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2021-12-06 20:42:0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徐涛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马原理概论
导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内涵及构成
内涵
创立者
内容观点
目标
立场
作用
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
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当代价值
鲜明特征
科学性(独有特征)
革命性
实践性(独有特征)
人民性
发展开放性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印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物质和运动
运动和静止
物质运动和时空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来源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普遍发展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可能和现实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直观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特性
错误与正确的真理观
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对社会矛盾)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方法论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的内涵
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二规律)
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动力)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动力) 改革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五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价值是什么(是抽象劳动)
价值如何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如何表现(通过交换)
价值有何规律
内容
表现形式
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政经核心)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两重性
劳动过程
价值增殖
两个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成果或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实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的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将其全部用于消费
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本质
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规模大小取决于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后果: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的有机构成(难点)
技术构成: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有机构成:当价值构成的变化是由技术构成的变化导致,那么有机构成等同于价值构成。当价值构成的变化不是由技术构成导致(例:涨价),那么有机构成不等同于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资本的职能
商品资本的职能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定义
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利润和平均利润
成本价格=c+v
利润:m=r
平均利润=成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行业间竞争形成的)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超额利润=超额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超额利润依然存在,因为平均利润率来自行业间,超额利润来自行业内)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爆发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
垄断与竞争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不断完善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毛中特
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6)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评价教员
十二大(198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十三大(1987.10)
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系统概括
邓小平理论轮廓形成
十四大(1992.10)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十五大(1997.9)
正式命名“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对矛盾的表述
毛: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邓
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
理论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两个基本点
四项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步走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理论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国两制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地位
三
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地位
进一步回答
社会主义
创造性回答
建设党
科
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主要内容
地位
进一步回答
社会主义、建设党
创造性回答
发展
习
新时代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内涵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位一体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美丽中国
四个全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史纲
两次大辩论
维新派和守旧派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土地政策
《天朝田亩制度》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平均分配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耕者有其田”
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28.12《井冈山土地法》
1929.4《兴国土地法》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土地改革(解放前)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反对地主
不侵犯中农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不反对资产阶级
《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
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土地改革(解放后)
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解放农村生产力
保存富农经济
会议
中共一大(1921)
确定党的名称
党的纲领
中共二大(1922)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中共三大(1923)
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八七会议(1927)
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古田会议(1929.12)
遵义会议(1935.1)
军事问题、组织问题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瓦窑堡会议(1935.12)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了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以“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洛川会议(1937.8)
全面抗战路线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六届六中全会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论新阶段》提出)
六届七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七大(1945.4-6)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三大作风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实现第一次飞跃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1)
五项协议
七届二中全会(1949.3)
提出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基本政策,总任务,主要途径(两个转变)
两个务必
北京政治协商会议(1949.9)
3个历史性文件
中共八大(1956.9)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宪法发展
清政府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31.11,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思修法基
绪论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素质 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思想篇
人生的青春之问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反对错误人生观 成就出彩人生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态度(人应当如何活着)
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人生观和世界观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要求和特点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做忠诚爱国者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道德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扣好人生的扣子
勤学修德明辨笃行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的变化发展 家庭美德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引领社会风尚 子主题
什么是道德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个人品德
法律篇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前提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重点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保障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依托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龙头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生命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含义与特征
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
权利主体平等
权利平等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
起点平等
发展平等
代际平等
规则公平
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
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
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
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
最后防线
正当程序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