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
2023-05-31 08:45:52 29 举报
AI智能生成
考研政治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03.史纲
04.毛中特
01.马原
总论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构成
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创立者角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内容观点角度)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目标角度)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立场角度)
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作用角度)
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 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社会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恩列”经典著作总结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上第一个)
《共产党宣言》 (马、恩共同起草) 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
《法兰西内战》 科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资本论》 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
《哥达纲领批判》 逬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恩格斯
《反杜林论》 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 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之一
列宁
《论欧洲联邦口号》 列宁明确指出:“经济和政冶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 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 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 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麴咫 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独有特征)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对以往的理论都批判,但不是全盘否定)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独有特征)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 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发展开放性
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物质和意识
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
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马克思主义(包含前边两派)
哲学史第一大历史贡献: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 外的客观精神
物质和意识
是否具有同一性
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
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不能完全认识物质)
二元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哲学的重要问题: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马克思将辩证法引入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史上的第二大贡献)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唯物论
物质观(本源)
物质范畴
恩格斯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提法: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方式:
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不重要)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 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瓣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変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不以意志为转移)。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対(时空是绝对存在的)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速度突破极限后时空会发生变化)的。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対(时空是绝对存在的)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速度突破极限后时空会发生变化)的。
意识观(派生)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是什么?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人类产生以前,物质世界就是自然界;人类后,通过实践,物质世界被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为什么?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 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 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概念
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此时自然界等同于物质世界)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来源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是人独有的。)
子主题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政经
科社
02.思修法基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