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育心理学(上)
2021-07-15 12:27:16 44 举报
AI智能生成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概述
学科概括
研究内容
具体研究范畴: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俄,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卡普捷列夫,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8年,中,房东岳,译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综合创造原则
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教育经验总结法、作品分析法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般特征
阶段性和连续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阶段特征
童年期
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小学阶段)
少年期
心理断乳期、危险期(初中阶段)
青年初期
高中阶段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学习准备
适应性
关键期
最好的发展时期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和顺应
同化
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丰富和扩大
顺应
改变自己的动作来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
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必要非充分条件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
个体对物体,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经验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
个体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定向性
认知发展的阶段(2016下)(2018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获得了客体永恒性(视野消失并非不存在),用符号表征事物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具有泛灵性(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刻板性的特点,不具有守恒性,用言语和抽象符号代表事物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成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性,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理解原则和规则、具有多种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能独立完成“钟摆实验”,能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不可能跳过某个阶段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2016上)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机能
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说
物质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心理发展的实质
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学时考虑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在成人指导下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内化说
基础是工具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
人格、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个体社会化
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12上)
主要内容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依次经历八个阶段
婴儿期(0岁-1.5岁)
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岁-3岁)
自主性对羞耻感和疑惑
学前期(3岁-6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6岁-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12岁-18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岁-30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30岁-6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老年期(60岁以后)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我是谁,应该有什么地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成为
自我意识
概念: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是最重要的内容
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发展过程:生理自我(1-3岁)、社会自我(3岁-少年期)、心理自我(青春期)
个体社会化
概念:个体接受文化规范,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学习过程、自然人-社会人,终生过程
亲社会行为
习得途径:移情反应的条件化、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的构成:心理性层面、生理倾向成分、社会倾向成分
学习风格的维度
奈欣斯的三维理论
感觉定向
反应方式
思维模式
雷诺的六维理论
知觉偏好:视觉、听觉、动觉
物理环境需要:光。声线、温度
社会环境偏好:如喜好学习的方式
认知方式:场独立型、场依赖型
最佳学习时间:早、中、晚
动机和价值观
柯勃的二维坐标理论
两个维度:具体体验-抽象概括维度、反省性观察-主动实验维度
四种学习风格
顺应型
付诸行动、善于领导、敢于冒险
同化型
善于制定计划、建构理论模型、善于分析问题
集中型
快速解决问题、擅长演绎推理、善于认识问题
发散型
想象力丰富、善于了解人、认清问题、思维活跃
根据理智、情绪、意志行动所占比重:理智型、情感型、操作型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感觉通道的差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认知风格的类型
赫尔曼·威特金
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
场独立型
利用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干扰
场依赖型
以外部为参照,易受外界干扰
镶嵌图形测验
迅速、容易是场独立型
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
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冲动型
反应速度,易犯错
整体型和序列型(同时型和继时型)
整体型
宽视野,多假设,组合思考
序列型
有先后顺序,一环扣一环
辐合型和发散型
具体型和抽象型
能力差异
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能力结构、能力表现早晚
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概念
概念:广义:人和动物都有;狭义:人类
实质
特定情境,练习或反复经验,持久变化
经验引起
比较持久
分类
国外
加涅
按学习层次:1.信号 2.刺激-反应 3.连锁 4.言语联结 5.辨别 6.概念 7.规则或原理 8.解决问题
按学习结果(2018上)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习结果用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是什么
智慧技能
怎么做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
用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法
对内调控
运动技能
态度
奥苏泊尔
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人为联系)和意义学习
布卢姆
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
国内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饿猫开笼取食实验
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消退:条件反射变弱,消失
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
相似刺激做出相同反应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分化
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相似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信号系统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
物理性刺激,人和动物都有
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和文字
谈虎色变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实验:白鼠按压杠杆
学习的实质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是提高概率的手段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主要原理
正强化
给与愉快刺激,增加频率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原则)
频率高的强化频率低的,促进低频发生
负强化
摆脱厌恶刺激,增加频率
逃避和回避
逃避
刺激物出现躲开
回避
即将出现信号就躲开
消退
无强化,降低某反应将来概率
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消除或抑制频率
与负强化的区别(2017下)
惩罚
阻止不良行为发生
个体表现不良时使用
结果不愉快
负强化
激励良好行为发生
个体表现好时使用
结果愉快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交互决定论
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观察学习
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包括注意、保持、再现(中心环节)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最早)(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经典实验:黑猩猩叠箱实验
主要观点
学习的过程-顿悟
学习的实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以意识为中介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白鼠方位学习实验
主要观点
学习的实质-期望的获得
学习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学习的规律:能力律、刺激律和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一个实质
认知结构
两个观点
教育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教学观)
发现学习
三个过程
获得、转化和评价
四个原则
动机、结构、程序和强化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学习分类(2017上)
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机械学习
并未理解符合代表的知识,死记硬背
有意义学习
新旧知识间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
按学习进行方式
接受学习
以定论的形式传授
发现学习
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
有意义学习
实质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
有能建立联系的旧知识
心向
积极主动建立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接受学习
讲授教学的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
综合贯通原则
讲授教学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的内在学习理论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非指导模式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心理氛围因素
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2017下)
主要内容
知识观
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不是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不能精准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再创造
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只能基于自身经验背景建构
学生观
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有巨大的潜能
强调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要引导长出新知识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自主学习
社会互动性
互助学习
情境性
探究学习
教学观
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引导长出新知识
在教学中的应用: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抛锚式教学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