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医学史.中国篇
2021-05-23 13:34:2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荒诞医学史·中国篇》是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及现当代一些古怪但却真实的人类治愈疾病方法的诙谐读本。滴血验亲、长生不老炼丹术、柳枝接骨、鸡血疗法、割股疗亲、尿疗等各路奇葩医术……这些啼笑皆非的医学“课题”,揭示了人类长期以来寻找健康所走过的“山路十八弯”。本书涵盖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兼具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另外,本书的每一节都搭配了丰富的图片,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巫术与医学
祝由术:民间盛行画符念咒
“神力”附身的人
起于巫术,祝于神鬼
祝由的“祝”是告知的意思,“由”是病的起因,是一种源于“祝于神鬼”的原始巫术。它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有巫咸、跳大神、符咒、祭祀等。而作为祝由术的核心人物——实施祝由术的人,即巫师,据说最早由轩辕帝创立。实际上,祝由术与我国古时江南一带、楚越等地的巫文化有紧密联系。《论语·子路》中就有记载:“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思是,人假若没有恒心,是做不了巫医的。
巫师:远古时代的“全能牛人”
医巫的分化
《旧唐书·职官志》中就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而从元朝开始,祝由也被正式列入十三科(从元至明,太医院分十三科)之内,内涵更丰富,如禁法、咒法、符法、步罡(沟通人神的一种神秘巫术)等。
祝由治病的核心:咒语和符书
示威语即用天神等来威吓、震慑鬼邪。为壮大自己的声势,巫师会说自己是神人,或说自己学过治鬼的仙术。
符书,通常也叫符箓,是模仿古代的政治军事用语。它最早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时已经比较成熟,后来就被道教吸收,成了道士的重要工具。
到底有无效果?
20世纪90年代,一项涉及140多名巫师的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其中70%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60%的人心理异常。这些人很容易接受暗示,还有一部分人本身就是精神病人。在调查的90多起巫医刑事案件中,巫师们都承认,自己治病的法术都是骗人的。
中医上有一种看法,人食天地之气而生,人之所以得病,原因是在内常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伤,在外常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侵害。
除个人属性外,祝由术治病也可能跟以下几点有关。一是医药互用。巫师用祝由术治病时,也会使用一些医术与方药。二是心理作用。最常见的是安慰剂效应。三是偶然性。
祝由“治病”,更可致病
祝由术与我国少数民族
说到祝由术,不能不提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古代,这是祝由术信仰最广泛的区域。
招魂术:远古心理疗法
古老的魂魄观
为什么招魂能治病呢?这与我国几千年一直秉持的一种信仰有关:人是有灵魂的。
古代经学家孔颖达注疏《左传》时说:“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
汉族的魂魄观与招魂仪式
《云笈七签》中说:“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灵,一名幽精。”而七魄则分别是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它们掌管着人体的不同功能。一旦魂魄出现问题,人就会得病,严重时甚至可能死亡。
少数民族的魂魄观与招魂仪式
哈尼族认为人从一生下来就有12个魂,而且这12个魂各司其职,会影响人体的安危、健康、福祸。
招魂:心理创伤修复
小孩招魂有诀窍
相医术:看脸知病
张仲景之窥
据记载,20年后,王粲果然眉毛开始脱落,187天后果然死亡,真应了张仲景当年所说的话。这件事后来还被记录在《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
相医术:相术的分支
相术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朝的礼学家戴德在《大戴礼记》中就写过:“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尧、舜、禹三个远古时期的帝王通过人的“状”“色”“言”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这即是最早的相术了。
看脸识病:神秘的“气”
《疾病生死秘诀歌》。这首诗歌内容很好理解,其实就是“凭脸看病”,来判断这个人是心病、肝病,还是肾脏有问题。
分支主题
“阴阳人”和“五行人”理论
《黄帝内经》有个很有趣的理论:“五色五脏”理论,具体来说就是:青色对应着人体的肝,红色对应着心,白色对应着肺,黄色对应着脾,黑色对应着肾。阴阳体系将人分成太阴型人、少阴型人、阴阳和平型人、太阳型人和少阳型人五类。至于靠谱不靠谱,还得到实践中去观察。
专题:心跳迷思
被忽视还是被错认
古代医生难道连心跳这么明显的体征都看不出来?医生当然能觉察到这个现象,但是他们对它的认知,与现代医学有着很大的偏差。
古人说的“心动”是什么?
古时的答案是胃之大络,即由胃腑直接分出的大络脉。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西方医学对心跳的理解
不只中医,对心跳的原理,西方医学也要到19世纪末才开始弄明白。
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是传导心房结产生电流的下属机构,只起导电作用。当窦房结病变时,房室结可以代替它,也能建立以它为主导的心脏跳动,还能维持心脏跳动,但是由于能力比较弱,有时可能满足不了人体的正常需求。
第二章 药疗与食疗
药酒:无知无畏下的乱饮滥用
乌头碱的毒性强于砒霜
“雪上一枝蒿”植株,右为入药的药材乌头,“雪上一枝蒿”在民间素被用来治疗跌扑肿痛、风湿红肿,但其毒性也很大,用之得当治病,用之失当致命,误服或服用过量都可能导致中毒死亡。
医源于酒
古时写作“醫”,左上角的“医”表示外部创作,“殳”表示用按摩热敷、针刺来治病,下面的“酉”即是酒,其甲骨文写法很像一个尖底大肚的酒坛。《说文解字》中说:“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医”本来不是治病的,而与军事有关
“矢”在古代是箭的意思,象征武力,所以“医”的本义是将箭矢及弓弩放置在袋囊中。古时候有“兵不解医”的说法,意思就是士兵们把装弓箭等武器的袋子挂在身上,意味着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所以说,“医”,原本与军事有关,而不是治病的意思。
鸡屎白泡酒,有点味道
《捕蛇者说》与异蛇酒
古代医书中提到最多的另一种药酒,跟松树有关。松树入酒,这是为何?基于“吃什么补什么”的理念,人们就把松叶、松花、松脂、松树皮等统统拿去泡酒,希望能“寿比南山不老松”。当然,相对于其他药酒,松酒应该算比较温和的了。
正名:药酒的真实历史
在《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中有很多复方药酒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比如“登仙酒”“防风酒”“延年薯蓣酒”“独活酒”等。
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杯牵机帝命休
“牵机药”其实就是中药马钱子,是极强的中枢兴奋剂,药效非常猛烈,用多了肌体会强烈抽搐,几毫克就能要人性命。
药酒是药,不是酒!
《千金方》特别强调了药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逐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切记,药酒是药,不是酒!
香灰里的“神秘力量”
事实上,拜佛烧的香,大多是用柏树、柳树等的木屑、叶屑磨成的粉末,再加上檀香、芸香末、人造香精等制成,跟一般的草木烧的灰没有多大区别,当然不能治病。如果经常服用,恐怕还有副作用,比如引起心衰和中毒性肠胃炎等。而且人造香精里含苯醛,香如果没有燃烧充分,香灰里就会留有苯醛,大量服用后很容易中毒。
割股疗亲:荒诞的“孝仪”
人肉治病,无奇不有
争先恐后的孝子贤妇
割股疗亲得割多少肉?
李时珍,明代的医学家吴昆在他的著作《医方考》中也明确提出自己的反对观点。不过即便有人提出异议,人肉治病法在古代还是得到广泛传播,后来发展为我们熟知的“割股疗亲”。
文献里的“人肉入药”记载
前传:割股奉君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割股疗亲
吃人:历史残酷而惨烈的一面
世界食人养生史
在16~17世纪,欧洲人用人肉入药达到了巅峰,这些药物通常是由人的骨头、人的血液或人体脂肪制成,当时就连皇室和神职人员,甚至科学家都吃过,治疗的疾病从头疼到癫痫,无所不能。
“恨不得把你吃了”可不是玩笑话。明朝时,死刑犯的血肉和一些器官,比如心脏、脑髓,会被行刑的刽子手顺手拿走——有人用来治病,有人拿来当作珍馐佳肴吃,有人则会偷偷拿到市场上去卖!
炼丹术:修仙与长生不老药
炼丹术的兴起离不开远古时期的采矿和冶金技术。原始社会的后期,我国已有冶铜术,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冶铁术。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很多知识,创造了很多冶金方法,炼丹术随之出现。
帝王的“神仙丹”
东汉时期,有一本书很值得一提,它就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这本书把当时的易学、黄老学、冶金学、矿物学等融为一体,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炼丹学说体系,对之后的炼丹理论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确立了炼丹术的理论规范。
丹砂:炼制仙丹的“头等药材”
《神农本草经》把丹砂列为上品药之首;葛洪的《抱朴子》介绍的仙方中,丹砂只需简单浸泡就能有神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丹砂加热后会出现奇妙的变化。丹砂的化学成分硫化汞,加热后会分解出水银和硫黄,水银银光闪闪,再加热就直接“无影无踪”了。也许是这种炫目的银光迷惑了世人的眼睛——对古人而言很不可思议,然后它就被神化了,炼丹术这个称呼也由此而来。
豆腐:炼丹术的一个意外
汉朝除了汉武帝因为想成仙而流传于世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豆腐的发明者——淮南王刘安。炼丹术跟豆腐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当时刘安本来是在八公山上炼丹,但是他在偶然的机缘下将石膏(或卤水)点到了豆浆里,从而发明了原始的豆腐——阴错阳差地做了一件惠及后人的事。
炼丹家们
狐刚子是东汉末年的一位炼丹家,他曾潜心钻研,在炼丹实验方面有了重大进展,比如在具体方法和操作上,弥补了魏伯阳的不足,他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是目前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的炼丹法诀,内容也很容易理解。
魏晋时期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嗑药”第一人,魏晋玄学创始人之一——何晏,他是第一个服食五石散的人。
古代“毒”品——五石散
五石散的基本原料有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等,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寒食散,因为人吃了以后,必须吃冷的食物来帮助身体散热,还要洗冷水浴、散步、穿薄的衣服等,才能把药性散发出来。服用后也很容易上瘾,还会使人感到亢奋,燥热。现代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主要在于炼五石散时要用到有毒性的砷化物:雄黄(硫化砷)或毒砂(砷黄铁矿石),经过火炼,两种物质会转化为更毒的砒霜。
盛唐的全民炼丹风潮
李白的诗中,与访道炼丹有关的不下100篇。其中关于秋浦的诗有40多首,而在这个地方,李白不仅开矿,还炼丹。李白因痈疮而死,据说很可能是砷中毒导致的。
永生、黄金与性爱
明朝就有很多道士进献丹药给帝王,但并非为成仙,而是用于房中秘戏。?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其一,朱厚照推崇道教,养道士在豹房里炼丹,沉迷性爱。明朝还诞生了我国历史上最变态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同样信奉道教,迷信炼丹术。他被后人称为“道士皇帝”,据说曾经长达25年不上朝,一直忙于炼丹升仙。他的炼丹术极其残忍,喜欢用处女经血来炼制“红铅”药引。
明清时期,炼丹术大体上其实已经变成“非主流”,被边缘化了,不过远未消失。雍正帝据说就是因为过量服食丹药而死。至清中期,炼丹术才基本绝迹。
神仙迷雾中的科学颗粒
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火药,就是在炼丹术的实践中应运而生。另外,炼丹术也被认为是现代化学的起源,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的确如此。
想要炼成丹,装备得过关:作屋、立坛、炉灶、鼎、蒸馏器、研钵、华池、六一泥
春药:欲望与性暗示
红铅:初潮经血所制
由女子月经初潮时的经血配制的一种叫“红铅”的药,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春药中的极品了。
秋石:童男女尿液中的特殊物质
守宫砂:小小红点,套牢女性贞洁
古书记载的所谓春药、壮阳药并不能真正改善阳痿,主要还是起心理安慰的作用。
2000年前就已开始用春药
最早关于春药的文献就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和竹简,里面收载了内容丰富、剂型和用法各异的春药,从中可以发现,秦汉以前的方家术士们就以草木的果实来强身补体,益寿延年,提高性欲。
古代的性趣用品:银托子、悬玉环
那些助性药物:黄胸鹀、穿山甲
事实上,不管是黄胸鹀还是穿山甲,根本没有补肾壮阳的效果。这只不过是国人“以形补形”的一次惹人发笑的臆想。
除了这两种动物以外,一些不良商家逮住中国男性对补肾壮阳的“迷恋”心理,想方设法创造“壮阳神药”。
提到壮阳,地球人都一样
草毒之害:以巫术为依据的药理
神农尝百草
虚幻的药物
衣服、木头、草鞋……都是药中佳品
对于这一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能“脱不了干系”。
“别坊”与赐药
北魏的朝廷倒是很重视,建立了“别坊”,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基层的政府性医疗机构,专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全部由朝廷负担。
古代的假药伎俩
辟谷疗法:刺激人体潜能和禀赋?
辟谷的来龙去脉
辟谷也叫却谷、服气、休粮等,源于先秦时期。这里的“辟”,跟“避”是通假字,是逃避的意思。所以,辟谷的意思就是远离谷物,不吃五谷。
辟谷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而且从者众,有一些还是有名的大人物,像大思想家老子、庄子,“太极宗师”张三丰,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全真道开创者王重阳等,都是辟谷的支持者。
后来道教看出了辟谷的隐藏“价值”,于是将其承袭了下来,同时进行了改进,将之演化成一种特别的修炼方法:辟谷服气。这种方法最初是仿生,模仿乌龟、蛇、青蛙等动物的呼吸。
三尸狡乱,人难成仙
三尸,事实上起源于古人的魂魄观与鬼神观,经道家人格化以后,成为一种形象,是道家医学和修炼方术的重要观点。关于“三尸”的最早记载出自《汉武帝内传》。
三尸虫有什么危害呢?《酉阳杂俎》中说:“三尸一日三朝,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藏,下尸血姑伐人胃。”它们会让人浑身受损。
辟谷服气,并非什么都不吃
不吃五谷,但会吃点其他的食物或药物,而且药物很重要。
古代方士辟谷,常选的食物有红枣、黑豆、黄精、胡麻、茯苓、天门冬、白蜡、松脂、花生米、核桃、何首乌、芝麻、麦门冬、白术、地黄、莲花子、核桃肉、蜂蜜等,还可以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但每次食用量不宜多。有的人也会饮酒。
如果在辟谷期确实感到饿了,实在支撑不住,则可以吃一些凉拌蔬菜,喝点稀饭。
禁忌派
比如精神病患者、晚期癌症患者、胃溃疡穿孔的人、严重心肌梗死的人、有严重肾病的人、有传染病的人等,都不适合辟谷。此外,身体特别瘦的人、情绪变化特别大的人、心理压力特别大的人、重体力劳动者,都不适合选择辟谷。这类人通过辟谷虽然可以去除身体不适,但却容易出现其他新的健康问题。
辟谷是一种用于个人养生、修炼的道术,需要师承和老师的指导,真正纯粹的辟谷讲究吐纳、闭息、服气、观想、站桩、打坐等基本功,没有根基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取象比类:想象力“恶之花”
过于想当然的治病逻辑
因蝉“善脱”,古人就用蝉皮治难产,希望女人分娩能像蝉蜕皮一样顺利。
吃啥补啥
简而言之,取象比类是将符合同一规律的事物归于一类来研究的思维方式,它在物象的基础上,靠想象直接进行推论。
“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
取象比类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都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取象之辨
方剂名称里的取象思维
取象比类所包含的内容很广,譬如古代医学典籍中的“大方”和“小方”,“缓方”和“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汤剂”“丸剂”和“散剂”,也有类似的意思在里面。
专题:酸碱体质骗局
人的体质也分酸碱?
酸碱体质理论的创始人是曾被称为美国“酸碱理论之父”的罗伯特·杨(Rober OldhamYoung)。而在2018年,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杨也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根本就是个骗局。
外来理论好忽悠?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科学理解pH值
pH即氢离子浓度指数,被用来描述溶液的酸碱性强度,其数值范围为0~14。数值小于7,溶液呈酸性,数值越小,酸性越强;7为中性;大于7则呈碱性,数值越大,碱性越强。正常人体液的pH处于7.35~7.45,呈弱碱性,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明显波动。当健康受到影响后,比如遇到感染、外伤等,pH会向弱酸性转化。
不论何种食材,进入胃里都会变成酸性;而到了肠道,又会被呈碱性的肠液转化成弱碱性的。人不会因为吃某种食物而出现酸碱失衡。
第三章 女性与医疗
“脉诊绝技”——悬丝诊脉
孙思邈给皇后悬丝诊脉?
医术特别高超的老中医真的能利用悬丝诊脉帮人疗疾治病。
民间杜撰,现在已很难考证。
假“悬丝”,真“隔纱”
“悬丝诊脉”的真相
古人对“男女之大防”看得很重
诊脉辨腹中雄雌
医生号脉需要接触病人的三个位置来感觉脉象,就是手腕上部离腕部有横纹部位很近的三个位点:寸、关、尺。而脉象通常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复杂到什么程度呢?《脉经》中记载了滑、涩、长、短、洪、细、虚实等20多种不同的跳动情况。要想分辨出具体的脉象,医生要有明察秋毫的本领,然后才能根据脉象诊断出病情。
一次脉诊失误
清朝末年,上海名医毛祥麟的一个亲戚来他家找他看病。
避孕:古人也有“育停”
“蓇蓉”之谜
《山海经》记载了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避孕方法:“……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不过,这个“蓇蓉”究竟是什么,现在已无法考证。后来,各个朝代的医书上都有避孕或堕胎药物的记录,比如唐代的《医心方》中就记载了7种。不过,这些避孕或堕胎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恐怕先要打一个问号,不然,赵禥这样的人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避孕方:蚕故纸、藏红花
古代针对避孕所采取的措施,目前所知的主要有药食、针灸、穴位按压三种。
古人常用的避孕药物有麝香、水银、蚕故纸、零陵香、苦丁等。
针灸避孕
那么他的这种说法靠谱吗?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曾对277例主动要求针灸避孕的育龄女性进行了针灸。针灸采用了不同穴位、不同刺激方式、不同刺激强度、不同深度,但结果发现,这些方法都不能避孕或绝育,跟古代医书所载石门是绝育穴的结果相矛盾,而针刺石门穴反而还可能增加女性的怀孕的概率。
与针灸避孕类似的是颇有武侠风的点穴避孕法,不过这种方法听起来就觉得有些夸张。还有一种“安全期避孕法”,女性通过计算自己的安全期选择性交的日期。
堪称酷刑的堕胎
堕胎常用的方法跟避孕差不多,比如用药物、针灸等。常用的药物有附子、乌头、砒霜、水蛭等。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收录了40多种堕胎药。
闻一下麝香就能流产?
在中医看来,虽然麝香能活血,其所含的麝香酮、胆甾醇等物质也容易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对孕妇身心不利,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能导致流产。“麝香易导致流产”很可能是根据麝香本身的功效臆想出来的
古代生育:妇人娩乳,十死一生
中国生育图腾
古时候的女性就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身上所承担的生养孩子的责任有多么艰巨,她们要承受的压力就有多大。
神秘的“产图”
分支主题
临时产房:“舍丘墓”“庐道畔”
古代女性生育与巫术
催生丹与催生符
通常认为催生是从宋朝开始流行起来的。在此之前,唐朝也有关于催生药的记载,如唐朝末年的《经效产宝》中说难产应该“内宜用药,外宜用法,盖多门救疗,以取其安”,《妇人大全良方》中则记载有“催生丹”“定心汤”等专门治疗难产的药。
古代孕妇饮食宜忌
生子崇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拍喜”:棒打求子
用竹枝打其实是取谐音,竹枝即“祝子”,希望女性早日怀孕,还相信这样可以把身上的邪气去掉——作为妻子,如果没有怀孕,别人会认为她邪气上身,所以才会给她一顿毒打。
性即生育
我们结为夫妻,是为了生育后代,为家族开枝散叶,而不是为了肉体的欢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含义
舜在外面“不告而娶”,按照古代礼仪来说,这是违背礼仪的,但是考虑舜的父亲和后母对他不好,就算他告诉他们,甚至尧上门提亲,很可能也没意义。
生育崇拜的来源
我国古代的求子文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早、多、男。
古人如何预测腹中胎儿性别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用图画的形式描绘了受孕成男或成女的差别:“精胜,其血自左子宫受气,而男形成;精不胜,血自右子宫受气而女形成。”
“早、多、男”的生育梦想
妻两人生不出孩子有三种原因:
第一,祖先造成的影响。第二,两个人命该如此,有点迷信的意味。这两点用药物是解决不了的。第三,和夫妻双方的身体条件有关系,也就是看夫妻二人是不是身强体壮。如果有一方有病,导致没有孩子,可以通过药物来调理。
荒诞的“转胎术”
古代“重男轻女”思想的封建残留历经岁月的冲刷,在现代就有所改变吗?并没有。
关于“转胎术”最早的记载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胎产书》中发现的,书中说道:“三月始脂,果隋宵效,当是之时,未有定义(仪),见物而化。”女性妊娠三个月,胎儿开始长出油脂,还很小,没有定型,具有可变性,这时可以通过外在刺激诱导胎儿“变性”。
其他求子习俗
滴血认亲:东方“血缘崇拜”
“遗腹子”萧综的寻父之路
盲昧的“滴骨法”
升级版:“合血法”
滴血既可认亲,也能见证爱情
愚昧里的积极因子
血液也分三六九等
现代版“滴血认亲”:DNA亲子鉴定
准确率也相当高,超过99.99%,DNA检测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亲子鉴定方法——任何事都不能100%确定。
妇女容妆:驻颜“秘史”
赵飞燕“香肌丸”悬案
传说她用了一种秘方——香肌丸(也叫息肌丸)。这种药是用麝香、高丽参、鹿茸等多种药材制成的,将它放入肚脐内,可以让人的皮肤光滑细腻,白皙娇嫩,但香肌丸有副作用,会导致不孕。
从“锡粉妆”到“七皮饮”
特殊的足部整形术——缠足
男人妆:粉英
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楚墓出土的便携式梳妆盒,盒内有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等一系列化妆器具。
古代女性就医、从医
男女大防,古代女性如何就医?
传男不传女
女医也有宫斗戏
第四章 现代荒谬疗法
鸡血疗法:狂热年代的神奇秘方
上流社会的秘闻
鸡血一打,瘤子就缩回去了
一代人的精神激素
卤碱疗法:特殊年代的医疗“传奇”
盛极一时的“681抗癌片”
一个铁匠的“重大发现”
是药还是毒?
对于卤碱,其实很多人并不陌生,它也叫卤干,人们制作豆腐的时候会用到它,主要成分是镁离子。卤碱看上去呈土灰色,像瓦渣,也像晒干了的猫屎,其味道苦涩无比。我国的古书中对它也有丰富的记载,比如《本经》中说它“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柔肌肤”,《别录》中说它能“去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食已呕逆,喘满,明目,目痛”。
芒硝疗法:改头换面的卤碱
香功疗法:那些年追过的“大师”
哑巴都能开口说话
简单的广播体操
气功时代的疯狂与魔怔
欲练神功,先会跟风
柳枝接骨术:真正的“天人合一”
玄幻的量子接骨
为什么是柳枝?
错误的技术
不用石膏,轻松接骨
放血疗法:医疗“黑科技”
唐高宗患“风疾”,放血治病
针刺放血疗法
针刺放血的辅助疗法:拔罐、水蛭、口吸放血
放血能治病?别太迷信
尿疗:人参蜂王浆,不如咱的一哗啦
“春天的味道”
元朝医学家的“倒仓法”
尿疗的半隐秘状态
真的含有尿激酶吗?
《本草纲目》中就有尿疗,否定尿疗,是不是否定《本草纲目》?——愚昧盲从到如此地步,真是让人哑然失笑。
尿疗的国外“拥趸”
养生“神话”:怪方里的生命“奇迹”
“红茶菌”骗局
实际上,红茶菌就是一种自制的饮料而已,刺激人的味觉,能增进食欲,这两点的确能做到,但别的“神奇”功效就是子虚乌有了。
“包治百病”的信息茶
生吃泥鳅治疗“渐冻症”
第五章 古代急救术
异物卡喉:牵引术与“阴阳水”
“因噎废食”说的是什么?
手抠、喝醋都是扯
吞獭肝、喝渔网水——善用鱼的“敌人”
牵引法:把鱼刺钓出来
九龙化骨水——符咒助你去鱼刺
狗咬伤:妖象犬形让人惊恐
一条狗改变中国历史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在参加完灞上(今西安市东郊)的祭祀活动回宫的途中,当时摄政的吕后被一只类似狗的动物(很可能是野狗)咬了胳肢窝。不久,吕后就病倒了,一病不起。太医们用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很快吕后就死了。
以毒攻毒?狗脑髓涂抹伤口
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
古代预防狂犬病:扑杀狂犬
溺水救治:好一个嚏惊吐水
“埋法”救治溺水者
“插筷法”嚏惊吐水
“倒挂法”控水的副作用
烧烫伤:攻克火毒的祖传“秘术”
为什么食盐不能敷烧烫伤的创口?
惊人的“火毒”处理误区
专题:晕倒后的急救法——掐人中
又疼又不靠谱
只为打通任督二脉
神奇的人中穴
第六章 瘟疫、铃医与提刑官
瘟疫:上天的惩罚
夸张鬼面,大傩驱疫
天灵灵地灵灵,喝碗符水瘟疫清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送瘟神
罪己诏:天降灾疫,都是朕的错
猫鼠相克,鼠疫的“天敌”——猫尿
其他荒诞疗法
古代游走江湖的“铃医”
抗冻偏方:再也不用穿秋裤了
江湖八大门
“八大门”包括惊门、疲门、飘门、册门、风门、火门、爵门、要门。
“神医”悔入杏林
地道的生意人
江湖医生多庸医
江湖医生行走世间之装备
江湖医生今何在?
医患关系:古代的信任危机
上等医与下等医
用药杀人者,斩
扁鹊“六不治”
第一种是比较傲慢、放纵、不讲道理的病人,因为他们很可能将来会当医闹,所以医生应该敬而远之。第二种是只看重钱财,不重视身体健康的人,比如一心为了挣钱而把身体累垮的人。第三种是对穿衣打扮、吃喝、药物特别挑剔的人。第四种是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其实就是病入膏肓,治不好了。第五种是身体特别虚弱、敏感体质的人,这种人稍微用一点药就承受不了,也不适合治疗。最后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信巫不信医的病人。
“六不治”进阶版——“十不治”
清朝时,有个叫黄凯钧的人,在《友渔斋医话》里提出了“十不治”
第一种:纵欲贪淫、不自珍重的人,也就是好色之徒。
第二种:窘苦拘囚、不洒脱、过分约束自己、不会享受乐趣的人。
第三种:怨天尤人,经常生气懊恼,不知自我检讨,从而心生烦恼的人
第四种:瞎操心、万事都想考虑、自寻烦恼的人。
第五种:在家里喋喋不休、使人耳根不清净的人。
第六种:听一些巫师的话、大肆宰杀牲畜的人。
第七种: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好的人。
第八种:多服汤药,荡涤肠胃,元气渐耗,通俗点讲就是“药罐子”
第九种:讳疾忌医、隐瞒自己的疾病、害怕治疗的人。
第十种:怕死,认为死是一件痛苦的事,对亲人的去世常常有难以割舍的念想。
这“十不治”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点过了,这么一排除,能看的病人还有吗?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紧张的医患关系。
“坐地起价”的无良医生
古代法医简史
验尸官:仵作
提刑官
阴阳先生
蒙昧之下难发展
分支主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