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2021-06-05 21:49:16 60 举报
AI智能生成
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未完工)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社会传播的系统
人内传播
定义:
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形式:
感知、记忆、想象、情绪、做梦、催眠
特征
社会性&实践性:
~是本质是对立社会实践的反应
系统性(非孤立):
是传播系统的基本的组成部分,与界外保持着信息交流
积极能动性:
~是对外部世界的积极主动反应
基础性:
~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重要理论: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理论
主我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
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
定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分类
形式:
面对直接交流&借助媒介的非面对面交流
时间差异:
同步传播(电话、现代社交媒体)&异步传播(写信)
动机
获得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有用的信息
认知自我(形成自我意识)和与他人的相互认识
社会协作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需要
直接性:不依赖大众传媒
满足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特征
多符号性:
信息传递和接手的渠道多、表情、眼神等
反馈迅速:
互动频率高,随时可调整传播方式与内容,可控性强
保密性强
与组织传播和大众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强制性,建立在合意和自愿的基础上)
群体传播
定义:
是将群体的目标和共同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的功能
对社会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对个人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合作
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本质特征
目标去向具有共同性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特征
组织传播
定义:
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功能
内部协调
指挥管理
决策应变
达成共识
组织的结构特点
有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
大众传播
定义: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征
~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或个人
所传递的信息大量迅速和公开的
传播过程单向性很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产业,所传播的信息有文化和商品属性
功能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
对社会有一种“瞭望塔”的,监视、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赖特“四功能说”
环境监测
可以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警戒外来威胁
满足社会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解释与规定
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常伴着对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因当采取什么样的反应
社会化功能
~在传播知识、价值和行为规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提供娱乐
~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施拉姆的概括
政治功能
监视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社会文化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经济功能
买卖消息
根据信息进行解释、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开创经济行为
一般的社会功能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舆论影响)
传递信息(社会规范、规定)
娱乐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的含义
概念的双重含义
第一层
内容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研究方向
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具体)的分析
第二层
内容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和总体
研究方向
对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综合的传播过程带来的综合效果)
传播的三个层面
认识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
心理和态度层面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行动层面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研究历史与发展
初级阶段: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核心观点
传播效果能在受传者身上迅速地起反应
背景
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发展
本能心理学盛行,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影响
第二阶段:”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传播流“
概念
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人民的选择》
简介:
由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中通大选期间,围绕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在俄亥俄州伊里县举行,也被称为”伊里调查".
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
人们就政治问题的决策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选择,基本取决于人们的原有的立场和态度
“选择性接触”
受众对媒介内容是有选择性的接触的,通常会选择与自己的立场相近的内容,会加深其立场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子主题
《个人影响》
简介:
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是否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适用,卡兹&拉扎斯菲尔德撰写,1955年出版。
“中介因素”
选择性接触机制
媒介本身的特征
讯息内容
受众本省的性质
《创新与普及》
简介
子主题
子主题
”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效果》
简介
五项一般定理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因素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且不是唯一的单独因素
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的条件
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
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 的改变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因素的影响
局限
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只考虑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
“说服性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里理论
第三阶段:宏观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培养“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知识沟“&”数字鸿沟“
”第三人效果“
导论
传播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运行
基本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
定义:
是物质在人于物、人与人之间在移动和传播
本质特征:移动
媒介等概念
媒介:
是信息传播的中介
媒体:
两种或多种媒介组合在一起发挥传播效力的传播机构或组织
传播:
是媒介与媒体的集合,包括了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包括了通常所说的所有媒介和媒体,具有多种媒介形态和多种媒体业态并存的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的产生
语言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协作活动中产生的
功能
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
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
靠发声传递,传播距离有限
记录性较差
文字传播时代
功能
文字可以记录
扩展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扩展时间)
意义:
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传播时代
发展
1045年前后,宋代毕升发明胶泥印刷术
15世纪40年代,德国古登堡工匠在中国基础上创造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创造印刷机
电子传播时代
发展
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人类开始进入卫星传播时代
意义
形成了人类体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影像信息系统
电子技术和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时代
传播过程与传播结构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信息源
传播者
讯息
媒介(渠道)
受传者
反馈
主要传播模式
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5W
内容
who?传播者
say what ?内容
in what channel? 渠道
to whom? 受众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意义
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局限性
模式不完全,是一个单项的直线模式
没有揭示
香农-韦弗模式
概念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器
信宿
意义
表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
适用于电子通信(单向和双向通信都适用)
局限
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图示
进步
没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传播双方都是行为主体,是双向互动
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重点在于传播双方的角色相互交换
局限
将双方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但与现实状况不符合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
图示
意义
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与交织性,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构成传播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存在着表达与反馈的关系
N级传播: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人又分别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图示
特点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图示&解释
个人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统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
社会传播特点
社会传播系统类型多样,每个系统即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它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
每个传播活动和过程,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也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图示&P56解释
意义
将大众传播看作包括社会法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
效果分析研究
控制研究
受众分析研究
媒介分析研究
噪音
内容分析研究
关于受众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
概念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特点
规模的巨大性:
在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或集团
分散性和异质性
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难以操控
流动性
成员流动
无组织性
大众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其行为主要是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同质性
具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又容易受外部操控和影响
定义
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主要的受众观
子主题
子主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
分类
关于广播媒介的~理论研究
对印刷媒介的~理论研究
对电视媒介的~理论研究
基本模式
图示&解释
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的需求(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媒介接触的可能性(电视、报纸)
媒介印象(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接触行为的结果有得到满足或没得到满足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贡献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多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局限
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
脱离开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虑受众的媒介行为,因而不能全部面的揭示受众与传播的社会关系
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能动性有限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把关人理论
传播学大事记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