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
2021-07-13 16:55:13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师资格证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特性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感觉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范围
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视觉:明适应、暗适应
嗅觉:久而不闻其香
皮肤觉:泡脚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万花丛中一点绿
继时对比
先吃药,再吃糖
感觉后效
刺激停止,感觉保留
看太阳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一个刺激多种感觉
红色温暖
知觉
概念
整体属性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
最近影响大
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
投射效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推己及人
错觉
特定条件,歪曲知觉
特性
选择性
对象从背景中区分,优先反映
整体性
不感知为部分,整体看待
理解性
根据经验理解,用词标示出来
恒常性
条件改变,映象不变
观察
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
目的全面精确敏锐
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前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和任务,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丰富相应的知识
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具体方法,制订计划
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
有顺序地观察
指导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活动
锻炼学生积极的思维
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不是独立的过程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分类
无意注意
无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
有意注意
引起和维持条件
加强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越明确越能引起和保持
合理组织活动
培养间接兴趣,越稳定越容易产生
排除干扰
有预先目的的,需要意志努力的,主动地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无需努力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广度
同一时间能够把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越稳定
注意的分配(2018上)
同一时间,指向两种及以上
主动的,注意的重要品质
注意的转移
根据任务,主动转移对象或活动
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和新活动的性质
个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2015下)
培养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除了直接,更重要间接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把握重点,勤于思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暗示和情绪稳定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各种环境抗干扰
记忆
概念
过去的反映,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分类
保持时间长短(2017下)
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极短的时间
特点
1.时间极短;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易遗忘
短时记忆(2017上)
一分钟以内,过渡阶段
特点: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
充分有深度的加工,长时间存储
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加工和存储方式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分类
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材料的性质和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再认和回忆
再认:经历过再度呈现
回忆:不在眼前,仍能提取
遗忘
概念:不能回忆或错误回忆
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因素(2015上)
学习材料的性质
学习任务的长久性和学习材料的重要性
情绪和动机
时间因素
记忆方法
材料的数量和程度大小
遗忘原因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运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2013下)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
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过度学习程度达到50%
思维
概念
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种类
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
数手指
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
公式、概念
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创新程度:常规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思维过程依据: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基本形式
概念
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判断
推理:归纳、演绎
问题解决
概念:一定情景引起,一定目标,应用技能,一系列操作,起始到结束
特征: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解决策略:算法式策略、启发式策略
影响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刺激模式与认知结构越接近越易解决
知识经验与迁移
数量和组织方式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
先前活动形成的并影响着后续的
情境不变积极&情境改变消极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的问题的启发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倒U型曲线
中等程度最佳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想象
表象与想象
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语言,图样
创造想象
新颖,独特
幻想
想象力的培养
发展再造想象
培养创造想象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概念
概念:广义:人和动物都有;狭义:人类
实质
特定情境,练习或反复经验,持久变化
经验引起
比较持久
分类
国外
加涅
按学习层次:1.信号 2.刺激-反应 3.连锁 4.言语联结 5.辨别 6.概念 7.规则或原理 8.解决问题
按学习结果(2018上)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习结果用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是什么
智慧技能
怎么做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
用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法
对内调控
运动技能
态度
奥苏泊尔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布卢姆
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
国内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影响因素
智力因素
中等程度的相关
其他条件大体相同,智力越高成绩越好,但不起决定作用
非智力因素
焦虑
担心不能完成任务,紧张,不舒适,担忧
中等程度有益,过高或过低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
教师的指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饿猫开笼取食实验
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消退:条件反射变弱,消失
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
对相似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分化
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相似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
物理性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和文字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白鼠按压杠杆
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是提高概率的手段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主要原理
正强化
给与愉快刺激,增加频率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原则)
频率高的强化频率低的,促进低频发生
负强化
摆脱厌恶刺激,增加频率
逃避和回避
逃避
刺激物出现躲开
回避
即将出现信号就躲开
消退
无强化,降低某反应将来概率
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消除或抑制频率
与负强化的区别(2017下)
惩罚
阻止不良行为发生
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
结果不愉快
负强化
激励良好行为发生
个体表现好时使用
结果愉快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交互决定论
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观察学习
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最早)
经典实验:黑猩猩叠箱实验
主要观点
学习的过程-顿悟
学习的实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白鼠方位学习实验
主要观点
学习的实质-期望的获得
学习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学习的规律:能力律、刺激律和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一个实质
认知结构
两个观点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发现学习
三个过程
获得、转化和评价
四个原则
动机、结构、程序和强化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分类(2017上)
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并未理解符合代表的知识,死记硬背
有意义学习
新旧知识间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按学习进行方式
接受学习
以定论的形式传授
发现学习
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
有意义学习
实质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有能建立联系的旧知识
心向
积极主动建立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接受学习
概念
定论的形式
可能机械,可能有意义
讲授教学的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
综合贯通原则
先行组织者策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主要观点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非指导模式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促进因素
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2017下)
知识观
不是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不能精准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再创造
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只能基于自身经验背景建构
学生观
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有巨大的潜能
强调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要引导长出新知识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自主学习
社会互动性
互助学习
情境性
探究学习
教学观
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引导长出新知识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概述
概念
激发或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功能:激发、指向、维持、调节
分类
诱因来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与目标远近关系: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社会意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奥苏泊尔
认知内驱力
求知欲
自我提高内驱力
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社会地位
附属内驱力
为了长者的认可和同伴的接纳
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
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志向水平和价值观、焦虑程度
客观因素
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
理论
行为主义
强化理论
受到强化:强动机
没强化:缺乏动机
惩罚:逃避学习的动机
人本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安全、尊重、爱与归属、自我实现、审美、认可
成就动机理论
趋向成功
成功率50%的任务
避免失败
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
三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习得性无助感
连续的失败体验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理论
基本观点和功能(2016下)
基本观点
能否成功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最早提出
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唤醒
成就目标理论
掌握目标
能力增长观
成绩目标
能力实体观
自我价值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激发(2014上)
设置合适的目标
表达明确的期望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培养
学习迁移
概念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按性质: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发生的方式
一般迁移
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
具体迁移
具体、特殊的经验
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
不改变认知结构
顺应性迁移
改变认知结构
重组性迁移
要素相同,结构改变
理论
早期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最早,心理官能训练的结果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
相同要素
概括化理论
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关键: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不是自动的过程,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认知结构:对原有知识进行概括
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精选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学习方法:讲授必要的方法,学会对一般性原理和规则的迁移应用
关系转换说
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现代学习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泊尔:认知结构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影响的三个变量:1.可利用性 2.可辨别性 3.稳定性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产生式的相似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不变的活动结构,不同的情境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018下)
相似性
学习材料
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不一定是正迁移
学习情境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者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策略的水平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
正迁移的心理背景
阻碍
负迁移的心理背景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学习策略(2012上)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重复,抄写,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类比
组织策略
归类,纲要,做关系图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自我学习计划、学习方案
监控策略
自我提问,监控跟踪数据
调节策略
补救,修正,调整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安排时间,最佳时间,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创设环境
努力管理策略
自我激励
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利用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知识的学习
概念和分类
实质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分类
概括水平和认识深度:感知知识、理性知识
表征方式和作用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做什么
策略性知识
能否清晰表述和转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分类(奥苏泊尔)
有意义学习
表征学习
认字和词汇
概念学习
关键特征、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概念间的关系
新旧知识的联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从上往下学
派生类学习
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从下往上学
并列结合学习
既无上位,也无下位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三个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知识直观
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知识概括:感性、理性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2018下)
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在学习活动和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进行组块化编码
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技能的形成
概念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分类
性质和表现形式
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心智技能
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操作/动作技能
形成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认知阶段
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联系形成
练习
自动化
高度熟练
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操作定向
看(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操作模仿
尝试做
操作整合
整合定型,一体化
操作熟练
自动化、完善化
培养(2016上)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
形成
国外理论
加里培林五阶段论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安德森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国内
冯忠良的三阶段
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培养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科学的进行练习
中学生发展心理
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特点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014下)
阶段性和连续性
新特征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旧特征出于主导地位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
定向性和顺序性
速度有个别差异,但方向和顺序不可逆
不平衡性
速度不同,成熟时间不同
最佳时期不同
差异性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性
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
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
闭锁性
内心世界变得复杂,不轻易表露
社会性
关注社会生活
动荡性
整体不稳定,动荡不安
独立性
成人感,独立意识,表达自我的愿望
不平衡性
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发展
性心理发展(异性交往)的特点
疏远期
性生理发育初期,半年到一年
对抗、排斥
爱慕期
性生理发育中、后期,四至五年
相互显示,感情隐秘,对象广泛
恋爱期
性生理发育后期
爱恋,思慕,亲近,感情隐秘,试探的形式
异性交往的指导
正确认识
是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表现,要区分友情和爱情
把握好“自然”和“适度”的原则
自然适度,既不过分疏离,也不过分关注和亲密
集中精力,转移注意
不过分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
与其他同学保持正常的交往
发展不同的兴趣
及时求助,疏导心理
与家长、老师沟通,或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认知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
感觉
接近成人,甚至超过成人
知觉
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精确性和概括性得到发展
注意
无意注意
优势地位,逐渐深化
有意注意
明显提高
记忆
容量增大,直观优于抽象,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主导
思维
初中经验型,高中理论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和顺应
同化
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丰富和扩大
顺应
改变自己的动作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
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必要非充分条件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
个体对物体,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化经验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
个体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定向性
认知发展的阶段(2016下)(2018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获得了客体永恒性,用符号表征事物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具有泛灵性(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刻板性的特点,不具有守恒性,用言语和抽象符号代表事物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成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理解原则和规则、具有多种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能独立完成“钟摆实验”,能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不可能跳过某个阶段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2016上)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机能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说
物质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心理发展的实质
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学时考虑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在成人指导下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内化学说
基础是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
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的成分
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构成
认知是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的中介
情绪
特点
主观性
社会性
两极性
最显著的特点
分类
情绪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绪状态
心境
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散性和长期性
激情
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
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
情感
种类
道德感
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
理智感
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
美感
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
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理论)
情绪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
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2015上)
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产生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沙赫特-辛格的“认知-生理结合说”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三个因素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相应的环境因素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
初评价
刺激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程度
次评价
对自身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再评价
自身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
依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包括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三个子系统
四个基本过程: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2011下)
爆发性和冲动性
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起伏波动较大,两极化明显
外露性和内隐性
外露性
内隐性
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
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节
常见问题
忧郁
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
恐惧
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
孤独
标志着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
愤怒
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
调节方法
合理宣泄法
让不良情绪得到充分宣泄,方式必须合理,得当
注意转移法
离开不良刺激的环境,转移到新环境和新事物上
意志调节法
也称升华作用,最积极、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幽默法
诙谐、打趣的话
补偿法
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通过补偿获得弥补
意志的发展
意志与意志行动
意志
人自觉地确认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
基本特征
自觉的目的性
前提
随意动作
基础
克服困难
核心
意志行动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意志行动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不能同时实现
既想又想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想躲避两个有威胁性的目标,不能同时避开
既不想又不想
前有断崖,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
一个事物同时具有两个相反的态度取向
既想又不想
爱恨交织,取舍不定
多重趋避冲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同时具有吸引力和排斥
多个既想又不想
择业
意志品质
自觉性
主动支配调节
果断性
迅速合理
坚持性
坚持不懈
自制性
善于支配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和培养
发展特点
结合意志品质推断
培养方法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定正确的目的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纪律约束
启发自我意志锻炼
针对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人格的发展
人格概述
概念
构成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
特征(2013上)
独特性
由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个体独特的特点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
一旦形成,相对稳定,还表现在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整体性、统合性)
多种成分构成的 有机整体,具有内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
反面:人格分裂
功能性
影响生活方式,甚至决定命运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遗传
智力、气质
社会文化
家庭环境
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
放纵型
任性、自私、野蛮、无理、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
民主型
人格健全、活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有合作精神、思维活跃等
早期童年经验
幸福的,不幸的
学校教育
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言行、同伴群体、良好的校风和班风
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概念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类型
胆汁质
强烈,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鲁莽
李逵
直截了当,不宜轻易激怒,批评要有说服力
多血质
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爱交际但交情浅,缺乏耐心
王熙凤
定时提醒,严厉批评缺点,鼓励克服困难
黏液质
平稳,安静稳重,踏实沉默,主动性差
林冲,薛宝钗
耐心教育,足够的时间进行考虑和做出反应
抑郁质
多愁善感,不善交际,优柔寡断
林黛玉
委婉暗示,多关心,爱护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不可遏制型
强,不平衡
胆汁质
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
多血质
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黏液质
弱型
弱
抑郁质
气质类型与教育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无所谓好坏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这两种极端气质类型的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性格
概念
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的培养
树立效仿的榜样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认知风格
含义
类型
赫尔曼·威特金
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
场独立型
利用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干扰
场依赖型
以外部为参照,易受外界干扰
镶嵌图形测验
迅速、容易是场独立型
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
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冲动型
反应速度,易犯错
整体型和序列型(同时型和继时型)
整体型
宽视野,多假设,组合思考
序列型
有先后顺序,一环扣一环
认知风格差异的因材施教
充分认识学生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
创设适合学生认知风格的教学组织形式
推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
自我
快乐原则
本我
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18下)
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不同的部位,口腔、肛门、生殖器等先后成为快乐和兴奋的中心
五个阶段
口唇期(0-18个月)
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口唇、舌是“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
肛门期(18个月-3岁)
肛门区域,排泄时体验到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性器期(3岁-6岁)
关注身体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
潜伏期(6-12岁)
又称“同性期”,对性缺乏兴趣,性“中立”时期,男女界限分明,互不往来
生殖期(12岁-17/18岁)
又称“异性期”,对异性感兴趣,关注自身形象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12上)
主要内容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依次经历八个阶段
婴儿期(0岁-1.5岁)
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岁-3岁)
自主性对羞耻感和疑惑
学前期(3岁-6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岁-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岁-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岁-30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30岁-6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老年期(60岁以后)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我是谁,应该有什么地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成为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共同特质
某一社会文化状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按社会中的作用)
首要特质
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
中心特质
几个重要特质,一般5~10个
次要特质
不太重要,特殊情况才会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最重要的一层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福利曼和罗斯曼的A-B型人格理论
A型人格
性情急躁、缺乏耐心、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竞争意识、动作敏捷
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
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生活节奏
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概念
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频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特殊能力
从事活动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发展趋势不同
流体能力
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
以神经生理为基础
20岁以后到巅峰,30岁后随年龄降低
晶体能力
以掌握社会文化和经验为基础的智力,是长期学习的结果
不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主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实践和学习
能力的功能
认知能力
储存、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
操作能力
操纵肢体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能力结构理论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 言语智力
阅读、写作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数” 逻辑-数学智力
数学运算和逻辑思考的能力
“美” 视觉-空间智力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 音乐智力
声音的辨别和韵律表达的能力
“体” 身体-运动智力
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一人” 人际智力
与人交往并和睦相处
“两自” 自知智力
认识自我并选择生活方向
自然智力
认识、感知自然界事物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能力的发展
一般趋势
总体趋势上,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能力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能力结构中不同成分的发展是不一致的
个别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
主要体现在智力上
能力类型
能力表现早晚
早期显露和大器晚成
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体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提供可能性
环境和教育
产前环境,早期经验和学校教育
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
个人的主观努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内心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最后环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1岁末-3岁)
动作区分
社会自我(3岁以后)
自我独立评价
心理自我(青春期)
自觉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
初中生
发展趋势
六年级-初三,总体平稳期
初三-高一,显著上升期
发展特点
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出现成人感,自尊感增强,出现自卑感
自我开始分化
能够更自觉地评价他人和自己,但能力水平还不高,而且不稳定
高中生
发展趋势
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提高
自我体验在高一、高二比较平稳,然后缓慢上升
自我控制方面,高二开始缓慢上升
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自我评价逐渐成熟
自尊心强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