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那样。只有站在创造者视角时,你才能看透这些东西肤浅的表面背后,映射出的真相和本质。
获得「创造者思维」的方法:
1⃣质疑,对你的生活保持审视:
社会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给我们设立了不少规则。这些规则不一定是对的,但却是最管用的。你要知道,规则不一定是对的。人生不是考试,什么都会有标准答案,生活中的大多数规则,对我们而言都只不过是「仅供参考」。当然,我们可能无法改变规则。敢于打破规则的人也永远是少数,但我们至少可以去质疑和审视规则中的自己。
按照自己的想法灵活的生活在规则之中,和按照规则循规蹈矩的去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读书,但我们可以质疑,我内心真正想学的是什么?这些书是不是适合我读的?我们需要找工作,但我们可以质疑,我的学历真的会决定我的工作吗?我可不可以去往其他方面提升自我价值呢?让自己觉察到规则的存在,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塑造和影响,再反过来去审视它,或许,你会摆脱规则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
2⃣还原,运行「逆向工程」:
创造者会先创造出一样东西,然后才轮到消费者去消费。那么,我们从消费者视角,再转回创造者视角的这个操作,我们不如把它叫做「逆向工程」。
当你看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试着去跟踪它的发展轨迹,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当你发现什么现象的时候,试着去揣摩其发酵之前的迹象,分析它造成的影响。
在表面背后,那些「看不到的」的东西,是什么?这样你也许才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吧。
3⃣动手,从「消费」到「创造」:
一件事物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层层设计和思考的,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最外面的那一层长什么样子。
当你不满足于它的表象,试着将它用你的方式还原重组,以自己的审美和思想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你就算是从一个消费者变为了创造者。这是一个需要调动深度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过程,也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
书评 & 感言🤓也是创造型思维和固定思维的不同,想想看到的那些软件里的视频,热评,热点等。你对他们是真爱还是只是为了和别人有个话题?人家背后的团队为什么这么设计?背后的数据计算给你上喜欢的菜是为了满足你的体验过程?让你心甘情愿的贡献时间的方式还有哪些?遇见事情没法解决换个思维方式,是不是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就怕自己不去思考,等着靠外界或别人来拯救自己。不要只想着去享受消费过程而是去感受事情的真相享受结果。
书评
内容通俗易懂又发人深省,摆脱迷茫的同时又为你献上方式方法,风趣幽默又贴近生活,有深度有逻辑。正如书名一样,醒脑之路,一条聪明人的养成之路。
总结 &收货
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己对它的态度,看《士兵突击》时班长老马在退伍前说别混日子了,小心让日子把你们给混了。自己是什么样自然看到的世物也就什么样,迷茫焦虑没意义,因为自己懂得太少做的事情太少看的太浅渐渐的成为了“消费者”vip,尤其是当孤独来临,反躬自身时越是难以忍受自己不断的寻求外部刺激,精神上的空虚让自己不知所措,非常容易相信别人。懒惰,不为自己去实干去务实去探索而是依靠外界或他人;自私,有一点压力就赶紧告诉别人,事后又为此后悔不已;虚荣,一旦有点成就就赶紧分享给别人,当遭受别人的嫉妒时又感慨,即使这样还是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是人就会犯错,可人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未来的自己如何覆盖这些可能,那一定不是现在的你什么也不做,无论命运带给什么都无法预知,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思维行动起来,至少现在可以管好自己的眼睛自己耳朵让它们感受到的是知识是学习。人只有学习才会带来进步,一个人懂得越多那么他从外界所需求的就越少。
《醒脑:另辟蹊径的聪明人养成之路》
基本信息 醒脑:另辟蹊径的聪明人养成之路
作者
柴桑
内容简介
你的潜力有多大,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当你掌握了一些不曾想到过的学习套路和思维方式,可能突然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你的脑子醒过来把~
分类
个人提升,提高认知,学习方法
第 1 章如何快速学习一门技能
基础概念ABC:
1⃣首先当你从 0 开始学习一门技能的时候,你对你要学习的那些东西是完全不会的,这里我们用一个分区 A 来放这些你需要学习,但你还完全不会的东西:
2⃣然后,当你开始去学习和练习这些完全你不熟悉的东西时,其中的一些技能你就会慢慢熟练,于是其中一部分技能就会移动到【能做但费力】的这个分区,我们用 B 来表示。
3⃣然后随着更多的练习和学习,你也在不断的熟练和精进这门技能,你不会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你会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并且你能做的越来越好。于是你就到达了【精通】的这个分区,我们用 C 来表示。
于是你可以看到,A 是越来越少的,C 是越来越多的。等到 A 分区的东西完全移动到 C 分区时,你就已经算是精通并掌握了这门技能。
书评 & 感言🤓作者以摄影🎥为例,1⃣零基础学习会通过接触A(内容包含构图片、光线、后期、设备、参数等),2⃣从选择设备开始在查阅大量资料后选择了一款性价比好的相机📷此时(选设备这子技能就从A到B),3⃣相机用久熟悉以后购买了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的款式,此时子技能(选设备)从B就到了C。学习其他的后期、光线等等子技能也是同理。
概念升级:A区填充and刻意练习
A区填充: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然后不断把它添加到 A 区,像这样:
书评 & 感言🤓比如在学习摄影🎥时发现角度不够等问题时又购买了无人机、三脚架等。不断添加子技能到A。
升级后的学习一门技能的路径是这样的:
书评 & 感言🤓首先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学习一门技能时A的区域要有什么样的子技能和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将需要学习的知识添加到A区,知道自己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对A进行填充。至于从A到B,B到C,四个字:刻意练习。这是能够有意识地从「不能做」到「精通」的最佳途径,甚至有时是唯一的途径。
刻意练习:
正确的刻意练习:从做那种稍微超出自己一点儿能力范围的事开始,一步步慢慢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而不是直接去练习那些远远超过当前能力的技能,把自己练得怀疑人生。学习一门技能的关键,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多管齐下,而是分步拆解,挨个攻克。
注意误区:
在阶段 B 堆积了太多东西。
开始同时学习一大堆你完全不会的子技能,学得半生不熟移动到 B 区。但一个学精通的能移动到 C 区的都没有。所以你一定要防止,在 B 阶段累积太多的「表现一般」的技能。这种形式的技能堆砌不仅会拖慢进步速度、扼杀进步,甚至还会导致你怀疑自己。
解决方案:
通过刻意练习去精通一个很小的技能,完胜去学习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
从颗粒度最小的子技能开始学习,把它练习精通之后,再去进行下一项。
正确流程:1⃣选择一个你现在还不能掌握的子技能,把它拆成一个你经过一到三组 45~90 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 95% 的精通度的小任务。 2⃣然后你只用专注的练习这个任务,直到你可以达到 95% 的精通度为止,再去开始练习下一个。【先把一个很小的技能刻意练习到精通,完胜去把一堆技能学得半生不熟。】,这样你的每一个练习就都是有效的,有正反馈的。
刻意练习总结:
A到B,B到C的刻意练习的总结:把 A 区中那些你需要学习的子技能,不断地拆解成你通过一到三组 45~90 分钟的练习就能精通的许多个小任务,挨个攻克,直到全部精通。
感性知识:A区直接到C区
在接触足够多的反馈之后,你的大脑就会在无需意识介入的情况下,开始发现潜在的规律。伴随着更多的接触,你的大脑回开始精心调整它的感知能力,最终找到真正的规律。例子:比如国际象棋手看一眼棋盘就立即知道该走哪一步棋,职业的鉴定师看一眼就能识别假画,甚至一些职业军人,能准确预感哪栋房屋即将爆炸或者着火。
感性知识就是【从 A 区直接移动到 C 区】的原理。
通过感性接触从 A 直接到 C,也有一个技术含量,那就是大脑需要足够多,足够高质量,足够多样性的案例,否则就无法找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得到准确的规律。
1⃣实例的数量必须足够大才行。 ——具体要多少,每个领域都不一样,但多多益善总是对的~总之我们需要很多、很多、很多的实例,才能让大脑发现做好这件事的规律。
2⃣实例的质量必须足够高才行。 ——这是肯定的,只有看优质的内容,才能形成对优质内容的鉴定直觉,并且有意识的让自己去靠拢。
3⃣实例要足够多样性才行。——要让大脑发现规律,就要给到足够的信息,让大脑从一堆这个领域中不同的实例中去找到不变的规律,实例越多,越有多样性,大脑找到的规律就越准确。
练习一段时间后效果不好的原因:1⃣缺乏足够的实例2⃣实例的多样化程度不够3⃣接触与反馈的间隔时间过长 4⃣特征或模式过于细微,难以察觉。
最终:从 0 开始学习一门技能到精通的全部过程:
好的工具只有在你去使用的时候,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无论学习多少方法论和技巧,都不能离开大量的刻意练习。无论如何,先去做!
本章节想法🤯:
🤔书评 & 感言 简单的ABC基础概念也让我想起了DIKW的学习模式,都是给大脑建立地图,构建知识体系,想的再多不如动手去做,实践出真知。学习由浅入深,脚踏实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 2 章为什么要多学一些【没有用】的知识
非功利学习>功利性学习,为什么>怎么做:
功利性学习:功利学习,抱着的是「怎么做」的心态。比如: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要怎么学才能学会?——功利学习寻求的是一个封闭式的答案,它无法衍生出支线价值。
非功利性学习:非功利学习,抱着的是「为什么」的心态。比如:我为什么想学这个?它为什么会存在?——非功利学习寻求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答案,它可以衍生出支线价值。
「怎么做」和「为什么」的不同心态:
只要搞懂一个「为什么」,就能够游刃有余应对一百种「怎么做」。
「怎么做」对应的只是流程,而「为什么」对应的才是原理。明白了原理,你就能发现,很多问题解决起来,都是换汤不换药的。
书评 & 感言🤔数学学得好的人,懂得了理科思维,于是学起物理和化学也会相当轻松,啃完了某本名著的人,意会到了其作品精髓,就连自己在现实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能有一个质的提升。后者赋予自己更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这种支线价值却是无限的。
当你开始从工具层面的单一的「怎么做」,变成了去思考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当你抱着「为什么」的心态去学习时,你会发现——居然有许多你曾经认为「没有用」的知识,未来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有了存在感。
没有真正的无用知识:
知识就是知识,当你得到了它,你就得到了一小片自己世界观的拼图,你拼的越多,世界观就越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种东西渐渐浮现,那就是你关于信息的直觉。——河森堡
它的确被内化和吸收进你的潜意识,或许在未来可能你都不曾想过的某个地方,突然就迸发出存在感。
书评 & 感言🤓把你的世界观想象成一个大拼图,知识越多,这个拼图就越完整,你所能看见的图景就越全,你的某种「直觉」就会越强烈。有句话叫「此处就是别处」,这其实指的就是世间之事,只要你足够深入,就能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而当你越发的完善这份世界观拼图,就会发现原来许多跨界的知识都是可以相通的。比如熟练的运用跨界素材,生动的比喻,用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描述公司企业的狼性文化。运用专业知识说出浪漫的情话(一本正经的“骚”话连篇:1⃣血液流遍全身最后回到心脏就像我喜欢你不远万里还是奔向你。2⃣那个秋夜,你对我粲然一笑,整片银河便流过我的虹膜趟过晶状体。星海溶溶,汇入视网,而你犹如星光聚集,从此刻在我的玻璃体中。)最后发现原来学的只是暂时还不知道该怎么用的知识,而绝对不是没用的知识。就像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对你产生了细枝末节的影响,而它们也在无形中塑造了你。
成为一个懂得独立思考🤯,有生活趣味的人:
1、保留自己「无偏见」的好奇心。
当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懂得分明了「对错」,对自己价值观不认可的东西,条件反射的你就会认为它是不对的。但其实,世间万物没有一个标准意义的对错,只看你能不能不带偏见,不带自己的眼光,试着去了解它,再接纳它。
书评 & 感言🤔想想童年时期我们总是向世界中各种东西发问,但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却从不批判对错。这种童心,就是一种「无偏见」的好奇心。
2、多去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考虑用处。
那种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中获得的欣喜,感动,满足,都会内化为你的气质和内涵。一个被热爱的东西滋润着的人,是看得出来的。多少人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有趣与特别,殊不知这仅仅只需要去坚持做做自己喜欢的事。
3、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知识不如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则环绕着全世界。——爱因斯坦
书评 & 感言🤔如果不是想象力,那么世界第一辆汽车🚙也不会出现,而是被更快的🐴马代替。如果没有想象力那么互联网,科技智能也就不会出现。人们或许还在飞鸽传书吧。
书评 & 感言 🤓功利性学习也是必须的它会让人成为技术大师,工具大师。而非功利性学习往往也是塑造自身魅力的那部分。或许,有些知识你不会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也难以将它作为高大上的谈资。但是通过它却感受到真实世界的美好。知识就在那里,关键是看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叔本华说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每个人自身是什么样,他就这样看待别人,因为他只能按照自身的理智来理解和把握别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具有生活趣味的人。
第 3 章在迷茫的时候该做什么?
什么是迷茫?
迷茫,就是在突然一瞬间里,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什么都不想干,不知道未来去往何处」的一个状态。往往是伴随着你需要作出重大选择的某个时刻,抑或是你突然开始质疑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而这样到来的。
究其原因,有两点,1⃣一个是快乐门槛的降低,2⃣另一个是人生选择的折中性变大了。现在人真正能够靠自己去思考的时间变少了,而虚假的快乐却变多了。
书评 & 感言🤓1⃣抖音背后的万人团队,头条智能的推荐算法,特效百出的综艺喜剧,无时不刻不在讨好着你,你只需要动动手指,连上 wifi,就可以感受到被精心设计过的快乐。于是,你思考意义,或者提升自我的时间被占领。2⃣现在的90年以后的孩子,用不着背负太多。考不上名校,二本一样可以混;嫌找工作累,就一直考研读博;毕业了感觉毫无竞争力,直接回家父母帮你找找关系也能凑合找到个工作,食宿都省了。于是,催你上进的压力也被排除了。没有什么快乐是需要代价的,没有什么压力是必须背负的。所以享受着被安排的一切,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自己也不知道。
迷茫【静止】的状态:温水煮青蛙
迷茫在短期内并不致命,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煎熬着我们的内心,消磨我们的精神能量。且它不像压力,因为在短期内它不会对你的实际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有点堵。所以,很多人都并不会因为迷茫的感受,就马上做出实质的行动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停滞在手足无措的迷茫状态之中。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是非线性的,这个曲率需要你自己去调整和测量,你也并不需要通过别人的刻板印象和社会的潜规则去要求自己,你完全可以抗住这短暂的痛苦去自己探索一下。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通常是因为见识还没有匹配上认知,无法对现状去做出一些解释,还会对一些新鲜且棘手的事情,感到痛苦和烦躁。
走出迷茫的办法:
1⃣随便做出一个动作,尽快得到一些确定的,有反馈的东西,从这个【静止】的状态先走出来。
书评 & 感言🤓通过一些这些小小的正反馈,可以帮你养成习惯,然后你再尝试慢慢「加码」。比如每天早起10分钟,每天10个俯卧撑,每天看书10页。通过这 3 个小小的,简单的动作,你感受到了习惯的力量,你发现原来改变并不是看决心和努力,而是看时间和耐心的。不在烈性,而在持续性。于是,你慢慢从迷茫期的【静止状态】动了起来。
2⃣开始在某一领域里提升自己,为自己增值。
①学一些工作用得上的技能:演讲、写作、PPT、新媒体、Excel、英语、编程、心理学、经济学、时间管理、思维导图、PS…
②学一些生活用得上的技能:做饭、穿搭、营养学、理财、阅读、演讲、表达、修电脑…
③也可以学一些陶冶气质的技能:吉他、书法、绘画、插花、舞蹈、陶艺、羊毛毡、木工…
④还可以学一些对身体好的技能:篮球、滑板、长跑、羽毛球、网球、瑜伽、搏击、游泳…
往往并不是我们因为自己喜欢一样东西,然后就会擅长它。而是因为我们恰好擅长一样东西,并从中得到了正反馈和鼓励,才会喜欢上它。让自己先有事可做,让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慢慢浮现出来,而不是望天空想。不要让自己的世界太小,一点点迷茫就可以困住你好久。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3⃣找到你自己的真正的兴趣领域所在,你需要一个能够让自己持续通过内在满足而矫正迷茫的内源动力,值得你坚持做一生的东西。
①偶像看齐法:可以走一条别人验证过了可以成功的路,去跟随他的脚步,一步步走。如果你遇到什么瓶颈期和困难,也可以去看看他当初怎么解决的。而且有一个偶像可以看齐,也会是你持续前行的动力,就像是灯塔一样。
②成就事件法:可以探索出你目前的能力范围在哪里,以及你知道做什么领域的事情可以让你获得成就感,利用这个正反馈你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
四个步骤如下:1⃣、找张纸,回想曾经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几件事是什么?一一列出来2、复盘当时的情况和目标是什么,你采取的行动和态度是什么,这个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能力?3⃣、最后你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你最满意的是哪个部分?4⃣、通过以上你分析出的能力和结果部分,定位到你感兴趣的事件归属领域是什么,以及完成它所需的能力是什么,然后去持续锻炼能力去获取成就感。
第4章学霸和普通人的真正差距在哪?
1⃣黑色生命力:
不断的被痛苦压住,又不断的翻身把痛苦给予痛击,并在这个互相搏击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时光。」
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而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曲线,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区间,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
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就会得到一种「黑色生命力」(Black vitality)。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生命力,支撑着我们活着,度过每一天。而有一种生命力,是只能在经受过失望、逆境或创伤,并渡过、幸存下来的人才能够获得的。
【从地狱回来的人】的特点:
情绪方面:他们熟悉痛苦,会比没有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人更懂得如何处理痛苦情绪,Arous 等人研究发现,痛苦的人比快乐的人共情能力更强,而他们的自我治愈力也更好。
认知方面:他们会有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真实世界的狗血和魔幻,他们的认知会高于一般人。
他们更懂得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真实,他们曾经经历过不一致,所以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有着高于一般人的认知。当别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已经能自我安慰「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自我效能感与价值感的提升,就会成为支撑他度过人生中更多坎坷的力量。
走出低谷获得黑色生命力的方法:
1⃣接纳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不要压抑自己,难过时就要理解自己在难过,最好可以去大哭一场,只有先接纳你的负面情绪,你才能在最后与它和解。
2⃣相信自己的痛苦是有意义的:当人在经历一件事感受到煎熬时,如果能想到完成这件事的动机和意义时,其实就不会那么难过了。人其实并不是害怕痛苦,而是害怕毫无意义的痛苦。所以,要相信你所有经历的,都是为了让你成长。
3⃣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当你意识到你开始通过一件事情评价整个自己的时候,就要打住,并且要不断找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你会找到许多证据去推翻这个标签,并且要相信,你会蜕变成一个更好的,更值得的人。
2⃣抵抗时间扭曲:
一般人,很难察觉到时间扭曲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在心理学上叫做「时间贴现」(Time Discounting)。它是指,当时间流逝得越快,我们对做一件事的未来价值的估值就会越下降。我们会越发感受不到未来的存在,而只关注当下怎么样。
时间就像一面透镜,会对我们对价值的判断进行扭曲,会让我们变得短视,沉迷即时满足,很难踏实下来去为自己做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情。
书评 & 感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即使时间从未改变过,但在我们的主观感觉上,时间就被「扭曲」了。所以有许多人就产生了以下心态:👆1⃣学这个东西干什么?10 年后都不知道这个岗位还在不在。—— 但你学或不学,10 年后都会到来,区别在于,如果学了,到时候你还多了一种可能。2⃣✌做这个事情干什么?又看不到什么效果。——但你做或不做,这件事的效果都是会存在的。区别在于,它是会在当下就对你产生影响,还是在未来会对你产生影响。我们是根据做一件事到底有多少价值去选择是否行动的……所以对时间的认知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许多人宁愿马上刷个手机打把游戏,也不愿意为下个月考试好好复习一把。
强大的人,往往会刻意锻炼自己抵抗时间扭曲的能力,不被时间贴现所影响。他们对时间的敏感度超于常人。
✌抵抗时间扭曲的2⃣个方法:
察觉到时间对你的诅咒,并且有意识的去克服它。1⃣每天花 1 个小时去做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一定要保证在很长的一个周期内你都会坚持去做它,得到什么结果无所谓,重要的是得让自己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感受到时间真实的流逝。2⃣每天为自己的生活找点变化。不要让自己每一天都只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因为越是只做重复性的动作,大脑就越会倾向于遗忘这段记忆!(因为没什么营养和新鲜感)哪怕是一些微小的变化,比如换换手机壁纸,穿不同的风格,做做饭,换换学习方式,选择不同运动等,这些微小的变化,都会留在你经历过的每一段时间,每一段记忆里。
3⃣从消费到创造:
一个需要调动深度思考能力和执行力的过程,也是厉害的人和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的本质差别。当你开始创造时,你会感受到比你单纯停留在「消费」时更高层级、更丰富的体验感。
模式的转变:
一件事物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层层设计和思考的,而当你不满足于它的表象,试着开始从它的结构和原理去思考和拆解时,你就开始了解构。
解构之后,你又再次试着把它还原,重组,甚至加入自己的经验去创新,最后再将它用你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时候,你就算是从一个消费者变为了创造者。
✌消费到创造的2⃣个建议:
1⃣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好奇心是一切创造的起点。它可以帮我们保持尝试和探索新事物的源动力,即使是从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也能发现许多值得探索的点。多去尝试新事物,多从旧事物中找到新细节,以及,时刻保持问自己「为什么」的能力。2⃣没事多去「拆」东西。我们了解一样事物构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然年纪大了就别像🐻熊孩子那样拆的放飞自我了)可以思考:①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②组装逻辑是什么? ③这些部分还可以和什么东西联系起来? ④ 我要怎么才能用上它?
书评 & 感言🤓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花钱购物属于金钱消费💰,玩手机刷软件属于时间消费。心不在焉的工作时与朋友聊天是注意力的消费。那么当看到一篇好文有没有想过它的结构与手法再去自己创造一篇,打游戏玩爽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去解锁新玩法,搜索下彩蛋,创造分享自己的攻略。所以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是去消费它,而是去参与创造它。为什么它是以这种方式由来的?那么我可以再去增加或创造什么?把自己从消费者转向生产者。《穷爸爸与富爸爸》:穷人花血汗钱,富人花资产赚的钱。最后总结:首先是能够从低谷中获得黑色生命力,其次是对抗时空扭曲的能力,最后,从消费者成为创造者。
第5章为什么你的进步总比别人慢?
量变产生质变:
刚开始学习一样东西时,此时的你,仅仅只处在「量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只需关注量,而无需求质。许多人之所以坚持不下去学习一样东西,往往就是在该关注量,安心积累量变的时候,直接跳跃过去,关注了现阶段的自己所控制不了的质变。
在任何领域想做好,都是这么个无可奈何的逻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这个你唯一能靠自己去创造的条件,就是积累「量」。
何森堡曾有过自己的一个感悟: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分两步,第一步是让自己处于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第二步才是把事情做好。
书评 & 感言 🧐无论干什么,都先别想着做出成绩来,而应该先想着如何让自己处于那种容易做出成绩的状态里并且稳住,指不定哪天突然顿悟或者突破瓶颈期,噌一下,人就上去了,成绩就有了。过早的求质,只能让自己有一种「为什么我怎么都做不好呢?」的挫败感。但如果是先求量,你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做,不断的看见自己的进步,进而获得去坚持积累的自信的。
为此我们该做的事情:
1、找准自己想要达到质变的那个领域,千万别找偏了定位。——你是不是错把噪声看成了价值,去进行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积累?看 100 本霸道总裁你会变成玛丽苏恋爱脑,但看 100 本博物杂志你就会变成行走图书馆。
2、在这个领域大量的输出,但不能只做动作,而是要去思考和内化,形成积累。——你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去思考内化,反刍上一次的经验?你是在做重复性动作还是在进行积累?抄 100 本笔记你会变成打字机,但刷 100 套题你就会变成学霸。
书评 & 感言🤓此处与《向上生长》中的数量堆死质量,量变产生质变是一样道理。在做事情初期想要自己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不是天赋异禀那么首先接受自己的普通。身材变彭于晏撸铁有1w次了没?想视频照片拍的牛逼那么有过1w次了没?想赚大钱暴富那么有从床上早起过1w次没?(要饭的能早起他也不至于要饭去)不要光想了1w次。要先保证数量的积累,至于自己适不适合,那是下一阶段的事,连动都没动,光想有啥用,前期质量我们不能保证,但是唯一可以保证的是数量的积累,保证你可以去写去读去做,保证自己的手不是抓着手机不放,而你能在未来领先他人的优势也就是时间上的优势。
第6章越学习反而越退步,怎么回事?
WTF?反直觉?学的东西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在退步?
举几个例子:1⃣报了很多的课,看了很多书,为啥还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2⃣就算没什么坏事发生,也还是感觉焦虑不快乐。3⃣学的越多,反而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一无所长。4⃣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难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
若是你经历了「努力却退步」的怪圈,也会被简单粗暴归结为「那是你还不够努力,懂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书评 & 感言🤓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学习改变命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只要你学习了就能考好就会进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下,也就有了这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学习=进步】。而现在几乎所有的营销号,知识付费大 V 都在不停的鼓吹进步至上论,制造焦虑,打鸡血灌鸡汤,一刻不愿意让你接受自己的无知,不允许你停止输入的步伐。退步这件事从来不被接受,也不被理解,他们只会教你怎么努力上进,告诉你只有在进步的状态才是最好的。但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明明学了很多,非但没进步反而退步了。比如明明很努力的复习,却还是没那些上课睡觉下课游戏的同学考的好。明明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知识,工作上更是加班加点,业绩却还是不尽人意。这是反常识的,可能你一开始会恐惧,不能接受「努力却退步」的这个事实。而「学习=进步」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你只能感觉,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是我还不够努力吗?」「是我智商有问题吗?」「是我能力不行,方法不对吗?」你会开始怀疑自己,迷茫之中就可能被各类知识贩子给割了韭菜。
进步和退步同时发生:
「你必须要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爱丽丝梦游仙境》
「进步」与「退步」,从来就不是你存我亡的关系,它们自始至终,都在独立发生,相互并存。只是我们长期只看到前者,忽视了后者。我们过度关注自己青年期时飞速的成长进度,而忽略了那些也在退步的部分,成年后,我们有了更全面审视自己的机会,于是才发现自己状似有了更多「在退步」的地方。
书评 & 感言🤓就像发育与衰老,每天细胞的新陈代谢都在更替,只是我们现在还很年轻,觉得老距离自己很远怎么也得是30岁之后的事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细胞新生的速度低于了细胞死亡的速度,那么人也就看着老去了。当我们在新环境中交了新朋友,也同样在和老朋友渐渐远去。学习新的知识旧的知识也会被淡忘(别说初中数学题了,我都没信心可以把小学的数学题做出来😹),最后呈现的状态就是看自己进步的步子跨的大,还是退步的步子跨的大。
接受事实:无知>已知
惊人的事实:我们能感受到的自己的无知,就总是多于已知的。别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当我们学会了一样东西的时候,其实这样东西仅仅是刚入门这个庞大领域的垫脚石。「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当你进步了一点点的时候,往往你会看到自己更多的「无知」。已知的那点东西无法弥补指数倍增长的无知,而你此时的能力,还无法覆盖你所意识到的「无知」带来的问题,你无法解决它们,这会产生一种割裂感。所以你才会感觉自己在退步,而且越来越退步。
书评 & 感言🤓比如随着长大经历的越来越多,很难在像以前的自己一样说话不过脑子,水平有限又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还是猥琐发育吧。而这也是知识增长的正常现象,有时所感受的退步,恰恰是进步的表现。就像在一个转速越来越高的跑步机上🏃,人退后了但是自己的脚程并没有降低。
🧠:我们能感受自己的无知,那么从宏观角度看我们不能感受到的无知也就是连想都想不到的无限大的神秘区域,所以说你的无知超出你的想象。
所以有时候无需去和自己还不懂多少较劲,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弥补你的无知。你所能做的,就是坦然的接受自己在进步路上的「无知」。甚至要去主动感受自己越来越多的「无知」。
更好的进步,就必须容忍退步:
「未来对现在的影响,一如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你的进步,是现在的自己相对于过去的自己而言的。而你的退步,却是现在的自己相对于未来的自己而言的。
每一个蜕变式的进步,都必将伴随着痛苦的「退步感」,瓶颈期,平台期是升级必备的路障和小 BOSS。
必经的过程:科学就是不断的打脸,学习就是不断的怀疑人生。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能够一直前行,而不用休息和归返的事物。
水是生命之源,喝水的好处众所周知,但哪怕是生命之源,喝过多也会水中毒。你不能想要追求光明,又不愿看到影子。求知同样如此。
书评 & 感言🤓懂得越多就越了解自己的无知。渐渐变得越来越沉默,平静,不愿表达,因为通过学习进步的同时也感受了自己的无知还有很多。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太极里的两极,阴阳。日常生活中每次的进步也在伴随着退步,想跳的更远就要蹲的更低。想拿起东西就要弯曲手指。想出拳就要肩膀后移,想给人个大嘴巴也要往后抡胳膊。没有什么是必须这样的,不能封闭自己的思想,发现自己的无知不可怕,接受容忍它。可怕的是无知却不自知。想要向前迈进一步,也要为退步保留必要的空间。
第7章早起学习和熬夜学习哪个效果更好?
早起提升与熬夜提升的差别:
1⃣精力槽不一样。
书评 & 感言🤓早起后的大脑和身体都经过了一晚的休憩,醒来后精力槽是满的,刚睡了一觉满血复活。那么这份精力可以把它先奉献给自己的梦想、追求,而不是等到工作把你搞得精疲力尽之后,晚上再来想——那时,你往往无从精力去考虑,也被磨杀过了行动的勇气。而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就是工作一天后除了想躺着玩手机发呆啥也不想干。
2⃣心累密度不一样。
书评 & 感言🤓上班尽量不迟到,放假睡到自然醒。上班累,烦人,白天上班各种事,看别人脸色,路上堵车,时刻关注微信群里的消息等,或情绪或冲突都在影响着自己。而到了晚上自己的心思早就被白天的各种事给耗光了。还要去做学习计划,搞自己的事情。然后告诉自己:活着不好吗?那么累干嘛?然后就没有提升没有然后了。
3⃣心灵充盈度不一样。
书评 & 感言 🤓很多时候人的负面情绪都不完全来源于一件复杂困难的事情,而是来源于对自己拖延和逃避的懊悔感。但是你早起时已经把最重要的事做完了,你的一天就是从收获感开始的。那接下来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感觉这一天被浪费了。想想自己持续放弃的怪圈,为啥玩手机打游戏重拳出击,一看两眼书就唯唯诺诺。
早起提升的意义:
早起并不是执着于时间概念的比拼,其实它更多的是对精力角度的考量。
书评 & 感言🤓不是六点起床七点起床才叫早起,只要你能保证起得比平时早,并能保证这段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且你没有去做一些娱乐性消耗性的事情,那这个早起就算是有意义的。你掌握了自己的时间,并且这段时间是你可控的。
早起与熬夜对时间的感知度不同:
在相同的时间里,如果我们经历了新奇的性质丰富的事件,回顾时就会觉得这段时间很长。但如果我们经历了重复性的毫无新意的事件,回顾时就会觉得这段时间过得很快。
书评 & 感言🤓我们会觉得「无聊重复」的时间过得快,因为在单位时间里我们经历的信息密度是单调重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毫无新鲜感,没什么好想的。就像长大后我们已经足够熟悉教育模式和职场事务,每天都在做着不再有新鲜感的事。就好比你出去旅行时间反而变得慢了。早起后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那你回顾起这段时光就会感觉很充实,很有收获感。熬夜时,我们往往做的都是没什么新鲜感的事——刷微博追剧打游戏。那回顾时这段时间就会进入快时区,就会毫无印象,像这段时间白扔了一样。
早起应该用来成长,用来自我实现,而不是去补昨天拖延落下的债。网易云热评:其实可以用早起代替熬夜,世界都还在睡,爸妈都还在睡,老板在睡老师在睡,全世界都还在睡,你就可以看着太阳慢慢升起,就会感到光明原来总会来到。你在乎的人也会慢慢醒来,世界还在慢慢运转,你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书评 & 感言🤓想起了叔本华的一段话。叔本华说:无论是在总角之年,还是旅行在外,与我们行将迟暮,或者身在家中相比,新鲜的事物终究会使时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长得多。但是,慢慢地,我们要是长时间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感觉现象,我们的智力就在磨损掉,我们所经历过的人和物也就更加难以影响到我们。然后,日子也就越来越没意义,越来越短暂。早起与熬夜同样让我对时间的感知有很大的不同。在此我和作者观点一样都是熬夜时候去提升的效果差,而对于生物钟来说也不友好还容易收货秃然的惊喜,所以认为早起比熬夜值得,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样。说说早起吧,首先就感觉到时间变长了,而且这段时间精力充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精力最充沛的时间献给自己,哪怕自己为自己提升的事情只有一会。以前自己的生物钟就是早上就是中午晚上是主战场,认为早起那不是年纪大的人才有的特殊技能吗?可当我从猫头鹰切换为百灵鸟后,尤其是当你在早上完成提升的任务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这一天都会因此而变得充实。当其他人都在睡觉,你起来已经把事情做完了。那是一种完全掌控自己掌控时间的感觉,甚至你可以感觉今天的自己是吃了成长快乐。而随着时间的拉长,你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也就非常明显。正是这种提升为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也让自己变得动力十足。最后还是一句叔本华的话吧:每一天都是一个小小的生命,每一次苏醒、每一次晨起都是一个小小的新生,每一个崭新的早晨都是一个小小的青春,每一次赖床昏睡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