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
2021-09-09 20:41:57 1 举报
AI智能生成
新闻学专业必修课程《新闻写作》重点笔记整理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新闻写作
概述
怎样学习
重要性
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落脚点
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衡量记者素质的重要条件
与采访的关系
先采访后写作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采访质量(采访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写作质量
七分采,三分写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
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原貌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础条件,是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确有其事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言语、动作必须真实
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新闻报道失实原因
体制性失实
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
经济性失实
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
故意失实
媒体或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有意为之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非故意失实
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因各种因素未能按客观事实原本面目如实做出报道
如何避免失实
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谋篇布局时避免片面性
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通过不同途径查询、核对;一手资料也要核对;数字)
描写要有分寸感(夸大、渲染、拔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注明新闻来源(新闻事件参与者、目击者、知情者)
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传媒内部的审改)
基本方法
用事实说话
定义
通过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及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挑选的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道理
为什么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必须是鲜活、读者未知的、具有重要性、具体的事实;接近性可强化典型事实;有的放矢是选择典型事实的标准
再现场景说话
把新闻事实某些场景具体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有神、有形,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增强可信性、说服力
运用材料背景说话
善用联想、对比;不同背景材料表现不同观点;综合立体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深度、力度
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
基本要求
受限制的写作
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
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
针对性:加大信息、知识含量,挖掘思想深度
名词解释
新闻角度
记者发现、挖掘、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入手处
角度选择是否得当关系新闻价值;不同角度有不同报道效果;角度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最佳角度
根据不同读者群定位、“接近性”原则
以旧见新、以小见大、虚中赵实、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全局高度找角度
新闻跳笔
特点
多段体,主张“跳”,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可以/必须有比较大的跳跃
作用
吸引读者,适合读者快速阅读习惯
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加大新闻信息量的重要手段
运用
短段落、多层次;断裂行文;电影蒙太奇结构(跳笔省略、突出主要);加大句与句跨度
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特征
准确、简洁、鲜明、生动、时代感
不同风格
消息和通讯语言要求不同;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基调、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白描
不尚修饰,不用/少用形容修饰,文笔质朴,力避浮夸做作,简练直接勾勒事物特征
多用、用准动词;多用子概念(具体的语言:真实—具体—生动);多用大白话(群众语言,生活气息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生动形象)
消息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更注重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减少主观色彩)
有特殊结构方式(倒叙“倒金字塔结构\")
外在标志:电头/\"本报讯”/“消息头”
优势
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增强媒体信息承载量
发稿速度快,灵活快捷
为不同读者接受(即使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文化背景等差异,但不能不正视事实
新闻冲击力更强:新闻浓缩,“干货”;标题和导语先声夺人使信息毫无阻拦直接进入人们视野
导语
消息体裁特有,处于文章开头,是新闻事件/问题的结果、提要、高潮
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消息,使人“一眼便知”
吸引读者,“一见钟情”;确定写作重点,决定消息基调
实质性内容,不能虚幻一枪、空泛无物
将最具有新闻价值、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炼字炼句、力求简短、优美生动
类型
概述型(概括、直接陈述)、描述型(描述兼有)、评述型(夹叙夹议)、橱窗式(由典型事例构成)
修辞技巧
设问、拟人、借用(情趣)、对比(反差、兴趣、揭示)、直呼(你/您,谈话体)、排比、惊警(惊醒、警戒)
主体
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添加\"佐料”。令读者兴趣不减
结构方式
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看,大多数消息是倒金字塔结构
主体本身也按材料重要程度由前到后依次展开
纵向结构
按事件发展先后顺序安排结构
反映新闻事件大致经过,了解前因后果;记者借:过程:说话,表达观点
横向结构
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点面结构
点: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一般的、总体的情况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可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使消息更具说服力,更符合普通读者认识规律
结尾
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巧妙结尾
材料典型、意味隽永
首尾关照、巧妙呼应
稍加议论,画龙点睛
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新闻背景
广义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狭义
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其中某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用背景进行对比烘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言明的观点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用其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合理性
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要求
明确目的,抓住重点,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借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插入导语,导语之后接背景段,分散插入主体中
分类
事件性消息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消息是报道事件首选体裁(短平快)
注意
事实交代要一清二楚,不要做表面文章
见人见事(人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事件结果对人的影响;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其内涵)
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不要煽情,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露破案方法;保护当事人名誉权、隐私权;关注事件成因
动态消息
一事一报,更强调“宏观笔法”,更注重时效
写作
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客观记叙,增强可信度;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简讯
文字简略、内容简单,结构单一
地位
传播信息有效手段;篇幅短小可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信息含量
可活跃报纸版面;信息集中之地,为记者提供能再利用的新闻线索
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文字精简具有表现力
非事件性消息
报道社会问题、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
与事件不同,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空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发生、发展过程
可进一步拓宽新闻报道面。有助于媒体发挥“主体意识”。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可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写作要求
对比明显、量化集中、以点带面、提出问题并回答
预测性消息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所报道的事物具有不确定性
预告性消息
对必定发生的事情报道,所传达的信息确定无疑
有助于科学决策、治疗”近视症“
及早预测、他人预测、权威预测、深度预测、审慎发稿
服务性消息
直接可用,以提供切实可用消息、方法、忠告为任务
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信息
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需要
内容新鲜适时。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说明信息源,增强可信性。亲切自然
描写性消息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
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现场情景
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发挥形象感染力、震撼力。满足读者视觉需求
简笔描写。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描中带叙,描叙结合
新闻素描
以描为基调,通篇描写。通过描写再现较为完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灵活安排文章结构。描写好典型细节。用自然、准确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花絮
从重大事件、活动、场面中选取小场景、情节、趣闻轶事进行描叙
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独特的“观赏”价值。小角度大视野。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分析性消息
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
有深度的新闻,是典型的深度报道
可谓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
可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声音,实现“直接交流”
解释性消息
说明新闻事实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
通过对信息综合与梳理,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
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型,更具建设性
大背景意识。用背景事实自身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新闻评述
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褒贬、就事论理的写法。对事实要求较严格
价值
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
可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使其成为评论战线的轻骑兵
典型题材、全局观点。因事论理、理由事出。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
通讯
详细、生动的常见新闻报道文体。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详报型(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与消息区别
特征区别
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更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更形象生动,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文体更具感染力
文体自由、主题鲜明、结构完整。作者主体意识、个人风格较强。时效性较差
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多用详叙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功能区别
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
通讯虽也传递消息,但篇幅长、时效性差、魅力在于可读性
主题
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对通讯素材提炼、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想观念
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深刻
全局意识、历史感、展示人的心灵
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新鲜、时代性
提炼方法
依据事实提炼。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选材
材料典型性。围绕主题选材。忌重复
骨干事例、细节材料、一般叙述性材料
感性材料获取渠道
记者现场观察、体验式采访、访问
结构
自由,复杂(相较于消息)
原则
表现事实、主题为本的原则。简洁清晰、均衡对称、跌宕起伏原则。
表现形式
纵式结构
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事实材料。“单线条过程链接法”
横式结构
按新闻事实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形式安排素材
递进式结构
从现象入手层层挖掘现象原因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开头
开门见山。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阅读欲望。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场景、直接引语、人物动作)。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迅速转入主题。
强调、深化主题。抒发情怀。
人物通讯
报道对象
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物)、新闻人物、凡人奇事/奇事凡人、“冰点”人物、批评揭露性报道中反面人物
采写特点
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凸显新闻人物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过程。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行为表现个性。
事件通讯
基本类型
突发性事件
无法预知、突然发生
在社会影响较大的预知事件
题材重大可以起历史文献作用。现场材料丰富、可感可信。写作“投入”,富有激情
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
褒扬社会中人类美德、传递精神文明、针砭时弊、抨击邪恶,利于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清晰展示事件过程、主要情节、转折点
从事件中提炼出最具新闻价值的主题
展示事件关键场面,捕捉事件戏剧性情节
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工作通讯
内容
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反映工作中的问题、教训,揭示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注意,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和解决方法
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问题
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评论色彩,虚实结合
风貌通讯
综合报道某地区、某战线今昔变化、新建设成就
某地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风貌
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抓住特点写见闻、旅行者视角(新鲜)、主题不容忽视
社会观察通讯
拓展了通讯文体报道视野,促进通讯由“典型报道”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回归
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设置议题,自下而上行使新闻监督权
题材
话题型、课题型
报道方式
展现型、剖析型
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持正义精神
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敏感区;直面社会不公存在风险
深入社会和民众,掌握一手材料
宏观与微观结合
误区
媚俗、盲目追求“卖点”。注意保护隐私权。严防道听途说、虚假报道。防止片面、偏激。刹住超长风。
专访
文体特征
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文体。强调“专”,内容是访问活动实录。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以第一人称写作。以问答体为主
记人为主(人物专访)、记言为主(问题/意见/言论/学术专访)、记事为主(事件专访)
写作要领
问答整理、散文处理、口叙实录
专访前充分准备
背景材料、知识资料、问题设计、适当采访时机/场合
专访中善于提问、观察
临场的问题控制、应变能力,用眼睛采访
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准确
准确表达被采访者所叙述的内容、概念、意思,准确体现被访者性格、身份。
新闻特写
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能反映其特点、本质的片段、剖面、细节,做形象化再现与放大。
镜头感、透视感、现场感
人物特写、场景特写
抓住镜头感。要有精彩细节(特点、动感)、高潮写。情景交融。善用背景材料烘托和凸现。
网络新闻写作
传播的时间自由性、空间无限性、方式多样性
复制新闻、原创新闻(独家、第一手、重组)
写作技巧
即时滚动式写作
改变传统媒体单篇静态报道为多篇滚动的动态报道
超文本写作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写作。通过超链接使与新闻有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系(线形结构到网状结构/多维结构)
互动式写作
改变传统媒体对受众灌输式的、信息单向传播为受众之间平等的双向传播
新闻真实性遭遇挑战、时效性获得提升
数字化记者
把握全局综合能力要强
验证、过滤、解读信息能力要强
在第一时效赶到现场直接采访能力要强
运用网络、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能力要强、、平等交流能力要强
自由主题
0 条评论
回复 删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