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技艺》读书笔记
2021-05-19 23:22:27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一切皆有可能,巅峰表现 = 动机 + 学习 + 创造力 +心流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不可能的技艺》
巅峰表现之——创造力(creativity)
一个基于脑神经科学的创造力模型
创造力,可以理解为大脑中三个神经网络的互动。
第一个网络叫「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也叫「注意力网络」。它的作用是决定你的注意力在哪,你当前着重思考的是什么。
第二个网络叫「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它的作用是想象。
第三个网络叫「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它的作用是时刻监视各种想法和各种信息,评估它们的重要性。
所谓训练创造力,就是训练注意力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突显网络这三个网络。在理想的创造时刻,这三个网络必须火力全开,互相之间能够快速自然地切换。
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缩写为 ACC)
有多项研究表明,在灵感迸发的那个“啊哈!”时刻之前,大脑的 ACC 都是活跃的,是处在点亮的状态。
创造力的前提是点亮你的 ACC。
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第一个心法,也最重要的心法,就是你得有个好心情
一是感恩练习会给你带来积极的思维;
二是调整心态,要选择积极的想法;
三是有规律的运动,运动能降低你的压力感;
四是良好的休息。
第二个办法是扩大你的视野
这个要点是不要让思想过分地集中。
第三个办法是要有余闲和孤独感
余闲
人有余闲,不着急去做事,才能舒服地开启默认模式网络。做白日梦对创造性思维很有好处。
所以哪怕你再忙,你做的事儿再大,也一定要确保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余闲。每一分钟都安排满了的人不是能做大事的人。
孤独感
为了开启默认模式网络,我们还应该跟正在考虑的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就是说不要一直都想着这个问题,适当地停止思考,跳出来,也许反而能得到灵感。
而这些就要求你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最好有点孤独感。
创造力的副作用
21世纪教育最重要的四种素质
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交流(Communication)和协作(Collaboration)
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他的默认模式网络会非常自由,所以他在一定程度上就很像是一个孩子。
给默认模式网络松绑
一个办法是喝点酒。
一个方法是要广博。
创新,尤其是好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
还有个方法是要具体。
在使用一个素材、例子或者想法的时候,一定说得很具体才好。
保证创造的可持续性
首先你得意识到创意工作是个无限游戏,得有意识地保留一个火种。
可持续性还意味着合理对待创作中的挫折。
可持续性还意味着始终不满足
创造的副作用
你的脑子里总是有、而且总得有各种矛盾的想法,恰恰是矛盾想法才能让你的作品有意思。
创造者整天处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之中,这种内心的冲突会给他带来痛苦。
创造这件事儿其实是在跟社会冲突。
你说的话题太前卫就难免曲高和寡,别人不理解你,甚至会嘲笑你。你的想法一激进,别人就会认为你是离经叛道。你会经常被人孤立和误解。
创意人员的情绪往往是不稳定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他们情绪不稳定。
他明明说好了这个小说半年交稿,结果半年时间才写出了一章,完了还把这章撕掉了。合作者会认为这人特别不靠谱,创意人员天生就有不靠谱的名声。
巅峰表现之——心流(flow)
心流概念
「心流」这个词最早是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 1990 年出版的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一书中提出的
契克森米哈赖本来是想研究人的幸福感从哪来。他调研了各行各业的人,发现人们感到最幸福的时刻都是一种相似的状态。你的每个决定、每个行动都跟你的上一个决定、上一个行动无缝衔接,做事完全不卡壳,非常顺畅,整个是自由流动的感觉,所以他把这个状态叫做「心流」(flow)—— 其实「心」字还是中文添加的,本来就叫「流」
契克森米哈赖的贡献在于,他开启了心流的科学化。
心流的六个特征
第一,注意力完全集中。
你的注意力被高度锁定在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全神贯注,不想别的。
第二,意识和行动融为一体。
你已经忘记了自己,你已经融化在这件事之中。
第三,内心评判声音消失。
你不受评判,非常自由。
第四,时间感消失。
你忘记了时间的流动。一般表现为时间加速,明明已经过了几个小时,你还以为只过了几分钟。
第五,强烈的自主。
你感觉完全掌控局面 —— 而这个局面恰恰又是平时不可掌控的.
第六,强烈的愉悦感。
「爽」和「high」还不足以形容那种愉悦感的丰富性,反正是特别高兴特别满足。你对那种感觉的印象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你会宁可冒很大的危险也想再来一次。
心流的基本原理
一个是停止:
让前额叶皮质的大部分活动停止下来,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感,关闭监控声音。
一个是集中:
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这件事上,彻底活在当下。
一个是接管:
让最擅长快速计算的大脑区域接管工作,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体验最高的乐趣。
心流的三个触发器
一是即时反馈,
最好就是有个人专门负责给你反馈
二是挑战和技能的平衡,
要想进入心流,你这个工作最好有一定的挑战性,跟你的技能相匹配。
挑战太大你会有恐惧感,可是难度太低你又会觉得很无聊。
心流通常出现在挑战比技能稍微高一点,跳一跳能够着的地方。
三是明确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其实也是减法 —— 关键词是“清晰”。如果你非常明确此时此刻要做什么,而不必瞻前顾后猜测做的结果,你就更容易做在当下。
加法和减法
加法
内在驱动
即时反馈
如果做一件事马上就能得到反馈,就好像打游戏一样,你就很容易深入进去。
现在大多数反馈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即时。
增加这个事儿的新奇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据有的研究说把新奇性和不可预测性加在一起,能够让人的多巴胺提升700%,效果基本等同于可卡因,这就是为什么打游戏和赌博特别容易让人进入心流。
主动创造条件
而如果这个事儿既没有多大挑战、又没有什么反馈,你感到简直无聊,怎么办呢?有一些特殊的办法。比如找个有危险的地方去做这件事。危险感会让你自动集中注意力,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还有一个办法是所谓的深度体验。
比如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在视觉和听觉之外,加上触觉、嗅觉,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在当下。
减法
分流的首要办法就是减少分心
战略上的方法是要有自主感。
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有控制力,不是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而是自己要做这件事。自主的感觉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有关系,有愉悦感。自主而不受干扰,注意力能耗才能降下来。
清晰的目标
关于本书
《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入门》(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
作者: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巅峰表现 = 动机 + 学习 + 创造力 +心流
动机 = 驱动力 + 目标 + 坚毅力
驱动力 = 外部驱动 + 内在驱动
内在驱动 = 好奇心、热情、意义、目的
三级目标体系
一级目标是目的
二级目标是高难度目标
三级目标是清晰目标
坚毅力
坚毅力、意志力、成长思维模式
应对挫折感和恐惧、战略性休息、心流极端体验
学习 = 学什么 + 怎么学
学什么:学“20%” + 学看家本领 + 学别人不会的东西
怎么学:五步 - 1.读书 -- 2.采访专家 -- 3.到达前沿-- 4.形成观点 -- 5.完成叙事 -
巅峰表现之——动机(motivation)
驱动力(drive)
外部驱动
内部驱动
1.好奇心(curiosity)
2.热情(passion)
3.目的(purpose)
注意“目的”和“目标”(goal)不完全一样。
目标是很具体的,比如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某件事;
目的则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比如我要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目的是你的使命所在,是你做的这件事有意义。
目标(goals)
自主性(autonomy)
自主会带来对「精通」(mastery)的追求。
精通是对手艺的虔诚,是对进步的需求,是对不断改进的冲动。
精通感每一次都能给你带来多巴胺。
第一级是目的(purpose)。目的是人生尺度上的东西。
第二级是高难度目标(HHG)。
第三级叫「清晰目标(clear goals)」,是每一天具体要做的事情,相当于任务列表上的任务。
坚毅力(grit)
坚毅力(grit)、意志力(will power)、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应对挫折感
心法
真正的问题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你对挫折的反应。
叫苦叫累于事无补,我们需要把困难当做挑战而不是威胁,想着如何解决它。
控制想法的三个办法
1.跟自己进行「积极对话」,鼓励自己
分支主题
2.感恩
对想要取得极端成功的修行者来说,感恩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改变大脑中消极性的偏见。
感恩是接收积极信息的训练。
3.冥想
其实冥想的核心目的,就是选择和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而不被它们所控制。
一是让思想专注在一件事上,比如专注于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
二是旁观和倾听自己随时涌现出来的各种情绪。
应对恐惧
恐惧从何而来
总有一些你为了达成目标而不得不做,可是又强烈地不想去做的事情。
恐惧有个最大的优点,它是一个很好的动力
当你感受到恐惧的时候,你自动就会专注,你自动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外化恐惧感
不要专注于恐惧这个想法,而是要去感受恐惧对你*身体* —— 而不是*大脑*的影响。
当你主动去体会身体的恐惧感的时候,当你把恐惧当成一种体验去参观的时候,恐惧反而就不会困扰你了。
这不是说“尽管恐惧,但我还是要做”,而是说“因为恐惧,所以我要去做”。
你要适应恐惧,主动体验恐惧,最好达到像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去对待恐惧。
战略性休息
如果你的自我驱动太有效,工作会让你上瘾。但人毕竟需要休息。
职业倦怠有三个症状:
一个是疲劳,感到很累;
一个是抑郁;
一个是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
主动休息要求屏蔽干扰
常规的办法就很有效,三点:
深度睡眠、户外锻炼身体,以及每隔几个月去度一次假。
心流极端体验
选择你最累、最疲惫的一天,加码,再多做一些最有挑战的事儿。
巅峰表现之——学习(learning)
超人的学习策略
学“20%”
二八法则:你只要学会 20%的、最关键的东西,就能有80%的效果。
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的学习方法
一个是不同的领域有一些通用的技巧
比如说学打鼓也好、学打牌也好、学冲浪也好,这些项目都需要你能够克服恐惧,在危机关头保持镇定。
你只要在通过一个项目掌握这个镇定的技能,就可以立即用到别的项目上。
所以学得越多,你学得就会越快
一个是找到那 20% 的精髓
首先是这个领域里标准化的动作,包括最常用的套路和最常犯的错误。
你把这些先抓住,反复练习,看起来就会很像专业人士。
接下来要找那些能够发挥最大的杠杆作用的要点
比如说学习流行歌曲,其实大多数歌曲都是由4-5个和弦组成的,学会这几个关键和弦,你的音乐技能就上一个台阶。
学看家本领
精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愉悦感,你经常演练它,不断地打磨和提高它,你会特别容易在这个项目上进入心流状态。
怎么选择一个精通项目
想想自己目前为止最自豪的成就都有哪些,把现有的特长和目标系统结合起来,也许其中的交叉点就是你需要的核心技能。
看家本领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注定的,你可能需要做很多探索和尝试
其实看家本领不一定只有一种,但是必须得经常用才好,最好每周至少用一次。精通一项本领之后你还可以再学别的。
学别人不会的东西
八种专家才可见的知识 (三类)
第一方面是见识类知识。
一个是大局观,你得根据具体的情境,知道当前这个事儿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住关键。
一个是领域内各种事物的运行方式,掌握其中的思维模型,也就是 know-how。
有一个心理偏误叫「解释性深度错觉」,人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往往是不知道的,但你得去知道。
另一个是领域当前的局面是什么。
你得知道现在这个领域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是个学术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是什么?江湖上最厉害的那些研究组都在做什么研究,根据这个趋势,你判断接下来马上会发生的突破是什么?
第二方面是隐蔽的知识,就是不但课本上没有,而且可能尚未形成文字发表的知识。
一个是新手注意不到的规律和模式。
现在都有哪些最新出的科研方法和营销手段,别人赢是怎么赢的,你得能发现其中的门道。
一个是新手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区别。
最好的,和比较好的,两种产品,一般人看不出来其中到底相差在哪里。
200 块一瓶的酒到底比 20 块一瓶的酒好喝在哪,你得能找到那个差别。
一个是对意外的敏感。
这个事儿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有哪些风险点,哪里最容易出毛病,你最好心里有数。
特别是如果一件出乎你预料事情发生了,那这件事就是你必须全力以赴学习的,真正的机会可能就在这件事之中。
第三方面是关于自己的知识。
一个是临场发挥。
如果事情的走向不符合固定的模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做出临时的调整?你的经验足够应对这样的机会吗?
一个是自身的局限性。
你得知道自己差在哪里,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你需要「元认知」能力。
超人怎样学
学习目标
特别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调研,目的不是为了“全面了解”一个领域,不是为了给这个领域编写百科全书。
我们的目的是发现其中最前卫、最活跃、最有意思的地方,以便给自己找一个独特的定位。
具体五步
1.读书
五本代表书
第一本是通俗易懂的畅销书。
它能让你迅速了解基本知识,熟悉这个话题。
第二本是热门书,通俗性稍弱一点,技术性稍强一点。
这本书能让你能体会到其中技术性的乐趣,你会感到兴奋和刺激。你要把其中最喜欢、最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的东西记下来,这种细节往往是你要找的方向所在。
第三本是专家的视角。
这本的技术性更强,作用是让你看到专家是如何考虑问题的。特别是这种书能给你带来大局观,能开拓你的视野。
第四本是一本真正的硬书,是最难啃的一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书。
读这种书要识别的是现在专家对哪些话题最感兴趣。同样是讲人工智能,通俗的书会讲人工智能有多强、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之类,而这种书则会讲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难点所在,比如卷积算法的命门。读这样的书你会发现一些流行观点是错的。
第五本是关于领域未来走向的书,它能让你感知到最前沿的东西。
注意三个点
第一点,领域的历史叙事。
这个领域的大故事是什么?大图景是什么?以前困扰人们的是什么问题,解决了那些问题又来了什么问题,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你得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
第二点是相关的术语。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把让你感到兴奋的东西记下来。
读书的意义
读书,不是为了总结那些书的主要内容,没人会考你。
高手学习一定是以我为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技术基线,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而这仅仅是开始。
2.采访专家
读完书之后你会有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找一个专家,直接问他。
所谓尊重专家,是体现在你要先做好家庭作业再去问,别问人家一些在网上随便就能查到的问题。你得把人家的专业水平用到刀刃上。
而你会发现术业有专攻,专家最精通的是他自己研究的那些课题,对于临近的有些问题往往他也不知道答案。
3.到达前沿
所谓前沿,是那些大家没有公认确定的答案,还属于教科书上的空白的地方 —— 而这也恰恰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垂直农场在中国的这个城市可行吗?如果别人已经都知道可行了,那也就没你啥事儿了。抓住这样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你这趟学习才是有用的。
而这种问题往往是很多人都感到好奇,很多人有自己的观点,有很多争议又没有形成定论的地方。它常常出现在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交叉点上
这时候你需要读的是最新的发表的东西,比如专业期刊的文章、论文,某个专家的博客、推特,或者是讲座。这些是专家之间的争论。而这些最有争议的地方,恰恰也是最活跃的地方,可能就是你的机遇所在。
4.形成观点
一个话题众说纷纭,专家们也是互相矛盾,那你支持谁,你反对谁,你敢不敢树立一个自己的观点?
你得反复考虑各方的意见,自己拿个主意。你的观点可能会发生几次反转。可能你一开始以为 A 是对的,后来被 B 说服了。你拿着B的观点再去找A,A可能会告诉你还是他对。如果没有这样的反转,你的思维可能不够积极。但是你不能人云亦云,总要彻底搞懂了,才能做出高水平判断。
5.完成叙事
现在你心意已决,可以把学到的东西总结出来了。你要把新观点讲成一个故事,而这意味着把其中的因果关系理顺,建立一个思维模型。
给你的家人、朋友或者随便找给陌生人讲讲,看他们能不能听懂。又或者可以写篇文章发到网上,供大家探讨。找个专家帮你审审稿。
这样学习的结果能给你带来一些社交互动。社交互动能产生催产素和血清素。如果你感到其中的压力,你还会得到皮质醇。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你都会产生多巴胺,找到兴奋点的时候你会产生去甲肾上腺素。激发出来的神经物质越多,你就越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你的记忆力就越会得到强化,学习效果就越好。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