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读书笔记
2024-04-07 09:48:11 0 举报
AI智能生成
《有效学习》读书笔记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书籍概况
书名:《有效学习》
著者:【美】乌尔里希·伯泽尔
译者:张海龙 / 校译:郭霞
出版发行: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2018年2月第1版 印次:2020年3月第9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086-8429-1
定价:49元
购书:2020年5月 购于京东网上商城
阅读:2020年5月 看完 2021年7月 看完第二遍
序言 有效学习,让你爱上学习(写书目的)
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会“如何学习”是终极生存技能
如何能够更有地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如何更准确地抓住复杂问题的关键点
一旦学会了如何学习,就可以学习任何事物
学习目标:学习一整套的思维方式,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
有效学习的本质:看到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 学以致用(价值感,意义)
价值感,意义,动机
动机(价值,意义)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
价值感和意义是人类创造的本能,主动发现事物的价值感和独特的意义
价值感是一种机制:促使人们思索“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
意义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是人们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意义(存在感)是审视世界的一个独特角度,是一个思维的框架,是一种既可能让某个事物不可或缺,又可以认为它无足轻重的态度
人们最终需要自己独自发掘到意义(人们需要自己发现事物的意义)
将知识和我们自身进行强关联
在实践中提问
学这个专业知识对我有什么价值?
如何让所学的知识与我紧密相关?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用该专业知识?
把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是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人们在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会有一种幸福感
抑郁情绪通常源于感到世界毫无意义,其典型的外在表现就是缺乏探索行为
将“场景冲动”(短期动机)转化为“深层动机”(长久动机)
第一阶段:冲动一般来自特定场景的刺激(比如:看电影)
第二阶段:人们会从场景或话题中发现其中的价值(比如:讨论电影话题)
第三阶段:对话题给予充分关注和兴趣,发展更丰富的动力,发现其中的原理
第四阶段:发现这个原理在很多方面都有价值,就更好奇,更深入了解和探索
社交活动是追求价值感的途径之一
同伴会给我们提供一种价值感和归属感
通常我们在区别不同社会身份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
社交活动的互相影响:个人情绪,社群承诺,成员分享,群体传播
学习活动就是思维活动
学习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能够看懂我们的自身经历,并解释我们所处的世界
专业技能:看到各单项技能和知识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理解:懂得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运用某些知识与技能
当深入理解了某一技能,或者说已经调整了思维模式,那么我们就知道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运用这项技能解决问题
学习是为了发现某种意义,通过学习活动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越是采用积极主动认知活动的学习方式,产生是学习效果越好,这些方式包括:小测验,解释,表演等
学习活动就是一项生产活动,其过程为:
首先,人们需要选定准备学习的课题
其次,人们需要把准备学习的知识整合进现有的知识体系,在既有知识与准备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学习中最有效的办法
能够让人更加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比如自测,自我解读等
学习并不是单纯记忆这些知识,而是要领会知识的内涵(非死记硬背,而是理解)
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方法,可以激发深层思维(主动认知活动不仅让人对所学内容掌握更牢固,还让人理解更深入)
学习中无效的办法
划线标记重点
反复阅读
单纯记忆(死记硬背)
学习意愿决定思维活动的积极程度
调整看问题的角度,有助于形成投入和认真的态度(视角转换会迫使我们注意到专业领域中更多细节,就能对该领域有更丰富的理解)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没有什么看法,就更容易丧失语言能力
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发挥促进作用
学习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高效优秀的教师
督促学生积极从事思维活动
提供激励和支持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内容对学生自身的意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给予学生自主性,让学生感到学习与自己紧密相关(为自己而学,非为他人而学)
人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持,需要得到别人的鼓励
第二章 循序渐进(目标,计划)
要有目标导向的学习方法
学习活动(概念)
学习活动是一套系统化的过程
学习活动就是知识管理的活动
学习活动主要内容包含: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基本技巧,最终掌握专业技能
提问:我究竟要学什么?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计划?
学习活动需要聚焦学习目标
在每一步都设定不同的聚焦点(分解成小目标)
将目标分解成为我们大脑能够消化吸收的片段,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片段上
学习活动不能多任务并行,受短时记忆的限制,我们每次接收少量片段,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把信息简化成有限的短时记忆可以处理的信息,让信息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
学习新知识需要已有知识做基础
我们通常是从已知的事物角度来理解新事物的,学习任何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基础知识和基本事实是达到更深层次理解的第一步,我们学习任何新知识,都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师与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对一的分组教学
可以得到大量反馈,更容易激励学生,教师知道哪些事情对学生更有意义
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有针对性,重点非常明确
在神经系统中,内容和认知是相互支撑的,记忆是思想的痕迹
建立一张知识网络,在这个网络基础上添加新知识就更容易了
要明确学习某一专业知识的背景知识,对基本事实的了解,使得学习专业知识更加有效
学习活动要找到最佳的机会窗口
学习活动不存在舒适区,学习一项专业技能,需要稍微超出已有知识与技能的边界进行学习
最佳的学习空间,就是在刚刚超出我们知识和技能范围的边缘位置
最佳的“机会窗口”,就是学习那些处于我们知识范围边缘位置的内容
当人们开始做一些超过所擅长领域的事情时,学习活动就开始了
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未知领域中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内容
把学习目标设定在略微超越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我们总需要比以前更加努力一点点
有效学习需要具备基本技巧和专业技能
将所学知识关联起来,能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
专业技能和记忆,像一张逐渐蔓延的网络,有各种连接和汇聚节点。(我们需要建立起知识的关联性,磨练我们的思维技巧)
我们必须把理解某一专业的基本逻辑作为一个学习目标,并借此弄清楚专业知识的关联性
使用方法:在学习一门专业知识之前,先把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写出来,可以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事实因素的关联上,让我们做好思想准备,在下一步专业学习里建立更多连接,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思考,最终形成系统化的理解。
高效学习的人,都是经常在头脑里问问题的人
提问
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个事情是如何与其他概念相联系的?
那些问“为什么”和“如何做”的人,明显比不问问题的人理解更加深刻
卓越的专业技能需要养成专业的思维技巧
精通某一领域,意味着要养成有关这一专业的思维技巧
找寻学习导师,相比选择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更应该找有经验传授该专业的教师,因为这些教师知道如何把技巧和概念清楚地讲明白
设定学习目标的关键因素:启动元认知
元认知(学会提问)的概念:关于思考的思考,即搞清楚我的大脑是如何理解事物的(越早提出元认知的问题,就能越快掌握新技能)
元认知(学会提问)组成部分
规划部分:我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我的目标是什么?我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吗?
监控部分:我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学习这个概念吗?我取得进步了吗?为什么我要做正在做的这件事呢?
可引导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
我对哪些地方还迷惑不解?
我有没有办法衡量一下自己的理解程度?
写作是一种“应用类元认知”
在阅读之前,如果能提一些元认知的问题,即使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但在阅读文章时也能收获更多内容
情绪体验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了解情绪体验
用元认知提问(发现情绪体验):我感觉如何?这项学习任务是让我感到沮丧还是害怕?
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很深的情绪活动,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动力)
情绪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痛苦,引发的神经系统的反应部位是相同的(意识和身体的关联性,使得两者互相影响)
在记忆时加入辅助动作,有利于加深记忆
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概念: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是一种一定会成功的感觉(是管理个人感受的一种方法)
自我效能是一种围绕这一件具体任务而形成的“我一定能够完成”“一定能够做好”的坚定信念(如果我们相信能够完成某一任务,那么就更愿意付出努力)
当我们知道自己一定能完成时,就能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强忍悲伤,坚韧不拔,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应对想法和情绪的办法:把计划写出来,做长远规划,帮助我们保持动力
将学习看成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
包括:设定清晰、可衡量的目标,寻找实现方法的具体任务
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设定得越清晰,就越容易达到目标
学习活动的核心:刻苦努力
如果人们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那么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人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习,才是长远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们需要相信刻苦努力,努力一定有回报,我们要明白学习本身是困难的,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情绪管理必须考虑社会因素
在学习活动时,必须要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压力之间寻求平衡
头脑清晰非常关键,要搞清楚学习究竟是什么?想明白我们打算怎么学?我们做好学习准备了吗?我们对该领域有哪些了解?我们下一步具体会学到什么内容?
学习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当我们懂得越多,我们就越自信;理解得越深,就越需要开放式的学习活动
第三章 精益求精(提升,练习)
掌握专业技能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
错误的方法
单纯的反复练习是无效学习
正确的方法
积极反馈可以有效提供专业技能
监控:有意识地记录错误,并观察,分析错误
来自外部的某种评价或纠错行为,如教育工作者,指导者
最好的反馈意见:是逐步推进,适当穿插一些交互指导
学会思考的方法才是有效反馈
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犯错,错在哪里,需要获得针对自己思考过程的反馈意见
把自己的推理过程与专家的思考过程进行对比
最有效的反馈方式:当反馈可以给人们提供新的推理方式,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方式
优质的反馈:包含某种形式的引导,会让人明白在下一步学习活动中需要做什么
学习的过程必须付出努力
学习舒适区需要经常调整
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良好的学习活动没有舒适区
提升某一专业技能,需要重复练习
学习舒适区的经常调整:训练要再难一点,永远追求进步,从而确保每次学习训练在挣扎中能够勉强完成.
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试图回忆信息内容而不是反复阅读信息,能有更高的技能水平
提取练习是分步回忆所学内容,针对自己的提问,确保这项知识可以再现
做法:首先回忆大脑里的内容,其次总结概括一下,最后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积极应对学习时机的变化
大脑挣扎努力的好处:如果大脑坚持不懈地掌握某些新技能,会促使脑神经回路发生变化,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大脑可以改变:当"需求"超过了大脑的"供给",大脑会构造新的神经结构
正视犯错,它是学习的契机
犯错会促使我们深层理解
理解意味着搞清楚概念观点的真正含义,并付诸实践
错误是学习的契机,是对原有理解的一种修正
犯错会引起一种痛苦、羞愧和低迷的感受,错误会让我们反思我们是谁,是对人的本质的挑战
如何学习比是否聪明重要得多,即使是天才也要刻苦学习
犯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禁止犯错就等于禁止质疑,会剥夺深层理解的机会。错误是深思必备的一部分。
做好情绪管理是避免犯错的有效方法
学习过程是情绪管理的过程,任何练习过程通常都是从认知开始
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就会有更强大的适应能力
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就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管理情绪
很多情绪适应能力最终可归结为社会关联感,即感受到归属于某一审核群体的感觉
转变思想意识,为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高适应性,需要对困难的事物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
任何技能,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
改变头脑中的对话模式,告诉自己不要担心犯错,要关注改进提高,要把犯错和犯傻当作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契机
从错误中学习,以专注的方式提高,必须对改进思维全然接受
学习的关注点要放在精通掌握专业技能上
关心自己的提高,而不是关注外界给我们贴的标签
把精通掌握技能作为目标,一旦树立了提高技能的目标,就不必向他人证明自己,因此可以更专注于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章 格物致知(实践,行动)
学习是知识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一个主题上不断突破,用自己的技能多方尝试、反复打磨,最终达到了精通的程度
专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深化
学习活动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加深理解,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认知水平
有助于知识拓展的各种方法
即兴演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个概念,通常会对这个概念理解得更深入。自我解释的过程,就是在建立关联。
运用知识的另一个办法就是问“为什么”
我能够描述清楚这个概念吗?我能解释明白这个技能吗?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
“为什么”的问题会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推动我们像清楚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鼓励我们更详细地理解一个具体的题目
推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
辩论也是一种运用知识拓展技能的方式,是对一种想法、一个概念反复演练的另一种形式的“即兴演奏”
当调动所有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时,实际上是在提升自己在这个知识领域的认知水平
辩论会强迫我们进行因果论证,促使我们进行逻辑思考,这种思考正是学习活动的核心
为了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人们需要从事与之相关的解释工作
对观点进行合乎逻辑的检验,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专业认知,要运用你的观点反复尝试
知用合一的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具体化有利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模仿:把一种专业技能运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是人类最古老的学习方式
把事物具体化,通过构造出一些可闻、可触、可见的事物,我们就能让事物更容易理解,我们的大脑明显是一个视觉器官
一种可视化的方法:在纸上画一些东西,我们的理解就会更加丰富充实
学习活动是一种运动,涉及全身,我们的情绪、感受、触摸感知都会对我们的知识起到支撑作用
如果能身体力行地参与一个话题或一项技能,人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比如读一段文字并将文字表演出来,会比仅读文字收获更多
充分掌握知识需要实践应用
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发现理解上的漏洞
应用所学知识,这些知识更加融会贯通,成为复杂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促使我们把知识作为宏观整体的一部分
一旦对知识和技能获得一些初步的理解,用心进行练习,我们就需要用明确的、专门的方法加以磨练
教授知识也是一种对知识的应用(以教为学的方法)
教别人,通过讲授一个题目,实际是在讲述我们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当教别人时,要问自己一系列问题,自己就需要对讲授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讲授是一种有感情因素的事情,会考虑所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也会投入热情和愉悦的经历。指导他人,让我们更愿意倾注努力,讲授的过程是重复的,反复练习
创造性助推知识的精进
不确定性是创新的源泉
要想扩大知识范围,需要一种创造力,需要对新奇感和不确定性保持热情
知识明显是不确定的,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有尝试性的观点和细微的差别,也有全新的、有待发现的空间
学习是推理和解释的过程,而不仅仅在于最后一个正确的答案
让大脑更为开放,能对细微的差异保持敏感,使人们质疑自己确信的观点(批判思维)
转换观察角度,以新的视角进行观察,能获得更精细的领悟
用“无线扩张”和“极力压缩”的方式理解问题:无线扩展是把问题抽象化,可能让问题更容易解决;极力压缩是把问题最大可能具体化,让我们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社会多样性带来多样的思维模式
多样性不仅能产生质疑,还可以从其他人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质疑能够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
怀疑是打破平衡的力量,应具有寻求不同观点的意愿,寻找一些与我们相冲突的见解
多问为什么,有助于将所学知识建立起广泛的练习,确保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保持对事物及其复杂度的敏感性
把已精通的技能传授给他人,可以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更深的认知
在不同观点面前要敢于争论,这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推理过程而收获良多
把我们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各种领域中去尝试,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有好奇心和新想法
第五章 融会贯通(融合,联系,类比)
知识的深层体系帮助我们实现学习的终极目的
“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知识背后的规律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系统化思维促进知识体系的深层理解
需要掌握一个专业领域中的各种模型
所谓精通,就是指对知识结构如何互相关联具有清晰的认识
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就是对事物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
有效学习最终可归结为对事物内在关系的思考,需要人们理解因果关系,发现其中异同
“认知的最大障碍”:人们通常会被问题的表面细节分散注意力
通过混合练习,把不同的例子交叉结合,就容易对隐藏在背后的关系产生更充分的理解
最好是集中时间进行练习,但不要重复任何内容。最糟糕的方法就是连续不停地练习同一个内容。需要把不同的实例进行直接对比。
“假设的思维方式”强化理解的深度
假设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一个观念是如何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促使人们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假设会促使人们进行推理和设想,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会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具有启发性,会让我们对问题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系统化的认知。
培养系统化思维的步骤
1、查看事实性的证据
2、建立一套理论/假设
3、检验这套理论/假设
4、形成结论
“实验”可以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
系统入侵
生成、检测、调试、记录变化
可视化
人们对视觉形式展示的专业领域的体系领会得更透彻,通过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专业技能的内在联系,人们可以获得更深的理解
图形化的方法帮助人们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在一起
知识与技能的联动运行
类比是理清深层关系的驱动力
类比:通过比较进行学习的方式
类比的核心在于比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事物和不同的事物
类比是思维深化的有效辅助手段
类比是帮助人们学习的最佳方式,给人们提供与答案相似的事物,哪怕只有一点点,都会极大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类比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新概念和新想法,让人们理解一个原本不熟悉的事物
类比充当了两种想法或概念之间的桥梁
当借助类比来理解事物时,需要把事物或想法之间的相似性确切地描述出来
类比是推理的动力
类比还会激发人们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两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两者可以比较?
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分类,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分组,以及构成一个分组的具体因素
类比可以让思想或者事物的区别更加明显,是一种从相似进而发现相异的学习路径
类比还有一个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采用更深层次的推理形式
类比过头的错误方法:过度泛化,指仅通过一点点证据得出过于宽泛的结论。当我们进行分析推理时,一定要类比恰当,要小心衡量事实的可靠程度,不能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解决问题是学习方法的积极应用
在知识的互相关联中发现问题的本质
解决问题本身就是重要的,我们学习新的技能,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
如果掌握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那么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强
解决问题可归结为类比推理的过程。
案例:医生诊断疑难杂症的过程
“波利亚系统化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波利亚系统化方法
1、理解阶段:需要观察和发现问题的核心概念和性质,真正理解问题
2、规划阶段:需要规划出如何解决问题,发现已有数据与未知问题的关联
3、计划实施阶段:这是一个执行和验证的过程,能否证明你的想法
4、回顾阶段:从解决方案中学习,通过观察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可以夯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问自己“如果是我面临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解决?”
问自己问题的人比不问自己问题的人,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解决方法行不通时,应懂得尝试不同的策略。
流程:需要设定目标、制定计划、需要掌握背景知识,并把计划付诸行动。还需要对不同方案进行测试,寻找问题的内在关系,进行事物的类比,采用可视化的图形化辅助工具,最终勾画出问题的典型形态以及背后的完整体系
第六章 温故知新(反思,复习)
对知识的回顾与反思
过度自信会阻碍有效学习
当人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过程,他们不会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
过度自信会导致停止了努力思考,停止了反省,不再努力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习惯
所以,我们需要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反思
关于反思的第一课内容就是谦虚
学习活动的“双重诅咒”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确,那么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否错误
如果事情看起来轻而易举,那么学到的内容就相对较少,就会减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过去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对学习活动做出判断
认知偏好对学习的影响
人们的注意力通常不够集中,需要经常回顾所学的内容。不是说我们会经常判断错误,而是说我们有时根本不做判断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一个是我们直觉的大脑,自动做出迅速反应
直觉的大脑,经常会错过很多细节。比如回忆楼道里的灭火器位置
我们还有一个深入思考的大脑,缓慢而笨拙
延申:“思考的快与慢”。我们认知偏好于直觉大脑
养成对学习内容反思的思维习惯
“温故”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为了提防偏见,克服过度自信,并最终掌握一个技能,我们需要审视我们思考的过程以及周边人的思考过程
教育工作者,应把关注点引导到领会有差错的部分,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
专门花时间回顾一下自己的表现
最棘手的客户是你最佳的学习资源
跟踪学习情况,提高专业水平
我们需要来自外部的检查,有针对性的具体问题和专门的反馈意见
外部检查的角色:教育工作者,同伴,自测
间隔时间学习法
大脑对记忆的作用就像筛子,很多的记忆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
按照间隔时间学习方法,在即将忘记的时候对人们进行测试,只回顾你即将忘记的内容
进行定期复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深入思考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
回顾和反思不仅是为了评估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为了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我们需要对所学的知识于技能深思熟虑
帮助深入思考的一些积极方法
为了理解知识和技能,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和技能反复思考
对行动的思考,重于不假思索的行动本身
写日记就是一种改善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明确地表达出来,以能够激发深入思考的方式和自己说话,问自己问题进行思考
写作业做测试题,可以督促我们用心感悟自己的学习经历,反复思考学习到的内容
慢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有效方式
有意识地安静下来,在沉默中自省,在专注中深思
睡眠是一个有趣的实例,睡眠实际上是我们大脑理解我们所思所想的过程
认知活动需要内心的平静,当处于压力、愤怒或孤独的清晰中,我们是很难学习知识于技能的
人们要想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就要在头脑中不断反思和梳理
通过学会深入思考,关注自我的情绪,保持冷静,人们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也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慢思考的方法
深呼吸:数一数呼吸的次数
冥想
独处
可视化
深度工作:为了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反思,我们需要大段时间来不受干扰地思考,或者写作,或者沉思
让技术成为有效学习的推动引擎
回顾与反思会让我们的学习活动变成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果我们反复评估已学过的知识,那么我们就在不停地思考,永远停不下来
“少即是多”使用更简单的方式表示一个概念或技巧,更便宜人们学习掌握
“主动学习”我们要主动地理解事物,要保持不断提高的上进心,不断地回顾、反思知识与技能
如果一个人每周不花几个小时学习新东西,那么他很快就会落伍
总结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情景感知能力
定义:一种对周边环境的理解能力。
特点:人们可以通过锻炼而逐渐掌握的能力。
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领会、综合理解、估算预测
有效学习的方法
1. 价值感
如果我们本身不想学,那么是不太可能学会的
学习的过程,也是赋予某种事物具体意义的过程
2. 目标
搞清楚我们究竟要学习什么,并且设定阶段性目标
3. 提升
需要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打磨技巧,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4. 实践
需要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实际意义的理解
5. 融合
把所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明白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6. 反思
需要回顾和反思,重新审视我们的理解,从反思学习过程的活动中有所收获
18项学习工具锦囊
学习者的策略
1. 找到价值感
2. 设立目标
3. 提升知识与技能
4. 付诸实践
5. 融会贯通
6.反思与回顾
家长、教育者和职业经理人的策略
1. 设定期望值
2. 学习活动的时间间隔
3. 鼓励专注
4. 鼓励犯错
5. 采用类比
6. 鼓励回顾与反思
教育政策制定者的策略
1. 倡导掌握学习方法
2. 教程升级
3. 推动智能技术的应用
4.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情绪因素
5. 顺应教育的社会化趋势
6. 重新设计学习环境
0 条评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