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十二讲》-成振珂闫岑
2021-07-20 10:11:30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社会学十二讲》此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社会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全书十二讲,介绍了社会与社会学、社会学的历史、个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家庭、社会群体、社会分层及不平等、社会制度与教育、社会控制与越轨、社会学学说与流派、社会工作与就业、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等专题。本书注重理论和当代实际相结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入门读物。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什么是社会
古代
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古代的伊川在《二程全书》与《近思录》中有“乡民为社会”之说,这里指的是有一定联系的乡民形成的社会
现代
即便是现在,人们也常常会用“社会上”来指民间。此外,社会一词也有“世道”的含义。
国外
社会学中的“社会”一词由英文society翻译而来,而英文society来自拉丁语socius(伙伴)一词。西塞罗曾用societas一词来表示人类的共同体,后来,这一概念也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社会学的起源
孔德
每一门学科的诞生除了需要一定的社会背景外,还需要一个或一群为之奋斗的开拓者。社会学的开拓者是孔德。
三个阶段
孔德认为,在世界历史演化的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孔德把它当作“1822年的重大发现”。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认为自然力、社会和自然界是上帝力量的产物;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用抽象的“自然力”来说明一切事物;第三个阶段是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信仰科学,不再把上帝或自然界视为创造一切的力量,开始寻求支配社会的规律。
意识决定论
在孔德看来,改造社会只需要改革思想,无须社会和政治革命。因此,有人称他为“意识决定论者”。
文化丛
含义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
价值
文化元素可以独立存在并代表某种意义,但是,只有将不同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社会化
三个场所
人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场所:家庭、学校和邻里。一般而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在学校中,人们之间多是师生和同学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和思想,共同进步。街坊邻居是大社会的雏形,在那里,人们的交往比较复杂,也比较频繁。因此,邻里关系对个人个性的发展影响深远。
演变
40岁左右,许多人开始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在这个时期,人会重新审视已经获得的或失去的,开始据此评价社会规则,开始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定义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文化模式
含义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有秩序、有条理的整体。例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
精英
含义
所谓“精英”,是指处于社会各阶层塔顶并掌权的社会上层人物。由于某些原因,他们会腐化、堕落,在下层人物中,会出现新的“精英”。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社会阶层由此实现循环。
统治模式
狮子和狐狸
帕累托还认为,在政治领域,“狮子”式统治者的统治和“狐狸”式统治者的统治也是交替出现的,或者说社会权力总是一段时期由“狮子”式的人物掌管,另一段时期则由“狐狸”式的人物掌管。二者总是交替出现的。
社会交往
三个阶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个人获得自我意识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仿。在这个阶段,个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学习对象是身边的人。第二个阶段是嬉戏。在这一阶段,个人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龄人,方式是嬉戏玩耍。
第三个阶段是团体游戏。在这个阶段,个人通过参加团体活动来了解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意识到他人担当的角色。
第一个阶段是模仿。在这个阶段,个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学习对象是身边的人。第二个阶段是嬉戏。在这一阶段,个人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龄人,方式是嬉戏玩耍。
第三个阶段是团体游戏。在这个阶段,个人通过参加团体活动来了解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意识到他人担当的角色。
三个因素
“镜中自我”的观念包含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能够想象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第二,能够想象出别人对自己这一形象所做的判断及评价;
第三,能够对别人的判断及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一,能够想象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第二,能够想象出别人对自己这一形象所做的判断及评价;
第三,能够对别人的判断及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
具备了以上三个要素就标志着一个人能够把自己视为一个对象,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反观自身。对自我的判断及评价与别人的越接近,说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
家庭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理论
经典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最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了消亡期。不可否认,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此后,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
社会群体
社会类属
统计学上的“群体”也不能叫社会群体。尽管在统计学中可以将具有某种共同社会特征,如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的人归为一类,但是他们之间不一定有什么交往,也不会有什么共同的规范或利益,通常称这种人群为社会类属。
定义
可将社会群体定义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能够满足群体成员的某些需要。
聚集体或集群
根据这个定义,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被称为社会群体。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商店里的顾客、影院中的观众,虽然都是集中起来的一群人,但其并不是社会群体,他们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聚集体或集群。
与乌合之众的区别
群体成员有共同行动的能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可以行动一致。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两种领导风格
小群体中会产生两种类型的领导。一种是任务专家,其致力于评估手头的问题并组织人们解决它。另一种是社会情感专家,其关注群体中的人际问题,致力于化解群体中的紧张关系,促进群体成员的团结。前一种领导风格属于工具型,后一种领导风格属于情感型。
社会惰性
与“众人拾柴火焰高”相反,群体的工作效率要小于各成员工作效率的总和。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明显没有单独工作时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作社会怠性。
社会困境
社会困境是群体成员面临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集体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情境。加勒特·哈丁提出的“公地的悲剧”是对社会困境的经典描绘。
阶级与社会分层
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例子
在历史上,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有关社会分层的一个典型。
制度化
从社会和人双向运动的观点分析,制度化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社会是否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
二是社会规范在多大程度和在什么时候被社会成员接受了,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准则。
社会控制
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控制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包含这几个基本点
第一,社会控制是由少数人代理执行的一种人工管理系统;
第二,社会控制的对象是个人的越轨行为;
第三,社会控制体系是变迁的。
社会革命
对“社会革命”一词的理解应当有三个层次
一是特指以暴力革命为典型标志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二是统指社会基本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它既可能表现为暴力革命,也可能表现为和平过渡(温和、渐进的方式);
三是泛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如我们把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教育革命、思想革命等也统称为社会革命。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