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版《文学理论》
2021-07-30 01:55:52 184 举报
AI智能生成
累死我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编 导论
第1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性质
1.文学理论学科归属
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系统性、发展过程、三大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对象及任务
对象:文学四要素
任务:五大论
3.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实践性
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
二、形态
1.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是两个过程
(1)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2.基本形态
从(1)看
反映论、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从(2)看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本章节熟读即可)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本章节熟读即可)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艺术活动论
a文学活动论来源
b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点
表现在四个方面
c人的生活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
d人的生活活动的特性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艺术交往论
3.艺术生产论
a艺术生产论的形成
马克思把文学活动=艺术生产
b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多种意义
4.艺术反映论
a原理:文学活动=人的主题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b表现:列宁的“反映”、毛泽东表述
5.文学意识审美形态论
a产生: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b特点:意识形态+审美 有机结合
6.人民文学论
文学“人民性”的丰富展开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a原因
b两层含义
2.中国特色
两个必须(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结合)
3.当代性
对准当代
应对挑战
创新方法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3章 文学作为活动
一、活动与文学活动
1.人类活动的性质
a生活活动
b以生产活动为基础
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a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b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c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文学活动的地位
生活活动
物质实践活动
精神活动
定义
分类(五种)
二、文学活动的构成
1.世界
a分类
客观
主观
b文学与世界联系
西方:模仿论、再现论
中国:天人合一
2.作者
a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
b中西 文学与作者的 区别
c表现论与模仿论区别
3.作品
a文学活动基本要素之一:作品
b作品的长处与短处(与现实的差异)
c作者与作品
d作品与形式关系
4.读者
a文学活动基本要素之一:读者
b读者再创造
c文学研究转型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活动的发生
a巫术发生说
b宗教发生说
c游戏发生说
d劳动说
2.文学活动的发展
a文学发展动力(5种)
b文学发展根本力量
生产劳动
c文学与劳动的“不平衡关系”
d“不平衡”的两种典型体现
e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的含义
1.文化含义
2.审美含义
3.通行含义
4.文学与非文学
两者关系
判断标准
①语言表现力 ②审美形象 ③本身是整体 ④无限意味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形式
社会结构
经济基础 :政治、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
审美意识形态
含义
特殊性
在中国的发展
运用
3.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含义
具体表现
a无功利与功利
b形象与理性
c情感与认识
三、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文学与话语
关系:文学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
话语含义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五要素(对应)
意识形态含义
文学的基本属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2.文学与话语蕴藉
蕴藉含义
本义+文学话语的蕴藉
话语蕴藉含义
3.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
含混
第5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社会主义的特点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性质和主要特征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点
主导型
层次性
多样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1.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2.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
3.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价值追求
4.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科学发展观与文艺的繁荣
1.科学发展观
2.继承与创新
3.借鉴与创造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6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两者含义
两者关系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相同点
区别特征(3)
2.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a与科学活动区别
b与宗教活动区别
c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生产
语言
特殊性
话语
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不同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文学创造的客体
“自然”说
“情感”说
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2.文学创造的主体
“模仿者”与“创造者”
“旁观者“与”移情者”
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具体的社会人
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主客体之间的三种基本关系
物质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心理特征
思维特征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向客体的运动(客体“主体化”)
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
客体向主体的运动(主体受到制约)
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材料(信息)储备
文学材料
含义
来源
获取流程
获取途径
无意or有意
实践or书本
2.艺术发现
含义
心理特征
与文学的关系
3.创作动机
含义
重要性
产生
与外在机缘的关系
类型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
含义
心理机制
回忆与沉思
想象与联想
灵感与直觉
理智与情感
意识与无意识
2.构思方式
含义
常见方式
·①综合
②突出和简化
③变形与陌生化
三、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1.“形之于心 ”到“形之于手”
含义
重点
常见问题
2.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
概述
语词提炼的任务
语词提炼的作用
技巧运用
含义
注意问题
3.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
特点
条件
推敲
含义
表现
好处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求真的文学
1.文学中的求真
“真”的含义
文学求真的特点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①与生活真实相比
内蕴的真实
假定的真实
②与科学真实相比
主观的真实
诗艺性
3.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艺术概括
含义
具体规定
从个别到一般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二、善的判断与人的情感
1.对善的追求
文学与伦理
文学与情感
2.善与“诗意的裁判”
情感与美的价值追求
高尚的品格
利他的取向
善与情感的表现方式
诚挚的情态
意义
文学与情感的诚挚性
产生
艺术的呈现
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三、美的创造
1.审美理想的烛照
审美理想
含义
特征
功能
2.文学形式的升华
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
化丑为美
3.文学形式之美
发现
“有意味的形式”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9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类型
定义:类型与体裁
(一)现实型文学
定义:再现
1.再现性
(1)含义
其实就是定义
(2)再现与表现
(3)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的表现
2.逼真性
(1)含义
(2)现实型文学逼真性的表现
(二)理想型文学
含义
基本特征
1.表现性
2.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含义
基本特征
1.暗示性
2.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1.古代: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古代文学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三种类型
西方古代文学几种文学类型
2.近代:文学类型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
产生
特点
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
产生
特点
影响
象征主义文学
产生
特点
影响
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演变
现代文学演变趋势
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产生
特点
影响
二、基本体裁
(一)诗
定义
1.凝练性
2.跳跃性
含义
结构形态
3.节奏的律性
(二)小说
含义与分类
基本特征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三)剧本
含义与分类
基本特征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1.散文
含义
基本特征
题材广泛多样
结构自由灵活
抒写真实感受
2.报告文学
含义
基本特征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本层次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a 文本
含义
b 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
言、意、象
黑格尔
英伽登
四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a 文学言语层
含义
特点
内指性
心理蕴涵性
阻拒性
b 文学形象层
含义
特征
四统一
c 文学意蕴层
含义
内容
历史内容
哲学意味
审美意蕴
二、典型
1.典型论的发展
三阶段
17C前 类型说
18C后 个性典型观
19C80N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定义
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
含义
属性
特征化含义
文学典型“特征性”二层次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生命的魅力
灵魂的深度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三、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
1.含义:“镜”=“象”+“象外之象”
2.意境的概念
(二)文学意象的特征
1.情景交融
景中藏情式
情中见景式
情景并茂式
2.虚实相生
实镜
虚镜
虚镜是……的空间
虚镜是实镜的升华
虚实关系
3.韵味无穷
定义:是……的因素和效果
包含因素及其别名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意境之分类
1.刘熙载《艺概》
“花鸟缠绵”
“云雷奋发”
“弦泉幽咽”
“雪月空明”
2.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3.其他:;樊志厚《人间词乙稿序》
“以境胜”
“以意胜”
“意与境浑”
四、意象
(一)种类
心理意象
内心意象
泛化意象
文学意象
(二)文学意象
古义
汉 王充《论衡》之义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文学意象的状态
充分→审美意象
不充分→百嘛儿不是
2.审美意象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将之与再现生活的典型与以抒情为目的的意境区别开来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象征”的广义及狭义含义
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两个层面
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从抽象到具体
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求解性
多义性
含义
多义的原因有二
(四)分类
1.寓言式意象
定义
特征
2.符号式意象
含义
类别
抽象型
具象型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一、叙事界定
(一)叙述理论与叙事学
西方
着力深耕于叙事性文学的人物、情节、环境研究
中国
以诗文理论为主
普遍特点
(二)叙事
1.含义
2.基本特征
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内容看
从叙事方式看
(四)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场景、人物、事件、情节等
2.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二、叙事内容
(一)故事
1.事件
构成
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塑造生动的形象
2.情节
含义
特点
有主观能动性也有局限偏见
有因果逻辑关系
3.人物
作用: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特点
人物本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和角色
行动元
角色
行动元与角色关系
4.场景
含义
(二)结构
1.含义
2.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
表层
句法角度来看
序列
深层
其存在根据
它是作品潜含的文化意义
(三)行动
基本形式
可能性
变为现实
取得结果
行动序列的复合
首尾连接
中间包含
左右并连式
三、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定义
关系
时序
定义
分类
顺序、倒叙、插叙
时距
含义
影响
变快or变慢
频率
含义
(二)视角
1.含义
2.分类
叙述人称来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聚焦类型来分: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叙述视角
四、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者不等同
(二)叙述者与声音
1.叙述者的叙述口气及态度
2.不同叙述风格
3.台前与幕后,“戏剧化”叙述
4.“独白”叙述
5.“复调”叙述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述动作即“讲故事”
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
现实读者与理想读者之间的差距造成了“误读”现象
第12章 抒情性作品
一、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1.抒情与叙事的区别
一主一客
表现方式不同
2.抒情性作品
定义
主要体裁
(二)抒情与现实
关系
抒情的反映方式
对象是?
主观性
评价性
特点
一方面……,另一方面……
超越时空的自由是抒情最根本的特征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中的自我
抒情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2.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抒情诗一种社会交流
抒情自我总是从属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
(四)抒情与宣泄
1.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
2.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
3.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4.文学抒情创造审美价值
二、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各自含义
相互关系
2.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话语
抒情话语
抒情话语常常是对普通话语的系统改造
“诗家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声与情
1.诗与乐
联系
区别
2.声调与情调
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
字音组成声调,并可以加强词语的抒情效果
格律是抒情话语的声调组合规范,寓变化于整齐之中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节奏
含义
层次
声音层
画面层
情感层
景与情
1.诗与画
相通之处
差别之处
中国诗
中国画
2.情景关系
3.真与幻
文学真实是艺术的真是,是一种“真实感”
景物的真是主观经验中的真,是为“缘情体物”
三、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1.比喻与象征
2.倒装与歧义
3.夸张与对比
4.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含义
类型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含义
类型: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艺术效果
抒情角度看
阅读角度看
代言的抒情方式
含义
类型:为他人代言和借他人之口来抒发作者情思
作用:双重性
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
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
第13章 文学风格
一、观念和思路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二、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1.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三者关系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区别
创作个性不等于作家日常生活中的个性与人格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日常个性是起点
三者转化是重点:日常个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另外还有作家的人格、修养、生活个性
文学风格也还有其他的构成要素
(三)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
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独创性来自于对象的特征,而对象的特征来自于创造者的主体性
文学风格是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四)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
1.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与文学风格
2.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因为风格必然落实到具体体制、样式、类型中
“文体”三个层次
体裁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
语体
口语、书面语等
风格
沉郁顿挫与豪迈奔放等
三、类型和价值
(一)类型划分
简分:刚、柔(虚实、奇正)
繁分
刘勰《文心雕龙》“八体‘’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二)审美价值
文学风格与时代
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比如唐代山水田园诗与读书山林的社会风气
2.文学的时代风格
定义
特点
只属于一时代,区别于他时代
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有文学内部自身规律的作用
同一作家也可能时代性体现不一,尤其是跨世纪、跨时代作家
文学风格与民族
1.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2.作品的民族精神有时候超越语言的隔阂
文学风格与地域
1.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2.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关
文学风格与流派
1.文学流派的形成有自觉与不自觉两种情况
自觉形成
结社出现
2.流派风格的含义
四、与文化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14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1.含义
文学生产
广义
狭义
文学传播
文学消费
广义
狭义
2.文学传播
意义
方式
3.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产品)
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生产新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含义
一方面,文学产品属于一般商品消费
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2.文学消费的一般消费性
凝结着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商品,有价值也有价格(绝对来说的)
3.文化市场对繁荣文艺的积极作用
促进联系
安排生产
激发创作
审美满足
对作家好
4.文学消费的特殊消费性
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无价(相对来说的)
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永葆,基本无损耗
是需要消费者本人积极参与的再创造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含义
分类
三种模式,牢记!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区别
文学消费是具有二重性滴
文学消费除了阅读行为还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
联系
一高一低层次,而二者共同指向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最高层次
二、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原因
含义
来源
1.文学渗透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
2.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3.最根本来源是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辨证统一
层次
悦耳目、悦心意、悦神志
作用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概述(定义)
认识价值的分类
1.叙事性文学……
2.写实类叙事作品……
3.抒情性作品……
不同层次和形态的文学作品其认识价值也往往不同
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的作用
提供了……的途径
帮助读者了解人的内在世界,增进自我认识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概述(定义)
文化价值阐释的分类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等内涵
所蕴含的宗教价值
文化价值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概述(定义)
文学交流与日常交流的关系
文学消费作为审美交流活动的表现
读者与作者
读者与作品角色
读者与其他读者
读者与作品所描绘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发生
(一)期待视野
含义
层次
1.文体层
2.形象层
3.意蕴层
形成
1.三观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读者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也有影响(主要是性别、年龄等差异)
类型
1.个人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2.求知动机
3.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5.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含义
分类
1.欣悦心境
2.抑郁心境
3.虚静心境
影响
心境不同,阅读的审美体验不同
同一作品,心境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由于作品情感作用,读者心境也会随之改变
(四)从隐含读者到读者阅读
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选材与隐含读者
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二、发展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填空与对话
波兰 英伽登的“不定点”理论
德国 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
德国 伽达默尔: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间
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的“兴味”说
原因
读者看到作品后有对作品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文学作品有其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二)还原与异变
异变
作品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政治观念、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
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等都会导致异变
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等都会导致异变
(三)理解与误解
1.正解与误解
2.正误与反误
(四)期待受挫与艺术魅力
顺向相应
逆向受挫
三、高潮
(一)共鸣
含义
产生原因
作品本身
读者期待视野
接受主体而言,其产生原因
思想观念想通
情感经验相似
意志愿望相近
作用
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共鸣是判定一部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
(二)净化
界说
表现
维持读者心灵的平衡
宣泄情绪、矫正心态、纯正人格
(三)领悟
含义
特征
基于理解的体味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四)余味
含义
体现
第16章 文学批评
一、价值取向
(一)界定
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的属性
①作为一种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
②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看
文学批评的含义
①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相关性
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文学批评的对象
②内在的深刻关系
部分与整体
层次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③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或说科学
2.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从批评对象来说
从批评效能来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
其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
原因
1.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审美的作品
2.批评需借助一定之美学与史学宏观视野
3.美学及史学观点是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
内涵
就美学而言
就史学而言
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为用
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1.文学批评标准的含义
2.文学批评标准的内容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3.思想标准
含义
三个基本点
是否有高度的真实性
是否有进步的倾向性
是否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4.艺术标准
含义
基本内涵
文体的评价
艺术形象的评价
意蕴的评价
是否深刻、是否丰富
二、模式
(一)文学批评模式的含义
(二)传统批评模式
1.伦理道德批评
含义
特点
具有历史的久远性
伦理道德的多样性
明显的差异性甚至敌对性
2.社会历史批评
含义
基本原则
分析、理解作品时先联系时代大环境
中国的社会历史批评
考据(真)
义理(善)
辞章(美)
义理(善)
辞章(美)
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
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审美批评
含义
“超功利”
基本特点
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也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
还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三)现代批评模式
1.心理学批评
含义
方法:立足于作品人物的心理分析从而作出解释
分类
①心理动力型
②心理生物型
③认知型
2.语言学批评
相似处
可取之处
“张力”“陌生化”“悖论”等
致命弱点
太“语言学化”
混淆了文学与语言学的界限
3.文化批评
含义
西方的文化批评
20C60s 英国 威廉斯、霍加特等人
中国的文化批评
20C90s,原因三点,个人觉得甚是无聊(我不配)
特点
泛文学
泛学科
三、实践
(一)学院批评
含义
核心观点
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
批评是自我体验、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肯定,并与世界交换意见
特点
注重学理
明显的角度意识与方法意识
论文体:要求语言规范,叙述之谨慎,说理之透彻
不足之处
体制化带来的问题
愈发知识化、学术化、规整化
专业化带来的问题
为“当代文学经典化”造势……
圈子化带来的问题
“传帮带”“神圣联盟”“占码头”
“研讨会-人情批评、红包批评”
(二)媒体批评
含义
特点
新闻性、尖锐性、大众性
作用
打破原有学院批评一言堂的格局
耸人听闻有之,“黄帝没穿衣服”也有之
为学院批评家提供了占领并重新打造大众传媒的历史契机
(三)读者批评
含义
变化之处
读者身份、批评形式、批评规模
优势
不隐恶、不虚美
我手写我口,他岂能拘牵
缺陷
有时候过于情绪化、粗鄙化,沦为一种话语暴力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