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今注》读书笔记
2021-05-23 21:39:3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老子哲学,把人类思考的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3、自然无为、虚静、柔弱
1)【自然】、【无为】
【自然】,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常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
【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常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效法的根本在于【自然】,【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好静】针对统治者的骚乱搅扰;【无事】针对统治者的烦苛政举;【无欲】针对统治者的扩张意欲。【无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不妄为。老子也提倡大家【为】的,【为而不恃】2、【为而不争】81,鼓励人们去【为】,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叫人们不要把持、不要争夺、不要把成果私自占有。
2)【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
【虚】并不是空无所有的,而是一种状态。【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天地之间虽然是虚空的,但是作用却是不穷屈的。万事万物就从这虚空之处来。
【静】……略
3)【柔弱】、【不争】
【弱者道之用】40,【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说明【道】的创生作用是柔弱的,但却绵延不绝,作用无穷。
【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为而不争】81,老子的【不争】不是自我放弃,不是对一切事、一切人的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老子【不争】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消弭人类的占有冲动,他呼吁人们去【为】,并且要【善利万物】,但是【为而不争】81、【功成而弗居】2、【功成而不有】34、【功成名遂身退】9。
4、总结和讨论
总结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惟恍惟惚】、【独立不改】、【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真的存在吗?
陈老师认为:【道】是一种预设、一种愿望,借此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犹如政治学上“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是一种预设。对于这类预设,既不能否认,也不能证明。但是【道】的预设,破除了神造之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自然放任的思想,把人从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老子居然把古人视为无上权威、不可侵犯的天,放在【道】后面,【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现象,破除人格神创造的说法,而重视万物的自生自长任自然,这点来看,老子的形而上学是有重大意义的。
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而成为人生准则的【道】,即【德】,即【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处下】、【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等来看,老子最大的动机在于缓和人类社会的冲突。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的占有欲。
【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惟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反观现代人的生活,匆促浮华,自然难以培养出深沉的思想;繁忙躁进的生活,足以扼杀一切伟大的创造心灵。
讨论
1、老子喜欢类比去支持他的论点。
比如,柔弱的水可冲激任何坚强的东西,从而推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这明显没有充分的证据力。照这个类比,你也可以从用坚硬的菜刀可以切开柔弱的豆腐,得出刚强胜柔弱。
当然,老子用意只求在经验世界中找到他道理的依据,尽管不能证明他结论的必然性,但是无妨他的道理可以在经验世界得到运用。
2、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很浓厚。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真的能够回到“本初”吗?人们愿意回到“本初”吗?“本初”真的就比现在【好】吗?
3、老子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史循环状态的。陈老师认为事物的发展状况是复杂多端的,有曲线发展的、有直线发展的,万事万物的发展不能用单一的循环往复来概括。
4、老子主张【无知】、【弃智】,他认为一切巧诈之事都是心智作用产生。主张【绝学】(学,指仁义礼法之学),老子认为这些东西增加了人们的智巧心机。陈老师认为,老子忽略了“智”和“学”也可引人向上,导人向善。
5、老子重视事物对待关系的转化,福祸相因,物极必反等。陈老师认为老子忽略了主观力量的重要性。老子的说法,很容易让人觉得无需主观力量参与,祸自然而然转为福,福又自然而然转化为祸。陈老师认为,事实上,主观的努力,常常是决定祸福的主要因素。
6、老子一再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但人顺应自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人和自然事物在本质上同一吗?人是有意志、有理性也有感性的。自然有吗?
7、老子一再强调【清静无为、柔弱处下】。如果一个人长期侵染于这种思想氛围中,久而久之,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在老子所建构的世界中,人们固然可以获得心灵的平和宁静,相对也会减损人创造性的冲动。
总之,陈老师觉得这些缺点不能掩盖老子哲学的价值,提出的种种观念——比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等观念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粹。
陈老师用尼采的一句话来形容《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初版序
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期望的是:
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
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
消除战争的祸害
扬弃奢侈的生活
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很多人对老子的误解,澄清:
1)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误解理由:强调【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
反驳理由:
【无为】是顺任自然、不强行妄为(主要针对统治者)
【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主要针对统治者)
【谦退】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柔弱】并非懦弱,而是不可恃刚陵物、强悍暴戾;【柔】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
【虚】是形容道体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冲】训【虚】,指【道】体是虚状的,道体虽虚但是用之无穷;后【虚而不屈】5指天地之间是虚空的,但万物从虚空中生长;人生层面,【虚】有深藏的意义
【无】
1、形容道的特性,无形无色而不可见(1、40)
2、空的空间(11)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有】,【生】、【为】、【功成】即主张创作从事;【不有】、【不恃】、【不争】即不便把创作的成果据为己有;由此看老子思想没有消极出世的念头
2)认为老子思想含有阴谋诈术
【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不做,私下啥都做(X)
正解:无不为是无为的效果,即顺其自然便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是【私】的手段(X)
正解:无私是要效仿天地的无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自生】是不自贪其生的意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民政策(X)
正解:【愚】是真朴的意思,【我愚人之心也哉!】20可见【愚人之心】乃是一个自我修养的境界。老子深感人们攻心斗智、奇淫技巧造成社会混乱,故提倡人们归真返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权谋!欲擒故纵!(X)
正解:老子在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物极必反
这段误解由来很深,韩非时代就开始了,尤其是宋代,程朱;不过也有历代学者给出精确解释(陈老师认为的正解)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这些可以看出老子对社会的关怀,可领会老子的忧世之言与救世之心。不过他所用的拯救乱世的方法,欠积极改造的功能。
老子哲学,把人类思考的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
1、【道】的各种意义
1)实存意义的【道】
【道】体的描述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25
道,有物混成;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体,不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东西。【道】是永久存在的【常】,所以道【无形】;道【不可名】是因为有名了就被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但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独立而不改】就是不会消失熄灭;【周行而不殆】说明道是不断在运动,正是由于道的变动,产生了 天地万物。
【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51
【道】不见其形,故【无】;不见其形的【道】却又产生万物,故【有】
2)规律性的【道】
对立转换的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现象的相反对立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价值的相反对立态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8——对立状态是相互转化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
...等等等
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看正面,也应该注意它的对立面。
循环运动的规律
【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强字之曰道...】25——周行而不殆,即道的循环运动生生不息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复】,也是周行、返的意思
老子认为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道】生万物后,万物的运动发展就越来越离开【道】,越不合乎自然了,万物的烦扰纷争就是不合自然的表现。所以要返回本根,持守虚静,才合乎自然,才不起烦扰纷争。
此外,【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柔弱胜刚强】3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这耶自然的规律,了解自然的规律,就是知【常】
3)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不能直接接触)的【道】,落实到物界,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便称为【德】。【德】是【道】的作用、显现。【道】是未经参入一丝一毫认为的自然状态,【德】是参与了人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状态(可见道家对【道德】的定义更侧重顺任自然,与儒家强调伦理性的【道德】完全不一样)
那这个人生层面、生活准则的【道】即【德】蕴涵了什么呢?
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正,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特性与精神(后文会详细解释自然无为、虚静、柔弱)
其中【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又称为《道德经》)的中心思想,【自然无为】是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
2、【道】的脉络的意义
陈老师详细把老子中【道】出现的地方都解释了一遍...
【道可道,非常道】1——第一个和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实存意义的【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实存意义的【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生活准则的【道】,不争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9——生活准则的【道】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规律性的【道】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5——生活准则的【道】,慎重、警戒、威仪、融合、敦朴、旷达、虚怀、深远等
【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16——自然之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18——生活准则的【道】,大道及自然无为之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实存意义的【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23——生活准则的【道】,大道及自然无为之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4——生活准则的【道】,不要自我夸耀等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实存意义的【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生活准则的【道】,勿逞强、勿矜、勿伐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31——生活准则的【道】,反战,恬淡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实存意义的【道】,无名、无形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34——实存意义的【道】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生活准则的【道】,执大象,即执大道,无为之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生活准则的【道】,无为之道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38——生活准则的【道】,无为之道
【发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实存意义的【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41——闻道,生活准则的【道】;道隐无名,实存意义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实存意义的【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生活准则的【道】,无为之道
【不窥牖,见天道】47——规律性的【道】,自然规律
【学而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8——生活准则的【道】,无为之道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51——实存意义的【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3——生活准则的【道】,正途
......
1、4、21、25、32、34、42、51等章,【道】指的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其余各章,多就人生方面而说的。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