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控制概述|第十一章控制方法
2024-01-26 20:06:37 4 举报
AI智能生成
第十章控制概述主要介绍了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制定目标、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和采取纠正措施等步骤,确保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目标进行。控制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前者旨在防止问题的发生,后者则是在问题出现后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第十一章控制方法则详细介绍了实现有效控制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包括预算控制、审计控制、财务控制、操作控制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通过运用这些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监控组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10.1控制概述
10.1.1控制的定义和特征
1.控制的定义
控制是指根据计划与任务的要求,考虑环境的变化,对各项活动予以监视,从而保证各项行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显著偏差的过程
2.控制的特征
①目的性
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保证计划的顺利执行,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
②系统性
一是保证控制的方法、手段、措施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
二是保证控制职能与其他各项职能的一致性
③及时性 ④经济性 ⑤整体性
10.1.2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变化的复杂性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即时、准确的控制
2.管理权力的分散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层次也会增加,是的管理权力分散到各个层级。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如果没有相应的控制系统,那么即使出现权力的滥用或活动不符合计划的要求等其他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发现,更无法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
3.工作能力的差异
管理者的计划制定能力差,就会造成控制人员工作量及控制难度的增长;管理者的计划实施能力较差,必然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要求控制人员在发现偏差、处理偏差方面的能力要强
组织员工的能力也会影响计划的实施。他们的工作能力有差异,工作的实际结果可能也与计划的要求不符,甚至因为某个环节的偏离对整个企业活动的进行造成冲击。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工作控制十分必要
10.1.3控制的类型
1.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按纠正措施的作用环节不同,可将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也叫预先控制或提前控制。指的是在活动开展前就认真分析研究进行预测并采取方法措施,使可能出现的偏差在事先就可以筹划解决的方法
前馈控制是可以在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等各个环节实施
必要条件
①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基础在于必须对计划和控制系统作出全面的、透彻的、仔细的分析
②建立完善的前馈控制系统的模式 ③保持前馈系统的持续动态 ④必须定期地收集所确定的输入变量的数据
⑤必须定期的估计计划输入的数据与实际输入的数据之间的偏差
⑥必须有相应的保证措施
(2)同期控制
同期控制又叫现场控制,是指在工作活动进行之中的控制,能够使得管理者在发生重大的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现场控制存在于大多数的管理中,尤其是基层的管理控制工作
主要内容
①向下属员工指导合适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
②对下属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③在发现不合标准的偏差时,应予以及时的纠正
(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事后,结果控制,是组织中最常用到的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结束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分类
①端部反馈,用来控制系统的最终成果,如销售收入、产量、利润和利润率等
②局部反馈,即用来控制系统的中间结果
优点
①反馈控制能够为组织管理者提供有关计划实施效果的真实信息 ②能增强员工积极性
缺点
当管理者获得反馈的信息时,偏差所造成的浪费或损失已经产生了
方法
①财务报告分析 ②标准成本分析 ③质量控制分析 ④工作人员成绩评定
2.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按主管人员与控制人员的关系,可将控制工作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1)直接控制—控制管理者
直接控制是通过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进行控制工作的
直接控制的依据
①合格的管理者所犯的错误最少 ②管理工作的效果是可以被量化的 ③在量化管理工作的效果时,管理的原理、概念和技术是 一些有用的判断标准 ④有关管理控制基本原理的应用情况是可以评价的
优点
①管理人员的质量可以得到控制,在对个人进行委派任务时能够有较大的准确性
②直接控制能做到使管理者主动采取纠偏的措施,并使措施的执行更有效
③直接控制能获得良好心理效果 ④直接控制能节约经费
(2)间接控制—控制工作
指导思想
员工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或没有察觉到即将出现的问题,导致适当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不能被及时采取
间接控制的假设
①工作是可以被量化的 ②组织地员工对于工作的效果具有个人责任感 ③组织能够保证追查偏差产生的原因所需要的时间 ④所出现的偏差能够被预料且能及时发现 ⑤偏差出现后,相关的部门或人员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实际情况中,以上假设有许多情况是不成立的
①在实际管理中,有许多工作的效果能以被量化 ②组织员工个体的责任感是无法量化的 ③在一些情况下,管理者会不愿意主动话费精力和时间来调查和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④在实际管理中,有一部分偏差无法被预料或被及时发现
缺点
除上述假设难以满足外,间接控制还包括一个突出的缺点是,间接控制的纠偏措施出现在偏差和损失之后,因而,采用间接控制方法的费用支出较大
3.战略、战术与作业控制
与战略、战术、作业计划对应
10.2控制的过程
10.2.1确定控制标准
1.控制标准的分类
(1)按标准的明确程度划分: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前者具有明确、可证实、可度量的特点,在管理中被广泛采用,是企业各种控制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后者由于难以用定量的方式表达,管理者往往只能借助经验和判断来形成衡量的标准,因此有较大的主观性
数量标准
①经验标准 ②统计标准 ③技术标准
(2)按管理职能的具体特点划分
①实物标准,或物理标准。普遍采用于基层,如使用原材料、雇佣劳动力、提供产品或服务等的标准
②费用标准,或成本标准。费用标准是货币形式的衡量标志
③资金标准,或资本标准 ④收入标准,或收益标准 ⑤计划标准,或程序标准 ⑥无形标准
2.按关键点于控制标准的匹配
①时间标准(如工时、交货期等)②数量标准(如产品数量、废品数量等)③质量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④成本标准(如单位产品成本)
3.确定控制水平的原则
①计划目标导向原则
所有的控制标准都应该围绕计划目标确定其水平
②先进合理性原则
标准的水平应保证其先进合理性,即既要有先进性,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使大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③适度柔性原则
控制标准一旦确定下来,就应该有一定的严肃性,但这种严肃性不应成为一种限制,应允许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执行,即标准应有一定的弹性
4.控制标准要求达到的效果
①可操作性 ②针对性 ③一致性
10.2.2衡量绩效与发现偏差
1.衡量的步骤
①明确衡量的方法是什么,并落实到进行衡量和检查的人员 ②通过衡量实际工作的效果,获得大量的信息 ③将效果同所制订的计划进行比较,已发现是否存在偏差
2.衡量的方法
①个人观察
通过个人的观察,管理者能获得关于实际工作的一手资料,且这种方法提供的不是过滤、加工后的信息
②统计报告 ③口头汇报 ④书面报告
3.衡量的内容
①可量化的指标 ②工作目标 ③主观内容
4.发现偏差
主要工作内容是比较,即将实际工作的成绩与计划的标准进行比较,已发现二者之间的偏差
10.2.3纠正偏差
1.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
2.纠正偏差
(1)改进实际工作
如果偏差是由于工作上的不足造成的,则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组织结构、管理策略、培训计划上的调整;给员工重新分配工作、雇佣新的员工、解雇员工
(2)修改标准
有时工作中产生的偏差也可能是由不现实的标准导致的,具体来说就是管理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一般来说,如果降低标准,则会引起更过的麻烦,因此作为管理者,如果认为所指定的标准是现实的,就应该坚持这个标准,不因员工抱怨而降低,同时向员工解释自己的观点。
11.1财务控制的方法
11.1.1预算控制
1.预算控制的概念
预算,也可以成为预算编制,是一种计划,使用数字编制来反映组织在未来某一个时期的综合计划
预算控制是企业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其作用是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11.1.2财务数据分析
1.财务报表
①资产负债表 ②收益表 ③现金流量表(或称资金流量)
2.比率分析
(1)财务比率分析
①流动率 ②负债率 ③收益率
(2)运营比率分析
①流动资产周转率 ②固定资产周转率 ③存货周转率 ④应收账款周转率 ⑤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
11.1.3财务审计
1.外部审计
是由外部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选派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则是由组织的内部人员进行的,其目的和外部审计相同,都是证实组织使用的财务和会计流程的效率及恰当性
3.管理审计
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鉴定的方法
11.3综合控制方法
11.3.1标杆控制
1.内涵
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地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2.步骤
①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 ②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 ③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④资料收集和调查 ⑤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法 ⑥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⑦沟通与修正方案 ⑧实施与监督 ⑨总结经验 ⑩进行再标杆循环
3.作用及缺陷
作用
通过设立挑战和赶超对象,并以最关键或最薄弱的因素作为改进内容,标杆控制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缺点
①导致企业的竞争战略趋同 ②导致企业陷入“标杆管理陷阱”,即“落后——标杆——又落后——再标杆”
11.3.2平衡记分卡控制
1.内涵
就是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
2.原理流程
(1)目标转化
以组织的共同愿景和战略为内核,将公司的愿景和战略转化为下属责任部门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的系列具体目标(成功的因素)。
(2)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3)设定评分规则
3.平衡记分卡的控制指标
①财务方面 ②客户方面 ③内部经营过程 ④学习和成长 ⑤
4.平衡记分卡的控制作用
是把企业的战略和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性评估手段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手段
11.3.3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1.定义
是一个由人、计算机及其他外围设备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结构
3.在组织中的作用
①信息管理系统是管理现代化的体现 ②为组织的决策提供服务 ③是管理的依据 ④为组织内外联系提供保障 ⑤能给组织带来巨大效益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