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新民主主义革(4-7章)
2021-08-01 18:44:22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近现代史纲要-新民主主义革(4-7章)-考研政治 史纲部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毵毵老师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兴起:陈独秀 《新青年》
内容:民主科学、个性解放、新文学
意义
提倡民主和科学是切中时弊的
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局限
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中国人的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给予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阐述十月革命的性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歌颂十月革命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
条件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特点(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提升至新水平(感性—理性)
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党建立思想和干部基础
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队伍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南陈北李”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周等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等
特点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发展-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组织: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
活动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共产党创建及意义
中共诞生
1921.7.23中共一大,命名
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
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历史特点
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思想
半殖半封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阶级
意义-开天辟地大事变
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先进的将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中国革命新局面-国民大革命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革命纲领
1922.7中共二大,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群众路线
工农运动
香港海员罢工-第一性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规模大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
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反抗地主压迫
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兴起
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1924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反帝
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大革命与北伐
起点:五卅运动
目标:推翻北洋军阀通知
大革命-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发,斗争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内涵更加深刻
大革命中的共产党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在战队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大革命意义、败因、教训
失败的标志: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败因
客观方面
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
主观方面
陈右倾
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加强党的建设
意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毵毵 sān老师】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的统治
国民党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土地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艰难环境
八七会议 1927(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彻底清算陈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党“以后要非常注意,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会议选出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武装起义
1927.8.1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新道路
道路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古田会议 1929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决议案强调: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反对本本主义》
反围剿斗争和土地革命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两个土地法
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路线和分配方法
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和抽肥补瘦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根据地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文件
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表现
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额并列;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屡次左倾原因
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根本原因)
后果-长征
遵义会议 1935(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解决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讨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诸问题
《矛盾论》《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毵毵 sān老师】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931 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
1935 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九ー八事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中的部分爱国官兵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 193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東,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
八一宣言 1935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 1935
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937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时期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一个宣言、一个谈话-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新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正面战场 1937.7-1938.10
战略相持-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洛川会议 1937 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关键的阶段)、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战略防御;敌后的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对日作战方式—战略相持;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战略反攻。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条件:共产党要有足够的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同顽固派作坚决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取得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
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双减双交
减租减息,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应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未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只是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六届六中全会 19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延安整风运动 1941
党的高级干部首先进行: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
全党普遍展开: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全党普遍展开: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主要内容
主要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表现形式:教条主义(整风重点)、经验主义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中共七大 1945
毛泽东在会议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报告和《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三大作风
三大作风
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原因与意义
抗战胜利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
10月25日,根据波兹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及澎湖列岛有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抗战胜利的原因
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关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国共合作,建立、坚持和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引领者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
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战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毵毵sān老师】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美:扶蒋反共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民党方针:坚持独裁统治,走半殖半封老路
美国方针: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
中国共产党方针:和平民主团结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政协会议(旧)
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授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政治: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军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五四指示》
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里
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侵略中农土地
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
不可将农村中反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我党土地政策的重要转变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土地制度改革意义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发展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路线
原因:专制独裁;贪污腐败;内战政策;苛捐杂税;恶性通胀;经济生活困境
学生运动的高涨
一二一运动:1945年底,昆明学生“反对内战,争取自由”
一二三零运动:1946年12月30日,北平学生
五二零运动:1947年5月20日,南京等地爆发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下关惨案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其他爱国分子
性质:阶级联盟性质
纲领:都主张爱国民主,反对卖国独裁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政治主张: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1947年国民党当局对民盟严加取缔,使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1949年4月占领南京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筹建新中国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争取胜利的方针-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工作重心:乡村—城市
两个转变: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两个务必
《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新政协的召开,1949.9.1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经济工作中“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基本经验
原因
深刻社会根源:三座大山的压迫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
基本经验—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