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知识点
2021-07-21 20:16:58 3 举报
AI智能生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知识点知识脑图 物理知识学习体系之初中一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单位:
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了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SI)。
国际单位制是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
2.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
1千米/km=1000米/m=10000分米/dm=100000厘米/cm=1000000毫米/mm
1毫米/mm=1000微米/μm=1000000纳米/n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
3.长度的测量:
工具: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
测量工具的零刻度、分度值、量程、精准度
精准度: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在精准测量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累积法: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测量铜丝的直径
化曲为直法: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
测量地图上北京到上海铁路线的长度
测量圆柱体的周长
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
测量一弯曲金属工件的长度
平移法(卡测法):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
乒乓球的直径
圆锥体的高
几何法:运用几何定理,相似三角形,测量角度计算等测出需要的长度。适用于不能分割或攀登的物品,如旗杆,树木,建筑物等
对于某些较高的树木或建筑物等,由于不能分割或攀登,可以借助于一长度可测的木杆或人自身的高度,根据物体与影长构造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得树木或建筑物的高度,此种方法称为“构造相似三角形法”。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测量结果由数值与单位组成
读数
5.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测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的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
6.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常见时间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1小时(h)= 60分钟(min)= 3600秒(s)
1分钟(min)= 60秒(s)
7.时间的测量
停表
介绍
停表要上有两个表盘,一个大表盘一个小表盘。
大表盘的量程是30秒,分度值是0.1秒。
小表盘的量程是15分,分度值是30秒。前半量(白色部分)表示0-30秒,后半量(红色部分)表示31-60秒。
使用:使用前先上发条,测量时用手握住停表,大姆指按在柄头上,稍用力按下,停表立即走动,随即放手任其自行弹回;当需要停止时,可再按一下;第三次再按时,秒针分针都弹回零点。
使用注意事项
1.检查零点是否准确。如不准,应记下其读数,并对读数作修正。
2.实验中切勿摔碰,以免震坏。
3.实验完毕,应让停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物体与物质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被选作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不能选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那么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保持不变.②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
均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出判断。
运动的相对性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时间相同路程长的运动快
路程相同时间短的运动快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路程与位移
速度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 = s / t
s = vt
t = s/v
单位:m/s,常见单位:km/h
换算:
1km/h = 1000 m / 3600 s = 1000/3600 m/s
1m/s = 1/1000 km / 1/3600 h = 3600/1000 km/h = 3.6 km/h
速度
平均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者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v = △s / △t
△s = △v * △t
△t = △s / △v
更多公式:△v = 2v1*v2/(v1+v2) (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2)
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
用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s/t.
使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行的路程,使用停表测出物体运行的时间,通过公式 v = s / t 计算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1. 当估读值为0时,0不可以省去,如1.20cm或1.00cm中,所有0都不能省去。
2. 不能认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因为对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v是恒量。
3. 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这段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总时间,包含中间停留的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但是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记录:声音的振动可以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与播放)
产生
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
传播形式
声音是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真空不能传声
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声波
声速
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影响因素
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一般规律:v固>v液>v气
扩展,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15°的空气中速度为340m/s
回声
产生
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或以上时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17m.
回声的利用
回声测距 s = v声t/2
人怎么听到声音的
人耳的结构
感知声音的途径
空气传导
原理:空气可以传声
途径:外界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
原理:固体液体可以传声
途径:声音-->头骨,颅骨-->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有发声声源
有传播介质
声波能引起鼓膜振动: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范围内
双耳效应
原因
双耳感受到声音的强度不同
感受时间先后不同
感受振动的频率声调不同
应用
判断声源的空间方位
立体声
耳聋
神经性耳聋
非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响度
定义:声音的大小
影响因素: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振幅)
描述响度时使用大与小
由振幅决定,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减小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响度,例如听诊器
音调
定义: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振动频率。物体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敲装有水的瓶子时,声音由瓶子和水共同振动发声,水越多,声调越低
往装有水的瓶子里吹气时,声音由瓶子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少的声调越低
描述音调时使用高于低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为赫兹Hz
音色
定义:声音的特色
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
发声体的结构
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识人--根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的;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音波的形状表示音色,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不同,如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第3节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超声清洗、超声除结石等
声音可以传播信息
B超、声呐探伤等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的含义
从物理学角度看: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声音
噪声的来源
交通运输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的等级用dB(分贝)划分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大于50dB影响休息
大于90dB影响人类听力
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声的产生
改造噪声结构,减小噪声响度
在声源处加防护罩
在内燃机排气管处加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
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声源与外界隔离开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戴防噪声耳塞
用手指塞住耳朵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酒精灯的使用
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
1. 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2. 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外焰来加热器具。加热的器具与灯焰的距离要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不正确。与灯焰的距离通常用灯的垫木或铁环的高低来调节。
3. 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
酒精灯
温度
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单位
国际单位:开尔文(K)
常用单位:摄氏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
温度计
分类
寒暑表(-30℃-50℃、1℃)
体温计(35℃-42℃、0.1℃)
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
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在使用温度计以前
①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温度计的使用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
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熔化
定义:物质由固体变为液体叫做熔化
固体分类(按照熔化特点)
晶体:由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常见金属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石蜡)
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放出热量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汽化
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种类: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条件:吸热(任何温度下都可能发生)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态的温度,2.液体表面的气体流速,3.液体表面积大小等
晒衣服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
沸腾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现象:声音由大变小,气泡由少变多,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条件:1.达到一定的温度(沸点)2.继续吸热
水的沸腾
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这是最为常见的。在一定的外界压强下,沸腾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沸点)并持续加热下进行。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压强下的沸点是不同的。
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条件:放出热量
使物体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或者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
乙醚的液化和汽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升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举例: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凝华
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高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举例: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识别方法: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碘的升华和凝华
物质三态变化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即吸热,减慢即放热
固体--液体--气体
凝固点
沸点
熔点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
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说沿直线传播的。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小孔成像
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299792458m/s约等于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第2节 光的反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分类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应用与实例
潜望镜
光纤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虚像与实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的对应点(S′),进入眼光的光并非来自对应点(S′),所以把(S′)称为虚像。
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S’处发出的。S’就是S这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成像
实例
镜面
镜面
第4节 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 平面上;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筷子水中折射
第5节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在光学中,对于不同的波长,介质的折射率n(λ)也不同光通过三棱镜后,因色散让白光形成可见光谱,这令白光在折射时,不同颜色的光线分开,这种现象就称为光的色散。即把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白光散开后单色光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光的色散
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
三原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
三原色
光的色散通过有色玻璃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玻璃,只有红色光能通过他,其他色光都被他吸收掉了。所以显示红色。特殊情况:如果某物体能通过所有色光,则没有颜色,为透明,比如水。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紫色的木板,只能反射紫色光,其他色光都被木板吸收掉了。特殊:如果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显示白色。如果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那就不再有光反射入人眼,所以显示为黑色。
颜料3原色:红,黄,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强弱混合。可以产生自然界的各种色彩变化。
物体的颜色
应用: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绿色上衣,黑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
看不见的光
是指红光之外的辐射叫红外线和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红外线的作用:(1)制红外线夜视仪。(2)红外线遥控。(3)红外线烧烤食物(4)红外线测温度。
紫外线的作用:(1)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c 。(2)杀死微生物灭菌。(3)能使荧光 物质发光来识别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定义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凡是透光性能优良的材料都能磨制成透镜,如冰、水晶、金刚石、高分子透明树脂、有机玻璃等。
透镜是一种模型,常见的物体如近视镜、远视镜、放大镜,甚至一滴水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透镜。
透镜是一种模型,常见的物体如近视镜、远视镜、放大镜,甚至一滴水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透镜。
面镜
凸面镜
汽车后视镜,路口凸面镜
凹面镜
太阳灶,雷达,电视卫星天线
透镜分类
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并不是说光通过凸透镜后一定会聚在一点或一定是一束会聚光束。会聚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并不是说通过凹透镜后的光束一定是发散的或延长不相交。发散是相对于不发生折射时的光来说的。
相关术语(概念)
透镜的主光轴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主轴
透镜的光心
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该点叫光心,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透镜的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透镜作图
凸透镜
凹透镜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原理: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照相机
幻灯机
原理: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幻灯机
放大镜
原理: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 或 像的特点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2、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3、实验步骤:
(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注意: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为了保证成像在光屏的中央。应该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在同一高度。
结论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
(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
(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
(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
表格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眼睛
眼睛可以调节晶状体的焦距,从而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成像原理:视觉成像是物体的反射光通过晶状体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再由视觉神经感知传给大脑。这样人就看到了物体。对于正常人的眼睛,当物体远离眼睛时,晶状体变薄,当物体靠近眼睛时,晶状体变厚。
人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而视觉是正立的,这是人的视觉特点。
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眼睛
眼镜
(1)焦度: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透镜焦距的倒数叫透镜焦度或屈光度,用φ表示,即: φ= 1/f,如:焦距是15m,那么φ=1/15m^-1。
(2)焦距以米为单位时,焦度的单位是屈光度。眼镜度数是屈光度数乘以100。如焦距为1/5m的凸透镜,焦度为5屈光度,用它做成的远视镜片为+500度。
(3)度数:远视镜的度数为正数,近视眼的度数为负数。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
原理:物镜焦距较短,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焦距较长,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目镜与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焦距短,物镜焦距长
望远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望远镜能将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物镜为凸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质量大,物体含有物质多;质量小,物体含有物质少。
质量是度量物体在同一地点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物理量,是描述物体的惯性的物理量,是决定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变化难易程度的唯一因素。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温度、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质量单位不同于重量(重力)。
生活中测量质量的仪器很多,天平、台秤、电子秤、戥子、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一般用的是天平(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如图):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针、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码、砝码等组成。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或托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通常为右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砝码),另一个盘(通常为左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游码则在刻度尺上滑动。
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或左右摆动幅度较小且相等时,砝码重量与游码位置示数之和就指示出待称重物体的重量
托盘天平
第2节 密度
引入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定的。
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同
这个比值就有了意义,可以反映出物质的特性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为ρ
公式:ρ = m/V
单位与符号
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kg·m^-3)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g·cm^-3)
单位换算:1g/cm^3 = 1000 kg/m^3
查密度表可以获取以下知识
一般:ρ固>ρ液>ρ气
一些物质密度相同:比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
同一种物质物态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
ρ水 = 1.0 * 10^3 kg/m^3 :表示1 立方米的水质量为 1000 千克
气体密度因为比较小,使用国际单位,数值是没有 “* 10^3”的
特性理解
一定状态下同种物质,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变化
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量筒的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作用: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量筒上的标度 单位:毫升 ml(mL) ,1 ml = 1 cm^3
常规法
测沉于水的固体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水
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达到的刻度V总
4.根据公式ρ=m/V,计算石块的密度
测液体密度
1.调节天平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待测液体,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
3.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余
4.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液体的体积V
5.根据密度公式ρ=m/V,计算待测液体的密度
特殊方法
固体
测浮于水的固体密度
针压法:用一细长针将被测物体压入量筒内水中,使其完全浸没,测出体积
捆绑助沉法
先将重物浸没在量筒内水中,记录体积V1
再将待测物体与重物拴在一起,两物体一同浸没在量筒内水中,记录体积V2
待测物体体积V = V2-V1
没有量筒,只有天平
V固 = V排 = m排水/m水 溢水杯
规则固体,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计算求出固体的体积,比如正方体长方体测出长宽高计算体积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计算
根据ρ = m/V 可以求得:物体的密度
进行鉴定物质
判断空心,实心问题
根据m = ρV 可以求得:物体的质量
计算不易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求体积:求厚度,求长度,判断个数
根据V = m/ρ 可以求得:物体的体积
计算不易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密度影响因素
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物体的热膨胀:当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V变大,密度ρ变小
风的形成是空气的热胀冷缩所致
水在0℃-4℃之间的反常膨胀:温度升高,体积V变小,密度ρ变大
密度随物态变化而变化
冰水问题计算
气体密度的变化
当气体被压缩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当气体膨胀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综合计算:混合问题
盐水
含沙量等题
0 条评论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