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
2021-07-06 22:13:28 47 举报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通过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这些对象组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责任链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降低了耦合度,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当需要增加新的处理器时,只需要实现一个新的处理器类,并将其加入到责任链中即可。此外,责任链模式还可以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循环依赖关系,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和稳定。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HandlerA
+ next:Handler
+ setNext(params):returnType+ handler(params)
Handler
处理者 (Handler): 该类中定义了一个保存对于下个处理者引用的成员变量。 客户端可通过将处理者传递给上个处理者的构造函数或设定方法来创建链。 该类还可以实现默认的处理行为: 确定下个处理者存在后再将请求传递给它。
具体处理者 (Concrete Handlers): 包含处理请求的实际代码。 每个处理者接收到请求后, 都必须决定是否进行处理, 以及是否沿着链传递请求。处理者通常是独立且不可变的, 需要通过构造函数一次性地获得所有必要地数据。
HandlerA a = new HandlerA();HandlerB b = new HandlerB();a.setNext(b);a.handler(params);
Client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 允许你将请求沿着处理者链进行发送。 收到请求后, 每个处理者均可对请求进行处理, 或将其传递给链上的下个处理者。
客户端 (Client): 可根据程序逻辑一次性或者动态地生成链。 值得注意的是, 请求可发送给链上的任意一个处理者, 而非必须是第一个处理者。
HandlerB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