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2021-07-28 17:00:4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兽医中药学刘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思维导图及课后题答案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能消除痰症,减轻或制止咳嗽,缓解气喘的药物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肺经,治痰注意调气,痰随气升降,气顺痰消
分甘寒和咸寒,止咳通便,治肺中热痰咳喘
贝母:入心肺经,清热化痰,润燥散结
枇杷叶:入脾胃经,和胃降逆,清肺止咳
清热化痰
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肺胃经,降逆止呕,
天南星:制南星:辛温,有毒,胆南星:苦凉,入脾肺肝经。祛风治痉
温化寒痰药:治湿痰,寒痰
杏仁:入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桔梗:入肺,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止咳平喘
分类
化痰止咳平喘药
能刺激胃肠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粪便排出,逐水消退蓄水的药物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经):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清热化湿、敛疮解毒,活血祛瘀
泻火导滞:芒硝、番泻叶
逐水消肿:乌桕根、巴豆
攻下药
郁李仁:利水消肿,入脾肠气分,通幽散结、行气而润肠
火麻仁:滋阴补虚,入血分,生津润燥,增液缓脾通便
蜂蜜:补中益气,解毒,止痛,润燥
润下药(润肠通便)
大戟:泻肺逐饮,消肿散结,泻脏腑水湿
甘遂:消肿散结,泻水逐饮,行经隧水湿
苦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
芫花:泻水逐饮,杀虫治疮,消伏饮痰癖
逐水药
泻下药
收敛固涩为主要功能,治疗各种各样滑脱证候的药物
乌梅:酸涩,入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
涩肠止泻、敛肺止咳:诃子、赤石脂、禹余粮、五倍子、石榴皮
涩肠固脱药
临床:虚汗、滑精、阳痿、早泄等
气虚多汗:补气药
阴虚多汗:补阴药
阳虚精滑:壮阳温肾药
阴虚火旺精滑:滋阴潜阳药
配伍
偏补肝肾不足之阴,敛阴阳欲绝之汗
山茱萸(补阴药):酸甘温,入肝肾经,补肝肾、涩精敛汗
偏敛肺气耗散欲绝之气,收肾经耗散欲绝之元阳
五味子:酸甘温,入肺肾经,敛肺肾,涩精止泻,止渴止汗
止汗:麻黄根、浮小麦、
固肾涩精:芡实、益智仁等
药物
敛汗涩精药
类别
收涩药
药性温热,主要用于里寒病症的药物,又叫温里药或温中药
大多辛燥湿热,容易耗阴血,阴虚血虚,“真热假寒”者忌用
脏寒证:寒邪内侵脏腑,阳气被困主要有脾胃寒湿证
元阳不足,阴寒内生的里寒虚症,心脾肾的阳气虚弱证
血脉凝滞、疝气疼痛证
临床用于里寒证
里寒兼有表证:解表药
寒邪凝滞腹痛:行气药
寒湿阻滞:燥湿药
阳虚:温补药
气虚欲脱:补气药
肢蜷缩挛急者:温经通脉药
入气分,引火归十二经而壮全身之阳,为走而不守之药
作用迅速,救阴中之阳,作为急救药
附子:入十二经,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温中止痛
入血分,引火归脾肾二经,为守而不走之药
作用缓和,温补肾阳,救阳中之阳,作为补益药
肉桂:入心肝脾肾,温中散寒,温肾助阳,温经止痛
辛甘、大热、有毒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辛热,入脾肺肾
代表药物
温里祛寒药
凡能清解热邪,治疗各种里热病症的药物
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清热降火、滋阴润燥、除湿热
知母
辛甘寒,无毒,入肺胃、三焦经
生用:清热泻火、保津、解肌清热
煅用:敛疮生肌
石膏
辨别为何种热症
知母多用伤脾胃阳气,引起少食或泄泻,故脾虚泄泻者忌用
用石膏时,胃肠无实热者忌用
配伍注意事项
清热泻火,入气分
用于温热病邪入营血,阴液亏损或血分的实热病症
玄参+麦冬
气血两燔者,泻火药同用,达到气血双清
生地黄+丹参、黄柏
温热病后期,阴虚等,可养阴生津
配伍应用
生地:甘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入肺胃肾,解毒散结
丹皮、赤芍:入心肝肾,凉血,活血散瘀
清热凉血,入血分
特点是多属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主要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病症
治上焦,泻心火而除烦止呕,又善治泻利
黄连,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止血
治中焦,清肺热而解肌热
黄芩:入肺脾胃经,止血安胎
治下焦,泻相火而滋阴,善清下焦湿热
黄柏:入肾、膀胱大肠经,泻肾火、退虚热
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湿热证
如瘟疫、毒痢、痈疮肿毒、蛇虫咬伤以及某些肿瘤
各种热毒病症,化脓性感染、痢疾和部分病毒性传染病
临床应用
热毒在血分,宜配凉血药
气分火热炽盛者,配清热泻火药
挟湿而成泻痢者,宜配清热燥湿药
疮毒属虚者,宜配补气补血药
配伍理由
金银花:入脾肺胃大肠经,透表泄热
连翘:入心肺脾经,散结,透表泄热
凉血: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消痈肿: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
苦寒,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热毒内盛
荷叶:散瘀止血、升发清阳
绿豆:清热解毒
苦瓜:健胃
西瓜皮:利尿
清热解暑
扁豆
香薷
祛暑、健脾化湿
清热解暑,暑热
银柴胡具有清虚热的功效,可用于不明原因的低热、湿热病后期,血热出血者
青蒿具有清热解暑,退虚热功效,可用于外感暑热口渴症、暑湿腹泻。
清虚热,潮热、低热不退
清热药
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多辛苦温
风寒湿邪所致痹痛:祛风湿药
气滞疼痛:行气药
寒气凝滞:温里驱寒药
疮痈肿痛:清热解毒药
根据专长配伍
辛苦温,入肝脾经
行气止痛、活血祛瘀
辛散温通,活血利气,行气活血,血活则通,通则不痛
止痛作用显著,作用部位广泛,药力持久而不具毒性,功效优良,为止痛良药
延胡索
辛苦寒,入心肝、膀胱经
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专入血分,行淤血而新血不伤,养新血而淤血不滞,固为经产良药
益母草
辛甘热,入十二经
活血通脉、祛湿止痛、散寒理气
酒
活血祛瘀药
具有制止家畜机体内外出血作用的药物,多清凉、收敛
临床应用:使用于多种出血证候,如鼻出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创伤出血
凉血止血药:血分有热的出血证,与清热凉血药配伍
温经止血药:虚寒型出血证,与温经益气药配伍
祛瘀止血药:有瘀血积聚的出血证,配伍活血化瘀药
收敛止血药:多种慢性出血证
根据出血原因和止血药性质灵活配伍
单纯性外伤出血,依出血情况,外用收敛止血药或结扎止血
分类及配伍
地榆:敛疮解毒
槐花:清肝明目
侧伯叶;止咳化痰
苦寒,入肝大肠经
大蓟: 散瘀消肿
小蓟:治尿血,治下焦热结尿血成淋
苦凉,入心肝经
凉血止血
白芨:苦寒,入肺肝胃经,消肿生肌
收敛止血
三七:甘温,入肝胃经,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补血和血
祛瘀止血
止血药
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导行积滞药物
脾胃不健:-健脾益气
湿浊内阻,芳香化湿
气滞:理气药
食滞而大肠积热,清热攻下
食滞化热:苦寒清热药
纯虚弱无食滞忌用
配伍特点:单纯性食滞可单用,配伍为
神曲:消食健胃
山楂:酸温,消食化滞,活血祛瘀(产后)
甘温,入脾胃
麦芽:回乳,消食健胃
鸡内金:化石通淋,入肾、膀胱经
甘平
代表药物异同
消食药
气味芳香,性温而燥,就有化湿健脾等作用的药物
适应症:湿阻中焦,脾阳被困与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的胃胀、食少体倦、呕吐清涎,舌苔白腻等
芳香化湿、燥湿健脾、温中止呕,辟浊
辛苦温,入脾胃经
多用于湿滞证,配黄柏、牛膝除湿热
燥湿健脾、祛风除湿、辟秽浊
苍术
芳香化湿药
概念:促使发汗,祛邪外出,解除表证的药物
风寒,风湿,风热表证
寒湿凝滞,水肿有表证,破伤风,疮痈初期
临床
药物:以病症在表为原则,先表后里,易挥发不宜久煮,以体温下降判定,不可过汗
量:春少冬重,老幼孕少,多虚汗、失血伤营、热病伤津慎用
用药事项
辛苦温,入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利尿消肿
麻黄
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桂枝
辛温,入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
辛夷
生姜:解表,止呕,止咳,解毒
葱白:解表,散寒,通便
祛风解表、止血:荆芥、防风、白芷
发表散寒:羌活、紫苏、细辛
其他
外感风寒,宣肺咳喘、风湿痛,热盛伤阴,阴虚阳亢者慎用
辛温解表
风热表证、温热病、咽喉肿痛,可配伍使用:清热药
辛凉,肺肝
疏散风热、清利透疹、理气解郁
薄荷
辛苦,肝胆经
升阳举陷,解表退热,疏肝解郁
体轻升浮,调和肝脾,通利三焦,推陈致新功效
柴胡
升麻:散热、解毒、升阳
清热、解毒、明目:桑叶、菊花等
辛凉解表
解表药
舒畅气机、消除气滞
脾胃病:脾胃气滞导致食欲不振,秘结腹痛等
肝胆病:肝气郁滞导致胸胁胀痛,发情紊乱
肺经病:呼吸不和,咳嗽气喘
补益、消导、化痰、泻下祛湿活血配伍发挥药效
适应病症
不可过量或久用,易耗阴液
含挥发油,煎煮不可久,影响疗效
阴虚气虚者慎用,体虚孕畜慎用
注意事项
枳壳:宽中,消食化痰,固脱
枳实:破气,散结,固脱
苦寒,脾胃经
厚朴:燥湿,平喘
木香:止痛,温胃和中,胃寒呕吐
升降补泻、统五脏治百病
陈皮:入脾肺经,健脾,燥湿化痰
辛温,脾肺胃
行气药
概念:调补气血阴阳,改善虚弱状态,提高抗病能力,从而防治各种虚弱证
注意事项:缓补脾气湿腻多久煎
多辛温,主要用于里寒病症,
有温中散寒、扶助阳气、回阳救逆作用
同时根据不同证候需进行适当配伍
温里药:
多辛温燥烈,阴虚火旺、津竭阴亡者慎用,耗阴血,补肾阳,消除或改善阳虚为主
杜仲:安胎
肉苁蓉:润肠通便
甘温
续断:止血安胎、利关节
补骨脂:止泻
巴戟天:祛风湿
辛温
强筋骨,补肝肾
补阳药
多甘温,入脾肺胃,用于脾肺气虚
虚症要药,急性虚脱急救药
人参:甘温,入心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肺、益气生津、补益
黄芪:甘温,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补止生消)
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补脾益气:党参(补血),孩儿参(养胃生津),白术(燥湿、止汗、安胎)、山药(补脾胃,益肺肾)
补气药
多滋腻,多用阻碍脾胃运化常与健胃药配伍,湿滞满者忌用
熟地:肾,补血、滋阴
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走散性强,行气走血分,活血中之滞,胎前产后,宿血停滞用相宜
但外散而不能守,配伍补血药,使补血而不郁滞,血畅气行,气生血
产后补血配伍川芎:活血化瘀药
治血虚要药
当归:脾,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何首乌:肾,补肝肾、益精血、通便泻下、解疮毒
甘温,入心肝
枸杞子:养阴补血、益肝明目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甘平,入肝肾
白芍:养血敛阴、泻肝安脾
酸寒,入肝脾肺
补血药
多甘凉滋润,用于阴虚证,可适当配伍
北沙参:体重质坚,性甘凉,以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为主
南沙参:体轻质松,性苦寒,清肺去痰止咳作用强
沙参:清肺润燥,养胃生津
麦门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利尿通淋
肺胃经
天门冬:养阴清热,润肺滋肾
肺肾经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心肺
甘微寒
补阴药
补养药
通利水道、渗透水湿,促进体内过多水分透过尿道排泄的药物
利水消肿,五苓散
分利止泻,寒湿泻
利水通淋,尿淋痛,胃苓汤
清热利湿,湿热黄疸,茵陈五苓散
主要功能
严重水肿,分清是脾虚还是肾虚,配合补益药,相得益彰之效
用于湿热病症,与清热燥湿药并用
脾虚而大便不实,陪补脾益气药
阴伤尿血配养阴、止血药
不可久服、反复分利,以免耗伤津液,阴液亏损、滑精而无湿者忌用
甘淡平,入心脾肺、膀胱经
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
各部出现水湿留滞均可使用,起运水而健脾之效,为治本之药
茯苓
猪苓:平
泽泻:寒,泻肾火
甘淡,渗湿利水,入肾、膀胱经
渗湿利水药
疏散留置于经络、肌肉、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以解除痹痛症的药物
辛能散能行
温能温肌肉,通经络而利关节
特点:多味辛气温
应根据病因及症状表现选药或配伍
药大多辛温芳燥,易伤阴耗血,阴虚血亏者慎用
风气胜者:配祛风药
寒气胜者:驱寒药
湿气胜者:祛湿药
热偏胜者:清热药
痹痛日久,病在肾者:温补肝肾药
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
酒剂
含较多芳香走窜药物,不宜入汤剂煎煮而制成丸剂
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服用
丸散剂
剂型
独活:散寒止痛
威灵仙:通经止痛
防己:利水消肿
入肾、膀胱经,辛苦
心甘大热,有大毒,入十二经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乌头
祛风胜湿、止痛
祛风湿药
中药学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