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版)
2022-08-29 21:02:55 57 举报
AI智能生成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aaa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版)
一、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研究内容
内涵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是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考)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二、朴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认识角度的整体性或宏观性
认识方法的直觉性、思辨性和臆测性
认识观念的自发性
认识程度的不彻底性等
机械**
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自然界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具有绝对的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物质运动遵循因果规律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
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形而上学地认识自然界
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过渡作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机械性
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性
6.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把自然界和人看作机器
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
用量的差异解释质的变化,否定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以形而上学方法研究自然界
辩证**
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认识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辩证性
认识德国古典哲学及其他哲学和自然科学论调具有批判性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主要是19世纪自然科学理论:
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9.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论述)****
朴素唯物主义⾃然观
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式,从整体上把握⾃然界的本原和发展
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
尤其是将⾮物质性的东⻄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存在
并认为物质世界是非物质性东西的派⽣物
为唯⼼主义的产⽣提供了借⼝,最终导致⼈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唯物主义⾃然观
其核⼼是⾃然界绝对不变
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但是不懂得⼀般与个别,运动和静⽌的辩证关系
以⼀种⽚⾯的,孤⽴的,静⽌的⽅法,观察⾃然界
即:不懂得⾃然界的辩证法,⾃然不能将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辩证唯物主义⾃然观
克服了以往哲学⾃然观的缺陷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唯物主义⼀元论原则
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盾性
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强调了⼈类起源于⾃然界、依赖于⾃然界
并在把握⾃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动的改造⾃然界
强调了⼈与⾃然界的和谐统⼀
三、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10、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自然界循环演化着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在认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方面凸显系统性
在认识自然界的本质方面凸显复杂性
在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方面凸显演化性
在认识自然界的系统划分方面凸显广义性
11.系统自然观的作用(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生态自然观**
12.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生态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生态自然界及其创建机制
生态自然界发展及其规律
生态自然界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
批判性
和谐性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生态学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
生态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生态系统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有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14.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自然观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水林田湖草就是生命共同体”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3.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这个主题展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天然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理论基础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但它们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又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目标
四、科学与技术的本质(1/4)
16.科学的体系结构(考)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一个立体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的相对应的要素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1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体现在
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17.技术的本质及特征(考)
技术在本质上
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
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8、技术的体系结构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形成一个立体框架,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中。
现代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机器,都蕴含了知识。
五、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1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发展呈现两种趋势
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
另一种是自然科学由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科学发展是渐进与飞跃辩证统一的过程
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需要的外部动力,也有自身的内在动力。
20.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的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如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新发现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和概况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所以18、19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与前提之一
21.如何理解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论述)**
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认为
科学发展是以“范式”为转换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图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的变革和转换
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科学的客观真理性,陷人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否认了科学发展的前后连续性和继承性,明显不符合科学史实际。
新旧范式之间是不相容和不可调和的,即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2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考)****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也变革了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包括
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升级产业结构
产生经济形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收藏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