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1-06-16 10:33:01 46 举报
AI智能生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
定义
观点
创立者
马克思
恩格斯
继承者
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
学说
阶级属性
无产阶级
科学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
普遍规律
三个方面
自然
社会
思维
三个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
一般与个别
哲学基本问题
意识(精神)(派生、第二性)VS物质(本原、第一性)
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学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党性/两个对立
是什么
唯心主义
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感觉、经验、意志
心、思、感、意念、我(吾)
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理/理念
例:宗教(有神论)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优点
物质性
有辩证法
缺点
世界本原-〉几种具体事物/天(自然规律、自然环境)
例
五行说
阴阳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优点
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
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
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
缺陷
机械性
肤浅解释
用自然科学解释一切
深刻解释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不彻底性
唯物自然观
唯心历史观
形而上学性
孤立
静止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马恩列毛邓
鲁迅
孙中山
认识论(知行观)
怎么做
辩证法
运动变化
普遍联系
全面
形而上学
静止不变
孤立割裂
片面
基本特征
哲学史最伟大变革
马哲
使哲学第一次完备
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
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史观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实践
马克思毕生两大贡献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
马哲的基本特征
问题
最根本/本质特征
科学性
根本/本质特征
实践性
革命性(阶级性)
科学性
显著特征
实践性
革命性(阶级性)
最显著特征
实践性
可知论
坚持
唯物主义
彻底的唯心主义
不认同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唯物论与辩证法
唯物论
物质
内涵
科学定义
客观存在
不依赖人的意识
被人的意识反映
特性
根本属性
客观实在性
可知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VS意识关键字
强硬
决定
创造
产生
左右
制约
委婉
依赖
受制约
根(来)源于
能动
(受)影响
反映
转化
反作用
运动
范畴
位移
事物与现象的产生、发展与灭亡
静止
定义
特殊的运动
与运动的联系
动静结合
例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不能以昨日之我来否定今日之我
夸大静止,否定静止
承认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静止是事物存在并发展的前提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时空
特性
绝对性
相对性(快慢、大小)
无限性
有限性(局限、狭窄)
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客观内容
外部信息
主观形式
主体反映能力有差异
阅历
地位
教育
动机
兴趣
情绪
意识只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虚幻
歪曲
超前
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1(来源)->意识->物质2(表达方式)
反对错误思想
只强调物质决定,忽视意识能动
只强调意识能动,忽视物质决定
主张意识就是物质(庸俗化、肤浅化)
例:意识就是大脑的分泌物
否认了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混同于意志,抹煞了意识和物质的对立
否认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
本质相同,现象不同
意识与人工智能
机器<人
本质:并未否定唯物论
是对人思考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
自动性受制于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实践
定义
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范畴
生产
调整(节)社会关系
科学实验
特征
直接现实性
有意识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形成的社会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不考)
人与人(思修)
人与自然
核心:生产关系
人与自然
物质世界的划分
人类社会
自然界
人化自然
未人化自然
人类所生活的世界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因为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要协调发展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答题万能句
联系材料必备三句话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议措施必备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
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
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
"少生孩子多种树"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
辩证法
联系
基础
物质
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通过"中介"来实现
多样性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解释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整体与部分
整体
稳定结构
特定功能
反对形而上学
反对将整体中的各部分割裂开来
矛盾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功能
内因
第一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外因
第二位,只影响事物发展的速度
实际运用
各个时期的统一战线
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与对外开发
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制约
相互排斥
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统一:矛盾的同一性
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因素
相互转化
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共同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普特关系
普遍性:共性
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特殊性:个性
互相对立(二者有差别)
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
互相联系(互相离不开对方)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
体现人类认识的辩证规律
个别->一般->个别
区分
材料中主要体现双方联系时,选择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材料中突出差别是,选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怎么讲
1)永远"一分为二"(A+B)
一方面在干A的时候,要注意B
另一方面,在干B的时候,要注意A
2)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严重后果1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严重后果2
矛盾分析法
两点论
兼顾双方,不偏废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重点论
在兼顾双方的基础上,突出一方
干事情
抓关键
做判断
看主流
事物量的变质变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者相互渗透
怎么讲
代入
例(中特)
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的必要准备
改革是稳定的必然结果
改革中有稳定,稳定中有改革
怎么干
量变
谨慎小心,仔细把握,防止事物突破"度"的限定
质变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使其早日实现质变
分辩"质量互变规律"与"原因结果"
看前导因素是否需要长期积累
需要
质量互变
不需要
原因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的实质
扬弃
批判+继承
克服消极+保留积极
例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1)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特点
客观的否定
具体的否定
内在的否定
形而上学否定观
特点
主观的、任意的
抽象的
外在的
三大规律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
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
形式、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方向、道路
必然性和偶然性
区别
内外根源
内在因素
外在条件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地位
第一位
第二位
联系
必然性存在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发展道路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要积极发现并归纳总结规律
要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识别
材料体现处偶然性向必然性转化,罕见的坏事转化称常态的好事
现象和本质
区别
现象
生动性
具体性
不稳定性
本质
抽象性
概括性
稳定性
联系
现象反映本质,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
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
客体制约主体
主体又能动的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区别
主体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不同(信息选择、信息重构)
主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不同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归宿和检验标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
促进实践顺利发展,使实践达到目的
错误的认识
阻碍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甚至使实践归于失败
知行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
例
知先行后(知易行难)
主观主义认识论:认识头脑自生(自省、心灵创造)
客观主义认识论:上帝启示
行先知后(行易知难)
知行合一
王阳明(王守仁)
知行统一
孙中山、毛泽东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过程
感性认识
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
高级阶段
感/理性认识的名词
怎么干
1)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把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
理论中指导实践
实践中检验理论,推动理论认识与时俱进
分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与“现象本质”
两种认识一派人
体现认识的进步
两种认识来自两派人
比较谁是高人/大师
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的作用
指导
解释
预见
非理性因素作用
动力
诱发
怎么讲
怎么干
1)科学研究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我们在科研中既要有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分析和量化的计算、精确的公式
3)又要有发散思维、自信、联想和怀疑一切的科学精神
4)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创立全新的工作方法
分辨“认识的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与“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
先后不同的过程,有明显差异
认识过程中,同时发挥作用
识别“认识的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
材料一定是两种截然不同学科(专家)的对立
自然科学vs社会科学
理科vs文科
真理与价值
真理特征
客观性
凡是真是都是客观真理
原因
内容客观
检验标准客观
绝对性
客观性
无条件性
相对性
有待扩展
有待深化
怎么讲
1)代入
2)批判错误理论
绝对主义
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相对主义
怀疑科学、诡辩论
怎么干
价值
定义
一定特征的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物质生产+生产方式+国家政权+地理条件+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社会心理+风俗习惯
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生产方式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政党
军队
法院
警察
监狱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学
法学
宗教
哲学
道德
艺术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两个“一定要适合”规律
社会意识一定要适合社会存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关键字
生产力
根本、决定性、自主性、唯一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二重性
应用不当,急功近利
强大、重要、革命性、推动
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什么是人民
推动历史发展
绝大多数人
在特殊时期包括剥削阶级
人人影响历史
人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历史
英雄人物(历史杰出人物)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若违背历史规律和人民意愿,英雄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英雄史观
人的本质
本质(社会属性)
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以人为本
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