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2021-07-07 14:32:52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精进》读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时间之尺
活在“全部的现在”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
和家人一起时
消极过去视角
享乐主义视角
宿命论视角
未来视角
工作中最合适
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从当下来审视过去”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五年的时间通常会越过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进入“下下个阶段”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近期未来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远期未来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
如何解决生活里两种未来的冲突?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
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四类事件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
“即时兴奋”
“长久受益”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可穷究起来,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从终极问题出发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设定高标准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高目标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低关联假设”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
“僵固型心智”
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
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
固然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精细化思考
就拿挑选工作为例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这一步就叫“因素穷举”
第三步是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我称为“因素赋权”
第四步就是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A、B、C、D四个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就可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即刻行动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我们很多人缺少“往前一步”的自觉,也就是把“未完成”的做事习惯往前一步,变成“已完成”的做事习惯。
“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
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
正面反馈能坚定我们犹豫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
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
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对产品不断修正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
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走向人生的成功,便要做到这三点:
1.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2.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地审视;
3.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任务转换”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这个差异称为“转换损耗”(switching cost)
“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容忍中断”的部分
“无法容忍中断”的部分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图层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三行而后思
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我们应该如何去反思?
信息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预期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进度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工具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情绪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
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缺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与意外现象
保证及时性
梳理“反应链”
关注意外现象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主动建构知识
订立计划
实施学习
回顾和整理
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探究下去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解码的基本规律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
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
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
寻找解码的入口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
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
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
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写作式操练
游戏式操练
设计式操练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大脑需要“断舍离”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为了让思维更好地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一是要关掉大脑里评价的声音,二是要适当地引入混乱与随机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周全?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第二个原因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那么接下来就往往只是在佐证这个看法,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而对相反的论据视而不见,因此就无法从反面来考虑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
简单的矩阵,发现更多思考的盲区
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优秀。
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在个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集中资源,投入发展自己的一项优势才能。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
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你个人独一无二的智识。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如果你找到了一条别人都还没走过的路,只要把这条路走完,你就赢了。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