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重点笔记
2021-07-11 08:51:52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新闻传播学新闻评论课程期末复习重点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新闻评论学
研究范围
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与写作规律的科学,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研究新闻评论的特征类型、历史沿革与地位、评论与政治的关系、评论的规律等
研究有关新闻评论的各种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定义
以纸质、电子、网络媒体上的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历史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 学习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在现代传播和主流媒体上的独特地位
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加强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思想性的基本一环,其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媒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新闻评论是媒体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就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所以加强评论工作和提高评论质量,是显示这家媒体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转型和公共话语中的独特地位
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异军突起,评论工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报纸新闻报道易于趋同,新闻评论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张扬报纸的个性,显示报纸的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
“观点时代”信息膨胀,缺少对新闻深入准确的理解与认识
在人才培养与媒体竞争中的独特效应
人才断层、媒体竞争
学习的态度
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
克服“评论无学”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
改变“眼高手低”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着
新闻评论概述
- 定义
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 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反应内容
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强调知,作用于受众的眼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直接阐明,作用于受众的心
写作目的
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还原现实
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隐身、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是其根本目的
表达方式
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清楚第一
“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明白第一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 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新闻报道是主题和基础
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
两者是相互配合、不可或缺的
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新闻评论更强烈的时效性
更鲜明的针对性
更直接的现实性
- 根本特征
论题:强烈新闻性
针对性
选题立论有的放矢
时效性
关心当前新事件、现象、话题,紧追热点
特定性
评论对象是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要求切合实际、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依托性
往往依据新闻事实展开
论理:鲜明思想性
就实论虚
摆事实讲道理。往往是批评某对象、讲清某道理,哪怕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价值观念
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角度思考问题
政治色彩
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体现出一定的政治立场
论说:广泛公众性
面向广大受众,抓住与他们密切相关的问题发言
关注公共问题,构建公民社会
表现方式要平易,吸引公众参与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公众性)
表现
内容
公众最感兴趣、最关心、要求和呼声最高
形式
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作者
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引导者(理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
利
由于人生安全及言论自由得到保护,信息畅通,能坦言自己对社会的感受,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不受现实利益的影响,实现对社会全方位的舆论监督。
弊
虚假新闻盛行,增加了辨识难度。负面言论如色情、暴力、谣言等扰乱民众视听,言论低俗化和娱乐化。言论缺乏监督,导致公众对言论不负责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考验。
- 作用
社会功能
社会问题的门诊医生
民主法治的宣传者
公平正义的倡导者
社会舆论的推动者
社会观念史的素材
个人功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思想表达能力
是行走社会的通行证
是评论写作的过程,是切实履行个人社会责任的过程
新闻评论要素
论点
- 定义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所持的态度。(丁法章)
态度是核心,观点是主体,意见是结果
和观点
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很多观点。这样才可以完整、清晰、有力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论点多、分散,既不利于论证也不利于读者接受。
分类
态度型
当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受众以及相关群体处于利害得失、是非冲突时,新闻评论往往对事件进行明确表态,这时评论以表态为主。
观点型
报道复杂化或现象化时,主体出现理解的困境时,新闻评论要更多地提供观点,给人们指明方向,透过现象了解本质。
意见型
报道反映的是急需解决的实践问题时,相关利益群体的愿望是希望事情得以尽快解决,这时候评论的论点以意见为主。
确立的要求
争议性、明确性、平衡性、挑战性
论据
- 定义
在评论写作中,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是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的总称,一般的论据有证明和阐释论点的两种功能。
- 来源
评论者的亲身经历
占比大,既是由头也是依据。
看似偶然实际代表某种规律/趋势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论据
注意蕴含的普遍意义,避免小题大做、无病呻吟
新闻媒体的报道
其他媒体发表的新闻可作为评论由头(新闻具有典型意义)
其他媒体发表的新闻可以作为自己评论由头的“旁证”,充实自己的论证,增强文章纵深感、厚重感
经典著作和权威机构、人物的材料。(论断、原理、数字)
说服力
历史典故、民间故事
借古讽今、以古论今
普遍的生活知识、现象
具有通透性、说服力,尤其是比较枯燥、深奥的话题,容易受到认同
材料选择
真实(第一手材料)、及时、充实、(不可勉强、不可堆砌、不可过分关注材料)
论证
- 定义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
与立意
相互联系、区别
立意:提出问题
论证:分析、解决问题
立论:从正面直接阐明客观事物的真理,以证作者的看法、主张
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
驳论:反驳别人的错误、反动观点,在此过程中宣传真理
揭露、批驳、剖析、辩论
直接驳斥错误、直接揭穿不足、直接分析不合逻辑
比较分析:纵横比较法、对比法、类比法
- 选题
定义
选择、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
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道工序
及时、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评论的质量和成败。
来源
高层的声音和精神
底层的心声和呼声
新闻报道、实地考察、身边生活中发现选题
构思策划
类型
事件性选题
紧跟新闻事件,时效性强,能及时满足读者期待。
逐渐成为新闻评论主流
非事件性选题
通过积累和思考,在许多新闻事件/社会生活普遍现象中发现共同的、突出的问题
节奏较缓、时效性较差,是不可替代的
周期性选题
以固定时间周期出现的(纪念日)/其他周期性活动为题
具有可预期性,”应景文章“,写出新意
标准
冲突性
内在的、本质的矛盾,是问题与问题内在联系的某种冲突
典型性
能充分体现个性特征的人事物
新颖
新闻价值标准中有新颖性
利益攸关
物质利益、精神利益
社会伦理心态的碰撞
社会事件在跟大多数人利益相关的时候,是社会心态、社会伦理心态最摇摆、激烈碰撞的时刻
立意
- 定义
作者所评论的对象(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是评论的灵魂
与选题
选题在前,立意在后;选题为利益提供基础,立意赋予选题灵魂;选题趋同,立意互异
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选题相对客观、稳定;立意更活跃、主观性、倾向性(评论作者在立意方面更具主动性和能动性)
相互渗透、不能截然分开
原则
理性、深度、新颖、建设性、
标题
功能
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引发兴趣、
分类
表达论点
表达完整、不完整表达论点的标题
不表达论点
标出要评论的新闻事件
标出事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修辞等透露更多的主观信息
标出问题
标出议论范围
标出评论主体
要求:贴切、具体、鲜明、精炼、生动、
社论
- 定义(丁法章)
社论从选题和写作要求上来讲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从作用及注意事项上来讲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
基本特征(性质)
社论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
社论代表编辑部的立场和主张
社论论述的都是比较重要甚至重大的问题
- 分类
阐述型
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评论文章。它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制定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领会其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启迪型
属较为常见的评论文章。它的任务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领导方针方面的问题发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论辩型
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
礼仪、纪念型
礼仪、纪念型社论是指有关评述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国耻日以及外交建交、签约、各国领导人来访和我国领导人出访等送往迎来外交礼节性活动的社论。
评介型
评介型社论的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 权威性
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社论的内容多半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表明报刊编辑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明任务和方向,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有的重要社论实际上成了党的重要文献。)
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
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不仅表现在各报对社论所作的编排上的强势处理,如加框、变换字体、变大字号、排列在最显要的版序上等等,而且更表现在各级报纸或各种新闻媒介对社论的转载或统一联播。)
短评
- 定义
一种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评论形式,以新闻事实为立论根据,一事一议,一针见血。
- 特点
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鲜明独到、语言生动活泼
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采写要求
立论具体、选题集中、抓准问题、角度新颖、善于就实论虚、叙事出理
雷区
没有观点,或观点含糊其辞
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观点偏激,强词夺理,无法接受
条理不清,语无伦次;字数太少/严重超标
编者按
- 定义
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评论形式,是编者对新闻报道所作的说明和批注。编者按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也可以提示要点,还可交待背景;补充材料或借题发挥,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编者按一般放在报道的文前,有时也放在文章的后面。
是新闻评论各类体裁中最简短、最轻便灵活的一类文体。
功能
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强调补充
- 类型
性质、内容不同
政论性按语
说明性按语
位置不同
文前按语、文中按语、编后按语
写作基本要求
立足依托、有所超脱
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实入需、变换角度
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明快犀利、讲究分寸
- 网评
定义
通过网络媒体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是普通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重要途径
与传统评论的区别
话题多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准确及时,快速反应、言简意赅、语言犀利、观点鲜明、拓宽时空维度、紧随热点,范围广、门槛低
基本特点
交互性
时效性
只有讲究实效,才能赢得舆论宣传的主动
集纳性
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跨时空、超文本等特点
容量
报纸、广播、电视由于时空限制,不可能对每条新闻都发表评论
纵深
事件相关背景、信息的联系、搜索,紧跟时间进程
复杂性
官方声音、理性评论、情绪型/意见型评论,口水贴
海量性
网络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了巨大数据库,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时段等限制,提供海量内容
多媒体性
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响等综合运用到评论中,最大限度实现了多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使网络新闻评论图文并茂、视听共赏
发展难题
”短、平、快”使人感觉浮躁。网民层次不同,讨论的一般是浅层次的问题或者是个体问题。在没有专家嘉宾的情况下,很难将一个问题深入地探讨清楚。另外,新闻评论以网络为平台,所需人才既要真正了解传媒业,又要对网络技术相当熟悉,人才匮乏将成为制约网络平台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网络新闻评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网络新闻传播的需要,整体力量还显得相当薄弱。
网络的开放性、“低门槛”导致新闻评论参差不齐
网络新闻评论独特性未体现
原创性不足
电视新闻评论
历史
萌芽阶段:1958—1980年
早期发展:1988—19993年
快速发展:1993—2008年
突破期:2008至今
类型
点评式
新闻播前或播后加进一段评论,以“播(编)后语”、“播前语”等形式,播音员出像或打底走字幕加配音,把新闻与评论在空间上划分开来,带有“旁观者评”的意味,给人以“客观”、“公允”的感觉。
新闻空间较大,评论空间较小;评论点到为止,不做多的阐述和抽象评论;关键是抓住新闻的“可评点”,击中要害,提要勾玄,重点突出,结论清楚。
干净利落,灵活方便,有感而发,有感即发,多以口播形式出现,点评的是一些需要提醒观众、引起注意的重要新闻及新闻本身体现出的重要价值,常见于《新闻联播》和时政新闻。
主评式
不限于新闻本身,往往涉及到同类和新闻背景,相应的评论论点等,重在“以理论说话”
时间占用比较长,多是邀请嘉宾进行评论。主要问题:时间长、推理和论理的抽象。
述评式(夹叙夹议、为评而叙)
有意识对新闻事件进行分割,把新闻事件中不同的行为(人物),分别按时空发展流程进行展开,在不同的展开点中插进评论;现场新闻和相关背景材料是“述”的内容,也是“评”的对象,是“观点”的材料和基础。
优势:形象的“述”和抽象的“评”有机结合、紧密粘连,使评的观点有了站立的依凭,使评的新闻事件得到理性的提升,“述”得清楚,“评”得鲜活;观众能看懂新闻,增加新闻深度。
互评式(现场交互评论)
有效运用电视媒体优势,对新闻事件进行交互的多层面评说,主持人、观众、专家进行对话式、互辩式评论,论点交锋,冲突激烈。其参与的人多面广,形式丰富,有演播室也有外景,有电话采访也有网络讨论,有专家也有当事人和街头群众,通常为现场直播。评论可长可短,可深可浅。该形式考验前期策划与准备,效果有风险、观点可能出现杂乱。
优点:现场直播,气氛好,可视性强;能调动群众的参与和关注;设计对立观点、深化讨论和思考
杂说式(常用于传统形式)
一般较轻松,多是对一些市井题材新闻进行评说,评说较随意,其特点在于主持人的语言幽默、风趣、调侃,概念性语言少。虽非主流,但因其大众性较突出,颇受观众欢迎。
【由叙述人(评论者)、文本(评论内容)、叙述对象(评论对象)三者组成】
跟帖
网友在网络媒体转载的新闻后面写上自己的看法。
一家网络媒体转载某个新闻报道,处于顶楼发表个人看法的,只能对对新闻事件本身发表看法,后面的跟贴形式灵活,既可以是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也可是对前面他人帖子的看法。这样的跟帖也称“回帖”
专栏评论
定义
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主要以个人名义发表。
特征
稳定性
栏目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和篇幅稳定,评述范围与受众对象有所侧重,论述、语言有持续的、连贯风格和特色
开放性
对外开放,公众自由投稿,选题开放公众自选,议论开放各抒己见,文风多样百花齐放
时代性
把握时代脉搏、关注时代变化、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需要
公众性
作者是广大公众
读者对象是最为广泛的
选题是公众所关注的
观点反映公众呼声
使用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议论方式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